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一十九 李成梁的政治失误
这么多年来,这是朝廷部门少有的几次向皇帝妥协的经历。
自从张居正死后皇帝亲政开始,最开始几年,文官们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皇帝觉得自己是圣君,那几年里面,朱翊钧沉迷在圣君梦里面,不知给这些文官开了多少方便之门。
直到锦衣卫和东厂的一些秘闻进到了朱翊钧的耳朵里面,朱翊钧才恍然惊觉自己这个“圣君梦”是文官们粉饰出来的太平梦,自己被他们当枪使已经很久很久了,而自己还在洋洋自得的认为自己是圣君!
然后朱翊钧就开始和群臣拧巴了,这一拧巴,自然就把之前几年攒下来的『好名声』给弄没了,文官就开始不遗余力的黑皇帝,反正皇帝拿他们也没什么办法。
朝廷各部门的日常行政更是没朱翊钧什么事儿,最早的申时行张四维等人继承了张居正的作风,对朝政把控得很严格,专门挑一些精选过后的奏折给朱翊钧看,让朱翊钧觉得自己的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至于那些真正讲述实情的……
反正皇帝住在北京城,住在紫禁城,就等于是被圈养起来的吉祥物,根本出不去,他看不到就意味着没有,很简单的换算法。
不过随着皇帝和群臣之间矛盾的加剧,随着朱翊钧开始重视东厂和锦衣卫的管控并且开始培养自己的耳目,有些事情就遮掩不住了。
群臣意识到皇帝无法糊弄,只能开始耍无赖,用很无赖的手段不断的让皇帝的精力严重损耗。
所谓国本之争,未尝不是为了让皇帝消耗精力而难以关注国事的一种手段,是群臣和皇权的一次激烈的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除了特务和太监,朱翊钧往往是孤立无援的,群臣的姿态都相当强硬,使得他几乎无法对自己的国家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相当一部分事情,他只能通过太监和特务去做,确保自己的国家不至于彻底脱离自己的掌控,即使如此,还要遭受到大量的阻碍和骂名。
在舆论战方面,明朝皇帝是输的一塌糊涂,尤其是朱翊钧,到底也没能做到嘉靖皇帝做到的事情。
但是这一次,在文官们集体萎靡不振的情况下,朱翊钧占了上风,经过周密的准备,让文官们不得不咽下这枚苦果,接受这个既定事实,因为无论如何,他们不能放任自己的生命被蒙古人损害。
萧如薰看起来是坚定的皇帝一派,但是他的确能征善战,并且有相当大的可能办到李成梁如今办不到的事情。
对于李成梁坚守半个月求援两次的事情,他们是十分不满意的,李成梁一次又一次的告急只会让他们更加慌乱,更加觉得安全没有保障,但是这个时候,谁敢逃离京城呢?
于是,萧如薰就是最好的指望。
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萧如薰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了强大的进攻欲望,和一直在困守的李成梁完全不同。
“一味防守没有任何意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大战至今已经快要两个月,蒙古人依然没有退却,这足以证明蒙古人的目标不是简单的抢了就走,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持久作战。
并且时至今日,雁门关之围仍然没有解决,这就说明他们的后勤补给并不是问题,我猜测,他们一定通过某种方式保证了自己的后勤。
如果蒙古人如果真的是按照情报上所说的有十万人,那么在进攻紫荆关的足有四万,紫荆关防卫森严,有老将李成梁镇守,想来坚守不难,可是一味防守期待蒙古人消耗完了粮食就后退,那是不现实的,谁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少粮?
必须要进攻,一定要主动出击击溃他们!解了紫荆关之围,咱们才能说有足够的兵力去对付其他地方的蒙古人,所以,臣抵达紫荆关之后,会立刻发起进攻,将正面的蒙古人击溃,然后兵分两路,一路支援雁门关,一路支援太原。”
几名文官大佬顿时就感觉这个氛围不一样了,之前那叫一个死气沉沉担心忧虑,成天吃不好睡不好的,连政治斗争都没什么劲头了,不知道多少官员已经收拾好了行囊随时准备撤退了,哪还有心思政治斗争?
