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反间计
林枫瞧不起晋国骑兵,不是没有原因,当日,他去太姥山参加北方诸侯会盟,亲眼目睹过北辰穹身边亲兵,那些保护皇上,晋国最精锐部队,当初表现的不堪一击,他有把握五百刀锋战士击败两千北赵最强大虎贲军,也有把握两百刀锋战士,击败晋国两千最强大狼骑。
连晋国皇城禁军都没有多少战斗力,那么,近卫军,平日里很少打仗的部队,又有多少战斗力呢。
何况,血刺由晋国传回的消息,晋国在隆林郡抵抗燕军部队,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根本没有战斗力,目前晋国能够对燕军构成威胁的部队,仅有沐啸天军团,余下数十万近卫军,皆为菜鸟。
这些菜鸟,又岂能与燕军虎狼骑兵抗衡。
他打心眼里瞧不晋国骑兵,瞧不起晋国将领,更瞧不北辰穹,在北方有大片富饶之地,人口更是燕国十倍之多,现在却沦落的让燕国这样的微末小国入侵,晋国君臣,根本不配占领北方大好山河。
因此,林枫制定了三个对策,在他看来,后两个计划根本不需要实施、
他思绪游离时,文季师与简玉彦匆匆走上来,躺在地面的两条犬狼,察觉远处走来两人,微微抬起头,口中发出低沉呜咽声,闻声,林枫睁开眼睛,轻轻抚摸在两只犬狼额头上,呜咽声停止,两只犬狼乖乖趴在地面上。
文季师,简玉彦两人主管大燕军事,这会儿,两人匆匆前来,肯定是隆林郡战事有了消息。
“季师,玉彦,是不是隆林郡传来消息了?”林枫活动活动脑袋,喝了口茶,问道。
文季师与简玉彦上前,两人面色有点古怪,说不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看起来神情有点沉重。依照以往,文季师喜怒很明显,今日,林枫却有点看不穿他心里想法!
林枫心中咯噔一跳,立刻问道:“是不是柳玄远等人败了?”
“皇上,微臣不清楚该怎么说?”文季师看过柳玄远送回的战报,尽管歼灭了晋军十七万部队,燕军亦损失惨重,表面上燕军歼灭晋军人数更多,算获胜了。
然长期看来,照此情况下去,燕晋大战,情况对燕国不容乐观。
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可以仅仅注重歼敌人数,可他作为燕国兵部尚书,就不仅要考虑这些了,还要考虑燕国实际情况。
看待问题,必须从燕晋两国国情入手,这场大战开始,燕国总兵力就不如晋国,人口亦不如晋国,钱粮更不如晋国,而今敢强吞晋国,唯一依仗,在于燕国骑兵战斗力彪悍,罕见敌手。
像隆林郡这样,一战损失八万多人,纵然夺下三处被毁坏的城池,对燕国来说,却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若每战都拼人数,伤亡重大,先前不说燕军能不能占领晋国,就算占领了晋国,这场战斗打下来,燕国也死伤无数,恐怕十室九空了。
这种结局,不如暂时偃旗息鼓,继续扩充军队,等到燕军能够彻底晋军时,一战歼灭对方。
“不晓得该怎么说?”林枫惆怅的说,这是个什么情况,这会儿,他也疑惑了,那究竟胜利或失败了。
“皇上,柳将军送来军报,这一战,燕军歼灭十七万晋军,包括沐啸天军团十万人及沐啸天本人,不过白易生等将领占领河阳城后,事先不清楚晋军布下圈套,结果一夜被烧死八万多人。”文季师语气艰难的说,柳玄远先前送来的书信,他事先也看过,歼灭晋军计划几乎万无一失,而今燕军依然惨败,这不怪燕军无能,晋军的战术,亦不能表明晋军战斗力有多强大,只能说晋军部队中有高人,洞穿了张羽计划。
而这个人,必然为晋军主要将领!
闻言,林枫淡淡回了句:“哦,伤亡有点多。”
文季师不清楚林枫何意,伤亡有点多,那么,接下来灭晋之战,还需要进行下去吗?
