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时代适用性
当然,同样是死,也不能一概而论的说这些家伙都是为了刷名声的货色。
同样的做一件事情,虽然结果可能是一样的,但是有些时候,目的甚至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也不一定。
就像经典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反派是为了自己的权势而做出这个事情,而包大人找到了正统太子,不也是没有让这个从小没有执政经验的家伙上位做皇帝嘛。不说做不到做得到,而是包大人压根就没这个想法。
当然,从墓地上来说,包大人是怕这个从小在外面生长的家伙回来之后把朝政弄个一团糟,但是就结果来说,却是一样的。只是这个事情,人们解读的时候默认反派太强大,包大人无力回天而已。
不过不管怎么说,人家舍生忘死的去做事,哪怕是为了刷名声,也是值得称道的。至于说什么目的,那只能说无欲无求的圣人是很少的。
就像党锢之祸的事情,毕竟不是什么人都有霍光的格局的。这些家伙号称清流,对自己的行为有着严苛的要求,自然不愿意去触及权臣这个事情,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不可否认的,一个是他们的能力不够强大,做不到拨乱反正,另一个则是思想太古板,不知变通。用包大人的话说,想要和奸臣斗,那就要比奸臣更加奸诈才行。而他们这些人,号称清流,不与世同浊,坚决不用那等下三滥的手段。然后每次都被诬告陷害。
所以说,既不能正面阳谋碾压,又不能侧面阴谋陷害,结果自然是败亡喽。
“若是说汉帝不依仗宦官夺权,又该怎么做呢?”鲍鸿疑惑道,“难道纯粹的等待清流士人前来救驾?就好像汉初吕后时期那样?”
“难道不是吗?”霍光冷笑道,“如果仅仅是外戚乱,最不济又能到什么程度?只要人心在刘汉,外戚最多也就是得意一时而已,数不尽的有识之士自然会上来把外戚推下去!”
“可是任用宦官之后,导致的结果是怎么样的,你也看到了!”霍光笑道。
“当然,我也听说了,前面王氏外戚篡位,甚至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但是最终结果如何?那什么光武帝还不是举着大汉的旗号复辟了。”霍光继续说道,“那个时候,人家只是在反新朝王,而不是反刘汉。可现在呢?”
汉元帝驾崩后,西汉的第12任皇帝刘骜即位了,他就是西汉最荒淫无道、死于赵合德温柔乡中的汉成帝。有这样的政治废物当皇帝,王政君家族粉墨登场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王氏集团”最后集汉朝的军政大权于一身,总理朝政,将汉朝的“外戚专权”势力推向了顶端。
王政君有个外侄叫王莽,王莽可谓是古人“伪君子”中的真正王者,他年轻时为人谦恭声名远播,甚得世人好评,到他凭借外戚关系位极人臣时,其狼子野心就暴露出来了。汉成帝死后,短短几年里汉朝又换了两位短命皇帝“哀帝、平帝”,公元5年,王莽干脆毒杀了汉平帝,自己当起了所谓的“摄皇帝”。“摄”毕竟还是代政,“摄”至公元8年,王莽开始代汉自立,成立“新朝”,西汉王朝就这样葬送在王氏外戚手上。
“但是不管怎么说,外戚可能取而代之,而宦官却很几乎不可能有取而代之的机会吧!”鲍鸿沉声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汉帝依靠宦官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有屁个道理!”霍光不屑的骂道,“只要汉帝自己稍微精明一点,不那么废物,依靠士人掌握权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外戚、宦官还会相互抱团,相互之间密切合。而士人党在为国尽忠方面或许会团结一致,但要说团结一致掀翻当前政权,完全没有忠臣义士,你觉得可能吗?”
“……”这个时候,鲍鸿当然不能说,接下来的魏国,就是一群世家一起坑了曹魏,把世家代表司马家推了出来,最终……
当然,这和曹老板唯才是举,不和清流党一起玩是有关系的。不过也是因为清流派看不起宦官背景的曹老板的关系。
不过反过来说,系统说的也的确有道理。除了曹老板那一局,世家一起把曹魏黑了之外,汉朝整个历史上,士人基本上为国效力的是非常多的。
就像汉末最大的两大家族之一的杨家。杨家和袁家这两家同为文化望族,但是杨修以及杨修之前的家主都没有一定中原之意,所以杨家一直是竭力维护汉朝的统治。当杨修发现曹操有代汉之心时,他就不与太祖合,并且经常恃才放荡,不给曹操情面。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杨修也跑到了曹操的大本营中。但杨修到了曹营不但不出良谋,反而经常扰乱军心,这是曹操杀他的一个原因;再则杨修参与曹植与曹丕的争斗,这是曹操杀他的另一个原因。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家伙难道不知道曹老板心黑吗?跑过去其实要说没有一点心理准备就和曹老板瞎折腾,可能吗?
