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民主
在儒墨两家与道法两家争斗得正相持不下的时候,儒家的领袖孟子总算是站出来了。
做为儒家的权威,孟子用了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来回应禅让之说。它不否认尧舜禹禅让的事实存在,然而他却认为在这场禅让的过程中,决定天下的归属并非是由三王给让出去的,三王也根本没有让天下的权力!
在孟子看来,禅让的过程是这样的:尧向天推荐了舜这么一位杰出的人才,天接受了;随后天指派这么一位贤才来统治万民,万民也接受了。因而在禅让过程中,能够赋予权力的,只有天;而天所推荐的贤才,万民认可接受了才算真正的完成了禅让!
想要在这场学术纷争中进行投机的戴言没想到孟子竟然会抢先了一步,不过他对此却也是毫不介意,因为在孟子下场加入这场纷争以后,禅让之争反而愈发激烈了!到了这时候,戴言也出手了!
戴言运用了科学的分析方法,详细的分析了三王时代的社会情况,生产情况,和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国际环境。
戴言直言不讳的指出,大禹召开涂山大会时,执玉帛者万国,由此可见,在禹的时代,整个天下乃是由众多的部落所组成的。而禹的地位,虽然名义上是天子,然而实际上不过是众多部落联盟的盟主罢了。
考虑到尧舜禹都是连续传承的,那么他们所面对的环境实际上是一样的。也即是说,尧和舜也不过都是部落联盟的盟主。部落联盟的盟主,要想如今日的诸侯国一样行使君主的权力,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们唯一能够凭借的,也只有来自于各部落的支持!
这种由下而上所产生的权力基础当然是不稳固的。尧和舜在世时,还可以凭借着崇高的声望压制内部不服从的声音,一旦尧和舜去世,那么各个部落又为何要接受他们平庸的儿子呢?
由此戴言勾勒出了天子产生的过程:上古时代,为了解决天下的混乱,于是诸部落(万国)联合推选了各部落中有功劳者、威望卓著者为天子,随后再由天子任命联盟官吏,获得了统治整个天下的权力!
戴言将这种选择部落联盟盟主的大会,称之为贤人大会;贤人大会选出贤者作为天子,再由天子来统治天下。如此,天子必然会尊重各部落,为了维护天下的秩序尽心协力,如此上下同心之下,才使得天下大治!
这样的分析一出来,立即就使得整个稷下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首先,戴言的科学学派一向就是追求“客观”的,他如今对于禅让的阐述,也并没有脱离这一论点。
其次,他所提出的对于禅让的解释,既没有如儒家和墨家所想象的那样美好,乃是“仁之至也”;也并不是如同道法家所认为的那样,完全就是“造反谋逆”。可以说是一种完全中立的态度。
最后,他所提出的这种由“贤人大会”选择贤者的制度,看起来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设想!毕竟稷下各家,除了道家的极端派别宣扬“不尚贤”,其他各派都是赞同由贤者——也就是精英来统治的。
而戴言在其中所提出的由各部落酋长推举盟主的这一制度,也很快就被戴言定义为民主。在他看来,既然联盟盟主是由各部落酋长所推选出来的,那么他必然能够代表各部落的利益!
戴言不仅仅提出了这样一个制度的设想,更是由此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他的设想里,要想国家能够真正的由贤人来统治,那么其实可以将国家内部有实力的人拉出来,由国君提名几个贤人来让大家选择,如此一来,选择出来的贤者能够替大家着想,这样不是就能够很好的统治国家了吗?
而对于国家内“有实力的人”,这一定义是完全可以上下浮动的。如果想要国家的决策更加高效一些,就可以将其定义为一国大夫爵位以上者;若是想受众面更广一些,则可以将所有的“士”纳入到这个范围中来。
戴言始终没有提出将所有的庶民都划入“有实力的人”的想法!在他看来,在战国时代搞“全民普选”,不说其成本实在太高,就算真的能够达到,其统治的效率也将极为低下!最重要的是,全民的“普选”必将整个国家变得平庸,乃至最后的衰弱!
戴言可是没有忘记,在后世的学说中,无论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亦或是创建了全球帝国美利坚的开国先烈们,可都是反对这种全民“民主”的!
美帝国的学者尤为阴险,因为他们要将“民主”这一理念作为普世价值宣扬到全世界,当然不能公开的反对全民的“民主”,于是他们偷换了一个概念,将这种扩充到全民的民主称之为“民粹”!
