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哈苏纳与萨迈拉文化
古希腊人并不知道巴比伦尼亚在古代按其人文地理则又分为南北二部分——苏美尔和阿卡德,两个地区以尼普尔的纬度为界。巴比伦尼亚的南部濒临波斯湾,为文明起源地区,古称为苏美尔(sumer)。
在苏美尔人到来之前,黄种的晚期智人已经广泛分布在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哈苏纳文化(bc6000年)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典型遗址:哈苏纳遗址。
其显著特征是有刻纹陶和彩陶。器形多矮颈球体罐和钵,彩绘为红色或黑色,纹样简单,仅见人字纹和三角纹。居民种植大麦、小麦等,靠人工灌溉,饲养绵羊、山羊、牛和猪。工具多石镰和石斧。遗址中房屋密集,反映出文化的繁荣。当时流行女性崇拜,出土有女性塑像。还发现不少玉髓珠串及印章等。也是最早的玉器发现地区。
萨迈拉文化(bc5800至5000年),属于西亚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底格里斯河支流小扎卜河沿岸及以南地区。典型遗址:索万和乔加马米两个遗址。萨迈拉考古区位于距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北125公里、底格里斯河东岸的伊拉克萨拉赫丁省。
其特征与标准的哈苏纳陶器相似,但制作更精巧、装饰更精美,人们称之为“萨迈拉陶”,并将它划归哈苏纳文化后期。但是这种陶器属于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故称萨迈拉文化。其独特之处在于有规模宏大的定居村落、别具一格的泥砖建筑及先进的灌溉农业设施。
这一文化可大致分为早、中、晚3期,即无彩陶时期,典型的萨迈拉彩陶时期和几何形装饰的彩陶时期。而以中期文化最为繁盛。
早期萨迈拉文化的典型遗存为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东岸的索万遗址ⅰ、ⅱ层。
索万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bc5506±73年。居址呈长方形,四周有壕沟。内有砖坯结构的t形建筑3座,均由许多大小房间组成,布局规整。房屋的地面和墙壁涂抹泥灰,以外扶壁墙承托支撑屋顶的木板。其中的一座建筑似具有宗教的职能,在一房间的壁龛内发现一“母神像”。还发现有约130座墓,尸体为屈肢葬,多是幼童,用席包扎,上面撒有红赭粉。随葬品丰富,除了各种贝壳和石串珠外,还有大量用雪花石制作的、造型别致的碗、罐、瓶、长柄勺及女性雕像、石制生殖器等。其中有蹲坐式女性石瓶较为特别。索万ⅰ陶器甚少,以偶有刻痕的素面粗陶为特征,其风格往往模仿雪花石器皿。
索万ⅱ出现了与典型萨迈拉陶相似的薄壳彩陶,从而提供了萨迈拉文化从素陶到彩陶发展的线索。这一时期的萨迈拉文化已有灌溉农业。居民种植二粒小麦、六棱裸大麦、二棱有稃大麦以及面包小麦等。工具为镰刀、石叶片、边击器、垂*直*刀*片及臼、杵、手磨等石器。家畜为山羊、绵羊、狗等。采集、渔猎经济仍占一定比例。
中期萨迈拉文化主要以索万ⅲ~ⅴ层及巴格达东北的乔加马米遗址的早期层次为代表。这是萨迈拉文化的全盛期,年代为bc5200至5000年。这一时期经济有了发展,捕鱼业得到加强。遗址周围发现许多小型水渠,构成了原始的灌溉网。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也渐趋完成。作物除麦类外,还有亚麻、小扁豆等。已实行牛耕。手工业已相当发达,乔加马米已用亚麻纤维织布。普遍发现了陶纺轮,并发现了素面纺织品的痕迹。
索万遗址出土有非本地产的锻制红铜制品、黑曜石等,说明与其他地区的交换已相当频繁。同时红铜制品的出现说明当时已经进入红铜时代。
