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九章 变法(八)
戴言在农业上的变法改革,都是在为增强宋国的战争潜力。粮食产量越高,宋国能够养的兵也就越多,未来发动战争的规模也就越大。
在戴言看来,如今的战国天下,秩序已然彻底崩坏。在这种天下乱战中,任何国家若不能强大起来,留给它的命运,只有灭亡!宋国粮食产量的提高,只是在物资基础上让宋国的战争潜力不断增强。而战争,终归需要靠人来打的!
因此,戴言需要在短时间内让宋人的素质持续提高!而快速达到此目的的方法,戴言之前在陶丘就已经尝试过了,那就是通过教育来提升人的素质!
之前的宋国内战中,陶丘军队能够迅速的战胜睢阳军队,义务教育绝对是功不可没!陶丘作为一个外来移民占大多数的城邑,在短时间内动员出来的士兵应该是杂乱无章,而且不易配合的。然而有了之前的义务教育,所有士兵能够说起一样的话语,能够写一样的字,并且能够通晓粗略的军事知识。有了这些基础,才能保证陶丘军在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
这样优秀的经验,戴言怎能不吸取呢?
当他执掌宋国,并进行官制改革以后,除了户部以外,负责教育和外交的礼部就是他最关注的部门了!
宋国以前从来没有一个专门负责教育的部门,最多只有一个类似的名为“泮宫”的机构。这样一个机构,在临近的鲁国也存在,乃是鲁国的最高学府,有些类似后世的太学。而在宋国,它的作用,更加类似于管理祭祀的机构。
因此这样的部门,尤其是其中的教育司,戴言是根本不会交给旧贵族来负责,而是交与陶丘大学的教授来负责的。
这样一批人在陶丘经过了整个城邑的熏陶,对于陶丘本身的教育系统已经有了了解。同时他们也懂得如何利用陶丘那强大的金融力量,来推进宋国的教育发展!
之前戴言在陶丘推进教育时,都是通过发行债券来筹资,并兴建学校的。而在如今戴言掌握了整个宋国以后,在中央财政依然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发债依旧是唯一的选择。
好在如今宋国归于一统,外加戴言本身的信誉极为不错,教育债券这种有着强力担保的债券,哪怕是收益较低,也能够在市场上发卖出去。手中有了钱,自然就好办事了!
推进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推进一个城邑的教育,其难度是完全不同的!在陶丘这个大城市内,因为人口集中,所以兴建几所小学和中学,就能够让大多数陶丘少年接受教育。然而当这个教育是在一国内举行时,除了睢阳和彭城,就完全无法采用陶丘的模式了!
毕竟睢阳与彭城作为宋国的大城市,其人口大多住在城内,比较集中,可以采取类似陶丘的方式,在城内兴建起学校以后,就能够很容易的让大多数人接受教育。而宋国其他的城邑,住在城内的人终究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广大的宋国乡野间。
如果要让所有宋国儿童接受教育,哪怕是最简单的在宋国每一个乡普及教育,那么需要修建的学校数量,以及于此相关的花费,就完全是通过发债募集而来的资金所不可能承受的!
当得到了这样的汇报以后,考虑到宋国的现实,戴言也不得不妥协,因此只能将学校的数量加以限定。三都之内的学校数量不谈,位于其他各邑的学校数量,大致定为每座城邑一所中学,三所小学。
因为这笔教育拨款乃是中央财政发放的,所以对于各地除三都外的城邑,都是采取一碗水端平的方式,这自然就造成了各地人口不同的城邑之间的矛盾。
比如有的城邑人口多,如泗水边的大邑方与,它的人口较多,仅此于三都和丰邑等,仅有的四所学校是完全不够的;而对于宋国较为偏远的黄邑,其本身人口稀少,这样几所学校对它可能又有些多了。
外加在宋国本土之外的东海之地,东海贵族们也在呼吁需要普及教育。对于他们来说,自己没有接受教育倒是无所谓,但是自己的孩子可不能像大老粗一样。而且本身宋国国内,也有些声音,认为正是像东海那样的“化外之地”,就更是需要学校来好好教化夷民,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宋国!
