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个毛妹当老婆
字体: 16 + -

第93章 十万大军出征

    制度改革由上而下发起,洛城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底层奴隶突然从奴隶主手中拿到了土地,还处于迷茫状态,完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直到杨俶组织军队,催促监督奴隶们紧急搭建临时住房,这些人才发现自己可以拥有土地与私人的居所了。

    他们将不再以苦役犯冠名,而是被称作居民,他们的劳动所得不再完全上交给原先的奴隶主,而是抽取其中三成以地租的形式集中到统治阶级手中。

    为什么可以以抽成的形式上交呢,从总量看来,统治阶层的收入似乎反倒减少了——原先他们可以占据奴隶所有的产出。

    关键点就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当奴隶使用石器劳作时,假设他每天生产出三单位粮食,其中两个单位用于满足自己生存的需求,一个交给奴隶主。

    而这名奴隶主拥有五名奴隶,那么他就可以获得五单位的粮食来满足其家庭的生存需求,同时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政治与军事活动。

    现在得益于耕牛与青铜犁的大规模运用,平均每个奴隶能生产五单位粮食了,那么奴隶主理论上可以从五名奴隶身上得到十五单位的粮食,那么他和他的家庭似乎可以拥有更强的实力?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奴隶主变强了,但他还可以更强。

    因为把奴隶解放为佃农之后,他们各自组建家庭,男耕女织,人均甚至能产出七个单位的粮食,所以从洛城整体产出来看,大大提高。

    底层百姓富裕了,那么杨俶带着部队出征时,就不再是一群奴隶主为重装步兵,外加奴隶打酱油运送辎重的形式了。

    封建制度搭建完毕后,军队的结构将变成这样:

    首先是控制在杨俶本人手中的近卫军,也就是他的直属卫队,由铁马大枪组成的骑兵。

    其次是下面的小贵族,也就是奴隶主转变身份之后的人,他们将被勒令自备战马武器,在首领号召时,率领各自土地上的农民加入。

    这些加入的佃农,就是所谓的炮灰部队,会组成最底层的步兵,组成人墙战线。

    似乎步兵的战斗力变弱了。

    的确如此,但是把贵族步兵中的一部分武装成骑兵,然后把精锐集合起来进攻的战斗力,远超一群战力不上不下的士兵,这也是封建时期不可避免的军事模式。

    冷兵器时代没有火炮导弹,假如前几排的精锐部队把对手打垮了,阵型一破,后面就一齐压了上去,并不是单纯计算个体战斗力,然后乘以人数。

    以上是洛城封建化后的预期效果。

    反映到现实之中就是这样的——洛城现在以洛河城堡为中心,向河流的南岸辐射蔓延,土地沿河分布,每百米就是一名地主的采邑,每个采邑上的作物以水稻与黍米为主,但比起之前单纯地乱种,杨俶又颁布了一道法令。

    每个封建主家庭,如果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牧草,才能向首领申请战马分配名额。

    列山马经过一年的繁殖,其中一些岁数较小的马匹已经可以用于骑乘,虽然数量对于近卫军来说绰绰有余,但分派到每个洛城封建主头上则完全不足,这时候就要给他们设置条件了。

    于是地主老爷们火急火燎开始划出土地来种植牧草,试图把自己武装成骑兵。

    土地上作物的种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地主们私自建造的木墙都被杨俶给拔除了,因为洛城将以一个整体的城防体系出现,而不是各自违建庄园。

    一道新的石墙把五十多亩地围了进来。

    由于是临时建造,石墙非常简陋,间隔五十米左右的箭楼也只是草草搭建,这些都是未来需要完善的工程。

    当然,城市的外围防御本来就不需要太多,只要把洛河城堡造坚固了,那么这片土地就固若金汤。

    集市区被专门划分出来,位置则在城堡正东面的一块空地。

    这块土地原有的主人被杨俶撵走了,给了比这块地大上一倍的耕地当作补偿,且赠送了一匹马驹,结果这家的拆迁那叫一个迅速啊,早上好好的房子呢,下午就彷如挖掘机经过,连地基都找不着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圆形的广场。

    广场中间是一个水池,里边养鱼,禁止垂钓。

    广场周边全是商铺,缴纳租金,即可入驻。

    杨俶考虑过沿街摆摊的小商贩的情况,他们是最容易和商铺主人产生矛盾的一批人。

    为什么呢,因为摆摊省去了店面的费用,那么成本自然比较低,如果在售卖物品相同的情况下,租商铺来售卖物品的人自然是吃亏。

    如果大家都去摆摊,那要这商铺有何用?

