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日记揭秘
字体: 16 + -

第25章 1939年(四)

敌**部对俄德于日前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之宣言称:对处理中国事变之方针,决无丝毫变更,且以此为基调,一意在“东亚新秩序”建设之途迈进云云。观此,可知敌**阀在未受重大打击与损失以前,决不变更其对华之侵略政策也。

其于欧洲方面风云紧急,苏联急于结束蒙“满”边境发生的“诺门坎事件”。因此,于8月20日,苏军发起大举反攻,在其强大机械化部队打击下,日军第23师团几乎全部被歼,苏军大获全胜。

然而苏军在9月15日的莫斯科停战协定上,对日本采取让步政策。这主要由于苏联的意图是一方面以“共存”抑制亚洲纷争,而另一方面腾出手來加强对欧洲的戒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欲以中立暂时避开战争的威胁,而使国内和平建设得以继续进行。对德国而言,以避免在大战初期与苏联冲突。

于是,在1939年8月23日,苏德两国政府缔结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皮萨河、纳雷夫河、西布格河与桑河为界,划定了苏德分界线。

苏德缔结条约,日本大为惊慌。本來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德日防共协定》,意在以苏联为假设敌,共同防共。不想,正当苏日两国“张鼓峰”“诺门坎”激烈纷争之际,希特勒竟与斯大林拉起手來。对此,日本当局陷入慌乱状态,正在商讨的“缔结三国协定”也告吹。平诏内阁表示:“欧洲的天地里,产生了复杂奇怪的新形势。”

8月28日,平诏内阁宣布总辞职。

可是,日本军部依然坚持:“对处理中国事变之方针,决无丝毫变更,且以此为基调,一意在‘东亚新秩序’建设之途迈进”,表明了日本军国主义一意孤行的狂妄野心。

敌内阁改组,新继任者为阿部,其阁员亦全部更换,此又倭内政外交失败之事实也。

去年俄倭在张鼓峰冲突,坂垣任陆相,当能制止前方部队之行动,以后恐不能矣!

8月23日,苏联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诺门坎事件中投入的日军又全军溃灭,这些对日本天皇打击很大。平诏内阁因此宣布总辞职而下台。

8月30日,日本以陆军大将阿部信行上台组阁。陆相,也由?俊六替代了坂垣征四郎。

从1月4日近卫总辞职,不出几个月,日本内阁竟像走马灯似的换來换去,足以见他们的日子的确不好过。

蒋介石认为,日本军部的陆相坂垣征四郎“尚能制止前方部队之行动,以后恐不能”。这说明日军陆相一代不如一代。

德国竟于1日向波兰进攻,从此战端既起,人类劫运不可设想,然犹望其能停战调和也。

欧战期间,倭必行动,不北攻俄,必南攻英。

我国对欧战政策之唯一主旨,端在参加民主阵线,以为他日讲和时,必使中倭战争处于欧战问題连带解决之地也。

1939年9月1日,清晨4时45分,德国法西斯军队侵入波兰。

德国侵入波兰是蓄谋已久的。早在1939年春,希特勒集团就已做出蕴藻浜侵占波兰的决定。

1939年4月11日,德国领导机构批准了对波作战计划,代号“白色计划”。“白色计划”规定要以短期时间一举击败波兰。

1939年8月31日夜,德国各地电台一齐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广播,说什么波兰人突然袭击了德国的格莱维茨市,占领了电台,并广播了对德作战的号召。德国法西斯分子在秘密警察头子希姆莱导演下,演出了挑拨性的丑剧,意在欺骗世界舆论,掩饰其罪恶阴谋。

德国法西斯深信英法是不会给其盟国以有效援助的,首先从进攻较弱的对手开始了他的侵略战争。

而当时波兰资产阶级统治集团认为,德国的侵略矛头是对准苏联,而波兰也是反苏的,因此拒绝了苏联关于缔结同盟的建议,并且沒有加强西部边防。而一心指望英法的援助。

1939年8月底,德波关系急剧恶化。可是,英法希望和希特勒达成协议,因此迫使波兰缓期实行总动员。结果,面对强大敌人,波兰却毫无准备。德国对波兰边境全线投入了58个师,其中包括6个坦克师、8个摩托化师和2个航空队,共计坦克2500辆,飞机2000架。而波兰军队只有37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2个摩托化旅和近400架飞机。

蒋介石预料“欧战期间,倭必行动”非北即南,势必促进日寇与德、意结盟。

蒋介石表示要“参加民主阵线”,是他的长远打算:“他日讲和时,必使中倭战争处于欧战问題连带解决之地也”。

9月3日上午11时,英国政府对德宣战。

同一天晚间,法国对德宣战。

同一天,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对德宣战。

9月6日,南非联邦对德宣战。

9月10日,加拿大对德宣战。

至此,以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为导火线,爆发了历时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发生的。它是以希特勒德国为首的法西斯侵略国家准备和发动的。英法两国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所实行的纵容和勾结侵略者的反苏政策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际此双十国庆,适值湘赣告捷,宜乎欢欣鼓舞之情无逾于此者。然而余内心之痛苦,实非笔墨所能言喻。15年以來,部下与学生之死伤积累,日增不知凡几?缅怀革命先烈之创造民国,与总理嘱托之重,以及抗战前途之艰巨,若不努力尽职,将何以对总理以及为革命而死之先烈在天之灵乎?

