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三章 一语服群儒
“对异族,武力是最好的沟通方式。这不是决策者的偏见或残暴与否,而是由异族的特xìng而决定的,他们吃硬不吃软,是贱骨头的xìng子。别人对他们越凶恶,越残暴,他们就越敬畏,反之则觉得你软弱可欺。”
“举例来说,景二帝以和亲行怀柔之策,连亲生女儿都送出了不知凡几,结果呢?匈奴人依然年年寇边不断。郅都守雁门,屡破匈奴南侵之兵,匈奴惊惧有加,不敢靠近雁门百里,反而以南宫公主为胁,用反间计除掉了郅都,可见其sè厉内荏的xìng。”
“待到武帝雄起,横扫漠北,匈奴人又是怎么表现的?卑躬屈膝的投降,远遁至大汉天威笼罩不到的地方去。这还是他们之前横行了几百年,心气高了,否则可能连逃的人都没有,会集体投降也未可知呢。”
在这里,王羽偷换了个概念,汉武时代的确有匈奴部族投降,但匈奴整体内附,要推移到百年之后了。不过在场的听众知道他要表达的意思就够了,没人那么无聊,在这些细节上与他纠缠。
“那世家豪强又是如何?”当然,异族什么的,对大汉朝的名士来说,是很遥远,也很不值一提的存在,他们更关心的是与切身有实际关系的内容。提问的是臧洪,做为张邈兄弟最得力的助手,这种时候他责无旁贷。
“如果以水来比拟整个天下,那么百姓就是大海,朝廷就是天上的风雨雷电,朝中的官吏就是江河溪流,而世家就是湖泊……”
在确定了这场会面之后,王羽就一直在思考。到底如何才能用最恰当的方式说服张邈兄弟。里收服敌人往往很简单,势力强点,摆出个礼贤下士的姿态来,威逼利诱什么的手段一用,对方就要纳头而拜了。
可现实比复杂多了,不能与对方保持利益上的一致,消弭政治见解上的隔阂,就算再强势,也很难收服目标。特别是象张邈这种久负盛名的名士。
实际上,要不是张邈和王匡有些交情,再加上从酸枣开始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张邈这次也不会来得这么痛快。
“海纳百川,水气化为云雾。云雾化雨,将水还归大地,汇聚成溪,溪流成河,如此反复,方能生生不息。”
王羽的比喻让众人有种眼界顿开的感觉,江河湖海。风雨雷电,都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但如此形象的将这些事物连接起来,却是首次得闻。海纳百川之类的说法自古有之。不过水气化云,云化雨水的论调却很新鲜,同时也很有道理。
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的壮阔与宏伟,臧洪压抑着心神深处传来的震颤感觉。问道:“君侯的意思是,若是得不到足够的补充。大海也会干涸?”
“海枯石烂的说法自古流传,未必没有道理,也未必不会实现。就拿这徐州来说,若说千年之后,陆地会向东延伸,多出千里沃土,子源兄可能相信?”王羽悠然回答,并提出了个在他看来理所应当,却令众人惊奇莫名的假设。
在他而言,这并非假设,而是切切实实发生过的事情。包括崇明岛,南通,甚至连云港在内的诸多后世名城,现在还都在海里泡着呢。用海枯石烂来形容这些地方,倒也恰当。
不过,张邈等人就只有面面相觑的份儿了。
王羽自己也知道这说法听起来像是危言耸听,所以一语带过,并不停留:“而湖,其实就是具体而微的海,其实想想也是,世家再怎么高贵,寻根溯源,终究也是出身于民间,因缘际遇,乘风云而起,才有了后来的种种局面。”
张邈皱皱眉,但没说话,臧洪却露出了深思的表情。
“湖的好处很多,可以蓄水,防止江河泛滥,又或在旱季枯竭,物产丰富,造福乡里,和世家的作用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太湖,如鄱阳湖,无不如此。”
王羽留了点时间让众人思考消化,然后突然话锋一转:“不过,在一些特定条件下,湖也是有害的!因为湖也是水系循环的一部分,如果湖身,只顾着自己的扩大,试图dú lì于水系循环之外,顶多只能一时得利,最终却会破坏整个循环,最终一起步入灭亡!”
