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英雄传
字体: 16 + -

赵成侯、赵肃侯、赵武灵王,祖孙三人

    战国前期、中期,这段时期,结束纷乱,一统山河的国家,有魏、齐、楚、赵、秦五个国家。当然呢?要荡平诸侯,一统天下,自然要有名臣武将。

    魏国有文臣武将,比如李悝、西门豹、乐羊、吴起、庞涓、公孙衍等人;齐国也有田忌、孙膑、田盼、匡章、田单等人;秦国有嬴疾、张仪、甘茂、司马错、任鄙,以及后来战国后期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王翦等人;楚国也有昭阳、屈原、昭雎等人;赵国的将是否只有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战国后期的廉颇、李牧。

    那么,赵国在战国前期、中期,难道就没有名将?还是说赵氏就只有简襄之烈。

    答案是否定的。

    赵氏一族,与其他诸侯国有所不同。那就是赵氏的君王,既是一国之主,又是能征善战之人。俗话说,赵氏一族,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赵氏首领,向来是亲自披甲上阵,建立功勋。

    无论是赵简子,还是赵襄子,以及后来的赵国历代君主,都传承了赵氏重武好战的风骨。

    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封为诸侯,赵氏建国,也就开始了。战国七雄,也拉开了帷幕。当然呢?这时的战国七雄,指的是魏、赵、韩、燕、楚、秦、齐(姜齐)。

    韩、赵、魏是瓜分了晋国疆土。

    魏国得到了晋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韩国得到了晋国盛产良弓劲弩的铁矿;赵国得到了晋国最北边广大的疆域。

    三家分晋之初,赵国实力最强,疆域也是最辽阔。

    韩、赵、魏虽然继承了晋国的衣钵,也得到了周天子的分封。但,天下诸侯,可是将他们看成是叛逆者。为了图存图强,站稳脚跟。韩、赵、魏团结一致,共同应对诸侯。

    魏国深陷四战之地,东边有齐、宋老诸侯国,南边有楚国,西边有秦国。为了改变不利局势,魏文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开启了变法的先河,锤炼了一支傲视诸侯的魏武卒方阵。魏国异军突起,东伐齐、宋,南攻楚,北击秦,跨过远征,荡平中山。

    韩国利用良弓劲弩的优势,也荡平了号称春秋小霸王历经数百年的郑国,也算有些作为。

    魏国和韩国都在兼并疆土,扩大势力。简襄之烈后的赵国,是否没有取得引以为傲的战绩。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赵氏家族,君主更换过于频繁。还有个传统,那就是内耗。

    随着齐国、秦国也逐渐走向强盛,赵国没有走向高处,反而有颓败的趋势。故而,简襄之烈也成为了赵氏最辉煌的时期。

    今天呢?就简单说说,赵氏三杰赵成侯、赵肃侯、赵武灵王,祖孙三代人的丰功伟业。

    公元前375年,赵国建国后有位的国君,赵敬侯甍逝。其子,公子种继位,这就是赵成侯。

    赵成侯继位,继承了父亲重武好战的性格。

    纵观赵成侯的生涯,继位平叛---与诸侯交战---分地会盟---邯郸劫难。

    赵成侯种继位,第一件事就是平叛。随后,便是与诸侯争雄。这段期间,赵成侯与卫、魏、齐、秦诸侯国交战,还将周国一分为二。赵成侯趁着魏武侯死,联合韩国,进攻魏国,差点将魏国一分为二。

    然,邯郸劫难,是他晚年,最大的败局。邯郸劫难之后,便郁郁而终。

    公元前350年,赵成侯甍逝,公子语继位,这就是赵肃侯。

    赵肃侯继位之时,邯郸劫难,已经让赵国国力大衰。

    赵肃侯继位,自然也要走君父之路...平叛。

    由于,赵成侯留下的子嗣都是能征善战,野心勃勃之辈,谁也不服谁。赵肃侯虽沿袭君位,但兄弟多有不服。在短短地三年之内,他就平叛两次。

    邯郸劫难后的赵国,国势已然大衰。再加上两次平叛,耗费了军力,赵国更加衰弱。

    然,赵肃侯不是无能之辈,不但夺地(晋国君主的封地)平叛,还与诸侯争雄。赵肃侯的一生,主要和齐、秦、魏三国交战。由于邯郸劫难是魏人给赵国施加的国耻,赵肃侯一生都在与魏国争雄。

