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的世界上部
字体: 16 + -

四 善人

四善人

    在香城居住下来不久之后,马大拉的思想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几乎是突然之间,她变的性情温和了,也学会了思考生平中从不曾思虑过的重要人生问题,并在这种寂静的生活中突然变得善良,慈悲,怜悯,谦和。她整个人身上发生的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可谓脱胎换骨。在常人看来,一生中经历过那么痛苦和不幸,她本该痛恨这个世界,痛恨那造成她一切苦难,厄运,痛苦的根源,但令人惊异的是,经受了这一切,她不仅不痛恨它们,内心反而充满了爱。她身上发生的这种变化,这从种满心痛苦的人向一心向善的人的转变,这种从麻木不仁到忽然觉醒的感悟,这种难得的灵魂的转变和升华,在她身上形成的如此突然和迅速,简直令人不敢相信和摸不着头脑。对于一个凡人来说,这种人性的救赎,如此完整和彻底,以致达到了完美的效果,达到了善,爱与慈悲融合完美程度和境界,简直是个奇迹。

    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事件,又有过怎样的经历,促使了她内心的这种变化呢?回到香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长达几十年的痛苦在她身上凝结的那种寒冰似的悲伤融化了,这种变化,使我们想到这期间一定发生了什么,才促成了这种转变。世间本没有无缘由的事端,也没有从无原因的结果。一定有一阵温暖的风吹进了她的心里,就像吹过春天草地的暖风吹绿了草地吹开了花朵一样,吹散了她心中的痛苦,忧伤和悲愤。几个月之后,这个曾经痛苦,冷漠,麻木,坚硬,悲伤的人,这个曾经的愤世者,突然变成了一个内心温和,充满了爱与温柔的人,并且,这种爱不是简单的对生活的爱,而是一种对人类和苦难,人类的厄运和不幸的深沉的爱。沉睡在内心深处的良心觉醒了,想必这是最能反映她这种转变的解释。良心,很多时候被人轻视,被人忽略,然而对苦难,人生乃至命运来说,良心却有着无可估量的价值。一个有了良心,便有了对抗不幸和苦恼的基石。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有总胜于无。她不仅完善了心智,也完善了爱。苦难使她学会了这种应付生活的方法,爱使她学会了生存的另一种姿态。她不仅爱,思想爱,更去行动爱。她不过是一个凡人,一个衰老,高龄,受尽人世之苦的妇人,但讲起话,做起事却像一个圣人。一个受过难的人,能够祛除心中的痛苦本身已经艰难无比,那阴影会像一个鬼影一样阴魂不散,而她不仅祛除了过去艰难生活在心中留下的阴影和所造成的痛苦,并且还能够无私的以一种纯粹而没有杂质的爱去怜悯,体恤和感同身受人间的万般邪恶和苦楚,就显得更难能可贵了。这些转变,起初还只是思想上默默进行的,一种不自觉的活动,但是到了最后,却直接转化成为了行动,并使她这个人从此令人只能仰视,刮目相看。