与前一阶段相比,村落规模有了扩大,乔加马米遗址占地350米×100米,估计有人口1000左右;索万遗址在原护村壕沟沿线筑起有扶壁的防御围墙。此时期的建筑形制有新的发展,索万遗址ⅲ层已出现神庙,房屋旁边出现灶、窖穴等设施。乔加马米的土坯建筑物为长方形,往往由2或3排3间小屋构成。索万、乔加马米等遗址的房屋建筑往往直接建立在早期房屋的废墟之上。村落防护设施的复杂化,以及陶制印章的出现并广泛使用,似说明萨迈拉文化的居民已形成了所有权的观念。
这一时期的彩陶工艺十分考究,器表涂有黄色陶衣,并以赭褐、黑灰或淡色颜料绘出水波、花卉、动物和人物等各种写实的图案。器形主要有碗、罐、瓶等。有些陶碗带有假圈足。其他遗物有石像、陶像等,其中彩色女陶像带有高高翘起的奇特发式,戴着项链、耳环、鼻饰,或以彩斑纹身,或穿彩色长袍。此外,还普遍发现雕像瓶,瓶饰的女性头像梳着波浪形发式,其造型可能是模仿萨迈拉文化早期的蹲坐式女性石瓶的风格并加以发展的。
------------------------
苏美尔文明
苏美尔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同时也是全世界确切考证并且留下文字记载的最早产生的文明,而其主要就分布在苏美尔地区。
苏美尔文明同哈拉帕文明一样,是典型的城市文明,在两河流域最早创造了城市文明。
苏美尔人在建筑方面达到了古代很高的水平,建筑的特点是:城墙是土石结构,房屋是土木结构,主要建筑材料为晒干的泥砖,显示了与哈拉帕文明(烧砖建筑)的差异。
两河平原缺乏石矿和树,因此苏美尔的建筑都是泥砖造的,而烧砖需要大量木材。砖与砖之间没有灰浆或水泥连接。泥砖建筑随时间会损毁,因此它们过一段时间就得被拆除、铲平和重造。随着时间的延续,两河平原的城市因此不断抬高。这样的古迹被称为台勒。在中东到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古迹。苏美尔的庙和宫殿使用更加复杂的结构和技术如支柱、密室和黏土钉子等。现在人们能够发掘到西亚地区的文物大都出自这些台勒里。
在苏美尔人到来之前,黄种的晚期智人已经广泛分布在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哈苏纳文化(bc6000年)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典型遗址:哈苏纳遗址。
其显著特征是有刻纹陶和彩陶。器形多矮颈球体罐和钵,彩绘为红色或黑色,纹样简单,仅见人字纹和三角纹。居民种植大麦、小麦等,靠人工灌溉,饲养绵羊、山羊、牛和猪。工具多石镰和石斧。遗址中房屋密集,反映出文化的繁荣。当时流行女性崇拜,出土有女性塑像。还发现不少玉髓珠串及印章等。也是最早的玉器发现地区。
萨迈拉文化(bc5800至5000年),属于西亚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底格里斯河支流小扎卜河沿岸及以南地区。典型遗址:索万和乔加马米两个遗址。萨迈拉考古区位于距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北125公里、底格里斯河东岸的伊拉克萨拉赫丁省。
其特征与标准的哈苏纳陶器相似,但制作更精巧、装饰更精美,人们称之为“萨迈拉陶”,并将它划归哈苏纳文化后期。但是这种陶器属于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故称萨迈拉文化。其独特之处在于有规模宏大的定居村落、别具一格的泥砖建筑及先进的灌溉农业设施。
这一文化可大致分为早、中、晚3期,即无彩陶时期,典型的萨迈拉彩陶时期和几何形装饰的彩陶时期。而以中期文化最为繁盛。
早期萨迈拉文化的典型遗存为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东岸的索万遗址ⅰ、ⅱ层。