更不用说旁边荀汪他们家的代表人物荀彧了。曹老板麾下最重要的文臣,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被曹老板称为“吾之子房”。
曹老板开始反董的时候,荀彧就开始追随了,基本上曹老板一生的大多数事件都有他的参与。
古人有说:管仲相桓公伐山戎、伐陈蔡、伐楚、伐晋,其意欲尊周尔,而桓公遂有封禅之志。文若依曹公,平青徐、平许洛、平河朔、平汉南,其志欲尊汉耳,而曹公遂有九锡之议。管仲知封禅之不可许也。故设词以拒之;文若知九锡之不可长也,故逊词以却之。
管仲幸,故桓公从其说以全勤王之功;文若不幸,故曹公不用其语以成窃国之祸。
平青徐、平许洛、平河朔、平汉南之类的不说,反正功劳绝对是有数的。就说曹公遂有九锡之议,文若逊词以却之的事件。
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不久忧虑而死(关于荀彧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
这个事情,鲍鸿前世就非常清楚的。按照鲍鸿的理解,这个事情主要是曹老板历来没有压力就开始放荡。按照鲍鸿的了解,曹老板这个家伙,逆境的时候,简直就成了,官渡那种鬼战役都能有打赢。可是顺风的时候却成了个坑货,宛城坑大将、坑儿子,赤壁坑大军,后面还把手下荀彧也给坑死了……
从一方面来看,自然是荀彧忠于汉室,所以阻止曹老板。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那个时候曹老板还不适合那么做,因为这个时候忠臣的力量还是很多的,这么做会引发很大的反弹。
“反过来说句不好听的,那种被宦官玩弄,或者昏聩到像现在这位那个地步的,还不如早些时候外戚专权靠谱一点呢!”霍光继续说道,“至少外戚的时候很多的政策是正常实施的。而且外戚和士人如果展开斗争的话,相对来说也不会像所谓的党锢之祸一样造成这么大诡墓的人才损失。”
其实,这个事情也是循序渐进发展起来的。一开始的时候,依靠宦官夺回权势汉帝还是比较靠谱的,只是随着次数的增多,后面的汉帝就越来越没有脑子了,以为每个宦官都是那种一心为了他好,全心全意为他服务的好人,丝毫没有自己的见识。
这就像当初任用外戚一个道理,因为前面吕氏造成的危害并不是非常大,而卫霍更是建立了巨大的功业,使得后面那群汉帝无脑的信任外戚。
在早期阶段,宦官的使用其实并没有这么夸张,甚至要说有有利的一面也是没错的。
章和二年,章帝崩,十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和帝。窦太后临朝,垂廉听政,依靠自己的哥哥大将军窦宪掌权,这是东汉外戚专权局面的开始。
和帝十四岁,依靠宦官郑众,杀掉大将军窦宪,灭窦氏。窦太后被迫将政权归还给和帝,宦官势力开始增长,这是外戚宦官之间的第一次斗争,也是宦官集团对外戚集团的第一次打击。
和帝崩,和帝的皇后邓氏立百日皇子刘隆为帝,是为殇帝。殇帝立不足一年即死,邓太后又立十三岁的长安侯刘祜为帝,是为安帝。邓太后临朝听政,依靠其兄车骑将军邓骘掌权。
邓太后死。安帝利用宦官李闰,乳母王圣,灭掉邓氏,夺回政权。安帝依靠自己皇后的哥哥阎显与宦官李闰,共同掌握政权,这是外戚与宦官之间的第二次斗争。
安帝崩。安帝皇后阎氏废掉太子刘保,立济北王之幼子北乡侯刘懿为帝,是为少帝。当年十月,少帝死,阎太后还想再立一个小儿为帝。这时,宦官孙程等人杀掉车骑将军阎显,迎接原太子刘保即位,是为顺帝。这是宦官集团对外戚集团的第三次打击。
顺帝时,皇后兄梁冀为大将军,辅政。顺帝崩,顺帝皇后梁氏与大将军梁冀立两岁皇子刘炳为帝,是为冲帝。几个月后,冲帝崩。皇太后梁氏与大将军梁冀迎立八岁的建平侯刘缵为帝,是为质帝。质帝虽然年幼,但是很聪明,有一次在朝廷之上批评梁冀说:“此跋扈将军也。”
梁冀毒死质帝,另立十五岁的蠡吾侯刘志为帝,是为桓帝。政权继续控制在梁太后与大将军梁冀手中。
梁太后死。桓帝与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五人合谋,杀掉梁冀,消灭梁氏势力。这是对外戚集团的第四次打击。
经过这一次斗争,东汉政权落入了宦官手中。东汉时期外戚宦官的争权斗争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宦官集团专权的**。在铲除外戚梁氏集团的势力后,宦官集团填补了权力的真空。也就是前面说的‘五侯’、‘十常侍’等等,这才是真正的开始了宦官专权的时代。