这么简简单单的一道教育改革,就在宋国掀起了滔天的波澜。而在戴言看来,这种争吵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还是涉及到权力之争!
义务教育以及学校普及的政令一推出来,整个宋国的贵族们立即就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危机。多年的政治斗争经历,都让这些人异常敏感。他们很清楚,贵族们之所以能够统治这片土地,靠的真的是他们的血统吗?并不是!他们之所以能够建立稳定的统治,最终靠的,还是他们对于知识的垄断!
也许一般的宋国人不关心外界的事物,能够记忆的东西也不会很长,然而贵族们却是不一样!哪怕宋国贵族对于外界的事物再是迟钝,他们对于列国间的大事,也还是很清楚的!
当年在鲁国权倾数代的三桓,是如何在鲁国丧失统治地位的呢?这其中固然有着三桓本身的政治水平太次,被下属架空的原因,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如孔子、少正卯等在鲁国大肆推广私学,将原本属于贵族的知识扩散了出去,才让那些原本衰微的士族乃至庶民们崛起,并最终掌控了鲁国!
而如今国君是要以当年孔子、少正卯等私人推广学问更加迅猛的方式,通过普及性的义务教育将知识扩散出去,这对于贵族阶层的未来必定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哪怕是礼部的学校建设计划,没有一丝纰漏,贵族们也一定会反对这一政策的!而在如今国君拥有强大的政治势力支持的情况下,贵族们最好的应对方式,并非是直接的反对,而是通过各种找漏洞的方式,来让全国性的教育计划流产!
可惜这些贵族终究是落后于时代,他们不能真正理解,义务教育在戴言心目中有多重要!他可是希望能用这一方式,提升整个宋国国民的素质!
戴言也能模糊的感觉到贵族们对于义务教育的抵制,而到了现在,贵族们还是通过找茬的方式,来批判这一计划,也让戴言感到欣慰。毕竟这还是在规则之内来反对,而并不是直接违犯了规则!
戴言也由此通过了其他的方式,来对教育计划进行修正。在他看来,既然贵族们想要反对,那么就以更加迅猛的方式来推广教育吧!
他很快就对义务教育进行了改制,而这其中唯一的改变,就是允许私人在如今宋国礼部影响不到的乡村地区办学!
之前陶丘的教育,乃至如今宋国全国的教育,这其中全部都是由官方来主导的!然而在戴言多次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办学的行为,也很容易的让人感觉,教育乃是一门不断亏损的生意!
实际上,这并不是事实。抛开他想要灌输给他的子民们的教育观,乃至提升人民的素质这些因素外,教育还是一门有着深厚基础的生意!
当礼部开始推行科举制,宋人看到之前原本与他们一样贫困的人,如今却成了他们需要仰望的官老爷时,他们内心的受到了强烈的触动!尤其是这些官僚,就在整个宋国的土地上,对他们施政,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官僚的监管!
那些原本就是陶丘贫民的人,不过就是读了几年书吗,他们与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他们能够成为官员,那么我们也可以!这就是无数遍布宋国乡野的贫民心中的想法。
人最害怕的,其实不是剥削,而是彻底失去上进的路!遍布宋国乡野的人需要教育来上进,而在宋国礼部无法提供这个机会的时候,陶丘的商人们就完全可以凭借手中的资源来做到!
他们本身不缺钱,在陶丘推广了数年的义务教育后,也同样不缺乏识字的教师,唯独缺乏的就是政策!如今官方允许他们私人办学,而在乡野办学也同样是一件有利润的事,那么为什么不办呢?
于是,在礼部所推广的公立学校之外,私人所建立的各种私立学校,如同野草一般,在整个宋国的乡野生长起来了!这些私人学校,虽然收费很高,对于乡野间的贫民们来说,几乎是一笔极为沉重的支出,然而宋国贫民们却是咬着牙接受了!
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他们自己学不会书本上的知识,但是这不要紧,只要他们的儿子、孙子能够学到知识,并能够通过这条路上进,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安慰了!
而对于这些私人学校,戴言仅仅通过统一的书本以及统一的考试,就让整个教育产业规整如一,而不会有任何意外了!