林枫心中非常惊讶,他事先多有瞧不起晋军,认为晋军不足为虑,可这样的战果超出他预料,歼敌十七万,自己损耗八万,固然与晋军主帅有密不可分关系,可他还有点微微接受不了。
好一会,抬起头道:“搞掉王纶钥,有她在,对燕军来说,威胁太大。”
火攻,呵呵,这个计划问世,肯定事先经过一场头脑风暴,这说明晋军几位主要将领有能力,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同样,林枫参军前,记的首长说过一段话,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
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与气质,任何一支部队都有着它自己的传统。
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与性格,是由这种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与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这是什么?这就是军魂,一只军队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这种军魂,靠的就是的军队将领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敢于亮剑,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是军队的军魂。剑风所指,所向披靡。
一直以来,林枫特别信奉这段话,在苍岩山练兵时,他也依照自己性格训练军队,两年来,经历无数次大战,实践证明,他的方法没有错。
连赵鸿儒那般儒将,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时,依然具有勇往直前,抹杀对方的勇气。
同样,晋军中,若王纶钥继续存在下去,就算她为一介女流,总有一日,晋军在她带领下,亦会脱胎换骨,变的强大起来。
林枫绝不允许晋军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强大起来,晋军强大,燕军反受其害,因此,王纶钥要么死,要么离开部队。
文季师闻言,倒也认可林枫计划,觉的两人想法不谋而合,若打算战争继续持续下去,王纶钥必死!
“是,臣会尽快启动在晋国境内血刺,让其想法设法暗杀王纶钥。”文季师道,擒贼先擒王,若暗杀了王纶钥,晋军群龙无首,问题的确会好转许多。
林枫却摇摇头,笑着道:“人言可畏,三人成虎,对付王纶钥不必血刺亲自动手,他们留着往后有大用处,季师,你想想,若北辰穹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将会发生什么样局面?”
因为了解华夏战争史,林枫就掌握了许多用兵方法,同样在诸侯混战的年代,他深深记的,当年大秦帝国怎么灭掉赵国,不是大秦军队有多强,不是大秦主将王翦有多厉害,皆因王翦领几十万秦军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王翦久攻不下,反而损兵折将,伤亡极大,这会儿,他分析了战场局势,王翦察觉赵军主帅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就无法速胜,因此告诉秦王,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重金收买赵王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
结果,赵王不晓的秦军意图,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
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王翦终于失去强有力对手,仅仅过了三月,王翦率军乘势急攻,大败赵军,不久,赵国灭亡。
同样的事情,还有长平之战,当初秦军同样采用反间计,搞掉赵军诸将廉颇,赵括率兵,秦军大获全胜,可以说,秦赵之战,赵国不是败于秦国有多强大,而败于反间计。
目前情况下,燕军大可若法炮制,使反间计搞掉王纶钥,晋国部队善于领兵者极少,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者更少,一旦晋国派出昏庸无能将领,燕军趁机攻伐,大事可期。
“皇上何意,臣不解。”文季师神色疑惑,望着林枫,派血刺刺杀王纶钥最直接,效果最佳,什么临战而亲佞臣,诛杀无辜忠臣良将,他目前还想不明白林枫意图。
“季师,软刀子杀人,有时效果更好,这一战,王纶钥指挥晋军丧失十七万军队,焚烧晋地三城池,晋国损失巨大,你说,北辰穹而今获悉消息,能不能高兴的起来,若咱们故意散布谣言,称王纶钥指挥不当,故意让沐啸天军团脱离大军,花费三座城池,消灭八万燕军代价太大。沐啸臣刺杀过燕帝,燕国人,最怕他。若他领兵,燕军必败。你想想,北辰穹会不会从此撤去王纶钥,让沐啸臣却而代之,这样,对燕国有利有弊?