所以说真正说起来,任何事情都可以用辩证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些事情无疑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不能纯粹的说好或者不好。但是霍光说的也有道理,鲍鸿从历史总提来看,也能够看得出来,外戚专权这种事情有坏处,但是加以限制影响不至于不可挽回,王莽这种例子毕竟只是少数。
但是在宦官方面,实在是没太多的历史证明他们的用性。从本质上来说,宦官的存在本来就是起到一个中间传达的用。
宦官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
在这方面,关键其实就是掌握好宦官的权势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权利放出去也就不一定能够收的回来的。
或者说,对很多皇帝而言,并不是不能够收回来,而是懒得收回来。因为国家的政务大权等放在宦官手里,他们能够给自己提供更加舒适的享乐,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把这个权势收回来呢?
所以说,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所在还是皇帝自己来着。说起来,宦官是好控制,你说收回权势就能很容易收回。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你被他一忽悠,对他宠信有加,死心塌地,其他就完全不用多说了。
所以正如霍光所说,不管是外戚专权还是士人主政,对整个国家不会造成根本性的动荡。但是宦官上来瞎折腾,造成的结果就回事民心尽失,那到时候就难以挽回了。
所以说,霍光的思想其实也很简单,废掉外戚这个玩意就行了。其他只能指望皇帝靠谱一点。实在不靠谱的那种,被废掉也是理所应当的,没什么大不了。(未完待续。)
同样的做一件事情,虽然结果可能是一样的,但是有些时候,目的甚至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也不一定。
就像经典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反派是为了自己的权势而做出这个事情,而包大人找到了正统太子,不也是没有让这个从小没有执政经验的家伙上位做皇帝嘛。不说做不到做得到,而是包大人压根就没这个想法。
当然,从墓地上来说,包大人是怕这个从小在外面生长的家伙回来之后把朝政弄个一团糟,但是就结果来说,却是一样的。只是这个事情,人们解读的时候默认反派太强大,包大人无力回天而已。
不过不管怎么说,人家舍生忘死的去做事,哪怕是为了刷名声,也是值得称道的。至于说什么目的,那只能说无欲无求的圣人是很少的。
就像党锢之祸的事情,毕竟不是什么人都有霍光的格局的。这些家伙号称清流,对自己的行为有着严苛的要求,自然不愿意去触及权臣这个事情,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不可否认的,一个是他们的能力不够强大,做不到拨乱反正,另一个则是思想太古板,不知变通。用包大人的话说,想要和奸臣斗,那就要比奸臣更加奸诈才行。而他们这些人,号称清流,不与世同浊,坚决不用那等下三滥的手段。然后每次都被诬告陷害。
所以说,既不能正面阳谋碾压,又不能侧面阴谋陷害,结果自然是败亡喽。
“若是说汉帝不依仗宦官夺权,又该怎么做呢?”鲍鸿疑惑道,“难道纯粹的等待清流士人前来救驾?就好像汉初吕后时期那样?”
“难道不是吗?”霍光冷笑道,“如果仅仅是外戚乱,最不济又能到什么程度?只要人心在刘汉,外戚最多也就是得意一时而已,数不尽的有识之士自然会上来把外戚推下去!”
“可是任用宦官之后,导致的结果是怎么样的,你也看到了!”霍光笑道。
“当然,我也听说了,前面王氏外戚篡位,甚至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但是最终结果如何?那什么光武帝还不是举着大汉的旗号复辟了。”霍光继续说道,“那个时候,人家只是在反新朝王,而不是反刘汉。可现在呢?”
