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龙虬文化
氏族先民的捕捞方法既有网捕,也有垂钓和投叉击刺。许多遗址的彩绘陶器上都有鱼网的描画。半坡类型的彩陶盆内及其它一些彩陶器皿上常有鱼网纹和鱼纹,显然是长期捕捞活动的真实写照。狩猎方法包括射击、投掷和集体围打等几种,鹿是狩猎的主要对象。手工业生产,主要是制陶业和制石、制骨、制革、纺织、编织等。
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
大地湾遗址二、三、四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属于仰韶文化范围,bc4500~3000年。
房屋建筑规模宏伟,而且形制复杂,被称为中国史前建筑发展史的“一块活化石”。大地湾遗址的房屋,多采用白灰现,多种柱础的建筑方法,充分显示了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和建筑技术的发展。
编号为f901的建筑,即有主室和侧室,又有后室和门前附属建筑,是大地湾的标志建筑,是中国史前时期面积最大、工艺水平最高的房屋。其保存之好、规模之大、结构之复杂、工艺之精湛均为中国史前建筑所仅见。
更为神奇的是,在面积达130多平方米的主室,地面由一种类似于现代水泥的混凝土铺就。经考证,其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等,均相当于现今100号水泥砂浆地面的强度。中国和日本专家一致认为,这种建筑材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
在混凝土地面之下,还使用了一种可防潮保暖,坚固地基的类似现代“人工合成轻骨料”的建筑材料的雏形。这个总面积420平方米的复合式建筑,开创了后世宫殿式建筑的先河。
f405大房子,是一座有三门开和带檐廊的大型建筑,其房址面积270平方米,室内面积150平方米,平地起建,木骨泥墙,其复原图为四坡顶式房屋。这一房屋的规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更引人注目的是f411房屋居住面上,还绘有地画,图案由人与动物构成,是中国最早的独立存在的地画,清晰完好地绘制于居住房屋内的地面上,保存如此完好的大面积原始绘画,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存和史前考古中均极其罕见,堪称中国绘画的鼻祖。
陶器有红陶、灰陶、彩陶;有手捏制、敷贴模制、轮制;有夹砂陶,泥质陶;有小、中、大各型器物;如钵、罐、盆、瓶、杯、尊等。陶器上装饰纹有绳纹、弧线、三角、条纹、勾叶纹;有变体鱼纹、鸟纹;有两兽相朴的写实纹、蛙纹;有圆点、条线、弧线、组成的几何图形等;有紫红色、黑色、白色和朱色彩绘。
发现了35座用于制陶的窑址。出土了一批绚丽夺目的彩陶,其中不乏艺术珍品。如成系列的情趣盎然的鱼纹盆,将造型、雕塑、彩绘艺术和谐地揉合在一起的人头型器口彩陶瓶。二期出土的人头型器口彩陶瓶,通高31.8厘米,瓶口是一个罕见的人头形状的雕塑,其形状象征一母腹。整件陶器融造型、雕塑、彩绘艺术于一体,被认为是中国史前雕塑艺术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发现中国最早的陶质量器,出土于房f901的主室中(前堂)。
主要有泥质槽状条形盘、夹细砂长柄麻花耳铲形抄、泥质单环耳箕形抄、泥质带盖四把深腹罐等。其中条形盘的容积约为264.3立方厘米;铲形抄的自然盛谷物容积约为2650.7立方厘米;箕形抄的自然盛谷物容积约为5288.4立方厘米;四把深腹罐的容积约为26082.1立方厘米。由此可以看出,除箕形抄是铲形抄的二倍外,其余三件的关系都是以十倍的递增之数。为了与古代量具名称相贴切,将在其相应容量的名称上冠以升、斗、斛之称谓,即可称为“条升、抄斗、四把斛“等。
出土了骨匕和铲形器,其上多见有等距离的圆点形钻窝刻度,并在窝内涂有红色颜料,它们应为当时测定某些东西长宽地尺度。
以上包括测量体积和长度(或者重量)的两类陶质量具,是中国最早“度、量、衡”器的实物佐证。
龙虬文化:长江下游流域江苏一带。时间:bc5000~3000年。典型遗址:江苏高邮市龙虬庄遗址。
居住遗迹发现有两种,一是干阑式建筑,一是地面建筑。地面建筑发现有墙基、柱洞和铺垫一层蚌壳的居住面。由于江淮东部地势低洼,所以在建筑上都有防潮防水措施。
出土了陶器、玉石器、骨角器等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发现了栽培稻。
发现了甲骨文系统的古文字。在一片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内壁上发现有4个似鸟似鱼的图画,对应每一个图画有4个文字。这片陶片在全国展览时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文字的发生和使用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迈进文明门槛的里程碑。
有大量精细加工的骨角器,大多用当地的水兽麋鹿骨角制成。器型不仅有大型的生产工具斧、镐和小型的生产工具叉、齿、锥、刀、匕首,而且有纺织用的纺纶、针,装饰用的笄、坠。在骨角器的制作上,不仅使用了切割、磨制、打磨、刻划等工艺,还出现了刳空技术,尤其是发明了可以重复换装尖刃的复合型生产工具镐,制作技术的精良令人惊叹,无疑是当时骨角器制作和使用的最高水平。
陶器中的水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态复杂,如烧水、温水、喝水的不同用途都在陶器上有所反映,并有带双流的釜以及带双流、三流、四流的壶,这在其他原始文化中都是罕见的。发现了泥质黑陶。