何况,王纶钥素有战功,临战换帅,不免引起晋军将领不和,产生重重矛盾,甚至会发生哗变,那时,正是燕国东进的机会。”
本书来自
林枫瞧不起晋国骑兵,不是没有原因,当日,他去太姥山参加北方诸侯会盟,亲眼目睹过北辰穹身边亲兵,那些保护皇上,晋国最精锐部队,当初表现的不堪一击,他有把握五百刀锋战士击败两千北赵最强大虎贲军,也有把握两百刀锋战士,击败晋国两千最强大狼骑。
连晋国皇城禁军都没有多少战斗力,那么,近卫军,平日里很少打仗的部队,又有多少战斗力呢。
何况,血刺由晋国传回的消息,晋国在隆林郡抵抗燕军部队,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根本没有战斗力,目前晋国能够对燕军构成威胁的部队,仅有沐啸天军团,余下数十万近卫军,皆为菜鸟。
这些菜鸟,又岂能与燕军虎狼骑兵抗衡。
他打心眼里瞧不晋国骑兵,瞧不起晋国将领,更瞧不北辰穹,在北方有大片富饶之地,人口更是燕国十倍之多,现在却沦落的让燕国这样的微末小国入侵,晋国君臣,根本不配占领北方大好山河。
因此,林枫制定了三个对策,在他看来,后两个计划根本不需要实施、
他思绪游离时,文季师与简玉彦匆匆走上来,躺在地面的两条犬狼,察觉远处走来两人,微微抬起头,口中发出低沉呜咽声,闻声,林枫睁开眼睛,轻轻抚摸在两只犬狼额头上,呜咽声停止,两只犬狼乖乖趴在地面上。
文季师,简玉彦两人主管大燕军事,这会儿,两人匆匆前来,肯定是隆林郡战事有了消息。
“季师,玉彦,是不是隆林郡传来消息了?”林枫活动活动脑袋,喝了口茶,问道。
文季师与简玉彦上前,两人面色有点古怪,说不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看起来神情有点沉重。依照以往,文季师喜怒很明显,今日,林枫却有点看不穿他心里想法!
林枫心中咯噔一跳,立刻问道:“是不是柳玄远等人败了?”
“皇上,微臣不清楚该怎么说?”文季师看过柳玄远送回的战报,尽管歼灭了晋军十七万部队,燕军亦损失惨重,表面上燕军歼灭晋军人数更多,算获胜了。
然长期看来,照此情况下去,燕晋大战,情况对燕国不容乐观。
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可以仅仅注重歼敌人数,可他作为燕国兵部尚书,就不仅要考虑这些了,还要考虑燕国实际情况。
看待问题,必须从燕晋两国国情入手,这场大战开始,燕国总兵力就不如晋国,人口亦不如晋国,钱粮更不如晋国,而今敢强吞晋国,唯一依仗,在于燕国骑兵战斗力彪悍,罕见敌手。
像隆林郡这样,一战损失八万多人,纵然夺下三处被毁坏的城池,对燕国来说,却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若每战都拼人数,伤亡重大,先前不说燕军能不能占领晋国,就算占领了晋国,这场战斗打下来,燕国也死伤无数,恐怕十室九空了。
这种结局,不如暂时偃旗息鼓,继续扩充军队,等到燕军能够彻底晋军时,一战歼灭对方。
“不晓得该怎么说?”林枫惆怅的说,这是个什么情况,这会儿,他也疑惑了,那究竟胜利或失败了。
“皇上,柳将军送来军报,这一战,燕军歼灭十七万晋军,包括沐啸天军团十万人及沐啸天本人,不过白易生等将领占领河阳城后,事先不清楚晋军布下圈套,结果一夜被烧死八万多人。”文季师语气艰难的说,柳玄远先前送来的书信,他事先也看过,歼灭晋军计划几乎万无一失,而今燕军依然惨败,这不怪燕军无能,晋军的战术,亦不能表明晋军战斗力有多强大,只能说晋军部队中有高人,洞穿了张羽计划。
而这个人,必然为晋军主要将领!
闻言,林枫淡淡回了句:“哦,伤亡有点多。”
文季师不清楚林枫何意,伤亡有点多,那么,接下来灭晋之战,还需要进行下去吗?