汉元帝驾崩后,西汉的第12任皇帝刘骜即位了,他就是西汉最荒淫无道、死于赵合德温柔乡中的汉成帝。有这样的政治废物当皇帝,王政君家族粉墨登场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王氏集团”最后集汉朝的军政大权于一身,总理朝政,将汉朝的“外戚专权”势力推向了顶端。
王政君有个外侄叫王莽,王莽可谓是古人“伪君子”中的真正王者,他年轻时为人谦恭声名远播,甚得世人好评,到他凭借外戚关系位极人臣时,其狼子野心就暴露出来了。汉成帝死后,短短几年里汉朝又换了两位短命皇帝“哀帝、平帝”,公元5年,王莽干脆毒杀了汉平帝,自己当起了所谓的“摄皇帝”。“摄”毕竟还是代政,“摄”至公元8年,王莽开始代汉自立,成立“新朝”,西汉王朝就这样葬送在王氏外戚手上。
“但是不管怎么说,外戚可能取而代之,而宦官却很几乎不可能有取而代之的机会吧!”鲍鸿沉声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汉帝依靠宦官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有屁个道理!”霍光不屑的骂道,“只要汉帝自己稍微精明一点,不那么废物,依靠士人掌握权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外戚、宦官还会相互抱团,相互之间密切合。而士人党在为国尽忠方面或许会团结一致,但要说团结一致掀翻当前政权,完全没有忠臣义士,你觉得可能吗?”
“……”这个时候,鲍鸿当然不能说,接下来的魏国,就是一群世家一起坑了曹魏,把世家代表司马家推了出来,最终……
当然,这和曹老板唯才是举,不和清流党一起玩是有关系的。不过也是因为清流派看不起宦官背景的曹老板的关系。
不过反过来说,系统说的也的确有道理。除了曹老板那一局,世家一起把曹魏黑了之外,汉朝整个历史上,士人基本上为国效力的是非常多的。
就像汉末最大的两大家族之一的杨家。杨家和袁家这两家同为文化望族,但是杨修以及杨修之前的家主都没有一定中原之意,所以杨家一直是竭力维护汉朝的统治。当杨修发现曹操有代汉之心时,他就不与太祖合,并且经常恃才放荡,不给曹操情面。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杨修也跑到了曹操的大本营中。但杨修到了曹营不但不出良谋,反而经常扰乱军心,这是曹操杀他的一个原因;再则杨修参与曹植与曹丕的争斗,这是曹操杀他的另一个原因。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家伙难道不知道曹老板心黑吗?跑过去其实要说没有一点心理准备就和曹老板瞎折腾,可能吗?
更不用说旁边荀汪他们家的代表人物荀彧了。曹老板麾下最重要的文臣,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被曹老板称为“吾之子房”。
曹老板开始反董的时候,荀彧就开始追随了,基本上曹老板一生的大多数事件都有他的参与。
古人有说:管仲相桓公伐山戎、伐陈蔡、伐楚、伐晋,其意欲尊周尔,而桓公遂有封禅之志。文若依曹公,平青徐、平许洛、平河朔、平汉南,其志欲尊汉耳,而曹公遂有九锡之议。管仲知封禅之不可许也。故设词以拒之;文若知九锡之不可长也,故逊词以却之。
管仲幸,故桓公从其说以全勤王之功;文若不幸,故曹公不用其语以成窃国之祸。
平青徐、平许洛、平河朔、平汉南之类的不说,反正功劳绝对是有数的。就说曹公遂有九锡之议,文若逊词以却之的事件。
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不久忧虑而死(关于荀彧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
这个事情,鲍鸿前世就非常清楚的。按照鲍鸿的理解,这个事情主要是曹老板历来没有压力就开始放荡。按照鲍鸿的了解,曹老板这个家伙,逆境的时候,简直就成了,官渡那种鬼战役都能有打赢。可是顺风的时候却成了个坑货,宛城坑大将、坑儿子,赤壁坑大军,后面还把手下荀彧也给坑死了……
从一方面来看,自然是荀彧忠于汉室,所以阻止曹老板。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那个时候曹老板还不适合那么做,因为这个时候忠臣的力量还是很多的,这么做会引发很大的反弹。
“反过来说句不好听的,那种被宦官玩弄,或者昏聩到像现在这位那个地步的,还不如早些时候外戚专权靠谱一点呢!”霍光继续说道,“至少外戚的时候很多的政策是正常实施的。而且外戚和士人如果展开斗争的话,相对来说也不会像所谓的党锢之祸一样造成这么大诡墓的人才损失。”