当然,在私学建立以后,贵族们却是发现,如此的方式倒是对他们更有利了!因为他们能够很清楚的察觉到,公学的师资力量,远在乡野间那些私学的师资力量之上!
如此一来,虽然贵族的子弟和贫民的子弟,都有了一样的起跑线,然而贵族们毕竟资源丰厚,其子弟也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未来成才的机会自然也比贫民子弟要高!
这样的局面,在戴言分别在睢阳以及彭城,又兴建了两所大学以后,变得更加明显!这样两所睢阳大学与彭城大学,乃至原本的陶丘大学,其毕业生都能够拥有更好的机会——能够成为高等级的文官乃至真正的军中大将!虽然宋国国内没有明确的法律执行这一政策,然而在后来宋国的官僚与军方体系中,大学出身才能身居高位,就成了一种“潜规则”!
而这三所大学中,除了一开始建立的陶丘大学招生不设置地域,仅凭其才能就录取以外,另外两所大学,戴言都特意在学费和录取的分数上加了限制!
如此一来,这两所录取条件对于宋国贵族乃至富裕阶层的更有利的学校,就仿佛给了宋国贵族们一条捷径——能够继续保持他们地位的捷径!
他们总算是对整个教育体系再没有意见了!
而对于达成如此情况的戴言,则是冷笑不已!他通过这样明里暗里的方式,固然是给了宋国贵族许多帮助,让他们的子弟在教育上占有优势,但何尝不是在剔除贵族中的杂质?
贵族子弟中,讲究“贵族风度”的固然有,然而品质低劣的,依然大有人在!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还是能够限制大批素质不够的贵族们上位,而与此同时,虽然贫民子弟上位异常艰难,然而凭着其庞大的人口优势,最终必然会有人能够脱颖而出!
而这些脱颖而出的贫民子弟,与有着强大资源和背景的贵族子弟,就由此成为了宋国新的精英阶层!精英中虽然有着贵族阶层,但是毕竟与贵族还是大不一样的!
这样一批精英阶层,乃是抛弃了腐朽气息,才能出众的阶层!只要宋国的精英阶层始终能力出众,戴言就不担心宋国遭遇危机!
在戴言看来,如今的战国天下,秩序已然彻底崩坏。在这种天下乱战中,任何国家若不能强大起来,留给它的命运,只有灭亡!宋国粮食产量的提高,只是在物资基础上让宋国的战争潜力不断增强。而战争,终归需要靠人来打的!
因此,戴言需要在短时间内让宋人的素质持续提高!而快速达到此目的的方法,戴言之前在陶丘就已经尝试过了,那就是通过教育来提升人的素质!
之前的宋国内战中,陶丘军队能够迅速的战胜睢阳军队,义务教育绝对是功不可没!陶丘作为一个外来移民占大多数的城邑,在短时间内动员出来的士兵应该是杂乱无章,而且不易配合的。然而有了之前的义务教育,所有士兵能够说起一样的话语,能够写一样的字,并且能够通晓粗略的军事知识。有了这些基础,才能保证陶丘军在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
这样优秀的经验,戴言怎能不吸取呢?
当他执掌宋国,并进行官制改革以后,除了户部以外,负责教育和外交的礼部就是他最关注的部门了!
宋国以前从来没有一个专门负责教育的部门,最多只有一个类似的名为“泮宫”的机构。这样一个机构,在临近的鲁国也存在,乃是鲁国的最高学府,有些类似后世的太学。而在宋国,它的作用,更加类似于管理祭祀的机构。
因此这样的部门,尤其是其中的教育司,戴言是根本不会交给旧贵族来负责,而是交与陶丘大学的教授来负责的。
这样一批人在陶丘经过了整个城邑的熏陶,对于陶丘本身的教育系统已经有了了解。同时他们也懂得如何利用陶丘那强大的金融力量,来推进宋国的教育发展!
之前戴言在陶丘推进教育时,都是通过发行债券来筹资,并兴建学校的。而在如今戴言掌握了整个宋国以后,在中央财政依然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发债依旧是唯一的选择。
好在如今宋国归于一统,外加戴言本身的信誉极为不错,教育债券这种有着强力担保的债券,哪怕是收益较低,也能够在市场上发卖出去。手中有了钱,自然就好办事了!