但是萧如薰一来,什么也不说,张口就是反攻,还要正面击溃蒙古人,与之野战,首先这个气势就完全不同,和李成梁的防守战略完全不同,虽然不知道结果如何,但是气势就是有了。
就像是当年刘备任命魏延做汉中太守,魏延什么不说,先说自己的目标,表现出自己的气势——曹操带天下的兵马来攻打,我会为大王抵挡住他,曹操手下的将领带十万人来,我会为大王把它给一口吃掉。
汉中历来的镇守部队也就三万人,无论是魏延时期还是王平时期都是一样,但是魏延就是有这个气势,作为武将,输什么都不能输了气势,魏延这样一说,对汉中太守有极大的执念的张飞也不好说什么更大的目标了。
那时候,张飞刚刚打败了张郃的部队,解决了蜀中对刘备的信任危机,在刘备集团大涨面子和威望。
而且他又是最早跟随刘备的两员大将之一,之前关羽成了镇守荆州的主将,现在大家都以为张飞会成为镇守汉中的第二员封疆大吏。
结果胜出的不是老元勋张飞,而是刘备在豫州得到的亲信部曲魏延,刘备将之破格提拔,魏延的资历比张飞浅多了,自然会招惹张飞的不满意。
但是魏延就是没有给刘备抹黑,他不仅给自己涨气势,还给刘备长脸,深得刘备的支持,张飞就算心里再不满,也不能当众给魏延难堪了,不然就是不给刘备面子,而后来的发展也证实了魏延的确不负刘备的托付。
眼下也是一样,萧如薰在资历上远远不如数十年沙场老将李成梁。
说的难听一点,李成梁刚刚在沙场上和蒙古人女真人拼死拼活的时候,萧如薰的爸妈还没有结婚,李成梁如日中天的时候,萧如薰还在妈妈的怀里吃奶。
你不能说打仗的功劳和实际战果更高就说你比李成梁要强,李成梁的战绩和能耐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别的不讲,军功封爵就证明李成梁的确是大将。
有明一代军功封爵之难和科举之难是几乎一样的,尤其是在大致和平时代,军功封爵就更难,状元每三年就出一个,可是军功爵位什么时候才能出一个?
别的先不说,李成梁就是封爵了,甭管用什么黑料去黑,他就是实打实的军功封爵,这一点没什么可说的。
但是眼下的问题在于,李成梁这大半个月的表现让朝廷很失望。
朝廷希望的是李成梁守住紫荆关的同时可以驱逐蒙古人,确保紫荆关的安全,而不是连着两次求援,搞的京城人心惶惶,甚至有不少富商已经开始往南边跑了。
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危机,也是政治上的失败,在政治开道的大明朝,李成梁让大家失望了,这一失望不要紧,就等于把最后一次辉煌的机会给丢掉了。
其实李成梁也是运气不佳,或者说并没有得到皇帝的信任,以至于皇帝把战斗力足够的两万骑兵交给了萧如薰,而不是令他们火速前去支援紫荆关。
如果皇帝真的对李成梁有信心,愿意让李成梁打一场胜仗,那么让李如松过去,上阵父子兵,未尝不是一段佳话,但是皇帝的内心深处一直记恨着李成梁,打心眼儿里不愿意看到李成梁东山再起。
李成梁为他十几年前对皇帝的无视付出了代价。
自从张居正死后皇帝亲政开始,最开始几年,文官们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皇帝觉得自己是圣君,那几年里面,朱翊钧沉迷在圣君梦里面,不知给这些文官开了多少方便之门。
直到锦衣卫和东厂的一些秘闻进到了朱翊钧的耳朵里面,朱翊钧才恍然惊觉自己这个“圣君梦”是文官们粉饰出来的太平梦,自己被他们当枪使已经很久很久了,而自己还在洋洋自得的认为自己是圣君!
然后朱翊钧就开始和群臣拧巴了,这一拧巴,自然就把之前几年攒下来的『好名声』给弄没了,文官就开始不遗余力的黑皇帝,反正皇帝拿他们也没什么办法。
朝廷各部门的日常行政更是没朱翊钧什么事儿,最早的申时行张四维等人继承了张居正的作风,对朝政把控得很严格,专门挑一些精选过后的奏折给朱翊钧看,让朱翊钧觉得自己的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至于那些真正讲述实情的……
反正皇帝住在北京城,住在紫禁城,就等于是被圈养起来的吉祥物,根本出不去,他看不到就意味着没有,很简单的换算法。
不过随着皇帝和群臣之间矛盾的加剧,随着朱翊钧开始重视东厂和锦衣卫的管控并且开始培养自己的耳目,有些事情就遮掩不住了。
群臣意识到皇帝无法糊弄,只能开始耍无赖,用很无赖的手段不断的让皇帝的精力严重损耗。
所谓国本之争,未尝不是为了让皇帝消耗精力而难以关注国事的一种手段,是群臣和皇权的一次激烈的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除了特务和太监,朱翊钧往往是孤立无援的,群臣的姿态都相当强硬,使得他几乎无法对自己的国家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相当一部分事情,他只能通过太监和特务去做,确保自己的国家不至于彻底脱离自己的掌控,即使如此,还要遭受到大量的阻碍和骂名。
在舆论战方面,明朝皇帝是输的一塌糊涂,尤其是朱翊钧,到底也没能做到嘉靖皇帝做到的事情。
但是这一次,在文官们集体萎靡不振的情况下,朱翊钧占了上风,经过周密的准备,让文官们不得不咽下这枚苦果,接受这个既定事实,因为无论如何,他们不能放任自己的生命被蒙古人损害。
萧如薰看起来是坚定的皇帝一派,但是他的确能征善战,并且有相当大的可能办到李成梁如今办不到的事情。
对于李成梁坚守半个月求援两次的事情,他们是十分不满意的,李成梁一次又一次的告急只会让他们更加慌乱,更加觉得安全没有保障,但是这个时候,谁敢逃离京城呢?
