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疆
字体: 16 + -

第九十二章:落锤的流言(第一更)

    流言之所以为流言,因无实据。

    流言广散之际,便有千万人说,只缺抵近流言内容源头的确定,皆可觉其为假。

    不因假论辩,不因真涣散。

    ——《朴·言知·第四节》

    “宋王早该将朴庙的庙祝们请来,在宋国建一座朴庙哩。你瞧,这书里说的多好,要平心静气……”临近内廷不远处的一座偏院内,一个老者捧着一本书向老友劝诫道。

    “现在到处都在传,宋王已经蹈海而亡,在宫内发号施令的是辙世孙殿下。真没谱,哪能那么多人传?就像前些时候传言十邦联军要侵入宋国,喏,这城外头不就是他们的营帐嘛。什么皆觉其假。这可是打林府帮厨几日前传出的。林府啊,那个王卫司的副统领不就是林府的嘛。”老朋友握拳在嘴前,悄声说道。

    老者眯了眯眼睛,合上书本,正要开口说话,忽然听到这处向来偏离主道的院外,凭空多出了许多喧哗声。

    “出外听听。”老者身后立着的侍童轻声喏了一下,走到院门处,门栓依旧拴着,只开了一道缝隙,刚眨了眨自己的眼睛,便看到道上走近了另一双眼睛,直直地盯着他。

    那双眼说道:“我们要进宋庭请见宋王,你不来参加?”

    “啊?”侍童讶然,连忙将门合上,转身赶紧跑到老者身前:

    “不少人要去宋庭请见宋王殿下。”侍童看了看老者的朋友,鬼使神差地补了一句:“老爷,我们也去见见宋王吧。”

    老者微微皱眉,随即斥责道:“不知礼数,宋王岂是请见便能见到的!给我下去!”

    侍童撇了撇嘴,正准备离开,却听老者说道:“帮我准备衣衫,暖壶带着。”

    老者的老朋友笑了笑,站起来正要说话,老者横了他一眼:“老夫要把你的谎言揭破!”

    老朋友摇着手笑道:“我觉得就是真的。”

    ……

    临安城虽然被戒严,昨天还出现一批人被王卫司强行拦阻甚至有些流血事件发生,城里的安定已经摇摇欲坠。不过为了保持城中的部分繁荣,一些商贩还是可以走街串巷的。

    “那侉子人说的?”挑着担子正叫卖着炊饼的武二惊讶地问道。

    “墨昀!对对……就是你知道的那个墨昀。他说的,就在先前没一会儿,在城那边的正在建的台子跟工匠们说的,那个工头我三舅舅认识,好多人听到了。说宋王早就……早就……呜呜……还有不少人在那哭着。我们现在去请见宋王,要是见不到就要问个明白!”商贩甩着膀子哭了起来。

    武二看了看担子里剩得大半炊饼,想着这几日炊饼卖的可怜,好多人家因为戒严不给出门,闹得家里巧媳妇儿都没有米下锅了。那脸色哪,看着着实让人心中难受。

    啪一声,担子被摔在地上,武二把对方一把拉住,催促道:“走走,我们一起去请见宋王。”

    ……

    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了一种说法,宋王真的已经蹈海而亡,宋世孙赵辙殿下,秘不发丧,是为了一鼓作气登上王位,成为真正的王。

    还有一种说法据说是从城外传进来的,宋王赵旭实际上是个阉人,早就没有子嗣延续的能力,赵辙乃是从他处找来的非宋王血统的人,真正的王在杭安府,那里前殿下的孙子叫赵乙的,才是这宋国名副其实的王。