    对这个人身上这种的变化,我们充满了好奇。我们曾费力探究其中的原因。在我们看来,这种变化,从哲学或社会学的角度看来,是一种良心的觉醒,是残缺的灵魂的完善,是一种从苦难中的救赎,或者,抛开这一切,把复杂的哲学问题简单化,也可以说她本就具有一颗慈悲之心,因此才会有了后来的善意和善行。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她本就是一块美玉,只因长期被厚厚的泥土和斑锈覆盖,又因岁月的冲洗,才露出本来的真正面目吗?我看不尽然。这其中一定有错种复杂的关系在触动,影响和启发着,就像一只钟表内部的复杂机械的力一样,所有的机械齐力转动,最终才将力量聚集在最后的核心,使之运动起来。齿轮转,钟表转。因此,她身上的这种变化也绝不是毫无根由的。如果真的那样解释,我们只能说这是一种神奇无解的事了,而她无疑是个人间少见的天才。这种想法同样不可理解。我们只能试着冷静分析,才能揭开真相。我们知道,在回到家乡之前,她还是个不幸的人,一个被命运残忍的抛进深渊的人,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悲哀,不幸,孤独,冷漠,厌世,可是,回来之后不久,她身上的这种色彩便消失了。她突然变得温和,慈悲,善良,身上简直像披上一层光环。而且,这种变化几乎从她在那座房屋中居住下来之后就开始了。那么,这段时间内发生了什么呢?回到家乡,见到阔别已久的房屋,想到这儿曾经有过的欢乐,家族成员命运的悲戚和不幸,她一定受到了震动,感到了晕眩。那天,她经过长途跋涉进入城中,缓慢地走过熟悉又陌生的街区,进入院子后,在凄凉的院落中站了很久。那天的午后,当天有一个屠夫从哪儿经过,要去旧城区牵一头牛,经过这座荒凉的宅院时他恰好朝里面望了一眼,看到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一动不动的站在院中的角落里。因为赶路急,他没有太在意,走了过去。黄昏时分,他回来时,又经过这座院子,下意识的朝里面望去,发现那老人还是保持着同样的姿势地站在原处。当时天色昏暗,太阳早已落下,看着这瘆人的一幕,那屠夫毛骨悚然,惊恐的牵着牛走开了。过后,向人提起这事时,他总是还惊恐万分的圆睁着眼睛说:“那天我一定是看到到鬼了!”马大拉就是那只鬼!她那样站着,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只是因为悲伤。她满心歉疚。她在忏悔,觉得自己是个罪人。实际上,她不只下午在哪儿站着,夜色升起时,她也没有挪动一下,整整一夜她就在院中站着,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她那一夜既没有困意,也不觉得饥饿。

    天亮时,她拖着早已僵硬麻木的身子走进房屋,径直走向楼梯来到二楼。一楼是厨房,餐厅,客厅和一间休息室,二楼是卧房,她直走上楼梯来到二楼。这一次,她没有犹豫,直接进入一间房屋。房间里只剩一张床,墙壁上,地上落满厚厚一层灰尘。简直像是一个末日般的世界灰暗而沉郁。她颤抖着走到房间尽头,跪了下去,伏在陈旧,肮脏的床上哭了起来。这是他父亲的房间。哭过之后,她站起来,向屋子里和四壁观看,但屋子里空空荡荡的,除了一张床外几乎一无所有。从前墙上的那副照片不见了,父亲的那座衣柜不见了,办工作和圈椅也不见了。真是人去楼空。她又在房间里待了一会,流下几滴眼泪,走了出去。随后,她进入了父亲房间旁的小房间,这是自己的房间。她悲喜交加,观看,抚摸着屋里的东西,一切都还在,从前的用具,衣物,书籍,甚至那厚厚一沓作业,都还摆在房间里。半个世纪的时光并没有改变事物的本来样子,只是使它们变得陈旧,失去了光泽。她停留片刻,回忆起一些无关紧要的往事,黯然,忧伤,又停留一会,然后走了出去,进入了走廊尽头的母亲的房间。对于母亲,她没有太多印象,但母亲的房间她却经常过来,因此十分熟悉。屋子里的摆设还是和从前一样,床铺,衣柜,梳妆台,墙上的画,全都还在。她走过去,打开衣柜,望望里面的衣服,叹息着又关上柜门。走到床边,她弹去灰尘,坐了下来。内心沉重而伤感。想哭,但却没有眼泪。最大的悲伤是不需眼泪装饰的,用沉默代替便足够了。不知坐了多久,她醒悟过来,将目光投射到母亲的梳妆台上,走过去伸手打开了抽屉。里面摆满了杂物,首饰,纸张,信件。她一一拿出它们,仔细观看,这一刻,她才仿佛在真正的认识了母亲。最后,在抽屉的尽头,她发现一本落满尘土的黑色封面的书籍,一本《圣经》。她不知道这是怎样一本书,但好奇的将它拿了出来。这本书此时对她毫无意义,厚厚的纸张,但是,几天之后,当一切安顿下来,她开始阅读这本书,并从中获得了一种崭新的认识,使她的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点是值得一提再提的。这本书也成了她灵魂初次的救赎,一次生命重获新生的源头,一个转折。

