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8章 【祸从天降】
粮商这个职业一直都看上去很风光,高高在上。但这要分两面说,各地的粮商有很大区别的,苏北、两湖、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一直都是民国的主产区。
但同时这些地方又是民国的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有金陵、苏州、上海、杭州等人口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粮食这东西,在城市里是没法种植的,而城市人口却不得不以来粮食商人的运送和售卖维持基本的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市面上的粮食价格都是由粮商决定的。
这就导致很多平民对粮商不满,而这种情绪在粮食欠收的年份尤其突出。
为了维持粮商的整体权益,大部分粮商会在收购之前互相通气,商定一个核定价格。
而粮食产区的农民对粮商也是恨的咬牙切齿,就算是在丰收年景也是如此。原因很简单,粮食商人为了牟取更高的利润,一方面在收购上压价,估算出一个能够让自耕农活下去的价格,在销售端却大肆抬高价格,导致粮商自从出现那一刻,就成了相见恶霸的代名词。
这种判断虽说不是绝对的,但粮商不奸,确实难以发家。
所以,在很多地区,粮商都是由当地的大地主掌握,或者本身粮商手中就有大量的土地资源,雇佣大量的佃户,属于部分自产自销的模式。这种商人是非常反感外来事物的入侵,思想顽固,只做最稳妥的买卖。
当然,为大地主,经营项目也不会如此单一,开当铺,发放印子钱,这些项目也是来钱最快。生意最好做的一些门类,再良心黑一点,就会赌馆、烟馆之类的。而这些项目都是需要有打手常住,才能威慑普通人老百姓的。
一旦遇到灾荒,或者自耕农生病,很快在一张张当票和借款书背后,自耕农的房屋,田产都会成为这些大地主的猎物,最后落到他们的口袋里。成为他们的产业。
至于佃户这些破产农民是不用担心灾荒会失去所有,因为他们本来就贫穷到让人没有惦记他们的念头。再说了。灾荒年景,有几亩薄田的小户人家,才会在家乡坚守,至于破产的农民,大起背包就能逃荒,大部分都已经习惯了。
而且粮商一旦成了气候,就会站在官员的对立面,倒不见得是处处刁难,但在关键时候。却会突然逼迫官员同流合污,不然就起民变。这样一来,当官的也怕。加上和粮仓小吏之间的勾结,不断的挖政府的资产。监守自盗。在各地已经屡见不鲜。
为什么两年多前,广东大旱,导致粮食价格疯涨。但是各地的粮仓却根本拿不出救灾的粮食,打开粮仓大门。都是搬空的粮库。而‘国党’当时联合在上海的粤商,社会富豪,募捐大批的粮食紧急运抵广州。当时孙大先生都亲自上阵。可惜这批粮食刚刚运抵黄埔港,就已经被瓜分,最后落在了粮商的手中。
不同于资本家、银行家、甚至贸易商人,粮商的眼界并不宽广,他们的手段更多的是通过买通当地的粮仓管事,政府的一些小吏,加上本地的威望,导致这个群体一直成为官员不敢得罪的群体。尤其是县长之类的牧民官,对粮商更是深恶痛绝,尤其是在灾荒的年景。
贪婪,保守,固步自封,这是大部分粮商的通病。
而在乡间,这些商人多半还有两外一个身份,乡绅。这个群体在民国地方上的话语权是很重的,而且经常站在官方的对立面。宋子文没有料到,王学谦最后的目的竟然不是湖州商帮,而是浙江的粮食商会。等到准备妥当,只要不出大的纰漏,最后不管粮食售卖特许经营,或者干脆收到政府管辖之内,都是可行的办法。
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浙江境内面对粮食紧缺的问题,将大大的减少几率。除非出现像是三年多以前河南大旱那样,颗粒无收的境地。控制了粮食供应和采购,城市将会在一个可控的稳定局面之下。这项政策其实也是有参照的,有感于欧洲战争导致的物资紧缺,美国在欧战之后就成立了粮食总署,第一任长官就是胡佛。胡佛采取的办法很简单,增加粮食的产量,限制粮食的价格。
“这倒是一个办法!”
宋子文离开的时候,口中自言自语的说着。边上的胡汉民却大为不解:“老弟说什么?”