“湘赣告捷”,指的是“赣湘会战”或第一次“长沙会战”或“湘北大战”取得胜利之事。

1939年9月,为配合德意法西斯在欧洲战场的攻势,日本政府任命西尾寿造大将为“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坂垣征四郎中将为总参谋长,对湖南长沙发起进攻,妄图一鼓作气结束中日战争。

9月14日,日军调集6个师团,10万兵力,在海、空军协同下,从赣北、鄂南、湘北三路会攻长沙,以湘北为主战场。

当时,第九战区为中国战场的主体,共配置54个师的兵力,20余万人。

中国守军运用“逐步抵抗,诱敌深入”的战术,利用有利地形,节节抵抗,保存实力,消耗敌人,各个击破。日军在这次作战中伤亡3600余人,中**队伤亡30000余人。由于日军携带的粮秣弹药欠缺,从9月18日发动正面进攻,到29日主力到达长沙外围仅10余天,粮弹已快用尽,因而无力再进行新的军事进攻。

当日军进至长沙北面的永安市、土杉市、金井、福临铺、桥头驿一带时,中国守军于10月2日,在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率领下发起反击,猛烈围攻來犯之敌。日军失利。

10月4日,日军退渡汨罗江。

10月5日,日军指挥官、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下令总退却。日军全部撤至岳阳、临湘、通城等原來阵地。日军败退之际,“我军跟踪追求,当地民众,亦起而协同,敌望风崩溃”,“进6日,我遂完全恢复原有阵地,并续向通城、岳阳进攻。”

第一次长沙战役以我方胜利而告结束。

这次战役是欧洲大战爆发后,日军在中国战场发动的第一次攻势,也是国民党军队自“七七”事变以來首次用武力迫使日军回复到战前原态势的一次战役。

此次战役虽胜,但死伤人数是敌人的10倍。这便是蒋介石“欢欣鼓舞”之余“内心之痛苦,实非笔墨所能言喻”的缘由。

接下來,蒋介石又对抗战以來死难烈士予以缅怀,并下定“努力尽职”的决心。

改造世界,奠立永久和平之基础,不可不为之预筹。在今日,唯罗斯福总统或可语此,惜尚无机缘晤面耳!

美驻倭大使格鲁在东京痛斥倭“东亚新秩序”之妄念,此予倭以当头一棒,其关于中倭事变之影响必甚大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立见“泾渭分明”。世界大体分为两大集团。德、日、意侵略国家为一方;英、法、中、美等反侵略国家为一方。在东西两半球展开了“正义”与“邪恶”的战争。

大战之初,由于德、苏已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指望苏联参战,一时不太可能,因此,蒋介石把希望寄托在抛弃了孤立主义的美国身上。

令人失望的是,德国进犯波兰后,英法相继对德宣战,而美国宣布中立。

1939年9月3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在广播中强调指出:“美国仍将是中立的……我不惜一切努力使我国处于战争之外。”这就是说,对各交战国禁运武器和军用物资。

但,不管怎么说,蒋介石从2月8日美中签订“桐油借款合同”,3月美又禁止对日信用贷款,同时通过“太平洋设防案”,7月26日又废除《美日通商航海条约》等大量事实上看,美国是可靠的友邦。于是,他本着“改造世界,奠定永久和平之基础,不可不为之预筹”的精神,从两方面抓紧工作。

首先,于9月10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第四次大会上发表題为《欧战发生后我国的三大任务》的演说。演说中指出:

日本不参与欧战就是决心独霸东亚;日本现已疲惫不堪;今后日本对华将加紧政治和经济攻势。

确实如此,日军为实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急于尽快解决“中国问題”,于侵占武汉、南昌后,进一步夺取湖南粮仓,力求达到以战养战之目的。同时兵分三路进攻战略要地长沙,直逼重庆。又从1939年9月18日至10月上旬进行了长沙会战。蒋介石陷入调兵遣将,发号施令之中,他决心打好这场仗,以增强美国援华的信心。

9月18日,长沙会战开始的当天,蒋介石电令驻美国大使胡适大力促进美国进一步坚定反日立场,以壮英、法之胆。电文如下:

“俄、日停战协定订立后,继之必有互不侵犯条约之订立,而俄必促成日本之南进政策,一面或将劝我与日妥协。英、法不知其阴谋,犹思与日妥协,求保其远东权利。国际形势至危,若非美国有重要之表示与行动,则英、法在远东势必退缩,我国全处于孤立,而日本所谓“东亚新秩序”即可实现。美政府在最近期内,如对日有一坚决表示,或禁运日货等动作,以壮英、法之胆,勿使其与日妥协,方可挽此危局。务请加紧时行。”

胡适未负期望,由于他的“加紧进行”对罗斯福的工作,美国对日有了一个“坚决表示”。

日本阿部内阁上台后,企图与美国缓和关系,起用亲美派海军大将野村吉三郎为外相,让他疏通美国收回废除《美日通商航海条约》议案。

可是美国这时已坚定了决心。

10月19日,临时返国述职而又返回的美国驻日大使转达罗斯福总统的意见:“日本如果侵犯美国权益,则美国立即对日禁运。”并痛斥日本的“东亚新秩序”是侵权政策。

看到美国的坚决表示,蒋介石越发感到罗斯福是“改造世界,奠定永久和平之基础”的忠实伙伴,他对美国寄予了极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