于是戴言所提出的这种,由精英阶层共同商议、协商来统治的制度一时间风靡稷下,稷下各家也都对此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读和设想。
戴言让科学学派扬名于稷下,在政治中施加巨大影响力的想法,也由此真正的得到了实施。
而戴言提出“民主”的这种设想,其实也并非只有这样一个目的,他其实也是看到了科学学派理论的不足了。
戴言对于科学学派,从来都是实行的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除了在最初的逻辑学上面提出了分类、归纳、推理、论证等等逻辑语言以外,他也只是偶尔提出一些感兴趣的观念,比如天文学,大气压强等等,其他方面,他都是任由这个学派自行发展的。
然而随着学派的继续发展,戴言终于发现了学派思想中所存在的巨大问题,在学派中,等级观念极为鲜明!像那些先接受戴言观念的墨家和农家学者,一旦提出了一个结论,作为自己的成果以后,就将其视为绝对真理,不允许后来者反对!这其中的人就包括了在墨家弟子中声望极高的缠子!
而那些后来加入这一学派的人,也丝毫没有对此提出反对,都视其为理所当然的事!
戴言对这样的现象极为不解,这门学派最初在丰邑发展时,当时他对于根号2的提出者缠子可是给予了极大的包容,并且鼓励怀疑精神。这才多长时间,整个学派就快要丧失这种精神了?
如果科学没有了怀疑精神,那还能够叫做科学吗?学派如今的做派,明显是不利于科学发展的。
但是戴言长期以来不干涉学派的做法还是让他保持了克制。因为他清楚,若想要一门学派能够传承长久,那么后继者是十分重要的!就像儒家,能够在孔子死后,依然有如此大的威望,不就是因为出了孟子这样杰出的人物吗?
而墨家自墨子死后,虽然依旧为显学,然而到如今实力明显不如儒家,和出不了杰出的人物是有很大关系的!
因此戴言就选择了从学派的内部管理上来一场突破。然而科学这一学派,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乃是墨家和农家,这两个学派在加入到科学学派中本身就是有组织的。与其说科学学派是一个新的学派,不如说是一个由逻辑思想包裹起来的南墨和农家所组成的联盟。
如果他明目张胆的拆分墨家和农家,田鸠和许行这两位学派领袖不会明着反对,然而他们内心必定是不会高兴的。
因此戴言就想到了一种方法:让他们自愿将自己的学派拆散!
要达到这一目的,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恰好在此时,稷下学宮爆发了禅让之争,于是戴言就顺势提出了这种“民主”制度了。
做为儒家的权威,孟子用了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来回应禅让之说。它不否认尧舜禹禅让的事实存在,然而他却认为在这场禅让的过程中,决定天下的归属并非是由三王给让出去的,三王也根本没有让天下的权力!
在孟子看来,禅让的过程是这样的:尧向天推荐了舜这么一位杰出的人才,天接受了;随后天指派这么一位贤才来统治万民,万民也接受了。因而在禅让过程中,能够赋予权力的,只有天;而天所推荐的贤才,万民认可接受了才算真正的完成了禅让!
想要在这场学术纷争中进行投机的戴言没想到孟子竟然会抢先了一步,不过他对此却也是毫不介意,因为在孟子下场加入这场纷争以后,禅让之争反而愈发激烈了!到了这时候,戴言也出手了!
戴言运用了科学的分析方法,详细的分析了三王时代的社会情况,生产情况,和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国际环境。
戴言直言不讳的指出,大禹召开涂山大会时,执玉帛者万国,由此可见,在禹的时代,整个天下乃是由众多的部落所组成的。而禹的地位,虽然名义上是天子,然而实际上不过是众多部落联盟的盟主罢了。
考虑到尧舜禹都是连续传承的,那么他们所面对的环境实际上是一样的。也即是说,尧和舜也不过都是部落联盟的盟主。部落联盟的盟主,要想如今日的诸侯国一样行使君主的权力,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们唯一能够凭借的,也只有来自于各部落的支持!
这种由下而上所产生的权力基础当然是不稳固的。尧和舜在世时,还可以凭借着崇高的声望压制内部不服从的声音,一旦尧和舜去世,那么各个部落又为何要接受他们平庸的儿子呢?
由此戴言勾勒出了天子产生的过程:上古时代,为了解决天下的混乱,于是诸部落(万国)联合推选了各部落中有功劳者、威望卓著者为天子,随后再由天子任命联盟官吏,获得了统治整个天下的权力!
戴言将这种选择部落联盟盟主的大会,称之为贤人大会;贤人大会选出贤者作为天子,再由天子来统治天下。如此,天子必然会尊重各部落,为了维护天下的秩序尽心协力,如此上下同心之下,才使得天下大治!