于是,萧如薰就是最好的指望。
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萧如薰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了强大的进攻欲望,和一直在困守的李成梁完全不同。
“一味防守没有任何意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大战至今已经快要两个月,蒙古人依然没有退却,这足以证明蒙古人的目标不是简单的抢了就走,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持久作战。
并且时至今日,雁门关之围仍然没有解决,这就说明他们的后勤补给并不是问题,我猜测,他们一定通过某种方式保证了自己的后勤。
如果蒙古人如果真的是按照情报上所说的有十万人,那么在进攻紫荆关的足有四万,紫荆关防卫森严,有老将李成梁镇守,想来坚守不难,可是一味防守期待蒙古人消耗完了粮食就后退,那是不现实的,谁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少粮?
必须要进攻,一定要主动出击击溃他们!解了紫荆关之围,咱们才能说有足够的兵力去对付其他地方的蒙古人,所以,臣抵达紫荆关之后,会立刻发起进攻,将正面的蒙古人击溃,然后兵分两路,一路支援雁门关,一路支援太原。”
几名文官大佬顿时就感觉这个氛围不一样了,之前那叫一个死气沉沉担心忧虑,成天吃不好睡不好的,连政治斗争都没什么劲头了,不知道多少官员已经收拾好了行囊随时准备撤退了,哪还有心思政治斗争?
但是萧如薰一来,什么也不说,张口就是反攻,还要正面击溃蒙古人,与之野战,首先这个气势就完全不同,和李成梁的防守战略完全不同,虽然不知道结果如何,但是气势就是有了。
就像是当年刘备任命魏延做汉中太守,魏延什么不说,先说自己的目标,表现出自己的气势——曹操带天下的兵马来攻打,我会为大王抵挡住他,曹操手下的将领带十万人来,我会为大王把它给一口吃掉。
汉中历来的镇守部队也就三万人,无论是魏延时期还是王平时期都是一样,但是魏延就是有这个气势,作为武将,输什么都不能输了气势,魏延这样一说,对汉中太守有极大的执念的张飞也不好说什么更大的目标了。
那时候,张飞刚刚打败了张郃的部队,解决了蜀中对刘备的信任危机,在刘备集团大涨面子和威望。
而且他又是最早跟随刘备的两员大将之一,之前关羽成了镇守荆州的主将,现在大家都以为张飞会成为镇守汉中的第二员封疆大吏。
结果胜出的不是老元勋张飞,而是刘备在豫州得到的亲信部曲魏延,刘备将之破格提拔,魏延的资历比张飞浅多了,自然会招惹张飞的不满意。
但是魏延就是没有给刘备抹黑,他不仅给自己涨气势,还给刘备长脸,深得刘备的支持,张飞就算心里再不满,也不能当众给魏延难堪了,不然就是不给刘备面子,而后来的发展也证实了魏延的确不负刘备的托付。
眼下也是一样,萧如薰在资历上远远不如数十年沙场老将李成梁。
说的难听一点,李成梁刚刚在沙场上和蒙古人女真人拼死拼活的时候,萧如薰的爸妈还没有结婚,李成梁如日中天的时候,萧如薰还在妈妈的怀里吃奶。
你不能说打仗的功劳和实际战果更高就说你比李成梁要强,李成梁的战绩和能耐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别的不讲,军功封爵就证明李成梁的确是大将。
有明一代军功封爵之难和科举之难是几乎一样的,尤其是在大致和平时代,军功封爵就更难,状元每三年就出一个,可是军功爵位什么时候才能出一个?
别的先不说,李成梁就是封爵了,甭管用什么黑料去黑,他就是实打实的军功封爵,这一点没什么可说的。
但是眼下的问题在于,李成梁这大半个月的表现让朝廷很失望。
朝廷希望的是李成梁守住紫荆关的同时可以驱逐蒙古人,确保紫荆关的安全,而不是连着两次求援,搞的京城人心惶惶,甚至有不少富商已经开始往南边跑了。
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危机,也是政治上的失败,在政治开道的大明朝,李成梁让大家失望了,这一失望不要紧,就等于把最后一次辉煌的机会给丢掉了。
其实李成梁也是运气不佳,或者说并没有得到皇帝的信任,以至于皇帝把战斗力足够的两万骑兵交给了萧如薰,而不是令他们火速前去支援紫荆关。
如果皇帝真的对李成梁有信心,愿意让李成梁打一场胜仗,那么让李如松过去,上阵父子兵,未尝不是一段佳话,但是皇帝的内心深处一直记恨着李成梁,打心眼儿里不愿意看到李成梁东山再起。
李成梁为他十几年前对皇帝的无视付出了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