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世靖康
字体: 16 + -

第46章 乱世靖康 岳飞的抗争

    fri jul 25 22:01:23 cst 2014

    梁红玉在楚州受到完颜宗弼的偷袭围困是宋人北伐的呼声一下子高涨起来。对梁红玉来说不是因为岳飞曾经的妻子刘湘瑜在她的军营中,那么楚州的金兀术给他们的噩梦就是真的了。

    机会或许有两次,第一次给我们的是伤害,第二次给我们的失望。刘湘瑜心中担忧也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岳飞的能力和实力如何,刘湘瑜是清楚的。不过让刘湘瑜失望的是岳飞多数时候是寄人篱下,也就是她所说依赖性太强了。

    杨再强和杨霜雪都是杨志的子女,可是杨家将的绝技他们一样都不会,而杨再兴在岳家军中如鱼得水,更是将杨家枪发挥到极致了。

    无论是收复建康,还是襄阳六郡,平叛杨幺之乱,都是离不开奉召出征。黄天荡战败原因是多方面的,韩世忠带着韩家军饮酒作乐是其一,秦桧献计逼迫百姓是其二,完颜宗弼的临危舍财是其三。

    刘湘瑜和杨再强两人离开了韩家军,战场是不适合他们的。押队,火头军在军营中虽然有一定的作用,可梁红玉和韩世忠可不希望像傅庆那样因为他们而惨死,岳飞不找他们拼命,岳云也会的!傅庆可是岳家军的铁匠,在岳家军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

    1136年(绍兴六年)初,由宰相张浚兼任都督诸路军马事,于平江府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北伐中原。张浚命令岳飞进军襄阳,作好直捣中原的准备。

    二月,岳飞于鄂州发布讨伐伪齐的檄令,并积极做好进军襄阳的军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岳飞悲痛不已,目疾复发,他一面奏报朝廷,一面自行解职,扶母灵柩至庐山安葬。并接连上表,乞守三年终丧之制。刘湘瑜带着杨再强看望在庐山的曾经的婆婆,不过却是远远地看了看岳云和岳银瓶。岳云的话,让她只能在庐山之巅遥遥相望。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飞忠孝难以两全,赶回军中,七月正式誓师北伐。岳家军兵分两路:一路往东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统领,直奔镇汝军,牛皋早年在汝州鲁山县宝丰村同金军作战,此时重返故地,精神抖擞,一战即攻克汝城,生擒伪齐守将薛亨,紧接着又乘胜攻克颍州,为这次北伐建立首功。

    另一路王贵、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进军,在攻克卢氏县后,又西取商、虢,东下伊阳,一路缴获粮食十五万石,降众数万。杨再兴大败伪齐张宣赞人马,收复长水县;王贵在收复虢州后,又率军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等县城,席卷了商州全境。

    岳家军北伐大捷,宋廷为此下诏嘉奖说:"遂复商於之地,尽收虢洛之城","长驱将入于三川,震响傍惊于五路"。

    收复商、虢等城后,岳飞向朝廷请示:“如形势有利,将命王贵、牛皋两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黄河,与太行忠义民兵配合作战,收复河北失地。”

    但岳飞的进军计划没有取得朝廷支持。于收复卢氏、长水之后的第十七天,终因“孤军无援”和“以粮不济”,不得不退师鄂州。

    岳飞夺回商、虢等地,伪齐刘豫大为震惊。九月,刘豫筹集三十万人马,号称七十万,向淮西发动进攻。宋高宗赵构得报后,认为刘光世、张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线,要调岳飞军沿江东下。诏书到达鄂州时,岳飞正苦于目疾。但他并未犹豫,立即向九江进发。赶到九江时,淮西战事已告结束。

    完颜兀术看到岳飞移军东下,中线空虚,有可乘之机,便于十月底、十一月初与伪齐合兵,向襄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岳飞接到多地的告急军情后,当机立断,调集二万精锐第三次出师北伐。

    岳飞出师到达各地之前,部将寇成、王贵、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岳飞大军开到前线,给守城将士以极大鼓舞,军威更振。商州转危为安。襄汉战线也因岳飞大军的到来,敌军不战而退。岳飞又准备收复蔡州,因见州城防守严密,“势不可攻”,乃作罢。

    按照朝廷“规模素定,必不徒行”的意旨,岳飞此时已胜利完成任务,加之所带军粮有限,便决定还师鄂州。

    岳飞撤军前,为避免遭敌追击,命王贵、董先向蔡州城发动一次进攻,以作掩蔽。但岳飞军撤退的消息传到敌营后,李成果然立即布置追击。董先、王贵等率军退到白塔地方,李成亲率刘复、孔彦舟等十员大将,合力追来。岳飞率军迎击,经过激战,擒获伪齐将领数十人,俘数千人,马三千六百匹,衣甲器仗无计其数。敌兵尸体填满溪谷,拥坠入水而死者无算。

    岳飞对被俘伪齐士卒,均散钱遣返还乡。并对他们说:“汝皆中原百姓,国家赤子,不幸为刘豫驱而至此。今释汝,见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军前进恢复,各率豪杰来应官军!”

