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演义
字体: 16 + -

第十章 吠陀时代

    乘坐直升机在也里可温上空飞过会给你一种难以置信的印象。巨大的同心圆在山谷中清晰可见,城市以及其边缘都被圆紧紧环绕。仍然不清楚当时人们建造这种巨大圆形建筑的目的所在:是为了防卫、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或者是宗教目的?一些研究学者甚至怀疑这些环是古代太空船发射的跑道,而更大可能是出于某些目的开凿的运河。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座古老的城市中还有着良好的排水系统,能够让雅利安人免受洪水威胁。同样这里的居民也有着良好的防火措施:木制的楼板和房子本身都被防火材料浸透,这种物质非常有效,其残余仍然可以在城市废墟中发现。

    每一座房子都装备所有的便利设施,每一栋房子中都有一口水井,一座烤炉和一座食物储存间。而每一口水井同时又开辟出两条不同的通气道:一条通向烤炉,另一条则通向食物储存间,为烤炉和储存间提供凉爽的空气。同时这股冷空气也为炉子制造一股强力的拉力,使得可以在这里冶炼青铜。

    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前的时期里,雅利安人从中亚草原的基地推进到帕米尔高原西部和阿富汗高原。以后渐渐向南方的印度和西方的两河流域扩展,以后的时代,随着西支的闪米特人南侵离开欧亚大草原,东支的雅利安从也里可温出发,占据了西支的祖地,使得雅利安人成为欧亚大草原的统治民族,以之为基础,发展成后来的高加索人种,雅利安人是今天西方各国白种人的祖先,他们的语言被称为印欧语系,由于文化不同,发展出众多的支系,包括梵语、伊朗语系等。

    虽然同为亚特兰蒂斯人的后裔,但是此时的雅利安人在具有高度天文水利知识的达罗毗荼人眼中,只是北方入侵的蛮族。

    双方之前的战争起初是部落之间最多千人规模的级数,到后来发展为万人以上的级数。由于印度河流域很少经历大规模战争,农业发达,主要以天文水利技术和精神修炼为主要生活内容。之前介绍过,印度河流域的城市只有起到防盗之类的岗哨,而没有战争防御设施,所以经受不住外来的侵略打击。

    bc4120年,哈拉帕的国土大片沦陷,直到只剩下最后一座城市摩亨佐-达罗。入侵的雅利安占据了印度河流域大部,并且包围了摩亨佐-达罗。哈拉帕文明的高层决定使用亚特兰蒂斯文明时期流下的核武器与敌同归于尽,这种核武器的制造技术已经随着亚特兰蒂斯文明的覆灭而失传,而使用的方法也只是最粗浅的人工引爆。

    核爆炸发生了,双方交战的数万人连同城内的民众同时被毁灭。

    古书《梨俱吠陀》(rigveda):新来的人攻击原住民的「有围墙的城市」或「堡垒」,雅利安战神因陀罗(indra)破城「就像时间消蚀一件袍子般」。叙事诗《罗摩衍那》描述了几十万大军瞬间完全被毁灭的景象。诗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大决战的场地是被称为“兰卡”的城市,而“兰卡”正是当地人对摩亨佐-达罗称呼。摩亨佐-达罗,有不少似广岛核爆炸后遗留下来的“玻璃建筑”──托立尼提物质。即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托立尼提沙漠中试爆时,沙因高温凝固成的玻璃状物质。

    受到雅利安人入侵,以及核爆的影响,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的旁遮普平原的城市文化沉寂了数百年。

    ----------------------------------

    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指哈拉帕文明衰亡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将这一时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及解释吠陀的《薄伽梵歌》、《森林书》、《奥义书》以及两部史诗中,故称作吠陀时代。

    bc4120年,入侵的雅利安人付出惨重代价,成为了印度河流域新的统治者。雅利安人在印度次大陆西北的旁遮普平原定居并和白种的达罗毗荼人以及本地黄种土著居民融合后,逐渐开始过渡到农业社会;吸收了哈拉帕文明的精华,创立了雅利安文明,或称吠陀时代文明。吠陀时代从时间上划分为早期吠陀时代和晚期吠陀时代。

    雅利安人在与当地人的融合过程中,逐渐推行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又称贱籍制度,是曾在印度、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历史上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

    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印度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包括瓦尔那制度和后来从中衍生出的阇提制度)的泛称,玄奘又曾将它译称族姓制度,西方通常把印度的这种制度称为喀斯特制度。它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正式产生在后期吠陀时代。

    种姓制度并非一套绝对的社会阶层,而是借由许多不同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一套相对阶序,这些标准诸如:是否吃素、是否杀牛以及是否接触尸体等等……这些标准背后的核心概念是一套“洁净与不洁”的价值观,然而该价值观却受到实际生活中的权力关系影响。

    为此,古代印度的婆罗门发展出一套称为“瓦尔那”的分类架构,作为解释并简化整个制度的方式。因此,这两套思维方式大致构成整个种姓制度的主要概念。

    洁净与不洁是种姓制度的核心观念,其依循的原则主要有二:一种是时效性,一种是互补性。

    不洁可分为两种,即暂时性的不洁与永久性的不洁。在此,“不洁”主要指在生活中各种被视为带有危险性,而需要将受此影响者加以隔离的事物或情况,比如经血、生产与死亡等等......。这些情况之下,即使与之有稍微的接触都算沾染到“不洁”,需要以慎重的方式隔离或是消除其不洁。(印度教认为水能洗涤不洁与罪恶,恒河河水则有最佳的洗涤效果,因此印度人经常在恒河两岸洗澡或擦拭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