    当然呢?魏国毕竟是有霸主根基之人,又加上合纵之术,赵成侯吃了不少的亏。东边败给了魏、齐联军,西边败给了秦国。然,赵肃侯也是不服输的主,临死前,还联合韩国,围攻魏国襄陵。

    赵肃侯虽没能一雪前耻,振兴国力。但,赵肃侯夺地平叛,征战诸侯不落下风,保住赵氏基业,也是一代雄主。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未能实现夙愿,便走向了生命的终点。同年,太子雍继位,这就是赵国最赫赫有名的君王...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继位,到没有兄弟和他争斗,赵国虽没有周而复始地平叛。但,诸侯见一代雄主赵肃侯走了,魏国邀请齐、燕、楚、秦会葬,这就是赵武灵王继位之时,面对第一道考验...五国会葬。

    当然呢?赵成侯、赵肃侯,征战诸侯的万丈豪情,也遗传给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继位,选择鱼死网破,用强硬地态度,破了五国会葬之谋。

    随后,赵武灵王更是将赵氏重武好战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赵武灵王先是化解韩、魏两国仇恨。北上击燕,保卫北疆代郡。

    赵武灵王坚持先君留下的南下争霸诸侯的国策。

    无论是赵、韩、魏、燕、中山,五国相王;还是赵、韩、魏、燕、楚,五国伐秦;赵、韩、魏东击齐,西抵秦;秦、赵,中都、西阳,离石、蔺城之战;赵国皆败。

    赵武灵王虽是屡战屡败,但也顽强好胜,也不服输。赵武灵王在惨败的教训之中,清醒过来,那就是...无王实,安敢称王乎?

    于是,赵武灵王做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决定,去王,自贬为君。

    赵武灵王趁着齐国破燕,果断干涉燕国内政,打着平叛驱齐的口号,扶持燕质子归国,这就是后来的燕国赫赫有名的燕昭王。

    对战诸侯失败,赵武灵王也意识到国策有误,不再坚持南下,而是选择继承简襄之烈,被掠胡地,开疆拓土。

    赵武灵王又做出了一个不合礼俗的决定...推行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之举,那可是破天荒的。向胡人学习骑射,移风易俗,这可是前无古人。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遭遇到的困难,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好在,赵武灵王有谋略,有胆识,还有人格魅力,坚定不移地推行胡服骑射。

    属于,赵武灵王的时代,也逐渐来临。

    先是数伐中山,不落败迹;西渡大河,收回失地,北击林胡;派五使入诸侯,又是何其风光;插手秦国内政,扶持秦质子公子稷为王,这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

    以及,北击三胡,肃清边患;开拓数千里胡疆,修数千里长城;孤胆入秦,议政天下诸侯;制定云中、雁门伐秦之策;降服楼烦,荡灭中山,再添功勋。可惜,沙丘殒命,赵氏英明,从此不再。

    赵武灵王不仅继承了赵氏重武好战之风,还将此风发扬光大。赵国境内,武风盛行。

    赵成侯、赵肃侯、赵武灵王都是亲自披甲上阵,迎战诸侯,开疆破土,赫赫有名的雄主,祖孙三人,争霸诸侯,七十多年。尤其是赵武灵王,是战国时代最为惋惜的君主。若赵武灵王不死,一统天下,是否是秦国,还未可知。

    能够武能安邦,文能治国,披甲上阵,迎战诸侯,皆是赵氏重武好战之风。

    战国时代,赵国除了战国后期廉颇、李牧,这两员不世名将。赵氏君主,也是赫赫有名的名将。武能定国,文能治国,天下诸侯,唯有赵氏之武风。

    顺便多提一句,赵惠王逐鹿中原,炫耀武力,迎战诸侯。赵国与诸侯交恶,从此也走上了魏国老路,四面楚歌的困境。

    赵孝成王不用廉颇,长平之战,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赵悼襄王虽想复兴赵国,成为中兴之主,奈何时运不济。

    赵幽缪王斩杀李牧,最终邯郸被破,亡了家国。

    然,邯郸虽破,赵国也在抵抗秦国。代王嘉在代郡,联合燕军,抵抗秦国,妄图收复山河,但大势已去,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