    其它各种说法杂糅,有说策相密谋叛乱,引来十邦联军。有传两大帝国使者已经在杭安府公开支持赵乙,而赵辙因为不是宋王血统不敢露面。

    这些说法曾经都只在暗处隐约游荡,不断侵蚀着每一个听者的耳朵,摇摆着他们的判断力。

    直到昨日如临大敌的王卫司侍卫公然在城东杀害训民,引发了第一波人群的反抗,人数太少,最终被镇压下去。

    大多数人认为宋王现在病情紧急,外患也抵达了城下,的确需要对一批敢于顶风作恶的人进行惩处,即便是以城外的人收尸为理由。

    然而,当杀死前殿下的“大英雄”墨昀说出宋王早已蹈海而亡的消息时,犹疑的人群忽然有了一丝明悟,在一些有心人的拨动下,很多人突然起了一个念头——

    请见宋王,哪怕只有几个人进了内廷见到宋王病体,也好过现在被完全蒙蔽在外,不知内情的好。

    何况,有熟知宋国律法的人也说了“请见宋王是每一个宋国训民应有的权利。根据《宋律·民见·策法三》规定,任何宋籍训民都有请见宋王的权利,且宋庭全年有价开放,凡付出相应钧币者,皆可面见宋王,与宋王聊上一分钟。如果请求与宋王喝茶、吃饭、参加晚宴、或者门店开业等等商业活动,则需另行加付各项开销及酬金。”

    这个律法有一些凭此见过宋王的人纷纷点头称是,四十年承平的宋国,特别是临安城里许多商人与宋王曾有过一面之缘。有些大商户甚至付出不少酬劳邀请到宋王前去做客。

    当然,这一两年这种事务由于宋王要价越来越高,宋国税酬也有所提高,导致此项宫廷商业活动有所减少。

    这种集中请见宋王的活动,需要报备都令司,才能予以施行。

    然而,有认真的人跑去都令司,发现那里已经人去楼空,便是都令司的长官江上允也已经上吊自杀。

    江上允之死似乎从侧面证实了当前宋国国政有了些不同寻常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别说是普通的训民们,便是一些名门高族都完全不知其实际情况。

    紧接着,都令司差役们被杀死在城门前,另有一部分差役早就被派出前往杭安府的事情,也在差役的遗孀或者朋友们的口风里漏了出来。

    当越来越多的事情四面八方的凑到一起,“宋王已死”这个谣言的真实性似乎朝着非谣言方向倾斜。

    佐证宋王已蹈海而亡这件事的最确凿证据,来自于“墨昀”这个名字。

    在短短几天内因为前殿下的死亡而带来的影响力,以及让人不明所以却实打实存在的公信力,墨昀已经成为大多数临安城训民所认可的人物之一。

    虽然墨昀本人不知道,且因为宋国这几日忽如其来的各种乱象,导致这股影响力还未来得及爆发便哑了声儿,但是那力量只是缺了一道口子泄出来,然后——

    “砰一声爆出来。”墨昀手舞足蹈地给小千讲述在西南边境处自己的遭遇,带着夸大的色彩,听得小千连连惊呼。

    “你不是说要走嘛?我刚从厨房偷了不少骨头,现在……咋办?”闻奉捂着鼻子将腥臭地骨头放在一个筐子里。

    “唔……四百万……四百万……”墨昀停下话头,在屋子里踱着步子,嘴里不停嘀咕着,脸上露出相当为难的神色。

    “墨昀,我是在诸战平原出生的呢。”小千抿着嘴看着扭过头看向她的墨昀。

    “我也是诸战平原的人。我娘死了。”小鸷耸了耸肩膀。

    墨昀望了望跟着出声的小鸷,摸了摸下巴。

    “我以前说过,我跟洗国不共戴天。”闻奉呵呵一笑,脸色却有些凄凉。

    “呃……我的意思……那个,四百万嘛,还是可以赚一笔的。但是你们怎么办?”墨昀抓了抓头发问道。

    “你把凶兵交给我,我来保护他们!”闻奉跨前一步说道。

    “我就是个游侠……小千的话也对,可是我人微言轻……”墨昀话还没说完,朝恭气喘吁吁地闯进屋子,身后跟着白家的一些仆从。

    “墨昀,你他妈的在外面说什么了!临安城不知道多少人去内廷请见宋王!”

    “啊?”墨昀眨了眨眼睛,指着自己,疑惑道:“我?说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