发现了男女合葬墓,说明当时已经实行一夫一妻制,代表着母系氏族的瓦解和父系氏族的萌芽。
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
大地湾遗址二、三、四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属于仰韶文化范围,bc4500~3000年。
房屋建筑规模宏伟,而且形制复杂,被称为中国史前建筑发展史的“一块活化石”。大地湾遗址的房屋,多采用白灰现,多种柱础的建筑方法,充分显示了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和建筑技术的发展。
编号为f901的建筑,即有主室和侧室,又有后室和门前附属建筑,是大地湾的标志建筑,是中国史前时期面积最大、工艺水平最高的房屋。其保存之好、规模之大、结构之复杂、工艺之精湛均为中国史前建筑所仅见。
更为神奇的是,在面积达130多平方米的主室,地面由一种类似于现代水泥的混凝土铺就。经考证,其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等,均相当于现今100号水泥砂浆地面的强度。中国和日本专家一致认为,这种建筑材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
在混凝土地面之下,还使用了一种可防潮保暖,坚固地基的类似现代“人工合成轻骨料”的建筑材料的雏形。这个总面积420平方米的复合式建筑,开创了后世宫殿式建筑的先河。
f405大房子,是一座有三门开和带檐廊的大型建筑,其房址面积270平方米,室内面积150平方米,平地起建,木骨泥墙,其复原图为四坡顶式房屋。这一房屋的规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更引人注目的是f411房屋居住面上,还绘有地画,图案由人与动物构成,是中国最早的独立存在的地画,清晰完好地绘制于居住房屋内的地面上,保存如此完好的大面积原始绘画,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存和史前考古中均极其罕见,堪称中国绘画的鼻祖。
陶器有红陶、灰陶、彩陶;有手捏制、敷贴模制、轮制;有夹砂陶,泥质陶;有小、中、大各型器物;如钵、罐、盆、瓶、杯、尊等。陶器上装饰纹有绳纹、弧线、三角、条纹、勾叶纹;有变体鱼纹、鸟纹;有两兽相朴的写实纹、蛙纹;有圆点、条线、弧线、组成的几何图形等;有紫红色、黑色、白色和朱色彩绘。
发现了35座用于制陶的窑址。出土了一批绚丽夺目的彩陶,其中不乏艺术珍品。如成系列的情趣盎然的鱼纹盆,将造型、雕塑、彩绘艺术和谐地揉合在一起的人头型器口彩陶瓶。二期出土的人头型器口彩陶瓶,通高31.8厘米,瓶口是一个罕见的人头形状的雕塑,其形状象征一母腹。整件陶器融造型、雕塑、彩绘艺术于一体,被认为是中国史前雕塑艺术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发现中国最早的陶质量器,出土于房f901的主室中(前堂)。
主要有泥质槽状条形盘、夹细砂长柄麻花耳铲形抄、泥质单环耳箕形抄、泥质带盖四把深腹罐等。其中条形盘的容积约为264.3立方厘米;铲形抄的自然盛谷物容积约为2650.7立方厘米;箕形抄的自然盛谷物容积约为5288.4立方厘米;四把深腹罐的容积约为26082.1立方厘米。由此可以看出,除箕形抄是铲形抄的二倍外,其余三件的关系都是以十倍的递增之数。为了与古代量具名称相贴切,将在其相应容量的名称上冠以升、斗、斛之称谓,即可称为“条升、抄斗、四把斛“等。
出土了骨匕和铲形器,其上多见有等距离的圆点形钻窝刻度,并在窝内涂有红色颜料,它们应为当时测定某些东西长宽地尺度。
以上包括测量体积和长度(或者重量)的两类陶质量具,是中国最早“度、量、衡”器的实物佐证。
龙虬文化:长江下游流域江苏一带。时间:bc5000~3000年。典型遗址:江苏高邮市龙虬庄遗址。
居住遗迹发现有两种,一是干阑式建筑,一是地面建筑。地面建筑发现有墙基、柱洞和铺垫一层蚌壳的居住面。由于江淮东部地势低洼,所以在建筑上都有防潮防水措施。
出土了陶器、玉石器、骨角器等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发现了栽培稻。
发现了甲骨文系统的古文字。在一片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内壁上发现有4个似鸟似鱼的图画,对应每一个图画有4个文字。这片陶片在全国展览时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文字的发生和使用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迈进文明门槛的里程碑。
有大量精细加工的骨角器,大多用当地的水兽麋鹿骨角制成。器型不仅有大型的生产工具斧、镐和小型的生产工具叉、齿、锥、刀、匕首,而且有纺织用的纺纶、针,装饰用的笄、坠。在骨角器的制作上,不仅使用了切割、磨制、打磨、刻划等工艺,还出现了刳空技术,尤其是发明了可以重复换装尖刃的复合型生产工具镐,制作技术的精良令人惊叹,无疑是当时骨角器制作和使用的最高水平。
陶器中的水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态复杂,如烧水、温水、喝水的不同用途都在陶器上有所反映,并有带双流的釜以及带双流、三流、四流的壶,这在其他原始文化中都是罕见的。发现了泥质黑陶。
发现了男女合葬墓,说明当时已经实行一夫一妻制,代表着母系氏族的瓦解和父系氏族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