    一切整理妥当,她便开始了深居简出的规律生活。这种生活是她早先便预想好了的,她当时只有几个想法,隐居,埋名,修德,出世。她想,只能在这样的日子中度过晚年,绝不在再有别样的人生。因此,她平时很少出门,只是到了需要采购,非出门不可时,才挎着篮子到街上去,匆匆而去又匆匆而回,绝不做多余的停留。况且,她已经老了,还能在世上有多少日子呢?所以,她渴望一种安静,甚至寂静。所以她从不与邻居往来。她生活极其简朴,简朴的几乎到了寒酸的程度。她只有两套蓝色衣服,而且早已陈旧不堪了,两套衣服交替轮换着穿。虽然破旧,但总是十分整洁。一双旧鞋子几乎从不离脚,再没有第二双可替换的鞋子。每天的饮食十分简单,甚至简单都不足以形容这样的饮食,只能说是一种维持不死的状态了。早上,通常是一只鸡蛋和一杯开水,中午吃的多一些,一只煮土豆加一份蔬菜汤,晚上有时一只鸡蛋,一杯清茶。一只小猫比她吃的还要多些。但对她来说,已经足够,这已使她心满意足了。除此之外已没有更多的需求。但是,简朴的生活和食物的单调并没有影响她的思想活动和内心的恬静。她吃的少,但思考的多。每天的时间,她都有着极有规律的合理安排,早上,天不亮就开始起床了,洗漱完毕,便来到花园里,在清新的空气和迷人的晨光中劳作,翻土,下种,浇水,除草,施肥,剪枝,直忙碌到太阳升起,才回到屋子里准备早餐;上午所有的时间都会用来整理房间,楼上楼下每一间屋子都不错过,将一楼的家具搬到二楼,又从二楼带下一件摆到一楼更合适的摆件;午饭过后,如果疲倦,她会在躺椅上小憩一会,然后到阳台上光线明亮的地方读母亲留下的那本《圣经》,直到太阳下沉,光线变得昏暗,看不清纸上的字迹时才合上书本,离开阳台;晚上,为了保持头脑清醒,她会喝上一杯浓茶,这是她唯一奢侈的享受了,然后读一会书,停下后便来到星月漫天的天空下,在花园和果园之间的小路上散步,累了,便在长椅上坐下,沉思或什么也不去想的坐着,直到星星西斜,才站起来回二楼的卧房里。通常,她会在这些晚上从花坛中折断几只玫瑰或百合,插到屋子里的花瓶中,她总是时时关注着这只花瓶,决不让瓶中的花朵枯萎才去将它们换掉。这种习惯,无论天晴还是天阴,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绝不改变。倘若遇到坏天气,晚上突然刮风或下雨,她只好放弃晚上的散步,从屋中搬出一把椅子,放到走廊下,在那儿坐下。这时刻,她仍会像晴天的晚上一样喜悦,因为雨水和星星对她都是一样美丽,迷人,令她感动。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对她来说,这样的日子,既不有趣,也不枯燥。这正是她在想象中为自己构建过的生活。

