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特殊道具《论语》
“这位朋友看你年纪轻轻,言语却老气横秋,看来也是一位饱读诗书之人呀!”
突然一位年轻人从不远外走来,他二十四五岁的样子,白衣轻衫风流倜傥,后面两名随从紧紧跟随。
“呵呵,不过是有感而发罢了,怎么?这位大哥不赞同吗?”
刘越天问道。
“你说得是勾践吗?呵呵,今天春雨降临,我原本是想到此看是否有那“陵江一色”的美景,只是此境难得出现,这雨下的大了我便到此避避雨,谁会看他?”
言语之中对勾践带着一丝轻蔑。
“哦?兄台连勾践都不放在眼里,想必心中有另外一番评判,不如说来听听?”
刘越天笑道。
“好,那我说说这这勾践品性,此人刚刚成为越王之时国内民生凋敝,越国本应全力发展,可是他不顾民意发动了战争,结果一战而败,为了赎回他,越国更是倾尽国力,导致国家百姓遭受损伤,这是他的不不仁;他被吴国抓获,吴王不杀他,又没灭掉越国,最后还放他归国继续做越王,可见吴王对他仁至义尽,可他非但不感恩,筹备十年后反而灭掉对方,这是他的不义,如此不仁不义之人,后世应该对之唾弃,结果后世之人反而对他卧薪尝胆之举大为推崇,我看是天下人心都坏了。”
男子指着塑像侃侃而谈。
“嗯,还有点道理!”
刘越天心里倒是有些同意对方的看法。
“这位仁兄,怎么样?你对我的看法有什么意见?”
对方看着刘越天有些得意。
“这位朋友能有仁义的思考,想来,你也应该是一位这样的人吧?”
刘越天问道。
“哈哈,仁义算什么?我所追求的可不仅仅于此。”
对方笑道。
“哦?那还有什么?”
刘越天问道。
“忠孝仁义,这才是人间的大道。”
对方坚定的回答。
“忠孝仁义,宿主得到特殊道具,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为儒教圣人孔子所著,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儒教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宿主提升政治二十点,获得两万功勋值,宿主可将儒教理论传播增加自己的威望。”
“论语?圣人?”
大量的信息进入了刘越天的脑海,让他有些愣神。
对方以为刘越天被自己“惊世骇俗”的学问所震惊,接着侃侃而谈道:“这忠,便是忠心,是对君王的忠心,此乃天下之根本也,如果天下人都一生一世效忠君王,那天下断不会至此;而仁,就是仁义,处处体谅别人,不以私利为先,你看现在那梁冀等一众贪官,为了自己盘剥天下,这就是不仁;孝,就是孝道,对父母要毫无怨言,纵然父母千错万错也要顺从,不可有半点忤逆之心;义,就是大义,天下有大义,不可逆流而上,臣子不能不忠,朋友不能不仁,儿子不能不孝,这就是大义,每个人都要顺从,谁要不从,天必罚之。”
男子越说越是兴奋,似乎是自己掌握了天地之间的至理。
而刘越天此刻还沉浸在脑海之中的那些文字之中。
得到论语,刘越天片刻工夫就已经掌握了此书的精要,这《论语》是以语录为主,叙事为辅,其中有多个人物出现,孔子便是唯一的主人公,然后他的徒弟,什么颜回、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等等,通过孔子和他徒弟的对话阐述各种道理。
“不愧是系统认定的圣人,这理论还真是让人惊叹!”
即便是远超这个时代的刘越天,再看到这本书后也不由得大吃一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不就是告诉人们学习的重要性吗?即便是刘越天的前世,科技达到了走出地球的时代,学习也是永恒的真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不就是告诉人们不仅要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多加思考多加运用。
刘越天是位科学家,更加知道在句话的真意,学习干什么?不就是要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让生活变得更好吗?