推进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推进一个城邑的教育,其难度是完全不同的!在陶丘这个大城市内,因为人口集中,所以兴建几所小学和中学,就能够让大多数陶丘少年接受教育。然而当这个教育是在一国内举行时,除了睢阳和彭城,就完全无法采用陶丘的模式了!
毕竟睢阳与彭城作为宋国的大城市,其人口大多住在城内,比较集中,可以采取类似陶丘的方式,在城内兴建起学校以后,就能够很容易的让大多数人接受教育。而宋国其他的城邑,住在城内的人终究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广大的宋国乡野间。
如果要让所有宋国儿童接受教育,哪怕是最简单的在宋国每一个乡普及教育,那么需要修建的学校数量,以及于此相关的花费,就完全是通过发债募集而来的资金所不可能承受的!
当得到了这样的汇报以后,考虑到宋国的现实,戴言也不得不妥协,因此只能将学校的数量加以限定。三都之内的学校数量不谈,位于其他各邑的学校数量,大致定为每座城邑一所中学,三所小学。
因为这笔教育拨款乃是中央财政发放的,所以对于各地除三都外的城邑,都是采取一碗水端平的方式,这自然就造成了各地人口不同的城邑之间的矛盾。
比如有的城邑人口多,如泗水边的大邑方与,它的人口较多,仅此于三都和丰邑等,仅有的四所学校是完全不够的;而对于宋国较为偏远的黄邑,其本身人口稀少,这样几所学校对它可能又有些多了。
外加在宋国本土之外的东海之地,东海贵族们也在呼吁需要普及教育。对于他们来说,自己没有接受教育倒是无所谓,但是自己的孩子可不能像大老粗一样。而且本身宋国国内,也有些声音,认为正是像东海那样的“化外之地”,就更是需要学校来好好教化夷民,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宋国!
这么简简单单的一道教育改革,就在宋国掀起了滔天的波澜。而在戴言看来,这种争吵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还是涉及到权力之争!
义务教育以及学校普及的政令一推出来,整个宋国的贵族们立即就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危机。多年的政治斗争经历,都让这些人异常敏感。他们很清楚,贵族们之所以能够统治这片土地,靠的真的是他们的血统吗?并不是!他们之所以能够建立稳定的统治,最终靠的,还是他们对于知识的垄断!
也许一般的宋国人不关心外界的事物,能够记忆的东西也不会很长,然而贵族们却是不一样!哪怕宋国贵族对于外界的事物再是迟钝,他们对于列国间的大事,也还是很清楚的!
当年在鲁国权倾数代的三桓,是如何在鲁国丧失统治地位的呢?这其中固然有着三桓本身的政治水平太次,被下属架空的原因,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如孔子、少正卯等在鲁国大肆推广私学,将原本属于贵族的知识扩散了出去,才让那些原本衰微的士族乃至庶民们崛起,并最终掌控了鲁国!
而如今国君是要以当年孔子、少正卯等私人推广学问更加迅猛的方式,通过普及性的义务教育将知识扩散出去,这对于贵族阶层的未来必定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哪怕是礼部的学校建设计划,没有一丝纰漏,贵族们也一定会反对这一政策的!而在如今国君拥有强大的政治势力支持的情况下,贵族们最好的应对方式,并非是直接的反对,而是通过各种找漏洞的方式,来让全国性的教育计划流产!
可惜这些贵族终究是落后于时代,他们不能真正理解,义务教育在戴言心目中有多重要!他可是希望能用这一方式,提升整个宋国国民的素质!
戴言也能模糊的感觉到贵族们对于义务教育的抵制,而到了现在,贵族们还是通过找茬的方式,来批判这一计划,也让戴言感到欣慰。毕竟这还是在规则之内来反对,而并不是直接违犯了规则!
戴言也由此通过了其他的方式,来对教育计划进行修正。在他看来,既然贵族们想要反对,那么就以更加迅猛的方式来推广教育吧!