“试想,假若松江断流,震泽将会变得怎样?一开始肯定会水位高涨,甚至向周围扩张,将周围变成一片汪洋,进而成为更大的湖泊,但该入海的水却少了。单是震泽一家可能还无所谓,只是周边居住的人受灾,无伤大雅,但如果天下的湖都这样呢?”
震泽就是太湖的古称,而松江则是从太湖流出的江河中最大的一条,王羽借用松江断流,太湖水涨来比拟豪强的扩张,也算形象。
“结果不言而喻,海洋水位降低,雨水减少,江河枯竭,最后,湖泊也难以独善其身,逐渐变成泽地,最后消散无踪。就算如此,海毕竟还是在的,待湖泊消失后,天地会顽强的重新达成新的循环。”
说的只是个比喻,但无论王羽这个说话的人,还是听者,神情却都十分的郑重。
“孟卓先生,您想看到的,真的是这样的景象吗?”
“将军所言,确实有道理,不过……”张邈的语速异常缓慢,几乎是一字一顿。
王羽借由比喻来宣示青州的政治理念,很巧妙的回避了直接的语言对抗和冲突,使得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起来。这当然不代表张邈已经被说服,只是反驳的难度增加了不少。
其实,不讲理的人,从来都比讲道理,而且会擅长讲道理的人容易对付。
前者说话,非黑即白,只要根据自身的立场和利益做出判断就可以了。去年,在陈宫的劝说下,张邈就做出了和青州对抗的决定,因为他觉得,和王羽似乎没道理可讲。
而现在,王羽的比喻虽然很考验人的想象力,但逻辑xìng却也很强,再用先前的观点来应对,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将军似乎不是这么做的。青州世家尽皆凋零,姑且不论,可在冀州,在城阳、琅琊以及东海,将军对豪强采取的都是严厉打击的策略吧?将军自己也说了,世家从民间来,也是万民的一份子,一概而论,加以严厉打击,又岂是为政之道?”
想了好一会儿,张邈终于找到了个最能站得住脚的论点。
“治沉疴,需用虎狼之药,非如此,不能立竿见影的受到成效。自桓灵以来,大汉朝就已尽显颓势,中平年间的大乱,更是将其推到了悬崖边缘,天下人有眼再看,有耳在听,哪怕没什么见识的愚民也知道,大汉朝病了,病得很严重……”
“虽然黄巾的矛头指向的是朝廷,但那只是他们不懂,分不清朝廷和世家的区别,若是有人引导,我相信,他们会很高兴的将矛头调转,指向他们真正的敌人。这是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顺势者生,逆势者亡!”
王羽霍然起身,挥舞着手臂,语声铿锵有力,满溢着金铁之音。
“将出道以来,百战百胜,屡屡以弱胜强,为什么?因为将运气好,而运气从何而来?大势所趋也!故有天下英杰纷纷相投,铸就了这一支百胜强兵!相反,袁绍身为天下门阀之首,拥兵十万,却风光了不到一年就折戟沉沙,何也?无非逆势者亡!”
“若非松江这样的河流被截断,和、汉升、公明、则、子义这些良臣猛将又岂会尽归王羽帐下?若非有这些臂膀的帮助,王羽虽有些韬略勇力,又岂有百战百胜之理?既然乏人看出大势,世风依旧,羽又岂能不下重手,革弊纳新?”
张邈四人相顾失sè,半晌,一直没说话的张超才答道:“王将军虽然年少,但这份心胸见识,却远在超等之上了。”他看向张邈,意味深长的说道:“兄长,王将军言之成理,青州的繁荣景象也不是虚妄,咱们,是不是不应该太过拘泥了呢?”
显然,他已经开始动摇了。
张邈默然不答,还在权衡此事攸关的利弊,应声而出的是臧洪:“敢问君侯,在青、冀用过了虎狼之药,尊驾是不是要改用温补之药调理了呢?之前孔明小先生拿给我等的,贵军与阙宣签订的条款,莫非就是药方?”
臧洪与张邈兄弟的关系,不是主从,更像是联盟的同志,即便是在这样的场合,他也有dú lì判断和行事的权力。
“虽不中亦不远矣。”王羽颔首微笑。
“此方有何道理?”
“积水成湖,水满则溢,都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任何强行扭转的作为都是不理智的,将只是想多修几条松江出来,给每条河都配上至少一条。如此一来,湖泊依然还在,却不至再为祸患。至于人工的松江要如何挖掘,正要请各位集思广益才好。”
“洪知矣。”沉思片刻,臧洪郑重起身,拱手为礼,沉声道:“愿与君侯共襄大业!”