“没什么,只是有感而发。”宋子文敷衍道,他并不像和胡汉民说这些经济战略的问题,因为对方说起空洞的大道理起来,滔滔不绝,但是在前瞻眼光,战略布局,甚至经济角度,都是致命的缺陷。
‘国党’不缺少夸夸其谈的成员,而且位居高位的也不少。
但真正能做到谋定而后动的人,少之又少。
宋大公子是自诩是眼界高人一等的才学之士,尤其是站在胡汉民等这些‘国党’内部的言论派。他们懂得商会对政府政令的下达的危害吗?他们知道商会的致命弱点吗?他们懂得借势一举将弊端全部清除吗?
自视奇高的宋大公子,在一群备有用心的政客群中,继续孤单,寥落,情绪低沉。
可惜了,王学谦能够毫无顾忌地对那些背后贪婪的盯着政府粮仓、银库的粮商,一来因为浙军大胜福建的直系军队,只要平定了福建南部的叛乱,浙军控制福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狭大胜之威,自然是水到渠成。其次,就是浙江的铁路,短短几年时间,投入两千万的铁路网,已经开始发挥功效了。
加上和南京港口的联通,可以几天时间内,就从两湖地区筹备大量的粮食满足市场。这也是导致粮商的功能一再的降低,等于说是被时代所淘汰了。
从层面来说,在上海的华人创办的粮食交易所,才成了王学谦需要关注的目标。
可惜,浙江能办到的事,他宋子文却无法办到。在广州。当初他筹备银行,管理财政,也曾经想过动一下商会的一些经营项目,粮食是重中之重。
结果是功败垂成,政府没钱,粮食运输规模太小,粮食收购太零散,都是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就是孙大先生当初在广州当政,政府军队相互掣肘,举步维艰。只能靠着发动战争来稳固地位。结局是‘国党’打赢了老桂系陆荣廷的军队,却失去了广州的政权。
不过宋大公子独自哀伤不了多少时间了,他会继续忙碌起来。
广东毕竟是‘国党’的大本营,拥有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群众基础和优势。而陈炯明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无法控制军队,而是他为孙大先的部下,竟然做出了兵变这等大逆不道的事。在广东反对他的人数不胜数,他的督军位置早就是岌岌可危了。
一旦,‘国党’重返广东,为‘国舅爷’的宋子文。自然会被委以重任。而且他也有足够被委以重任的才华。
杭州,西湖边上的一处小巷。
取缔了花船之后,西湖少了一些风尘气息,却多了一些普通人的足迹。
三进的院子。里里外外都坐满了人,花厅内不断传来吵闹的声音。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祸从天降这种事。一般都是骗骗人的,主要还是在自己身上,比如说不开眼冒犯人。性格缺陷……
至于一个老好人,整天与人为善,还摊上不明所以的祸事。那么……应该从其他方面找,不如说房屋的风水不好,祖宗的墓地犯忌讳之类的。总之,是个人倒霉,总是能找到十足的理由。
王学谦要对粮商动手了,这不是秘密,实际上在春荒时期,由于宁波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粮食缺口越来越大,宁绍地区已经难以满足本地发展的需要。这时候,粮食公会就像是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一样,聚集起来,在宁波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上咬了一口,这一口鲜血淋漓,直接将宁波港口后续工程的工程款给吞掉了。
没有人贪墨,也没有人敢贪墨明面上的款项。
这是官场的规矩。
可就是一群不起眼的粮商,在关键时候,让宁波的市面上粮价疯长,一天一个价格,很多居民家中的口粮不足三天。更要命的是,当时王学谦不在国内。