索万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bc5506±73年。居址呈长方形,四周有壕沟。内有砖坯结构的t形建筑3座,均由许多大小房间组成,布局规整。房屋的地面和墙壁涂抹泥灰,以外扶壁墙承托支撑屋顶的木板。其中的一座建筑似具有宗教的职能,在一房间的壁龛内发现一“母神像”。还发现有约130座墓,尸体为屈肢葬,多是幼童,用席包扎,上面撒有红赭粉。随葬品丰富,除了各种贝壳和石串珠外,还有大量用雪花石制作的、造型别致的碗、罐、瓶、长柄勺及女性雕像、石制生殖器等。其中有蹲坐式女性石瓶较为特别。索万ⅰ陶器甚少,以偶有刻痕的素面粗陶为特征,其风格往往模仿雪花石器皿。
索万ⅱ出现了与典型萨迈拉陶相似的薄壳彩陶,从而提供了萨迈拉文化从素陶到彩陶发展的线索。这一时期的萨迈拉文化已有灌溉农业。居民种植二粒小麦、六棱裸大麦、二棱有稃大麦以及面包小麦等。工具为镰刀、石叶片、边击器、垂*直*刀*片及臼、杵、手磨等石器。家畜为山羊、绵羊、狗等。采集、渔猎经济仍占一定比例。
中期萨迈拉文化主要以索万ⅲ~ⅴ层及巴格达东北的乔加马米遗址的早期层次为代表。这是萨迈拉文化的全盛期,年代为bc5200至5000年。这一时期经济有了发展,捕鱼业得到加强。遗址周围发现许多小型水渠,构成了原始的灌溉网。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也渐趋完成。作物除麦类外,还有亚麻、小扁豆等。已实行牛耕。手工业已相当发达,乔加马米已用亚麻纤维织布。普遍发现了陶纺轮,并发现了素面纺织品的痕迹。
索万遗址出土有非本地产的锻制红铜制品、黑曜石等,说明与其他地区的交换已相当频繁。同时红铜制品的出现说明当时已经进入红铜时代。
与前一阶段相比,村落规模有了扩大,乔加马米遗址占地350米×100米,估计有人口1000左右;索万遗址在原护村壕沟沿线筑起有扶壁的防御围墙。此时期的建筑形制有新的发展,索万遗址ⅲ层已出现神庙,房屋旁边出现灶、窖穴等设施。乔加马米的土坯建筑物为长方形,往往由2或3排3间小屋构成。索万、乔加马米等遗址的房屋建筑往往直接建立在早期房屋的废墟之上。村落防护设施的复杂化,以及陶制印章的出现并广泛使用,似说明萨迈拉文化的居民已形成了所有权的观念。
这一时期的彩陶工艺十分考究,器表涂有黄色陶衣,并以赭褐、黑灰或淡色颜料绘出水波、花卉、动物和人物等各种写实的图案。器形主要有碗、罐、瓶等。有些陶碗带有假圈足。其他遗物有石像、陶像等,其中彩色女陶像带有高高翘起的奇特发式,戴着项链、耳环、鼻饰,或以彩斑纹身,或穿彩色长袍。此外,还普遍发现雕像瓶,瓶饰的女性头像梳着波浪形发式,其造型可能是模仿萨迈拉文化早期的蹲坐式女性石瓶的风格并加以发展的。
------------------------
苏美尔文明
苏美尔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同时也是全世界确切考证并且留下文字记载的最早产生的文明,而其主要就分布在苏美尔地区。
苏美尔文明同哈拉帕文明一样,是典型的城市文明,在两河流域最早创造了城市文明。
苏美尔人在建筑方面达到了古代很高的水平,建筑的特点是:城墙是土石结构,房屋是土木结构,主要建筑材料为晒干的泥砖,显示了与哈拉帕文明(烧砖建筑)的差异。
两河平原缺乏石矿和树,因此苏美尔的建筑都是泥砖造的,而烧砖需要大量木材。砖与砖之间没有灰浆或水泥连接。泥砖建筑随时间会损毁,因此它们过一段时间就得被拆除、铲平和重造。随着时间的延续,两河平原的城市因此不断抬高。这样的古迹被称为台勒。在中东到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古迹。苏美尔的庙和宫殿使用更加复杂的结构和技术如支柱、密室和黏土钉子等。现在人们能够发掘到西亚地区的文物大都出自这些台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