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演义
字体: 16 + -

第三十章 西王母与肃慎朝贡

    舜说:“你们这些人,要谨守职责,时时辅佐我做好上天交付的治国大事。”此后,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绩,经过三次考核,按照成绩升迁或贬黜,所以,不论远处近处,各种事情都振兴起来了。

    舜帝巡狩四方,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要求人民“行厚德,远佞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四海咸颂舜功,因而《史记·五帝本纪》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西王母族名昆仑,是西戎中的主要部落之一,其处于母系氏族阶段,西王母为领袖。后世常将其族名和领袖名与神话联系在一起。直到周还有西王母的传说。

    西戎是古代中国对西方民族的泛指。

    之前提到过的炎帝后裔以及九黎后裔、三苗后裔以及以后的历代王朝失败者,除了大部被中原朝廷融合之外,其余小部分分别向四方逃窜;另外还有因为叛乱等各种原因在中原呆不下去的各类族群;从其它各方流窜到中原西部陕甘以及更西一带的各类族群;从更远的西方来到中原西部的各类族群;在中原西部生活的土著。这几类族群共同构成了西戎。其文化与中原朝廷一般有显著差别。

    由以上几类族群共同构成的西戎只是一种地区内生活民族的统称,而不是族名,所以西戎内部有各类族群和部落,其中之前提到的姜(羌)族,为炎帝后裔,就是西戎中最得人心的部族,文化上与中原最接近,位于黄河上游的陕甘一带,投奔的部落很多。其文化遗迹为马家窖文化。

    而在姜族的西面还有更多的在地域上被称为西戎,但是实际上与姜族完全不同的各类黄种或白种民族,仅在夏朝时,就有昆仑、析支、渠搜三族被载入史册,他们属于黄河上游及湟水流域,属于卡约文化的文化范围。

    在黄河中上游,继马家窑文化发展的是齐家文化。这是早期青铜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分布范围基本上重合。齐家文化的来源,可能不单纯来源于马家窑文化,也受了陇山以东乃至关中文化的影响,已进入夏代编年范围。

    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都比较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上游一些适于农耕发展的河谷地带。从出土的生产工具和当时人的生活遗留看,都是比较原始的农耕文化,同时养畜业和渔猎经济也占较大的比重,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继齐家文化发展的黄河上游青铜文化,陇山以西至甘南洮河流域有寺洼文化,仍以农业为主。黄河上游及湟水流域分布的卡约文化,则已发展为以游牧为主。

    随着黄河中上游人类活动的增多,使得保持水土的森林被大规模砍伐,水土流失加剧,沙化程度加深,环境越来越恶劣,农业产量越来越少,而放牧成为主要的生活食物来源,大约在夏*商时期,西戎逐渐发展为各个大型游牧族群。昆仑、析支、渠搜就是其中较大的三个大型游牧族群,他们的活动对夏王朝产生影响,从而被载入史册。

    其中的昆仑支就是除羌族之外最强大的一族,其从夏朝一直存在到西周时代,但其名字由于女王当道,而在当时父系当道的情况下,被神化为神话中的西王母,由此,昆仑支的名字渐渐湮没,西王母之名取代了昆仑支。鼎盛时期的西王母族可以与周穆王分庭抗礼。

    bc2213年,西王母族前来向帝舜朝拜,献白环玉玦。

    bc2208年,舜命禹代理处理朝政。

    bc2207年正月,舜为夏后(禹)向上天宣告,舜正式禅让帝位给禹。此时舜69岁,禹61岁。

    bc2197年,息慎氏来朝,贡上弓矢。

    肃慎亦作“息慎”、“稷慎”,是后来的女真人的祖先,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肃慎是最早与中原通贡的东北先民,历代朝贡物品为“楛矢石砮“,是一种用楛木做箭杆、石头做箭镞的箭,楛木是北方特产的一种灌木,石为青石也称黑曜石,式样五种之多,是狩猎或自卫的武器。早在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了联系。

    bc2193年,舜帝命子义钧封于虞(河南商丘虞城县),后世称虞国,或有虞国、有虞氏,舜帝死后,舜帝的有虞氏部落由山西蒲阪(山西运城永济市)迁往了虞。

    bc2192年,舜塟娥皇于渭水畔。

    bc2190年,舜命夏后(禹)统率全军。

    bc2189年春正月,夏后(禹)以得到上天的启示的名义,决定将十二行政州恢复为九州。

    bc2187年,此时迁徙到南方的三苗再次强盛起来。舜帝随后对三苗进行过多次分化迁徙。舜命夏后(禹)征有苗。有苗氏来朝。

    bc2180年,玄都氏前来朝拜,进贡宝玉。

    bc2173年,舜迁居于鸣条(江苏连云港海州区)。

    bc2172年,舜逝世,终年104岁。葬于鸣条的苍梧之山。

    --------------------------------

    乌鲁克第一王朝

    乌鲁克(uruk)位于幼发拉底河东岸,现在有乌鲁克城遗址。有的文献中写作温马,以致人们误以为苏美尔人还有另一个城市,实际二者只是音译的不同。

    早在洪水之前的bc3800年左右已经建立。初为苏美尔人的定居点。当地民众信奉的主神是伊安娜(inanna)。公元三世纪,波斯萨珊王朝时被毁。

    苏美尔神话说,乌鲁克的主神——埃安娜(eanna)曾到埃利都拜会水神恩基,向他请求获得文明的礼物;恩基为埃南娜的美色倾倒,慷慨地将文字、畜牧、航行术等诸多礼物送给她带回了乌鲁克。

    前面介绍过这个故事,实际情况是乌鲁克与巴德提比拉的图穆斯联合进攻埃瑞都,灭亡了埃瑞都第二王朝。巴德提比拉获得了霸权地位,而乌鲁克得到了大量财物和先进的文明成果。

    bc3474年,大洪水之后,乌鲁克城由于地处幼发拉底河河岸而遭受了重大的损失,人们在废墟中重建乌鲁克城。

    由于乌鲁克文明的先进性,其当初得到大量埃利都的文明成果,所以重建速度是遭受洪水的各邦国中最快的,所以很快成为苏美尔地区的主要力量之一,是基什的邻国。当然还不能与数百年来几乎没有什么损失的基什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