华盛顿会议期间,王学谦跟随民国代笔团去了美国,为会议期间拿回部分山东权益出过一些绵薄之力。
之后去了欧洲,然后整个春天几乎都在中东耽搁了。
而当时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民政厅长林长民。原先浙江是没有省长,主要是王学谦继任浙江督军之后,这个职位一直空闲下来了。而民国的民政厅长的实权是非常大的,管理户籍,税收,财政等等,仅次于省长。在民国初期,不少省份的省长就兼任民政厅长职务的。理所当然地,林长民在王学谦不再浙江的期间内,成为省政府的临时主人。
可他的威望在浙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加上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局,几乎没有丝毫抵挡能力。在断粮引起民变,或者动用政府工程款财政储备金上,他选择了后者。说他和粮商同流合污,连王学谦都不会相信,更不要说其他人了。本质上,林长民是一个外来户,他在浙江当官,唯一让王学谦器重的就是办事认真。但缺点也很显著,缺乏紧急应变的能力。竟然没有在第一时间想到从其他省份购买粮食,缓解市面上粮价,而是直接找粮商追究粮食商人勾结政府粮库,倒卖库存粮食的责任。
可惜,那时候林长民想要举起屠刀,却没等落下,就已经是坐在了火山口。不得不最后和粮商妥协。
如果王学谦在浙江,就绝对不会允许事情发生到如此严重的底部。
凭借和卢永祥的攻守同盟的关系,浙江从江苏就能够获得不少粮食。加上从安庆、武汉、长沙,都可以组建船队运送粮食。
只要拖住粮商,等到筹备了足够的粮食之后,然后放出虚假消息,一点点的放粮食,引诱粮商高价采购,维持市面粮价居高不下的局面,等到将粮商手里最后一点储备资金都消耗干净。才是开仓放粮,稳定市面的时候。
等到粮食暴跌,结果很可能就是,钱和粮食都成了王学谦的……
可惜这套博弈林长民没有学会,只能让粮商在财政上趴着喝饱了血。
王学谦回国之后,这些粮商确实有过担惊受怕的时候,战战兢兢怕那位年轻的督军秋后算账。可等了几个月之后,风平浪静,几位在商会中的头面人物暗自放下了戒心,心说:“留洋的博士也不过如此。”
于是,有些人还想起富贵险中求,想在‘国党’兵变之中牟取更大的利益。
出钱出粮,甚至还准备了部分武器,就等‘国党’大事成功之后,能够换一个官身。但这样的人在粮商公会之中并不多见,只是少部分实力雄厚的大商人才有这样的底气和机会。毕竟小商人是没办法勾到政治这个层面的,他们做的最多的就是鱼肉乡里。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国党’的兵变只持续了一天,确切的说是大半夜,就被扑灭。
等到张静江被软禁之后,这些人才开始担忧起来。试图拉着整个粮食公会一起下水,自然有人不愿意了。
“赵老板,春荒的时候,我们可是一起在宁波做空了粮食,这时候想要退出,你不觉得可笑吗?”
“李老板,你这是什么意思。那不过是正当生意,可眼下你们是叛乱,性质不一样,恕赵某人不敢苟同。”
“你以为王学谦会放过你,当初分钱的时候,你们一个个没有少拿。如今大难临头,你们以为还能逃过去?王学谦的性格谁也琢磨不透,但是我们乘着他不在国内,狠狠的坑了一把政府,这时候想要退出,谁也落不下好来。”
“这时候只能将粮食抽出浙江,逼王学谦和我们妥协。”
“然后等着他狠的我们牙痒痒,最后一锅端?”
“徐会长,您老快下决定吧!不然我们谁都没有好果子吃。”
……
“哎,他们几个大商家,家大业大,我们何苦来哉?”几个小粮商战战兢兢的在前院里抱怨,花厅他们是进不去的,就像是被乱军裹挟的农户一样,不是贼,也成了贼。
“可不是,当初他们几个大粮商都挣了个钵满盆满,我们不过挣了一点运粮的辛苦钱。要担责任了,却拉着我们一起来,太不公平了。”
“谁让他们财大气粗?”