这样的分析一出来,立即就使得整个稷下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首先,戴言的科学学派一向就是追求“客观”的,他如今对于禅让的阐述,也并没有脱离这一论点。
其次,他所提出的对于禅让的解释,既没有如儒家和墨家所想象的那样美好,乃是“仁之至也”;也并不是如同道法家所认为的那样,完全就是“造反谋逆”。可以说是一种完全中立的态度。
最后,他所提出的这种由“贤人大会”选择贤者的制度,看起来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设想!毕竟稷下各家,除了道家的极端派别宣扬“不尚贤”,其他各派都是赞同由贤者——也就是精英来统治的。
而戴言在其中所提出的由各部落酋长推举盟主的这一制度,也很快就被戴言定义为民主。在他看来,既然联盟盟主是由各部落酋长所推选出来的,那么他必然能够代表各部落的利益!
戴言不仅仅提出了这样一个制度的设想,更是由此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他的设想里,要想国家能够真正的由贤人来统治,那么其实可以将国家内部有实力的人拉出来,由国君提名几个贤人来让大家选择,如此一来,选择出来的贤者能够替大家着想,这样不是就能够很好的统治国家了吗?
而对于国家内“有实力的人”,这一定义是完全可以上下浮动的。如果想要国家的决策更加高效一些,就可以将其定义为一国大夫爵位以上者;若是想受众面更广一些,则可以将所有的“士”纳入到这个范围中来。
戴言始终没有提出将所有的庶民都划入“有实力的人”的想法!在他看来,在战国时代搞“全民普选”,不说其成本实在太高,就算真的能够达到,其统治的效率也将极为低下!最重要的是,全民的“普选”必将整个国家变得平庸,乃至最后的衰弱!
戴言可是没有忘记,在后世的学说中,无论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亦或是创建了全球帝国美利坚的开国先烈们,可都是反对这种全民“民主”的!
美帝国的学者尤为阴险,因为他们要将“民主”这一理念作为普世价值宣扬到全世界,当然不能公开的反对全民的“民主”,于是他们偷换了一个概念,将这种扩充到全民的民主称之为“民粹”!
于是戴言所提出的这种,由精英阶层共同商议、协商来统治的制度一时间风靡稷下,稷下各家也都对此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读和设想。
戴言让科学学派扬名于稷下,在政治中施加巨大影响力的想法,也由此真正的得到了实施。
而戴言提出“民主”的这种设想,其实也并非只有这样一个目的,他其实也是看到了科学学派理论的不足了。
戴言对于科学学派,从来都是实行的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除了在最初的逻辑学上面提出了分类、归纳、推理、论证等等逻辑语言以外,他也只是偶尔提出一些感兴趣的观念,比如天文学,大气压强等等,其他方面,他都是任由这个学派自行发展的。
然而随着学派的继续发展,戴言终于发现了学派思想中所存在的巨大问题,在学派中,等级观念极为鲜明!像那些先接受戴言观念的墨家和农家学者,一旦提出了一个结论,作为自己的成果以后,就将其视为绝对真理,不允许后来者反对!这其中的人就包括了在墨家弟子中声望极高的缠子!
而那些后来加入这一学派的人,也丝毫没有对此提出反对,都视其为理所当然的事!
戴言对这样的现象极为不解,这门学派最初在丰邑发展时,当时他对于根号2的提出者缠子可是给予了极大的包容,并且鼓励怀疑精神。这才多长时间,整个学派就快要丧失这种精神了?
如果科学没有了怀疑精神,那还能够叫做科学吗?学派如今的做派,明显是不利于科学发展的。
但是戴言长期以来不干涉学派的做法还是让他保持了克制。因为他清楚,若想要一门学派能够传承长久,那么后继者是十分重要的!就像儒家,能够在孔子死后,依然有如此大的威望,不就是因为出了孟子这样杰出的人物吗?
而墨家自墨子死后,虽然依旧为显学,然而到如今实力明显不如儒家,和出不了杰出的人物是有很大关系的!
因此戴言就选择了从学派的内部管理上来一场突破。然而科学这一学派,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乃是墨家和农家,这两个学派在加入到科学学派中本身就是有组织的。与其说科学学派是一个新的学派,不如说是一个由逻辑思想包裹起来的南墨和农家所组成的联盟。
如果他明目张胆的拆分墨家和农家,田鸠和许行这两位学派领袖不会明着反对,然而他们内心必定是不会高兴的。
因此戴言就想到了一种方法:让他们自愿将自己的学派拆散!
要达到这一目的,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恰好在此时,稷下学宮爆发了禅让之争,于是戴言就顺势提出了这种“民主”制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