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三苗之战与涂山大会
交战开始,战斗十分激烈,互有胜负,历时70天之久。突然,战场雷电交加,三苗领袖不幸被箭射中,苗师大乱,溃不成军。
《墨子·非攻》详细描述了这场战争的经过:“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妊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待,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微)。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三苗也。”
《墨子·兼爱》还记录禹出征前的誓言:“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按即禹),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邦)诸群(辟),以征有苗。”
从誓言来看,此时的禹不仅接替了舜的地位,而且比舜更有权威,俨然国王。这是阶级社会取代氏族社会的重要信息。经过这次摧毁性的打击,三苗就此衰微,即所谓“后乃遂几”,三苗之地也纳入了夏王朝的直接控制之下,而作为三苗北疆的随枣走廊一带,自然是首当其冲了。
这一变化在江汉地区原始文化发展序列中也有所表现:夏初,夏文化的影响通过南阳盆地,沿着随枣走廊,达到了长江之滨。如在河南淅川下王岗(即“丹水之浦”)、湖北宜昌白庙子、随州西花园和黄陂盘龙城等遗址中,均发现了一些早于商,晚于龙山文化而与二里头文化相同或相似的陶器。如二里头文化中比较典型析器物如橄榄形罐、口沿捏花边的(或称鸡冠形)罐、澄滤器、三足盘、四足方鼎等,在这些遗址中也能见到。这大概是禹占领三苗地区在考古上的反映。
三苗败亡于大禹之手后,三苗被迫解散,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族人向西迁徙,与羌族融合;大部分三苗族人留在了荆楚之地,发展为苗瑶族,成为夏商周时期南蛮的文明主体。
姜族(羌族)在吸收了三苗族人后,势力逐渐强盛起来,以后逐渐南迁和西迁。
所以,北至今天的青海,西至今天的西藏,南至今天的四川、贵州、云南,都有羌族人民居住。羌族西迁到西藏的人自称为“乌斯藏”,乌斯就是乌氏,藏就是羌,乌斯藏就是乌氏羌的统称。他们又称为“西藏”,实际上西藏就是西羌。这就可以证明,今天的藏族,也是羌族和乌族相互融合而成的。他们的公开族号为羌,而族人间仍自称为苗(三苗的苗,不是苗族的苗)。
上古伏羲氏联盟执政部落之一的栗陆氏部族失国后迁徙到西北甘青高原、陕西、四川一带定居下来,逐渐与周围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族群,成为氐羌的一部分。《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有“栗戈国”:“栗戈国属康居,出名马牛羊葡萄众果,其土水美,故葡萄酒特有名焉。”为栗陆氏西迁后建立的国家。
由于战乱灾害等原因,栗陆氏部族后人又向南迁移,至四川的雅砻江和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分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挝、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民国时,大致形成“大分散、小聚集,跨境而居”的分布格局。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主要节日有澡塘会、尝新节、阔时节、傈僳年等。凡遇结婚、盖房或收获时节,傈僳族人民总要尽情歌舞。他们的民族服饰丰富多彩。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傈僳族群众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有巫师。
bc2164年,征服三苗之后,大禹乘此声威在涂山(河南洛阳嵩县)召开诸侯大会。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
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涂山会盟之后仍有部落不服。
有扈氏(河南新乡原阳县)是当时一个强大的部落。姒禹时就曾发生过“攻有扈”,“以行其教”的战争。战前,姒禹在誓师之辞中说:“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罚也。”宣告要和有扈氏决一死战,标榜自己不是为了贪图有扈氏的土地、人民、财货,而是代天行罚。
传说:“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阵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这些传说都反映姒禹与有扈氏之战,是一场权力之争。有扈氏以其强大,意欲僭取联盟王权而起兵,所以姒禹伐有扈“以行其教”、“行天之罚”,而且将战争的手段与加强政教的手段结合,最终才战胜有扈氏。
bc2163年,有扈氏向禹称臣。
《墨子·非攻》详细描述了这场战争的经过:“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妊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待,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微)。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三苗也。”
《墨子·兼爱》还记录禹出征前的誓言:“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按即禹),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邦)诸群(辟),以征有苗。”
从誓言来看,此时的禹不仅接替了舜的地位,而且比舜更有权威,俨然国王。这是阶级社会取代氏族社会的重要信息。经过这次摧毁性的打击,三苗就此衰微,即所谓“后乃遂几”,三苗之地也纳入了夏王朝的直接控制之下,而作为三苗北疆的随枣走廊一带,自然是首当其冲了。
这一变化在江汉地区原始文化发展序列中也有所表现:夏初,夏文化的影响通过南阳盆地,沿着随枣走廊,达到了长江之滨。如在河南淅川下王岗(即“丹水之浦”)、湖北宜昌白庙子、随州西花园和黄陂盘龙城等遗址中,均发现了一些早于商,晚于龙山文化而与二里头文化相同或相似的陶器。如二里头文化中比较典型析器物如橄榄形罐、口沿捏花边的(或称鸡冠形)罐、澄滤器、三足盘、四足方鼎等,在这些遗址中也能见到。这大概是禹占领三苗地区在考古上的反映。
三苗败亡于大禹之手后,三苗被迫解散,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族人向西迁徙,与羌族融合;大部分三苗族人留在了荆楚之地,发展为苗瑶族,成为夏商周时期南蛮的文明主体。
姜族(羌族)在吸收了三苗族人后,势力逐渐强盛起来,以后逐渐南迁和西迁。
所以,北至今天的青海,西至今天的西藏,南至今天的四川、贵州、云南,都有羌族人民居住。羌族西迁到西藏的人自称为“乌斯藏”,乌斯就是乌氏,藏就是羌,乌斯藏就是乌氏羌的统称。他们又称为“西藏”,实际上西藏就是西羌。这就可以证明,今天的藏族,也是羌族和乌族相互融合而成的。他们的公开族号为羌,而族人间仍自称为苗(三苗的苗,不是苗族的苗)。
上古伏羲氏联盟执政部落之一的栗陆氏部族失国后迁徙到西北甘青高原、陕西、四川一带定居下来,逐渐与周围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族群,成为氐羌的一部分。《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有“栗戈国”:“栗戈国属康居,出名马牛羊葡萄众果,其土水美,故葡萄酒特有名焉。”为栗陆氏西迁后建立的国家。
由于战乱灾害等原因,栗陆氏部族后人又向南迁移,至四川的雅砻江和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分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挝、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民国时,大致形成“大分散、小聚集,跨境而居”的分布格局。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主要节日有澡塘会、尝新节、阔时节、傈僳年等。凡遇结婚、盖房或收获时节,傈僳族人民总要尽情歌舞。他们的民族服饰丰富多彩。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傈僳族群众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有巫师。
bc2164年,征服三苗之后,大禹乘此声威在涂山(河南洛阳嵩县)召开诸侯大会。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
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涂山会盟之后仍有部落不服。
有扈氏(河南新乡原阳县)是当时一个强大的部落。姒禹时就曾发生过“攻有扈”,“以行其教”的战争。战前,姒禹在誓师之辞中说:“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罚也。”宣告要和有扈氏决一死战,标榜自己不是为了贪图有扈氏的土地、人民、财货,而是代天行罚。
传说:“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阵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这些传说都反映姒禹与有扈氏之战,是一场权力之争。有扈氏以其强大,意欲僭取联盟王权而起兵,所以姒禹伐有扈“以行其教”、“行天之罚”,而且将战争的手段与加强政教的手段结合,最终才战胜有扈氏。
bc2163年,有扈氏向禹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