……
商会不同于政府部门,更不会像军队那样高效。遇到危险的局面的时候,顿时就会四分五裂。没责任的高高挂起,拿到好处的自然闷声不响,可要是让所有人都要出钱出力,这时候就会怨声载道了……
咔咔咔
界面上突然传来军队跑步整齐划一的声音,动静很大,有人忍不住去门口观望,可随机就有人在院子里大喊:“不好了,军队包围了商会。”
戴笠的手臂夹着一本名册,眼森森的眼如同寒冰一样在每个人的脸上划过,冷笑着拿出名册:“赵宣,嘉善商人,大通粮号东主;李茂森,湖州人,镰仓号东主……”
戴笠每读一个人的名字,在院子里相应的那个人就哆嗦一下,随即就有士兵夹着那个人离开院子。
名单上足足有三十多人都被戴笠带走,随后戴笠看着剩下惊恐的人群,开口道:“所有人都在商会居住,不准外出,等待调查最终结果才能离开。”
等到戴笠带兵离开,有粮商就哀鸿倒地,绝望地大喊:“完了!”(未完待续。)
但同时这些地方又是民国的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有金陵、苏州、上海、杭州等人口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粮食这东西,在城市里是没法种植的,而城市人口却不得不以来粮食商人的运送和售卖维持基本的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市面上的粮食价格都是由粮商决定的。
这就导致很多平民对粮商不满,而这种情绪在粮食欠收的年份尤其突出。
为了维持粮商的整体权益,大部分粮商会在收购之前互相通气,商定一个核定价格。
而粮食产区的农民对粮商也是恨的咬牙切齿,就算是在丰收年景也是如此。原因很简单,粮食商人为了牟取更高的利润,一方面在收购上压价,估算出一个能够让自耕农活下去的价格,在销售端却大肆抬高价格,导致粮商自从出现那一刻,就成了相见恶霸的代名词。
这种判断虽说不是绝对的,但粮商不奸,确实难以发家。
所以,在很多地区,粮商都是由当地的大地主掌握,或者本身粮商手中就有大量的土地资源,雇佣大量的佃户,属于部分自产自销的模式。这种商人是非常反感外来事物的入侵,思想顽固,只做最稳妥的买卖。
当然,为大地主,经营项目也不会如此单一,开当铺,发放印子钱,这些项目也是来钱最快。生意最好做的一些门类,再良心黑一点,就会赌馆、烟馆之类的。而这些项目都是需要有打手常住,才能威慑普通人老百姓的。
一旦遇到灾荒,或者自耕农生病,很快在一张张当票和借款书背后,自耕农的房屋,田产都会成为这些大地主的猎物,最后落到他们的口袋里。成为他们的产业。
至于佃户这些破产农民是不用担心灾荒会失去所有,因为他们本来就贫穷到让人没有惦记他们的念头。再说了。灾荒年景,有几亩薄田的小户人家,才会在家乡坚守,至于破产的农民,大起背包就能逃荒,大部分都已经习惯了。
而且粮商一旦成了气候,就会站在官员的对立面,倒不见得是处处刁难,但在关键时候。却会突然逼迫官员同流合污,不然就起民变。这样一来,当官的也怕。加上和粮仓小吏之间的勾结,不断的挖政府的资产。监守自盗。在各地已经屡见不鲜。
为什么两年多前,广东大旱,导致粮食价格疯涨。但是各地的粮仓却根本拿不出救灾的粮食,打开粮仓大门。都是搬空的粮库。而‘国党’当时联合在上海的粤商,社会富豪,募捐大批的粮食紧急运抵广州。当时孙大先生都亲自上阵。可惜这批粮食刚刚运抵黄埔港,就已经被瓜分,最后落在了粮商的手中。
不同于资本家、银行家、甚至贸易商人,粮商的眼界并不宽广,他们的手段更多的是通过买通当地的粮仓管事,政府的一些小吏,加上本地的威望,导致这个群体一直成为官员不敢得罪的群体。尤其是县长之类的牧民官,对粮商更是深恶痛绝,尤其是在灾荒的年景。
贪婪,保守,固步自封,这是大部分粮商的通病。
而在乡间,这些商人多半还有两外一个身份,乡绅。这个群体在民国地方上的话语权是很重的,而且经常站在官方的对立面。宋子文没有料到,王学谦最后的目的竟然不是湖州商帮,而是浙江的粮食商会。等到准备妥当,只要不出大的纰漏,最后不管粮食售卖特许经营,或者干脆收到政府管辖之内,都是可行的办法。
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浙江境内面对粮食紧缺的问题,将大大的减少几率。除非出现像是三年多以前河南大旱那样,颗粒无收的境地。控制了粮食供应和采购,城市将会在一个可控的稳定局面之下。这项政策其实也是有参照的,有感于欧洲战争导致的物资紧缺,美国在欧战之后就成立了粮食总署,第一任长官就是胡佛。胡佛采取的办法很简单,增加粮食的产量,限制粮食的价格。
“这倒是一个办法!”
宋子文离开的时候,口中自言自语的说着。边上的胡汉民却大为不解:“老弟说什么?”