    1137年(绍兴七年)二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其间曾与高宗作《良马对》,后又扈从高宗至建康。一日宋高宗把岳飞召至“寝阁”,向岳飞授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

    三月,刘光世因骄惰怯敌被罢军职,宋高宗原已答应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扩充其兵力以恢复中原。岳飞见部队得到扩充,收复中原有望,心情异常激动,便亲手写成一道《乞出师札子》。飞陈述了自己恢复中原的规划,而且提出要“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以归故国。使宗庙再安,百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之忧”。此时岳飞已不再提及迎还“二圣”或者“渊圣(宋钦宗)”之事,只将钦宗包括在“天眷”之中。

    宋高宗览飞奏疏后,亲赐御札嘉奖。拨刘光世军与飞,似成定局,不意张浚和秦桧从中梗阻,高宗听从张浚之议,置已决之“前议”于不顾,又下诏给飞说:“淮西合军,颇有曲折。”

    不将刘光世军拨与岳飞。张浚遂收归自己兼任的都督府直接管辖,以刘光世部将王德任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任副都统制,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张浚见了岳飞,撇开归刘军与岳飞之“前议”,以淮西军中人事安排相问,岳飞耿直的回答却遭张浚讥刺。岳飞胸中积忿,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札子,不等批示,只向随行机密官黄纵略事交代后,就离开建康,回到庐山母墓旁守制了。

    宋高宗闻知岳飞辞职,即诏令鄂州军营将佐立刻敦请岳飞还军,又派张宗元到鄂州军中做宣抚判官。朝廷命李若虚、王贵去庐山请飞还军,李若虚苦劝岳飞六日,岳飞才答应还军视事。

    八月,郦琼杀吕祉等,裹胁四万人叛变投向伪齐,使南宋白白丧失了全国兵力的十分之一以上,还彻底打乱了长江防线的部署。

    九月,张浚用人不当,终于招致了淮西军变,浚因此引咎辞相。岳飞得到兵变的消息,立即上疏表示愿率军进屯淮甸,拱卫建康行朝。宋高宗赵构只让岳飞到江州驻扎。

    1137年九月、十月间,岳飞入觐,向高宗提议立其养子赵瑗(即宋孝宗)为皇储,又遭高宗呵斥。

    1138年(绍兴八年)二月,岳飞还军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

    高宗为“屈己求和”,进一步重用秦桧,并令其与金接通关系。韩世忠、岳飞对和议一事都表示坚决反对。岳飞在临安朝见时对高宗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

    宋高宗赵构不听。秦桧从此对岳飞怀恨。

    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诏谕使张通古、萧哲,携带诏书,来同南宋“讲和”。

    金人不称宋朝而称“江南”,不说“议和”而说“诏谕”,把南宋完全置于藩属地位,消息传开,朝野上下,舆论沸腾。宋廷诸大臣对此议论纷纷,多有反对者,然而这些主战派人物如枢密副使王庶 、枢密院编修胡铨,或被罢官,或被贬谪。

    天眷二年,金熙宗依靠完颜宗弼、完颜宗干、完颜希尹等,先后杀完颜宗磐、完颜宗隽、完颜昌等人。完颜宗弼掌握金朝军政大权。

    1139年腊月二十七日,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国号,作金的藩属,并每年纳贡,宋金第一次和议达成。

    正月,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庆贺"和议"的成功。岳飞接到赦书之后,让幕僚张节夫起草了一份《谢讲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趋附和议,誓要"唾手燕云,复仇报国"。

    岳飞对朝廷加封的开府仪同三司官衔,虽三诏而不受,他在辞书中说:"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夷狄。"

    高宗特下“温诏”,飞才不得已受之。

    其后岳飞又自请随宋使至西京洛阳谒扫先帝陵墓,以趁机窥探金国虚实,但未被允许。再后,飞又上二札子,要求解除自己的军职,字里行间对和议之事不无讽剌之意,高宗、秦桧先未予理睬,后批示不允所请。

    1135年宋微宗赵佶的死,宋高宗赵构也只是假装伤心了一下。不过真正让他担忧还是他的哥哥宋钦宗赵桓,皇室中最怕的就是与自己相争的兄弟。而岳飞是赵构与赵桓兄弟之间的双刃剑,岳飞的战必胜让赵构最怕岳飞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