第一百八十七章:基础建设
徐光启认为以自己的影响力购买、运输粮食根本不成问题,表态道:
“十万两银子足以能够调十万石冬小麦北上,有为师作保,余款可以在粮食全部到港后结算。
你放心,以一个半月时间为限,第一批粮食一定能够出现在抚宁码头。
为师为官多年没攒着金银人脉还是攒了不少,量宵小不敢刁难,如果有不开眼的敢打这些救命粮的坏主意,难道为师就不会杀人吗?”
黄汉知道大明皇朝海运、漕运的水太深。
自己这个从四品武官在大明多如狗,要靠自己的力量组织几大十艘海船运粮食一路上不知面临多少关卡。
吃拿卡要那还不算什么,被海防道巧立名目直接扣下都大有可能。
但是清流名臣礼部左侍郎徐光启出面购买的赈济粮连皇亲国戚、勋贵都不敢下手,地方官、海防将领更加不会吃了豹子胆。
做成事的关键是要用对人,黄汉委托徐光启办这个积善行德功德无量的大事,老人家真的是无须扬鞭自奋蹄。
他不仅仅动用关系争取多买粮食少花银子,还给几个海防道的门生故吏去信要求他们不得刁难还要提供保护。
即将当上礼部尚书大有可能入阁的老上级吩咐下来的事情谁敢怠慢?能够当官的哪有傻子?
平时要刻意巴结当朝大员还无从下手,人家徐老大人有事情相托,还不办得妥妥的。
有了十万石春小麦即将运来的预期,黄汉用不着过于节省粮食,他更加不会铺张浪费,给所有的流民定量供应两餐必不可少,得到雇佣的流民会获得三餐。
此时黄汉发现了过于消耗粮食的漏洞及时堵上了,因为吃大锅饭的做法太愚蠢不可取,浪费太严重。
比如说一个老百姓他明明吃三个炊饼一碗稀饭就饱了,可是因为吃的是大锅饭不限量,因此他哪怕吃撑了也要至少干掉四个炊饼。
这样做不仅仅不利于健康,还会直接撑大了胃。
如果是在自己家吃自己的粮食,这个老百姓至多舍得吃六七成饱,吃下两个炊饼就算奢侈了。
因此大锅饭的时候一百人消耗的粮食能够让过小日子的二百人吃得健康。
想到了立刻执行是黄汉的做事作风,大锅饭被取消,如今是把杂粮、米面按照比例让老百姓十天领取一次。
集体劳作吃三餐的大食堂也不可以无节制的暴饮暴食,基本上采取一个壮劳力一餐供应一碗稀饭两个杂粮饼的模式配给。
现在连“红旗军”全体都执行粮食配给,战士们的三餐都分别以正常人能够八成饱制定了标准,蛋白质补充现在只能靠海鱼。
战士们都表示理解,毕竟遍地流民需要一口饭活命,大家少吃一口无伤大雅,说不定节省的粮食就能够救活一条性命。
解决了吃饭问题,黄汉规划的许多作坊开始破土动工,修建沟渠也在徐光启指导下召集了大量流民大干快上。
流民们乐意被雇佣,因为得到工作就会得到三餐,还会得到至少十文钱的补助费,干得好被头头瞧上了就会被正式雇佣,那时一天会得到不低于二十文的报酬。
跟徐光启朝夕相处确实领悟了不少属于这个时代的科技,黄汉觉得受益匪浅,科学家也觉得跟关门弟子谈论解决了心中许多疑窦。
他如今每天都花小半个时辰练习黄汉教授的一套强身健体的拳法,科学家练得很认真,他相当喜欢这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太极拳。
后世晨练之时打太极拳的人多不胜数,黄汉也是其中一员。他为了徐光启的身体健康尽绵薄之力,引导科学家喜欢上了太极拳。
因为历史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会因病在崇祯六年逝于任上。如今每天练习太极拳强身健体,说不定老人家能够多活几年也未可知。