“没什么,只是有感而发。”宋子文敷衍道,他并不像和胡汉民说这些经济战略的问题,因为对方说起空洞的大道理起来,滔滔不绝,但是在前瞻眼光,战略布局,甚至经济角度,都是致命的缺陷。
‘国党’不缺少夸夸其谈的成员,而且位居高位的也不少。
但真正能做到谋定而后动的人,少之又少。
宋大公子是自诩是眼界高人一等的才学之士,尤其是站在胡汉民等这些‘国党’内部的言论派。他们懂得商会对政府政令的下达的危害吗?他们知道商会的致命弱点吗?他们懂得借势一举将弊端全部清除吗?
自视奇高的宋大公子,在一群备有用心的政客群中,继续孤单,寥落,情绪低沉。
可惜了,王学谦能够毫无顾忌地对那些背后贪婪的盯着政府粮仓、银库的粮商,一来因为浙军大胜福建的直系军队,只要平定了福建南部的叛乱,浙军控制福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狭大胜之威,自然是水到渠成。其次,就是浙江的铁路,短短几年时间,投入两千万的铁路网,已经开始发挥功效了。
加上和南京港口的联通,可以几天时间内,就从两湖地区筹备大量的粮食满足市场。这也是导致粮商的功能一再的降低,等于说是被时代所淘汰了。
从层面来说,在上海的华人创办的粮食交易所,才成了王学谦需要关注的目标。
可惜,浙江能办到的事,他宋子文却无法办到。在广州。当初他筹备银行,管理财政,也曾经想过动一下商会的一些经营项目,粮食是重中之重。
结果是功败垂成,政府没钱,粮食运输规模太小,粮食收购太零散,都是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就是孙大先生当初在广州当政,政府军队相互掣肘,举步维艰。只能靠着发动战争来稳固地位。结局是‘国党’打赢了老桂系陆荣廷的军队,却失去了广州的政权。
不过宋大公子独自哀伤不了多少时间了,他会继续忙碌起来。
广东毕竟是‘国党’的大本营,拥有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群众基础和优势。而陈炯明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无法控制军队,而是他为孙大先的部下,竟然做出了兵变这等大逆不道的事。在广东反对他的人数不胜数,他的督军位置早就是岌岌可危了。
一旦,‘国党’重返广东,为‘国舅爷’的宋子文。自然会被委以重任。而且他也有足够被委以重任的才华。
杭州,西湖边上的一处小巷。
取缔了花船之后,西湖少了一些风尘气息,却多了一些普通人的足迹。
三进的院子。里里外外都坐满了人,花厅内不断传来吵闹的声音。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祸从天降这种事。一般都是骗骗人的,主要还是在自己身上,比如说不开眼冒犯人。性格缺陷……
至于一个老好人,整天与人为善,还摊上不明所以的祸事。那么……应该从其他方面找,不如说房屋的风水不好,祖宗的墓地犯忌讳之类的。总之,是个人倒霉,总是能找到十足的理由。
王学谦要对粮商动手了,这不是秘密,实际上在春荒时期,由于宁波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粮食缺口越来越大,宁绍地区已经难以满足本地发展的需要。这时候,粮食公会就像是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一样,聚集起来,在宁波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上咬了一口,这一口鲜血淋漓,直接将宁波港口后续工程的工程款给吞掉了。
没有人贪墨,也没有人敢贪墨明面上的款项。
这是官场的规矩。
可就是一群不起眼的粮商,在关键时候,让宁波的市面上粮价疯长,一天一个价格,很多居民家中的口粮不足三天。更要命的是,当时王学谦不在国内。
华盛顿会议期间,王学谦跟随民国代笔团去了美国,为会议期间拿回部分山东权益出过一些绵薄之力。
之后去了欧洲,然后整个春天几乎都在中东耽搁了。
而当时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民政厅长林长民。原先浙江是没有省长,主要是王学谦继任浙江督军之后,这个职位一直空闲下来了。而民国的民政厅长的实权是非常大的,管理户籍,税收,财政等等,仅次于省长。在民国初期,不少省份的省长就兼任民政厅长职务的。理所当然地,林长民在王学谦不再浙江的期间内,成为省政府的临时主人。