    安静,知足,规律,简单,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位生活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思想往往产生于孤寂和静谧中的沉思,而喧嚣,欢乐和热闹却是一切思想的敌人和杀手。她早就发现了这一点,于是谨慎小心遵行。这些夜晚,对她来说珍贵异常,也正是这些晚上,她开始思考那些生命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在此之前的几十年,这些问题是她从未想象,甚至从未触及过的。那漫长而又折磨人的痛苦已经够她受的了,怎么有时间去思索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呢?就在这一刻,思想的争斗和变化开始了,一种象征性的内在升华已经初露端倪,虽然并不明显,她还不知所以,但已经感觉到那种力量的蠕动了。从前,那张脸上充满悲伤留下的道道印痕和伤痛残留的痕迹,总是显出一张绵羊似的忧郁神情,多年以来,任何欢乐都不曾使这张脸的悲伤发生过改变。但是,这张脸在回来香城之后,,发生了突然的变化,脸上的忧愁散开了,皱纹的纹路变得不再那样叫人难以忍受了,而且,这脸上显出一种不可思议的安详宁静,平和温存。有时候,看着镜中的自己,她不免惊奇。一条丑陋的毛虫变成了蝴蝶,一只蛤蟆变成天鹅,都不会让她如此惊奇。这变化不仅显在脸上,还运动在心里。心中那只悲伤的兽被杀死了,世界一片和谐宁静。突然地安静。冷漠在融化,坚硬在软化,丑在淡化,无知在弱化。种种问题在思想中显露出来,人生,苦难,悲伤,背叛,绝望,幸福,知足,所有问题像退潮都露出的岛屿一样呈现眼前。这些变化,一部分是由于沉思,一部分是由于对圣经的阅读。尤其是那本经书,其中的言语和事迹,丰富的知识和意象,使她那贫乏的头脑一下子活跃起来,这种思想的震动如火山爆发一样使她的世界天崩地裂,于是天地改变了。受到圣经的震动和启示,起初,她身上发生的这种变化还是缓慢的,肤浅的,如果不经受某种事实和事件的震动,只能是一种刮过的风一样无所踪迹的无所谓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这种思想不再升华,如果内心思绪不会变为行动,那么,她顶多只能成为一个完人,而不会是一个善人。但是,事实是,经过这些思想的震惊,她已经变为一个善人了。真是一次完美的变身。对于善的产生,圣经显然功不可没,或者说,上帝发挥了他的作用和力量。通过阅读,她突然豁然开朗的理解了这个曾不可理解的世界,认识了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懂得了万物的神妙和存在的意义。也是通过这本书,她找到了人生正确的道路,那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这道路便是上帝的道。看到这本书,她便看到了善,美。她年轻时读过许多书籍,但从未有那本书像这本书一样打动过他。在圣经面前,她折服了,她软弱了,心中的魔鬼低下了头,灵魂向着上帝跪了下去了。她曾迷失,如今却不再彷徨。尤其是经书中的福音书,阅读后使她感悟也理解到人生和苦难不仅由命运造成,更多情况下也受制于环境的影响,理解了救赎和智慧不仅需要一次启示,更需要内心深处的觉悟,也理解了上帝精神在人心中的重要性。她一遍一遍的阅读这本圣书,百读不厌。她不仅阅读,还在重要的章节,深刻的内容下画下线条,将它们标记下来。也有些时候,当某种思想不可阻挡的在头脑中涌现,又恰好使她觉得能够指导她的思想和行动时,她便停下阅读,在书的空白页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想。几年中,这本书的边页夹缝中已写满密密匝匝的文字,正是通过这些写在花边上的凌乱文字,使我们看到她这个人思想中的不凡之处。这些文字,假如我们偶然在某处看到,而不是在她的这本书中,我们一定会以为这是一个道德哲学家或一位神学家笔记,而不是一个妇人随手在书页边写下的文字。我们有幸在后来得到了这本书,现在它就在我们手边。为了让读者能够更清晰的了解马大拉那时的思想活动,我们从这本抄录下其中作者自认为精彩的章节,供读者们阅读和观赏。以下就是那本书中的一部分内容:

    “上帝造人,是照着自己的样子造的,因此,就人类而言,无论贵贱,贫富,丑美,每个人都像上帝一样完美,并且独一无二。就这点来说,人人都是完美的,完全的,是个完美的统一体。但是,现在的情形却令人担忧,人身上到处充满缺陷,不完全远远多于完全,丑多于美,恶多于善。正是这不完全和缺陷,造就了人的苦难,可是,这苦难具体是有什么造成的呢?责任绝不在于上帝,而是来自于人类自身。夏娃受蛇诱惑,该隐杀亚伯,莫不都是如此。这些苦难,无知,愚昧,饥饿,贫困,争夺,正是因为一种破坏或不完全,而上帝本来已赋予了人类最无可挑剔的完美,这多可悲啊!但是,即便如此,人也不应该放弃,倘若放弃了那追求完全和美的理想,那就真的毫无希望可言了,因为即便我们是不完全的,我们的生命仍然是个奇迹,是力量与美的完美结合,是神的道,因为我们的存在,正反映了上帝的遥远形象。”

