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大秦
字体: 16 + -

第178章

像沿途经过的一些小河自然毫无技术问题,用拱桥开些桥洞便可以解决,但是泾水和洛水都是宽数十丈地大河,在这样宽阔奔流的河面上建桥,技术难度相当大!臣也正在考虑之中,只是时间并不充裕,有些为难啊!”

扶苏笑了:“本君还以为史大人一点困难也没有呢,还好,总算有一点困难需要本君帮忙!那史大人说说看。你现在对于在泾水和洛水上建桥有什么打算?”

史禄皱了皱眉头道:“按理说,最安全的建桥方式便是建石拱桥,只是这拱桥从南到北恐怕要超过一百丈之巨。这样一来,技术难度委实太过巨大,已经超过了臣所难想像的程度;而且河水湍急,需要的巨型桥墩也非常难以建立。甚至可以说根本连送都没有办法送到河中!而要建木桥的话,长度会短一些,大概在六七十丈左右长就可以。但是木桥又不耐河水冲击,所以不可能建桥墩在河中,这样就必须要让桥面自己承受住向下的坐力,而这以目前技术水平来看也难以办到。臣现在是寝食不安,束手无策啊!”

扶苏闻言也不禁为难起来:“历史上直道是建成的,说明现在的古人还是有办法完成这一壮举的。只是具体修建者早已湮灭在历史中。已经不知道是谁,想问都没办法问。目前由史禄修建,却卡在造桥这一关上,看来要想想办法了!”

忽地,扶苏想了起来,现代地索拉大桥模样,不禁笑道:“本君有个解决方式,史大人要不要听一听?”史禄奇道:“君上并不熟悉工程学,如何能想得出办法?臣愿意一听君上高见!”

扶苏笑道:“办法是这样的:在河南河北各建一个结实的高墩,高约数丈或十数丈。高墩上树立两个巨型的木桩群,用结实的铁链将坚固的木桩和桥体相连接,使得木桥向下地坐力被铁链传递到木桩上而抵消。还可以在桥底也铺设一群同向的铁索以进一步支撑和巩固木桥。这样一来,不是就可以轻松地将大桥建成!?”

史禄闻言呆了,忽地蹦了起来,大叫道:“好办法,好办法!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呵呵,铁索拉木桥。真是奇思妙想啊!”史禄兴奋得手舞足蹈、如疯如颠!

扶苏笑道:“行了,行了。史大人别高兴坏了!以史大人的奇才,想必本君一点即透,不用再进一步说明了!对了,我秦国目前新建的兵造已经开始生产铁质兵器,你所用的铁链可以让他们进行生产!”

史禄大喜地一拜倒地道:“臣一向自负工程学方面天下没有人可以超过我,没想到今日受君上一番教诲!臣现在真有点奇怪,君上文采武略样样精通,连工程学竟然也有如此造诣,莫非真是天上神仙下凡?”众人闻言一阵大笑。

扶苏也微笑着摆了摆手道:“史大人过誉了,本君也是偶发灵感而已,要真论工程水利方面的本领,十个本君捆在一起也比不上史大人一个!”史禄忙道:“惭愧,惭愧!”

众人又是一阵大笑。只是扶苏心中却有些遗憾:“原先历史中的泾水和洛水大桥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奇迹?太可惜了,现在这只能成为一个永远地谜了!”

……

不久,史禄派人送信来咸阳,邀请扶苏前往离咸阳最近的泾水去欣赏泾河大桥的建成!扶苏闻言大喜,兴冲冲地带人便赶往泾水而来。

已经修好的直道十分好走,战马奔腾如飞,速度极快,百余里的直道大半天便跑完了,太阳刚刚有些暮霭的金黄,扶苏等人便来到了泾水大桥之旁!

此时,史禄早率大批将作少府官员在桥旁等候,见扶苏到来,连忙迎了上来。

扶苏跃身下马,大笑道:“怎么样,史大人,桥已经建成了?”史禄也兴奋得满脸红光道:“不辱使命,顺利完成!非常的结实耐用,今早测试时,十六辆马车停在桥上,大桥都没有任何的不稳!”

“太好了!”扶苏兴冲冲地便向泾水大桥行去。

众人顺着一个渐行的缓坡登上桥南的给高大墩台,这座墩台从河面道最顶点估计足有十丈高!而一座长达近六十丈地巨大木桥从浩浩荡荡的泾水水面上飞架而过,在连接着粗大木桩的一支支铁索维系之下,稳如泰山的傲然屹立着!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便通途!”扶苏大笑一声,重重地踏在了桥面上,那感觉就两个字‘稳’和‘爽’:要知道这可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泾水这样的大河上成功建造起一座成功的桥梁!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便通途!好,好,说得好!”史禄激动道:“君上,请把这句话写下来,臣要竖碑立在桥边,让世人看看我秦人的成就!”

当下有乖巧的马上奉上笔墨,扶苏大笔一挥,在一块白绢上留了下墨宝!这句原本属于毛泽东的妙语,被扶苏盗用后,和这泾河大桥、直道一起,永久地载入了史册!