可他的威望在浙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加上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局,几乎没有丝毫抵挡能力。在断粮引起民变,或者动用政府工程款财政储备金上,他选择了后者。说他和粮商同流合污,连王学谦都不会相信,更不要说其他人了。本质上,林长民是一个外来户,他在浙江当官,唯一让王学谦器重的就是办事认真。但缺点也很显著,缺乏紧急应变的能力。竟然没有在第一时间想到从其他省份购买粮食,缓解市面上粮价,而是直接找粮商追究粮食商人勾结政府粮库,倒卖库存粮食的责任。
可惜,那时候林长民想要举起屠刀,却没等落下,就已经是坐在了火山口。不得不最后和粮商妥协。
如果王学谦在浙江,就绝对不会允许事情发生到如此严重的底部。
凭借和卢永祥的攻守同盟的关系,浙江从江苏就能够获得不少粮食。加上从安庆、武汉、长沙,都可以组建船队运送粮食。
只要拖住粮商,等到筹备了足够的粮食之后,然后放出虚假消息,一点点的放粮食,引诱粮商高价采购,维持市面粮价居高不下的局面,等到将粮商手里最后一点储备资金都消耗干净。才是开仓放粮,稳定市面的时候。
等到粮食暴跌,结果很可能就是,钱和粮食都成了王学谦的……
可惜这套博弈林长民没有学会,只能让粮商在财政上趴着喝饱了血。
王学谦回国之后,这些粮商确实有过担惊受怕的时候,战战兢兢怕那位年轻的督军秋后算账。可等了几个月之后,风平浪静,几位在商会中的头面人物暗自放下了戒心,心说:“留洋的博士也不过如此。”
于是,有些人还想起富贵险中求,想在‘国党’兵变之中牟取更大的利益。
出钱出粮,甚至还准备了部分武器,就等‘国党’大事成功之后,能够换一个官身。但这样的人在粮商公会之中并不多见,只是少部分实力雄厚的大商人才有这样的底气和机会。毕竟小商人是没办法勾到政治这个层面的,他们做的最多的就是鱼肉乡里。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国党’的兵变只持续了一天,确切的说是大半夜,就被扑灭。
等到张静江被软禁之后,这些人才开始担忧起来。试图拉着整个粮食公会一起下水,自然有人不愿意了。
“赵老板,春荒的时候,我们可是一起在宁波做空了粮食,这时候想要退出,你不觉得可笑吗?”
“李老板,你这是什么意思。那不过是正当生意,可眼下你们是叛乱,性质不一样,恕赵某人不敢苟同。”
“你以为王学谦会放过你,当初分钱的时候,你们一个个没有少拿。如今大难临头,你们以为还能逃过去?王学谦的性格谁也琢磨不透,但是我们乘着他不在国内,狠狠的坑了一把政府,这时候想要退出,谁也落不下好来。”
“这时候只能将粮食抽出浙江,逼王学谦和我们妥协。”
“然后等着他狠的我们牙痒痒,最后一锅端?”
“徐会长,您老快下决定吧!不然我们谁都没有好果子吃。”
……
“哎,他们几个大商家,家大业大,我们何苦来哉?”几个小粮商战战兢兢的在前院里抱怨,花厅他们是进不去的,就像是被乱军裹挟的农户一样,不是贼,也成了贼。
“可不是,当初他们几个大粮商都挣了个钵满盆满,我们不过挣了一点运粮的辛苦钱。要担责任了,却拉着我们一起来,太不公平了。”
“谁让他们财大气粗?”
……
商会不同于政府部门,更不会像军队那样高效。遇到危险的局面的时候,顿时就会四分五裂。没责任的高高挂起,拿到好处的自然闷声不响,可要是让所有人都要出钱出力,这时候就会怨声载道了……
咔咔咔
界面上突然传来军队跑步整齐划一的声音,动静很大,有人忍不住去门口观望,可随机就有人在院子里大喊:“不好了,军队包围了商会。”
戴笠的手臂夹着一本名册,眼森森的眼如同寒冰一样在每个人的脸上划过,冷笑着拿出名册:“赵宣,嘉善商人,大通粮号东主;李茂森,湖州人,镰仓号东主……”
戴笠每读一个人的名字,在院子里相应的那个人就哆嗦一下,随即就有士兵夹着那个人离开院子。
名单上足足有三十多人都被戴笠带走,随后戴笠看着剩下惊恐的人群,开口道:“所有人都在商会居住,不准外出,等待调查最终结果才能离开。”
等到戴笠带兵离开,有粮商就哀鸿倒地,绝望地大喊:“完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