    “造物主多么伟大啊,他创造了这个浩瀚无际的世界,创造了天空,太阳,月亮,众星,人类,飞鸟,走兽,植物,动物,昆虫,乃至微小的粒子,灰尘;他创造了使生命得以繁衍的季节,温度,光阴,这一切都是上帝给于我们最宝贵的馈赠。呵!我们这些无知,可怜,贪婪,渺小的人,我们从来只知道自己的匮乏,却不知自己的富足。这世间的万物,宇宙间的一切,我们从一出生开始便拥有了。可是,我们却无视这极其珍贵的拥有和富足,去追逐那些虚无和不切实际的东西,这才是一切苦难的真正的根源。如果人们都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也许,消除人间的苦难,不幸和痛苦,就不是件艰难难行的事情了。”

    “像耶稣基督一样不惜一切去爱人和帮助人,这正是上帝希望我们去做的。因此,一心向善,是一个有良知的人要做的和必须做的事情。这不是上帝对人的要求,而是我们本身应肩负的责任。我们要在心里安放光明,弃绝黑暗,但即使身陷黑暗之中,也并不可怕,因为光明虽然遥远,但总是存在的,这恰恰是我们的希望。因此,我们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这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但我告诉你们,黑暗即是光明,光明即是黑暗。但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应该向人揭示出的真理:光明源自黑暗。认识到这一点,理解黑暗与光的本质和对我们的作用并不难,不再沉湎于无可救药的无知中,不再犯罪,贪婪,自私,淫邪,虚荣,骄傲,懒惰,那么,心中的光还要明亮些。避免能使我们跌入黑暗的东西,摆正自身的位置,去体会,理解,感受人与万物,与之融为一体,光明之路就在脚下畅通了。这通往一切我们向往之所的光明,最近的道路是爱的道路,这也是上帝和圣子的道路。多一点爱,这世上就会多一点温暖,多一点帮助,这世间就会少一点苦难。不必做一个圣徒,那对我们太难了,但要做一个正直的人,那便是我们在世间做能扮演的最好的角色了。”

    “一个人的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痛苦不仅未能使心变得坚强,反而造成可怕的后果。“

    “贫穷,饥饿,寒冷,孤独,无依无靠,厄运连连,在这种情况下更不应该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否则,这些不幸中的一种压下来,人就恐怕就难以支撑了。”

    “上帝永远是善和美的。”

    “这世上存在着恶人,逼迫人的人,凶狠残暴的人,贪婪的人,偷盗的人,堕落的人,犯奸作科的人,诱惑人的人,但是,就这些人而言,不应该只看他们身上的残缺和恶,而应该找出何以如此的原因和根源。罪恶是可怕的,它是一切人为的灾难的母亲,但这恶不是表面的恶,而是心里的魔怪在作祟。伤害他人的恶是恶,损害自身的恶却是更大的恶。这一切的发生都不是毫无根由的,这世界之所以如此悲惨,人类之所以如此不幸,还有一个更大的源头,贫困。贫困造就一切苦难,尤其造就了一切苦难中最为严重的无知。人因无知而愚昧,因愚昧而堕落,混,从而使自己陷入更加可怕的苦难里。因此,如果一个男人因为饥饿去偷盗,一个女人因为穷困而失足,一个孩子因为苦难而堕落,一个正常人因为生活艰难而误入歧途,那么,这些错误都不只是他们本身的错误,而是培育,造就了这一切的社会的错误。人犯了错误还可以改过,即便他是一个极为凶恶的人,是个恶徒或杀人犯,他心中的良善总还是存在的,因此也就有拯救和挽回的余地。但是,社会犯下了错误,他怎能改进呢?他只能为自己的错误开脱,去惩罚那不慎犯了错的人,为他们准备监狱,劳教,甚至死刑作为报酬。这样做,它堂而皇之,理所当然。人类因此只能跟着遭殃了。因此,如果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必须想尽办啊的去消除那些能够导致苦难的东西,消除无知,愚昧,贫困,消除了他们,便是消除了万恶的根源。只有找出隐藏在玫瑰根茎下面的害虫,才能保证玫瑰健康生长。没有人一出生就是邪恶的,他们之所以邪恶,一方面是家庭的影响,一方面来自于社会的压迫。人绝不赞同或欣赏邪恶,即使魔鬼也不会,人绝不会到残暴的恶中去寻找乐趣,他们之所以如此,不过是情非得已的被某种不可违逆的东西钳制着罢了。”

