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事随笔
字体: 16 + -

第二十六章 拾羊巴楼

孔耀庸小的时候,经常帮助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一天,孔耀庸和小伙伴们去拾羊粪。

孔耀庸提了个小竹筐,和几个小伙伴去拾羊粪。

“我是个公社的小社员哪,……割草积肥拾麦穗越干越喜欢……”

孔耀庸和小伙伴们,唱着歌,提着筐,蹦蹦跳跳的往前走着。

穿过了他的学校大cāo场,向北一转,从两山之间的一个大坡上去,翻过了这道山梁,从山坡上走下去。

这一带,是孔耀庸他们全大队共十个生产队中,六到十队,四五个生产队,放牧羊群的必经之路。羊粪多,能拾到羊粪。

他们几个小伙伴,从山坡上往下冲,见到羊粪弹儿,就捡起来,赶紧扔到提着的小竹筐里。

山梁下面平缓的山角和山坳里,虽然是羊粪弹儿不少,但要拾到羊巴楼那就很少了。

羊巴楼就是羊排泻出来的,由十几粒圆圆的小羊粪弹儿,粘结而成的大疙瘩羊粪。

巴楼捡到的多了,当然你拾的羊粪那就肯定多了。

这里叫寺儿沟口,是孔耀庸他们队山里放牧羊群,到寺儿沟羊圈的必经之路。

孔耀庸他们,左面跑过去拾一阵,右面跑过去捡一会,几个跑到小土坑里拾,几个在一个大土包周围捡着。

黑黑圆圆的羊粪弹儿和大疙瘩巴楼,那是刚刚这几天羊拉下的。

那发了白的,颜sè淡了的,是羊拉下时间长了的羊粪和巴楼。

小伙伴们拾着拾着,就慢了下来。

有的干脆坐在河沟边的大石头上休息。

“我们去玩黄沙石。”一个小伙伴说道。

“走。”几小伙伴不约而同的回答着。连爬连跳,就摸到了河沟边上的黄沙石崖。

黄沙石崖前面的河沟里,躺着几个有一间房子大小的黄沙石。再沿河沟上面些,还有两个,同样是一间房左右大小的红沙石。

小伙伴们用手去扳,就能很轻松的掰下来一块。

再用两手挫揉,就会捏碎成细沙子。

手伸开,手指分开。“沙沙沙”,细沙面就会从手指缝里淌下去。

孔耀庸和小伙伴们感到这样玩很惬意的。

他们玩了一会,就觉得不爱玩了。

“我们去走笼子。”一个小伙伴提议道。

“走。”有几个附和着说道。他没办法,只好和他们一道,提着筐去走笼子。

孔耀庸他们沿河沟西边走下去,看到前面河沟上,东西横架着一道铁皮粗管,用好多装汽油的大铁皮笼,焊接做成的过水粗管,下面有两道支承粗水管的架子,分开来竖在河沟中。

孔耀庸和小伙伴们从东面爬上渠坝,来到粗水管的东头。

“我先走。”那个提议走笼子的小伙伴比较胆大。他第一个先从水笼上稳稳当当的,如履平土般,走到了对面西头,转身向他们笑着喊道:“一个一个往过走呀。”

孔耀庸是倒数第三个走笼子。虽然这粗水管只有十多米长,架设的高度也不过是六七米,但走在上面有点随你脚步上下晃动的感觉,所以走在上面多少是有点害怕。

孔耀庸走到中间时,摇晃的有点历害,他不由自主的展开了双臂,左右摇摆着,终于走过了粗水管。

最后一个最小的小伙伴,上去一走就害怕,没敢过,最后绕着从下面的河沟里跑了过来。

粗水管西面的渠坝是用石头镶砌泥土浇灌的,石头缝里经常渗出水来。

“玩挂挂牛了。”孔耀庸对小伙伴们说道。

孔耀庸和小伙伴们又玩起了石头缝里的小蜗牛。

他发现了一个小蜗牛,抓住它的蜗壳,从石头上拔下来,放到另一个大石头上玩。

小蜗牛慢慢从蜗壳口里钻出头来,边慢慢的往前背着蜗壳爬行着,边慢慢的两只角,从头上伸出来了。

孔耀庸顽皮的用右手的食指尖,去轻轻碰了一下小蜗牛头上左面的角,小蜗牛左面的角就马上收缩回去,小蜗牛停下不走了,片刻这只角又伸出来了,小蜗牛又爬开了。他再去轻轻碰了一下小蜗牛头上右面的角,这那只角缩回去也停下不走了,等那只角出来,他赶紧把两只角,同时轻轻一碰,两只角就都立即缩回去了,小蜗牛停下不走了。过了片刻,两只角又同时伸出来了,小蜗牛又爬开了。

看着立起的蜗壳,向前慢慢的移动,后面的石头上,留下一条粗糙的湿印痕,像一条用水写在石头上的粗线条。

小蜗牛慢慢往前背着蜗壳爬,后面的湿印痕也从后面向前,慢慢的变干了消失,慢慢的追着小蜗牛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