    杨俶完全没有召集城管清理小商贩的意思,他所做的,不是限制那些流动商人,而是把商铺广场的经商环境打造得更好。

    怎样打造?人流量。

    牧场在洛河城堡的西面,港口在城堡的西北角,而居民区却在东面,从居民区去放牧或者坐船,杨俶拆建下来建造市场的区域,正是大家的必经之路。

    经过的人一多,进商铺看看的人自然就多。

    看的人多,就是所谓的流量增加,那么按照购买率来计算,平均每百人路过,购买的人数有多少,这就是集市的优势所在。

    当在集市商铺获得了销量大幅度提升的优势后,租赁商铺的人也不会觉得比街头小贩亏了,毕竟从人流量中获得的利益,已经大幅度弥补了租金的支出。

    商贸区可不止这么一处,另外一处则是在码头。

    正如历史一再见证的,港口总是容易被商业所青睐,杨俶没有过多干预,那里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商业区,假如城堡东面的广场集市属于内部贸易市场,那么港口集市主要负责对外贸易。

    这里的对外,指的是与其他部族的贸易。

    洛河上下游的各个部族,已经把洛城当成了一个文明交汇中心,商队或参观者络绎不绝,他们坐船前来,带着各自的特产,试图交换工具与农具回去。

    得益于杨俶提升华夏诸族整体人口水平的心思,水稻和改良后的大豆种子被大规模交易出去,也就是说其他部族很快也能通过发展农业来获得人口的膨胀,人口膨胀之后,原始的部族结构自然无法管理,那么新的体制就会诞生,奴隶制的到来也是势在必然。

    也就是说,不久之后,洛城将以先进的封建体系为核心,把文化和物质一起向周边传播,这种传播的威力是非常可怕的,无需刀兵,就能把语言各异,长相不一的人纳入同一个民族。

    民族血脉交融,最后就是传承数千年的华夏。

    杨俶倒是很希望把钢铁科技先攀上去了,再去完成统一,不过目前看来没有这个必要。

    秦国吞并六国,完成大一统的时候,铁器已经开始推广并在农业中使用,但秦军手中的主要武器还是青铜剑,按照现代的部分文献的说法,是初期铁器质量不达标,还不如青铜武器威力大。

    且青铜是很难生锈的,保存数千年掏出来一个青铜剑,除了表面变成了青绿色,其本质还是淡金的青铜,依然锋利,可以划开多层纸张。

    铁剑就不行,千年之后就是条锈烂的烧火棍,一碰就碎。

    所以课本上拿越王勾践剑的锋利举例子,其实是耍了个小心机,因为青铜它不生锈啊,拿去和铁器比,实在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从秦国的扩张可以看出,装备与军制,都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秦兵打出了士气,盔甲都不要了,只提着剑在战场上找人杀,杀死的敌人把头割下来系在腰间,就是军功制度导致。

    让洛城的封建主们适应一下新的制度,杨俶也算等到了草黄马肥的时候,此时不点兵出征黑血部族,把炎黄氏族中的“炎”统一过来,更待何时。

    分封出去的领主几乎在同一天接到杨俶的征召,这阶段分出去的土地有四块,每个领主能提供两百人左右的战士。

    首先是洛河北岸的列山领,领主隼翼,他的军队以轻步兵为主,擅长突袭与运动战,与此同时,他还有从河湾地带走的一群老部下大约二十人,属于能够正面强袭的精锐。

    其次是轩辕氏族加盟的领主,轩辕惊豆,他的士兵擅使短矛,能列出圆阵拒敌,在阵地战中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第三个领主也在洛河北岸,就是和薛辟疆看不对眼的张登云同志,人家是个少年领主,但很会猥琐发育,半年来虽然没有什么动静,但通过谋杀、挑拨与分化的手段,吞并了周围四五个部族,领土扩张了一倍。张登云的部队主要由弓箭手组成,正面战斗力似乎颇为孱弱,可那少年毫不在意,竟然无视了短板,于是杨俶猜测他还有别的的手段。

    最后的这个领主是新近合并到洛城的。

    大伙儿半熟的部族,雍氏,他们终于不想再过苦日子看着邻居发家致富,集体搬迁了过来,原先的老族长让杨俶给他封了个领主当,同样享受了洛城的技术优待,很是开心。当然雍氏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士,但他们能提供一些木船和水手充当水军,运粮运兵,还算作用不小。

    战兵共计一千五,辅兵一千,杨俶的两千多人的大军号称十万,踏上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