“举例来说,景二帝以和亲行怀柔之策,连亲生女儿都送出了不知凡几,结果呢?匈奴人依然年年寇边不断。郅都守雁门,屡破匈奴南侵之兵,匈奴惊惧有加,不敢靠近雁门百里,反而以南宫公主为胁,用反间计除掉了郅都,可见其sè厉内荏的xìng。”
“待到武帝雄起,横扫漠北,匈奴人又是怎么表现的?卑躬屈膝的投降,远遁至大汉天威笼罩不到的地方去。这还是他们之前横行了几百年,心气高了,否则可能连逃的人都没有,会集体投降也未可知呢。”
在这里,王羽偷换了个概念,汉武时代的确有匈奴部族投降,但匈奴整体内附,要推移到百年之后了。不过在场的听众知道他要表达的意思就够了,没人那么无聊,在这些细节上与他纠缠。
“那世家豪强又是如何?”当然,异族什么的,对大汉朝的名士来说,是很遥远,也很不值一提的存在,他们更关心的是与切身有实际关系的内容。提问的是臧洪,做为张邈兄弟最得力的助手,这种时候他责无旁贷。
“如果以水来比拟整个天下,那么百姓就是大海,朝廷就是天上的风雨雷电,朝中的官吏就是江河溪流,而世家就是湖泊……”
在确定了这场会面之后,王羽就一直在思考。到底如何才能用最恰当的方式说服张邈兄弟。里收服敌人往往很简单,势力强点,摆出个礼贤下士的姿态来,威逼利诱什么的手段一用,对方就要纳头而拜了。
可现实比复杂多了,不能与对方保持利益上的一致,消弭政治见解上的隔阂,就算再强势,也很难收服目标。特别是象张邈这种久负盛名的名士。
实际上,要不是张邈和王匡有些交情,再加上从酸枣开始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张邈这次也不会来得这么痛快。
“海纳百川,水气化为云雾。云雾化雨,将水还归大地,汇聚成溪,溪流成河,如此反复,方能生生不息。”
王羽的比喻让众人有种眼界顿开的感觉,江河湖海。风雨雷电,都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但如此形象的将这些事物连接起来,却是首次得闻。海纳百川之类的说法自古有之。不过水气化云,云化雨水的论调却很新鲜,同时也很有道理。
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的壮阔与宏伟,臧洪压抑着心神深处传来的震颤感觉。问道:“君侯的意思是,若是得不到足够的补充。大海也会干涸?”
“海枯石烂的说法自古流传,未必没有道理,也未必不会实现。就拿这徐州来说,若说千年之后,陆地会向东延伸,多出千里沃土,子源兄可能相信?”王羽悠然回答,并提出了个在他看来理所应当,却令众人惊奇莫名的假设。
在他而言,这并非假设,而是切切实实发生过的事情。包括崇明岛,南通,甚至连云港在内的诸多后世名城,现在还都在海里泡着呢。用海枯石烂来形容这些地方,倒也恰当。
不过,张邈等人就只有面面相觑的份儿了。
王羽自己也知道这说法听起来像是危言耸听,所以一语带过,并不停留:“而湖,其实就是具体而微的海,其实想想也是,世家再怎么高贵,寻根溯源,终究也是出身于民间,因缘际遇,乘风云而起,才有了后来的种种局面。”
张邈皱皱眉,但没说话,臧洪却露出了深思的表情。
“湖的好处很多,可以蓄水,防止江河泛滥,又或在旱季枯竭,物产丰富,造福乡里,和世家的作用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太湖,如鄱阳湖,无不如此。”
王羽留了点时间让众人思考消化,然后突然话锋一转:“不过,在一些特定条件下,湖也是有害的!因为湖也是水系循环的一部分,如果湖身,只顾着自己的扩大,试图dú lì于水系循环之外,顶多只能一时得利,最终却会破坏整个循环,最终一起步入灭亡!”
“试想,假若松江断流,震泽将会变得怎样?一开始肯定会水位高涨,甚至向周围扩张,将周围变成一片汪洋,进而成为更大的湖泊,但该入海的水却少了。单是震泽一家可能还无所谓,只是周边居住的人受灾,无伤大雅,但如果天下的湖都这样呢?”