铁血大秦 第十二卷 天下变革 第四章 封禅一

这个月的vip月票对爵士太重要了,请书友们千万不要忘记谢谢

……

公元前221年底,始皇巡视秦国本部陇西,本地两郡,对直道的修建质量和进度大为赞赏,但对驰道的修建进度并不太满意。

始皇通过切身感受,敏锐的感觉到,道路崎岖难行,对公文传递,军队调动,运输不羁,民间贸易确又很大影响,于是下令加快建筑全国的驰道。

扶苏领命后,为了尽量不影响各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第一打主意的劳动力来源便是监狱中的囚徒以及员各国的战俘和贵族,而对用工民夫来源便是监狱中的囚徒以及原各国的战俘和贵族,而对用工民夫的征集则采用就近征集的原则,各国一视同仁,大大减轻了对民力的浪费!

扶苏此举虽然获得了百姓们的称赞,但也让朝中一些朝臣们颇有不满之意,但始皇对扶苏还是比较信任的,所以基本没有干涉扶苏的统一部署!

……

公元前220年底,七十博士集体上奏:

“始皇帝上承天意,下得名望,平定海内,放逐蛮夷,莫不宾服,今既登极,尚望按照古制,行封禅之礼……”

始皇见到奏章,在南书房召见博士中最资深七人,讨论封禅及望祭山川事宜,七人中又三人来自旧周,有四人来自原鲁国,两派人又起了争论。

旧周派博士主张在甘泉山封禅之礼,以示秦地为天下之本,原鲁派则坚持古代圣王都在泰山举行封禅,这个传统不能破坏。

他们正争论不休时,始皇只在一旁微笑,不加制止也不加评论,负责招待的皇后,实在看不下去七位老博士争得口沫横飞,脸红耳赤的样子,也听不懂他们引经据典的酸溜溜理论,最后她解围的问:

“哀家对封禅仪式尚不十分明了,哪位博士可试为解说?”

她这一发问总算是平息了争论,七人中最资深的博士,八十二岁的原鲁派鲁青对答说:

“封者祭天也,禅者祭地也,合为封禅即是圣人君祭告天地的仪式,用意在向天地禀告,人君承天命治理天下民生,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自古圣君承受天命,都在泰山举行。”

可怜鲁青人老齿稀,说话都透风,说得几句便要喘上几口,真是十分辛苦,皇后看他可怜,不忍心叫他再说下去,便问旧周派领袖姬周道:“哀家小时候经过泰山,虽觉其雄伟壮丽,但为什么封禅历来都选在此?”

满头白发的姬周躬身回答说:

“据史载及阴阳冢传说,泰山高四千就摆丈,周围两千里,其中蕴藏芝草玉石,长津甘泉及仙人室,又有地狱六处,曰鬼神之府,从西而上,可见下有洞天,周围三千里,乃鬼神手考谪刑罚之处,传言泰山近天也同地,所以历代封禅都选在泰山。

这是鲁青已喘过一口气来,他又接着说:

“在泰山筑坛以祭天,表示在祭告的泰山再加高,可以接近上帝;在泰山之麓的梁父小山平地为墠,以示地更为宽广,然后用以祭地,以示与地母更为亲密,凡墠皆十二丈见方,坛则高三尺,阶三等,祭祀皆用酱色酒和煮熟的鱼,不用三牲。”

久在一旁没有开口的始皇徐徐言道:“封禅以什么季节最好?”

众博士面面相觑一会,最后由鲁青回答非所问道:“这臣等记不清了,尚未见过书上又记载!”

始皇笑道:“那就是说没有限制了!素闻暮春初夏,泰山景色最好,如今准备动身,正好赶得上,各位博士有何意见?”

鲁派博士不禁欢声雷动:“陛下圣明。”

……

公元前219年初,始皇御驾巡游幸东部地区,威仪及其隆重:皇帝穿黑色进修龙袍,用黑色旌旗旄节,御用輼(車京)车以六匹纯黑色拖拉,主御车外加备用车公六部,随皇帝高兴使用,副车则为六六三十六部,乘随行近侍及大臣。

并以郎中六百近皇帝,六千虎贲军护卫车队,六万精锐部队随行,以应付新收齐楚之地有所不测。

扶苏作为最近两年秦国各项改革的总负责人,可以说是十分的忙碌,虽然有萧何,蒙括,李信等人分忧,但每天的事宜仍是十分的繁琐,而且时常要入宫晋见始皇以求定计,所以也是分外的辛苦!

此次始皇封禅泰山,虽有扰民之嫌,但扶苏却并没有阻止,因为扶苏明白:始皇的真实本意可不仅仅是封四野以炫耀自己的盖世武功这么简单: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了解关东六国现在的民生情况,并以威仪震慑宵小,稳定各地,应该说是非常又必要的,所以扶苏也自请随行,一起随驾东去,并顺便察看驰道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