    “圣书上说,魔鬼曾是生活在上帝身旁的天使,而天使又何尝不是生活在我们之中的魔鬼呢?从天使到魔鬼,从魔鬼到天使,只有很短的距离,向前跨一步,后退一步就到达了。因此,我们都是在地狱和天堂之间的小路上前行,必须小心翼翼的摸索着前进,唯恐一不小心就失足跌入到地狱里了。记住这一点,时时提醒自己,一定要向着有光的地方,避开黑暗的地方,否则,落去深渊,恐怕只能与恶鬼,别西卜,撒旦们同行同住了,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啊。”

    “生活的越久,年岁越增加,我便越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值得敬畏,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思考和行事,我们的心里将升起一丝微弱的光芒。有敬畏,便有了恐惧,有了胆小,因此也就有了不逾矩的心,避免大胆的做出出格的事情来。畏惧什么?畏惧于神,畏惧于万物,畏惧于众生,这畏惧将使我们更清晰的认清自己,体会到自身的渺小,因此仍我们变得知足,恬静,安逸,珍惜,谦卑,温柔,顺从。这一切对我们都是好的。人不应该不知所以的贪求功名和伟大,因为欲望永远没有止境,有了一个,还会再来一个,送走一个,又有一个会跟了上来。伟大,使我们这些凡人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即便有些人,曾经做过许多非凡的事情,即便我们世世代代将他纪念,他也与伟大毫不相称。在上帝面前,一切不过只是一粒灰尘。只有那唯一在天上的神是伟大的,他的伟力造就了世界,创造了浩瀚的宇宙,万千星辰,以及一颗绿色星球和无数完美的生命,与这些伟大的创举相比,我们这些人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不过是一条丑陋的毛虫罢了。”

    “敬畏上帝,珍爱人类,珍视万物。”

    “做个善良,正直的人不是一件难事,真正困难的是怎样才能找到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的理由。”

    “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什么比修身,立德更值得我们为之坚持的的事情了,但是,对于一个仁爱的人,那不过只是一种基础,必须在这基础上建立起高楼大厦,才能竖起一座爱的纪念碑。”

    “一切善都是上帝的善,一切慈悲都是上帝的慈悲,在人们眼中,善良,慈悲的人不过是在按照上帝的意志在行事。”

    以上这些思想的片段和只言片语,便是马大拉的所思所想,虽然看起来十分凌乱,并不全面,也很难符合文体家所说的那种逻辑严密的文体美,但对于我们来说,这些言语,已经使我们十分震惊了。这已不仅仅只是一个普通人写下的文字,更像是一个哲学家的深邃思想的流露。截止此时,她还沉浸在那种向善升起的一股莫名的思绪中,既感觉这种思想莫名其妙,又感觉云遮雾罩。但是,正是这些孕育在风暴中的思想,催生了她意念中所想,将要进行的事情。要走到哪一步已是必然的了。必须做个善人,必须热爱人类,弃绝黑暗。这样想时,她心中已经开始勾画一副美好的社会图景了。任何大事,起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想法,一个不经意的念头中诞生的。一颗落下的苹果使牛顿发现了改变对世界认识的万有引力,一次错误的航行叫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次阅读使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善人和圣徒,这些行为,岁结果不同,都是同样伟大的事件。见证了着一些,我们便会发现,这世间早已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了。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