用简单的一句话就阐述出一个真理,这本事即便是他也做不到呀。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就是让人学习后要经常复习,就能得到新的知识,此话也是没错,学习不能一撮而就,需要时常的琢磨才能获得一种理论的真谛。
“朝问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简直说出了刘越天这种科学家的心生,只要能得到宇宙大统一理论,即便是马上死也心甘情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每个人都应该如此,因为个人永远是一个有限的个体,不能尽知尽觉,即便是刘越天这样高智商的科学家,在很多方面也不如一个农民或者工人,而在关键时刻,一个农民或者工人的作用都会超过他,只有学习对方的知识才能解决问题,不问?那很可能就是死路一条。
这些论语之中的词句已经涉及到了认识论的哲学层面,让刘越天都很有启发,这位圣人所处的时代应该同这个时代差不多,能认识到这个境界,果然不愧是圣人,即便是达摩祖师也远远不如。
另外孔子对人性的了解也非常深刻,比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句话,说明了当人到了一定境界之后,他的目光也将更远,心胸也会更加开阔,不会如平凡人那样虚度生活。
“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
这直接就从人性上分辨出小人和君主的区别,小人再能演戏,他心中总是比不了君主那般波澜壮阔,双方的境界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但这不意味着刘越天对这本论语完全接受,虽然书中阐述了做人的道理,虽然如果人们按照书中所做就能让天下变成一派平和,也就是所谓的中庸之道,但如果真是那样,或许人们能够少受一些战争的磨难,可那时人的思想也要被牢牢禁锢。
人的思想被牢牢禁锢会怎样?
比如书中告诉人们要忠君,可君王要是昏庸呢?那还需要忠诚他吗?那不就是如同鸡鸭任凭对方宰割了吗?
还有,书中说要孝顺父母,这的确没错,可是书中说即便父母有错,也要无条件的服从,如果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不得离开,这就有些过分,人要都是这样,那不就一代不如一代了?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否定前人的过程,只要破而后立才能重生。
所以在刘越天看来,这本论语虽然惊世骇俗,可谓能流传千年的不朽名著,但其中的核心内容还是与忠君有关,有着禁锢人思想的作用,这也很可能与孔子所处的时代有关,对方可不是自己这样的穿越者,科技的发展也不是古人所能想到的,孔子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远超同时代的其他人了。
当然,刘越天完全可以对这本书进行改良,将那些忠君愚孝的言论除去,剩下的就是精华,反而可以让人开拓思维。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眼前的这位男子还在那里大谈特谈,此人能有忠孝仁义的思想,想必也不是普通人,但这思想怕是他想出来的,刘越天对此人有了兴趣。
突然一位年轻人从不远外走来,他二十四五岁的样子,白衣轻衫风流倜傥,后面两名随从紧紧跟随。
“呵呵,不过是有感而发罢了,怎么?这位大哥不赞同吗?”
刘越天问道。
“你说得是勾践吗?呵呵,今天春雨降临,我原本是想到此看是否有那“陵江一色”的美景,只是此境难得出现,这雨下的大了我便到此避避雨,谁会看他?”
言语之中对勾践带着一丝轻蔑。
“哦?兄台连勾践都不放在眼里,想必心中有另外一番评判,不如说来听听?”
刘越天笑道。
“好,那我说说这这勾践品性,此人刚刚成为越王之时国内民生凋敝,越国本应全力发展,可是他不顾民意发动了战争,结果一战而败,为了赎回他,越国更是倾尽国力,导致国家百姓遭受损伤,这是他的不不仁;他被吴国抓获,吴王不杀他,又没灭掉越国,最后还放他归国继续做越王,可见吴王对他仁至义尽,可他非但不感恩,筹备十年后反而灭掉对方,这是他的不义,如此不仁不义之人,后世应该对之唾弃,结果后世之人反而对他卧薪尝胆之举大为推崇,我看是天下人心都坏了。”
男子指着塑像侃侃而谈。
“嗯,还有点道理!”
刘越天心里倒是有些同意对方的看法。
“这位仁兄,怎么样?你对我的看法有什么意见?”
对方看着刘越天有些得意。
“这位朋友能有仁义的思考,想来,你也应该是一位这样的人吧?”
刘越天问道。
“哈哈,仁义算什么?我所追求的可不仅仅于此。”
对方笑道。
“哦?那还有什么?”
刘越天问道。
“忠孝仁义,这才是人间的大道。”
对方坚定的回答。
“忠孝仁义,宿主得到特殊道具,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为儒教圣人孔子所著,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儒教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宿主提升政治二十点,获得两万功勋值,宿主可将儒教理论传播增加自己的威望。”
“论语?圣人?”