林枫心中非常惊讶,他事先多有瞧不起晋军,认为晋军不足为虑,可这样的战果超出他预料,歼敌十七万,自己损耗八万,固然与晋军主帅有密不可分关系,可他还有点微微接受不了。
好一会,抬起头道:“搞掉王纶钥,有她在,对燕军来说,威胁太大。”
火攻,呵呵,这个计划问世,肯定事先经过一场头脑风暴,这说明晋军几位主要将领有能力,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同样,林枫参军前,记的首长说过一段话,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
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与气质,任何一支部队都有着它自己的传统。
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与性格,是由这种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与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这是什么?这就是军魂,一只军队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这种军魂,靠的就是的军队将领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敢于亮剑,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是军队的军魂。剑风所指,所向披靡。
一直以来,林枫特别信奉这段话,在苍岩山练兵时,他也依照自己性格训练军队,两年来,经历无数次大战,实践证明,他的方法没有错。
连赵鸿儒那般儒将,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时,依然具有勇往直前,抹杀对方的勇气。
同样,晋军中,若王纶钥继续存在下去,就算她为一介女流,总有一日,晋军在她带领下,亦会脱胎换骨,变的强大起来。
林枫绝不允许晋军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强大起来,晋军强大,燕军反受其害,因此,王纶钥要么死,要么离开部队。
文季师闻言,倒也认可林枫计划,觉的两人想法不谋而合,若打算战争继续持续下去,王纶钥必死!
“是,臣会尽快启动在晋国境内血刺,让其想法设法暗杀王纶钥。”文季师道,擒贼先擒王,若暗杀了王纶钥,晋军群龙无首,问题的确会好转许多。
林枫却摇摇头,笑着道:“人言可畏,三人成虎,对付王纶钥不必血刺亲自动手,他们留着往后有大用处,季师,你想想,若北辰穹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将会发生什么样局面?”
因为了解华夏战争史,林枫就掌握了许多用兵方法,同样在诸侯混战的年代,他深深记的,当年大秦帝国怎么灭掉赵国,不是大秦军队有多强,不是大秦主将王翦有多厉害,皆因王翦领几十万秦军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王翦久攻不下,反而损兵折将,伤亡极大,这会儿,他分析了战场局势,王翦察觉赵军主帅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就无法速胜,因此告诉秦王,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重金收买赵王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
结果,赵王不晓的秦军意图,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
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王翦终于失去强有力对手,仅仅过了三月,王翦率军乘势急攻,大败赵军,不久,赵国灭亡。
同样的事情,还有长平之战,当初秦军同样采用反间计,搞掉赵军诸将廉颇,赵括率兵,秦军大获全胜,可以说,秦赵之战,赵国不是败于秦国有多强大,而败于反间计。
目前情况下,燕军大可若法炮制,使反间计搞掉王纶钥,晋国部队善于领兵者极少,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者更少,一旦晋国派出昏庸无能将领,燕军趁机攻伐,大事可期。
“皇上何意,臣不解。”文季师神色疑惑,望着林枫,派血刺刺杀王纶钥最直接,效果最佳,什么临战而亲佞臣,诛杀无辜忠臣良将,他目前还想不明白林枫意图。
“季师,软刀子杀人,有时效果更好,这一战,王纶钥指挥晋军丧失十七万军队,焚烧晋地三城池,晋国损失巨大,你说,北辰穹而今获悉消息,能不能高兴的起来,若咱们故意散布谣言,称王纶钥指挥不当,故意让沐啸天军团脱离大军,花费三座城池,消灭八万燕军代价太大。沐啸臣刺杀过燕帝,燕国人,最怕他。若他领兵,燕军必败。你想想,北辰穹会不会从此撤去王纶钥,让沐啸臣却而代之,这样,对燕国有利有弊?
何况,王纶钥素有战功,临战换帅,不免引起晋军将领不和,产生重重矛盾,甚至会发生哗变,那时,正是燕国东进的机会。”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