震泽就是太湖的古称,而松江则是从太湖流出的江河中最大的一条,王羽借用松江断流,太湖水涨来比拟豪强的扩张,也算形象。
“结果不言而喻,海洋水位降低,雨水减少,江河枯竭,最后,湖泊也难以独善其身,逐渐变成泽地,最后消散无踪。就算如此,海毕竟还是在的,待湖泊消失后,天地会顽强的重新达成新的循环。”
说的只是个比喻,但无论王羽这个说话的人,还是听者,神情却都十分的郑重。
“孟卓先生,您想看到的,真的是这样的景象吗?”
“将军所言,确实有道理,不过……”张邈的语速异常缓慢,几乎是一字一顿。
王羽借由比喻来宣示青州的政治理念,很巧妙的回避了直接的语言对抗和冲突,使得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起来。这当然不代表张邈已经被说服,只是反驳的难度增加了不少。
其实,不讲理的人,从来都比讲道理,而且会擅长讲道理的人容易对付。
前者说话,非黑即白,只要根据自身的立场和利益做出判断就可以了。去年,在陈宫的劝说下,张邈就做出了和青州对抗的决定,因为他觉得,和王羽似乎没道理可讲。
而现在,王羽的比喻虽然很考验人的想象力,但逻辑xìng却也很强,再用先前的观点来应对,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将军似乎不是这么做的。青州世家尽皆凋零,姑且不论,可在冀州,在城阳、琅琊以及东海,将军对豪强采取的都是严厉打击的策略吧?将军自己也说了,世家从民间来,也是万民的一份子,一概而论,加以严厉打击,又岂是为政之道?”
想了好一会儿,张邈终于找到了个最能站得住脚的论点。
“治沉疴,需用虎狼之药,非如此,不能立竿见影的受到成效。自桓灵以来,大汉朝就已尽显颓势,中平年间的大乱,更是将其推到了悬崖边缘,天下人有眼再看,有耳在听,哪怕没什么见识的愚民也知道,大汉朝病了,病得很严重……”
“虽然黄巾的矛头指向的是朝廷,但那只是他们不懂,分不清朝廷和世家的区别,若是有人引导,我相信,他们会很高兴的将矛头调转,指向他们真正的敌人。这是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顺势者生,逆势者亡!”
王羽霍然起身,挥舞着手臂,语声铿锵有力,满溢着金铁之音。
“将出道以来,百战百胜,屡屡以弱胜强,为什么?因为将运气好,而运气从何而来?大势所趋也!故有天下英杰纷纷相投,铸就了这一支百胜强兵!相反,袁绍身为天下门阀之首,拥兵十万,却风光了不到一年就折戟沉沙,何也?无非逆势者亡!”
“若非松江这样的河流被截断,和、汉升、公明、则、子义这些良臣猛将又岂会尽归王羽帐下?若非有这些臂膀的帮助,王羽虽有些韬略勇力,又岂有百战百胜之理?既然乏人看出大势,世风依旧,羽又岂能不下重手,革弊纳新?”
张邈四人相顾失sè,半晌,一直没说话的张超才答道:“王将军虽然年少,但这份心胸见识,却远在超等之上了。”他看向张邈,意味深长的说道:“兄长,王将军言之成理,青州的繁荣景象也不是虚妄,咱们,是不是不应该太过拘泥了呢?”
显然,他已经开始动摇了。
张邈默然不答,还在权衡此事攸关的利弊,应声而出的是臧洪:“敢问君侯,在青、冀用过了虎狼之药,尊驾是不是要改用温补之药调理了呢?之前孔明小先生拿给我等的,贵军与阙宣签订的条款,莫非就是药方?”
臧洪与张邈兄弟的关系,不是主从,更像是联盟的同志,即便是在这样的场合,他也有dú lì判断和行事的权力。
“虽不中亦不远矣。”王羽颔首微笑。
“此方有何道理?”
“积水成湖,水满则溢,都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任何强行扭转的作为都是不理智的,将只是想多修几条松江出来,给每条河都配上至少一条。如此一来,湖泊依然还在,却不至再为祸患。至于人工的松江要如何挖掘,正要请各位集思广益才好。”
“洪知矣。”沉思片刻,臧洪郑重起身,拱手为礼,沉声道:“愿与君侯共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