其实,这个事情也是循序渐进发展起来的。一开始的时候,依靠宦官夺回权势汉帝还是比较靠谱的,只是随着次数的增多,后面的汉帝就越来越没有脑子了,以为每个宦官都是那种一心为了他好,全心全意为他服务的好人,丝毫没有自己的见识。
这就像当初任用外戚一个道理,因为前面吕氏造成的危害并不是非常大,而卫霍更是建立了巨大的功业,使得后面那群汉帝无脑的信任外戚。
在早期阶段,宦官的使用其实并没有这么夸张,甚至要说有有利的一面也是没错的。
章和二年,章帝崩,十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和帝。窦太后临朝,垂廉听政,依靠自己的哥哥大将军窦宪掌权,这是东汉外戚专权局面的开始。
和帝十四岁,依靠宦官郑众,杀掉大将军窦宪,灭窦氏。窦太后被迫将政权归还给和帝,宦官势力开始增长,这是外戚宦官之间的第一次斗争,也是宦官集团对外戚集团的第一次打击。
和帝崩,和帝的皇后邓氏立百日皇子刘隆为帝,是为殇帝。殇帝立不足一年即死,邓太后又立十三岁的长安侯刘祜为帝,是为安帝。邓太后临朝听政,依靠其兄车骑将军邓骘掌权。
邓太后死。安帝利用宦官李闰,乳母王圣,灭掉邓氏,夺回政权。安帝依靠自己皇后的哥哥阎显与宦官李闰,共同掌握政权,这是外戚与宦官之间的第二次斗争。
安帝崩。安帝皇后阎氏废掉太子刘保,立济北王之幼子北乡侯刘懿为帝,是为少帝。当年十月,少帝死,阎太后还想再立一个小儿为帝。这时,宦官孙程等人杀掉车骑将军阎显,迎接原太子刘保即位,是为顺帝。这是宦官集团对外戚集团的第三次打击。
顺帝时,皇后兄梁冀为大将军,辅政。顺帝崩,顺帝皇后梁氏与大将军梁冀立两岁皇子刘炳为帝,是为冲帝。几个月后,冲帝崩。皇太后梁氏与大将军梁冀迎立八岁的建平侯刘缵为帝,是为质帝。质帝虽然年幼,但是很聪明,有一次在朝廷之上批评梁冀说:“此跋扈将军也。”
梁冀毒死质帝,另立十五岁的蠡吾侯刘志为帝,是为桓帝。政权继续控制在梁太后与大将军梁冀手中。
梁太后死。桓帝与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五人合谋,杀掉梁冀,消灭梁氏势力。这是对外戚集团的第四次打击。
经过这一次斗争,东汉政权落入了宦官手中。东汉时期外戚宦官的争权斗争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宦官集团专权的**。在铲除外戚梁氏集团的势力后,宦官集团填补了权力的真空。也就是前面说的‘五侯’、‘十常侍’等等,这才是真正的开始了宦官专权的时代。
所以说真正说起来,任何事情都可以用辩证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些事情无疑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不能纯粹的说好或者不好。但是霍光说的也有道理,鲍鸿从历史总提来看,也能够看得出来,外戚专权这种事情有坏处,但是加以限制影响不至于不可挽回,王莽这种例子毕竟只是少数。
但是在宦官方面,实在是没太多的历史证明他们的用性。从本质上来说,宦官的存在本来就是起到一个中间传达的用。
宦官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遂能博取信赖或有可乘之机,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
在这方面,关键其实就是掌握好宦官的权势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权利放出去也就不一定能够收的回来的。
或者说,对很多皇帝而言,并不是不能够收回来,而是懒得收回来。因为国家的政务大权等放在宦官手里,他们能够给自己提供更加舒适的享乐,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把这个权势收回来呢?
所以说,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所在还是皇帝自己来着。说起来,宦官是好控制,你说收回权势就能很容易收回。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你被他一忽悠,对他宠信有加,死心塌地,其他就完全不用多说了。
所以正如霍光所说,不管是外戚专权还是士人主政,对整个国家不会造成根本性的动荡。但是宦官上来瞎折腾,造成的结果就回事民心尽失,那到时候就难以挽回了。
所以说,霍光的思想其实也很简单,废掉外戚这个玩意就行了。其他只能指望皇帝靠谱一点。实在不靠谱的那种,被废掉也是理所应当的,没什么大不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