眨眼间一个多月过去了。
这段时间黄汉投资了几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单砖窑就消化掉了三万男女劳动力,妇女、半大孩子都在忙着打砖胚。
妇孺们会得到三餐还能够领到十文钱一天,壮劳力按照工作量一天到手二十到四十文钱不等,毕竟人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力气大干活手脚快,所以就相对应的挣得多。
砖窑采取计件工的模式发放报酬,自然是奖勤罚懒的一种体现。
秦砖汉瓦,制砖乃是汉人最古老的传统工艺,发展到了明朝,窑工们早就明白要降低成本就必须充分利用热能,更加高效的轮窑烧砖应运而生。
只不过如此近现代的工艺大多数是老窑工大师傅们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而已。
黄汉为了集各家所长为己用,特意亲自找来七八个开平镇子上有名的窑工大师傅。
这些人都是工匠头目,在类似于后世轮窑的砖瓦窑做工。
几番闲谈后,黄汉判断出这几个来自不同窑口的大工匠各有所长,对他们负责的窑口都有见解。
黄汉当场给予每人二十两银子的重赏,这些脸黑手粗的工匠本来见了官就两腿打晃,见这位大人给银子只不过是要得到他们烧窑的经验之谈哪敢怠慢,一个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了一个夜晚,一本十几页纸的轮窑烧砖流程试行版就完成了,黄汉把这个小册子呈给徐光启过目之时,老人家大喜过望,他认为要把这本技术书刊印传播天下才能够让更多人受益。
黄汉暂时改变不了更多人,他是安排刊印了,不过只是在自己体系的轮窑传播,成为操作规范。
科学家还是太理想化了,黄汉熟知明末历史,他目前没想着兼济天下,只想能确保自己投资的砖窑都会采用应该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流程烧砖。
这仅仅是初稿,积累了实际操作经验后还会不断完善。
开平有得天独厚的优质煤矿资源,烧砖这个技术含量不高,而且需要大量劳力的产业轻轻松松就上马了,解决了太多人的就业难题。
“十万两银子足以能够调十万石冬小麦北上,有为师作保,余款可以在粮食全部到港后结算。
你放心,以一个半月时间为限,第一批粮食一定能够出现在抚宁码头。
为师为官多年没攒着金银人脉还是攒了不少,量宵小不敢刁难,如果有不开眼的敢打这些救命粮的坏主意,难道为师就不会杀人吗?”
黄汉知道大明皇朝海运、漕运的水太深。
自己这个从四品武官在大明多如狗,要靠自己的力量组织几大十艘海船运粮食一路上不知面临多少关卡。
吃拿卡要那还不算什么,被海防道巧立名目直接扣下都大有可能。
但是清流名臣礼部左侍郎徐光启出面购买的赈济粮连皇亲国戚、勋贵都不敢下手,地方官、海防将领更加不会吃了豹子胆。
做成事的关键是要用对人,黄汉委托徐光启办这个积善行德功德无量的大事,老人家真的是无须扬鞭自奋蹄。
他不仅仅动用关系争取多买粮食少花银子,还给几个海防道的门生故吏去信要求他们不得刁难还要提供保护。
即将当上礼部尚书大有可能入阁的老上级吩咐下来的事情谁敢怠慢?能够当官的哪有傻子?