他很快就对义务教育进行了改制,而这其中唯一的改变,就是允许私人在如今宋国礼部影响不到的乡村地区办学!
之前陶丘的教育,乃至如今宋国全国的教育,这其中全部都是由官方来主导的!然而在戴言多次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办学的行为,也很容易的让人感觉,教育乃是一门不断亏损的生意!
实际上,这并不是事实。抛开他想要灌输给他的子民们的教育观,乃至提升人民的素质这些因素外,教育还是一门有着深厚基础的生意!
当礼部开始推行科举制,宋人看到之前原本与他们一样贫困的人,如今却成了他们需要仰望的官老爷时,他们内心的受到了强烈的触动!尤其是这些官僚,就在整个宋国的土地上,对他们施政,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官僚的监管!
那些原本就是陶丘贫民的人,不过就是读了几年书吗,他们与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他们能够成为官员,那么我们也可以!这就是无数遍布宋国乡野的贫民心中的想法。
人最害怕的,其实不是剥削,而是彻底失去上进的路!遍布宋国乡野的人需要教育来上进,而在宋国礼部无法提供这个机会的时候,陶丘的商人们就完全可以凭借手中的资源来做到!
他们本身不缺钱,在陶丘推广了数年的义务教育后,也同样不缺乏识字的教师,唯独缺乏的就是政策!如今官方允许他们私人办学,而在乡野办学也同样是一件有利润的事,那么为什么不办呢?
于是,在礼部所推广的公立学校之外,私人所建立的各种私立学校,如同野草一般,在整个宋国的乡野生长起来了!这些私人学校,虽然收费很高,对于乡野间的贫民们来说,几乎是一笔极为沉重的支出,然而宋国贫民们却是咬着牙接受了!
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他们自己学不会书本上的知识,但是这不要紧,只要他们的儿子、孙子能够学到知识,并能够通过这条路上进,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安慰了!
而对于这些私人学校,戴言仅仅通过统一的书本以及统一的考试,就让整个教育产业规整如一,而不会有任何意外了!
当然,在私学建立以后,贵族们却是发现,如此的方式倒是对他们更有利了!因为他们能够很清楚的察觉到,公学的师资力量,远在乡野间那些私学的师资力量之上!
如此一来,虽然贵族的子弟和贫民的子弟,都有了一样的起跑线,然而贵族们毕竟资源丰厚,其子弟也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未来成才的机会自然也比贫民子弟要高!
这样的局面,在戴言分别在睢阳以及彭城,又兴建了两所大学以后,变得更加明显!这样两所睢阳大学与彭城大学,乃至原本的陶丘大学,其毕业生都能够拥有更好的机会——能够成为高等级的文官乃至真正的军中大将!虽然宋国国内没有明确的法律执行这一政策,然而在后来宋国的官僚与军方体系中,大学出身才能身居高位,就成了一种“潜规则”!
而这三所大学中,除了一开始建立的陶丘大学招生不设置地域,仅凭其才能就录取以外,另外两所大学,戴言都特意在学费和录取的分数上加了限制!
如此一来,这两所录取条件对于宋国贵族乃至富裕阶层的更有利的学校,就仿佛给了宋国贵族们一条捷径——能够继续保持他们地位的捷径!
他们总算是对整个教育体系再没有意见了!
而对于达成如此情况的戴言,则是冷笑不已!他通过这样明里暗里的方式,固然是给了宋国贵族许多帮助,让他们的子弟在教育上占有优势,但何尝不是在剔除贵族中的杂质?
贵族子弟中,讲究“贵族风度”的固然有,然而品质低劣的,依然大有人在!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还是能够限制大批素质不够的贵族们上位,而与此同时,虽然贫民子弟上位异常艰难,然而凭着其庞大的人口优势,最终必然会有人能够脱颖而出!
而这些脱颖而出的贫民子弟,与有着强大资源和背景的贵族子弟,就由此成为了宋国新的精英阶层!精英中虽然有着贵族阶层,但是毕竟与贵族还是大不一样的!
这样一批精英阶层,乃是抛弃了腐朽气息,才能出众的阶层!只要宋国的精英阶层始终能力出众,戴言就不担心宋国遭遇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