大量的信息进入了刘越天的脑海,让他有些愣神。
对方以为刘越天被自己“惊世骇俗”的学问所震惊,接着侃侃而谈道:“这忠,便是忠心,是对君王的忠心,此乃天下之根本也,如果天下人都一生一世效忠君王,那天下断不会至此;而仁,就是仁义,处处体谅别人,不以私利为先,你看现在那梁冀等一众贪官,为了自己盘剥天下,这就是不仁;孝,就是孝道,对父母要毫无怨言,纵然父母千错万错也要顺从,不可有半点忤逆之心;义,就是大义,天下有大义,不可逆流而上,臣子不能不忠,朋友不能不仁,儿子不能不孝,这就是大义,每个人都要顺从,谁要不从,天必罚之。”
男子越说越是兴奋,似乎是自己掌握了天地之间的至理。
而刘越天此刻还沉浸在脑海之中的那些文字之中。
得到论语,刘越天片刻工夫就已经掌握了此书的精要,这《论语》是以语录为主,叙事为辅,其中有多个人物出现,孔子便是唯一的主人公,然后他的徒弟,什么颜回、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等等,通过孔子和他徒弟的对话阐述各种道理。
“不愧是系统认定的圣人,这理论还真是让人惊叹!”
即便是远超这个时代的刘越天,再看到这本书后也不由得大吃一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不就是告诉人们学习的重要性吗?即便是刘越天的前世,科技达到了走出地球的时代,学习也是永恒的真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不就是告诉人们不仅要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多加思考多加运用。
刘越天是位科学家,更加知道在句话的真意,学习干什么?不就是要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让生活变得更好吗?
用简单的一句话就阐述出一个真理,这本事即便是他也做不到呀。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就是让人学习后要经常复习,就能得到新的知识,此话也是没错,学习不能一撮而就,需要时常的琢磨才能获得一种理论的真谛。
“朝问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简直说出了刘越天这种科学家的心生,只要能得到宇宙大统一理论,即便是马上死也心甘情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每个人都应该如此,因为个人永远是一个有限的个体,不能尽知尽觉,即便是刘越天这样高智商的科学家,在很多方面也不如一个农民或者工人,而在关键时刻,一个农民或者工人的作用都会超过他,只有学习对方的知识才能解决问题,不问?那很可能就是死路一条。
这些论语之中的词句已经涉及到了认识论的哲学层面,让刘越天都很有启发,这位圣人所处的时代应该同这个时代差不多,能认识到这个境界,果然不愧是圣人,即便是达摩祖师也远远不如。
另外孔子对人性的了解也非常深刻,比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句话,说明了当人到了一定境界之后,他的目光也将更远,心胸也会更加开阔,不会如平凡人那样虚度生活。
“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
这直接就从人性上分辨出小人和君主的区别,小人再能演戏,他心中总是比不了君主那般波澜壮阔,双方的境界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但这不意味着刘越天对这本论语完全接受,虽然书中阐述了做人的道理,虽然如果人们按照书中所做就能让天下变成一派平和,也就是所谓的中庸之道,但如果真是那样,或许人们能够少受一些战争的磨难,可那时人的思想也要被牢牢禁锢。
人的思想被牢牢禁锢会怎样?
比如书中告诉人们要忠君,可君王要是昏庸呢?那还需要忠诚他吗?那不就是如同鸡鸭任凭对方宰割了吗?
还有,书中说要孝顺父母,这的确没错,可是书中说即便父母有错,也要无条件的服从,如果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不得离开,这就有些过分,人要都是这样,那不就一代不如一代了?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否定前人的过程,只要破而后立才能重生。
所以在刘越天看来,这本论语虽然惊世骇俗,可谓能流传千年的不朽名著,但其中的核心内容还是与忠君有关,有着禁锢人思想的作用,这也很可能与孔子所处的时代有关,对方可不是自己这样的穿越者,科技的发展也不是古人所能想到的,孔子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远超同时代的其他人了。
当然,刘越天完全可以对这本书进行改良,将那些忠君愚孝的言论除去,剩下的就是精华,反而可以让人开拓思维。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眼前的这位男子还在那里大谈特谈,此人能有忠孝仁义的思想,想必也不是普通人,但这思想怕是他想出来的,刘越天对此人有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