平时要刻意巴结当朝大员还无从下手,人家徐老大人有事情相托,还不办得妥妥的。
有了十万石春小麦即将运来的预期,黄汉用不着过于节省粮食,他更加不会铺张浪费,给所有的流民定量供应两餐必不可少,得到雇佣的流民会获得三餐。
此时黄汉发现了过于消耗粮食的漏洞及时堵上了,因为吃大锅饭的做法太愚蠢不可取,浪费太严重。
比如说一个老百姓他明明吃三个炊饼一碗稀饭就饱了,可是因为吃的是大锅饭不限量,因此他哪怕吃撑了也要至少干掉四个炊饼。
这样做不仅仅不利于健康,还会直接撑大了胃。
如果是在自己家吃自己的粮食,这个老百姓至多舍得吃六七成饱,吃下两个炊饼就算奢侈了。
因此大锅饭的时候一百人消耗的粮食能够让过小日子的二百人吃得健康。
想到了立刻执行是黄汉的做事作风,大锅饭被取消,如今是把杂粮、米面按照比例让老百姓十天领取一次。
集体劳作吃三餐的大食堂也不可以无节制的暴饮暴食,基本上采取一个壮劳力一餐供应一碗稀饭两个杂粮饼的模式配给。
现在连“红旗军”全体都执行粮食配给,战士们的三餐都分别以正常人能够八成饱制定了标准,蛋白质补充现在只能靠海鱼。
战士们都表示理解,毕竟遍地流民需要一口饭活命,大家少吃一口无伤大雅,说不定节省的粮食就能够救活一条性命。
解决了吃饭问题,黄汉规划的许多作坊开始破土动工,修建沟渠也在徐光启指导下召集了大量流民大干快上。
流民们乐意被雇佣,因为得到工作就会得到三餐,还会得到至少十文钱的补助费,干得好被头头瞧上了就会被正式雇佣,那时一天会得到不低于二十文的报酬。
跟徐光启朝夕相处确实领悟了不少属于这个时代的科技,黄汉觉得受益匪浅,科学家也觉得跟关门弟子谈论解决了心中许多疑窦。
他如今每天都花小半个时辰练习黄汉教授的一套强身健体的拳法,科学家练得很认真,他相当喜欢这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太极拳。
后世晨练之时打太极拳的人多不胜数,黄汉也是其中一员。他为了徐光启的身体健康尽绵薄之力,引导科学家喜欢上了太极拳。
因为历史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会因病在崇祯六年逝于任上。如今每天练习太极拳强身健体,说不定老人家能够多活几年也未可知。
眨眼间一个多月过去了。
这段时间黄汉投资了几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单砖窑就消化掉了三万男女劳动力,妇女、半大孩子都在忙着打砖胚。
妇孺们会得到三餐还能够领到十文钱一天,壮劳力按照工作量一天到手二十到四十文钱不等,毕竟人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力气大干活手脚快,所以就相对应的挣得多。
砖窑采取计件工的模式发放报酬,自然是奖勤罚懒的一种体现。
秦砖汉瓦,制砖乃是汉人最古老的传统工艺,发展到了明朝,窑工们早就明白要降低成本就必须充分利用热能,更加高效的轮窑烧砖应运而生。
只不过如此近现代的工艺大多数是老窑工大师傅们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而已。
黄汉为了集各家所长为己用,特意亲自找来七八个开平镇子上有名的窑工大师傅。
这些人都是工匠头目,在类似于后世轮窑的砖瓦窑做工。
几番闲谈后,黄汉判断出这几个来自不同窑口的大工匠各有所长,对他们负责的窑口都有见解。
黄汉当场给予每人二十两银子的重赏,这些脸黑手粗的工匠本来见了官就两腿打晃,见这位大人给银子只不过是要得到他们烧窑的经验之谈哪敢怠慢,一个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了一个夜晚,一本十几页纸的轮窑烧砖流程试行版就完成了,黄汉把这个小册子呈给徐光启过目之时,老人家大喜过望,他认为要把这本技术书刊印传播天下才能够让更多人受益。
黄汉暂时改变不了更多人,他是安排刊印了,不过只是在自己体系的轮窑传播,成为操作规范。
科学家还是太理想化了,黄汉熟知明末历史,他目前没想着兼济天下,只想能确保自己投资的砖窑都会采用应该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流程烧砖。
这仅仅是初稿,积累了实际操作经验后还会不断完善。
开平有得天独厚的优质煤矿资源,烧砖这个技术含量不高,而且需要大量劳力的产业轻轻松松就上马了,解决了太多人的就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