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星录
字体: 16 + -

第八十六章 竞争

    祁国新的对燕贸易方案不仅恢复了以前明阳未隐之时的一些补偿策略,同时考虑到要与“黄金商路”进行竞争,在很多细节上都给予了燕国很大程度的间接优惠,比如缩减紧俏物资的门类;增加畅销物资的供货量;对马匹的采购采取货源分级制,提高中间级别的采购量并对高品质的马匹提供额外补贴等等,可以说,这个新方案就是个明显针对“黄金商路”的加强版最惠国待遇。

    新的贸易方案公布后,燕国方面立即就有了反馈,对这种免费的午餐,燕国当然是欢迎的,虽然与凉夏两国一起构建了“黄金商路”,但要论出货渠道,无疑祁国这边是最为便利的,而这种新的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变化是会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燕王邹衍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心情喜悦,召集大臣们商讨如何应对。

    户部尚书曹瑞:“自祁国实行新的贸易政策之后,我大燕商业更加兴旺,这几个月以来,国库存银节余不少,此乃王上英明所致,实乃我大燕之福。”礼部尚书孔翔也奏道:“祁王齐熙诠现在全力修好与我大燕,夏凉两国也是对我们颇为拉拢,我们两边获利,正应了葑参谋之前所说,吾王英明。”

    燕王微笑道:“这些都是诸位臣工鼎力协作之功,现在贸易对我们极为有利,祁国的意思大家都懂,外交之上,我们是不是应该做出什么表示啊,葑参谋怎么看?”

    葑嘉出列:“现在的有利态势是两方面造就的,一方面是外部因素,凉夏两国要对祁国用兵,希望孤立祁国;祁国联手莫国要与凉夏争霸,希望拉拢我大燕,虽然凉夏与祁莫现在没有分别正式结盟,但以后未必不会结盟,这两大阵营,任何一方得我大燕之助都会胜算大增,所以现阶段,他们都要来哄着我们。另一方面则是我们选择了正确的外交路线,现阶段保持中立对我们来说最为有利,而这种中立,我想不止要体现在外交态度上,也要体现在贸易倾向上。”

    燕王点点头,以为然。兵部尚书严仕青附议葑嘉道:“葑参谋所言极是,要论当今五国国力,首推夏国,其它四国差距不大。五国争雄,当先强固自身,立于不败,最忌翁蚌相争,渔翁得利。我们保持中立,确实有利。”

    燕王颔首:“既然如此,在祁国新的贸易政策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应对,才更为有利?未来,又该如何站队?”朝堂之下,大家都议论起来,亲祁派认为,与祁国的传统友谊不应该随便放弃,应该对祁国的贸易政策进行友善回应;务实派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利益为准,谁能给更多的好处,就跟谁发展更多的友谊;鹰派认为,可以以此来从凉夏两国争取更多的利益,为以后争霸打下基础;和平爱好者认为,保持目前的政策,休养生息,繁商富民才是最佳。总之,大家都觉得现在局势不错,至于怎样更为有利却是众说纷纭。

    燕王见状,问葑嘉道:“不知道葑参谋觉得如何?”葑嘉略一思筹,奏道:“各位大臣们刚才所说的,都是对的,但又不全对。第一,我们虽然暂时有利,但如果不积极谨慎应对,这种有利态势不会长久。不管是祁国也好,还是凉夏也好,都不是傻子,不会任由我们漫天要价,所以,我们既要跟祁国交好,也要跟凉夏发展关系,这种邦交要互惠互利才能长久,对祁国新的贸易政策,我们也可以相应的回报以更多惠利,比如增加祁国丝绸的进口,这样就已经足矣,外交之上却不大适合太过偏颇。第二、关于未来的站队问题。目前来说,两大阵营并未真正形成,形势也不明朗,就算以后形势明朗化,我觉得我们也未必需要站队,以我大燕的国力,其它任何一国都不敢轻视,以后若条件允许,我们未尝不可制霸天下,若条件不允许,暂时偏安守国也是可以的。实在是到了不得不站队的时候,那也要别人拉拢我们,求着我们站队才行。”

    燕王点点头,其它大臣也觉得葑嘉所言有理,纷纷附议。于是朝议有了结论:增加对祁国的进口货物量,同时稳定“黄金商路”的出货量。

    祁国和燕国的措施,很快就对“黄金商路”产生了影响,本来祁国的政策一出,凉夏两国就高度警惕,担心“黄金商路”货流量受到影响。现在,燕国稳定了“黄金商路”的出货量,实际上是间接提高了整体出口,这样的话,商路受到的影响就没有那么大了。当然,最受益的自然是燕国。

    燕国这种策略同时稳定了与祁国和与凉夏两国之间的关系,这种态势让各国都觉得可以接受,并且不吃亏:祁国觉得与燕国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对后继有利;凉夏两国则觉得商路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而且祁国也没有得到燕国实际的外交与军事支持,北面是稳定的;燕国就不说了,赚得盆满钵满,还两边都讨好了。

    与此同时,所有的国家都意识到燕国的重要性,在与燕国的交往中都表现出拉拢燕国的意思,这也正是燕王和葑嘉想要的结果。由于内政外交皆没有失误,加上这段时间风调雨顺,燕国一时之间呈现出繁荣兴旺的征兆,更是成为商贾的乐土。后世史学家把燕国这段时期称为“忌嘉之治”,认为燕国外交主动有利,内政顺畅得手,军事养精蓄锐,商业兴旺发达,堪称盛世之兆,并且,几乎所有的史学家都一致认为:燕王邹忌的包容并蓄政策与葑嘉的谋韬武略为燕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各国也非常清楚,燕国既然采取了这种两边交好的策略,那么短时间之内,是不会轻易站队的,然而,对燕国的争取和竞争还是需要继续的,各国使臣也在内心里感叹燕王英明,葑嘉了得。

    总体说起来,这段时期燕国得天时、地利、人和,欣欣向荣,让人羡慕。然而,倘若没有葑嘉的军事才能作为背景,只怕燕国的这种策略,会给它埋下祸根,一头肥羊和一头壮狮,其命运自然不同,这个毋庸置疑。所以,后世有些看得深远的史学家对葑嘉评价颇高,认为如果不是葑嘉的军事才能,燕国的利益得不到保证,同样,如果不是葑嘉的军事才能,在一开始与凉夏谈判的时候,燕国也不可能处于那么有利的地位。燕国有诗为证:葑帅之计安天下,胸藏百万黄金甲,冥河海水深千尺,不及嘉郎心渊达。

    而与葑嘉并称为“南瑜北嘉”的龚瑜则没有这么好的运气,葑嘉与燕王邹忌君臣默契,理念一致,这与龚瑜和莫王穆武完全不同,由此可见,君臣之间是相互成就的,但到底主要是君成就了臣,还是臣成就了君,这个又引来史学家一阵混辩,结论自然是没有结论,然而有一点是史学家们公认的,那就是莫王穆武并没有把龚瑜的能力完全发挥出来,这里面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执政理念的不同以及莫国丞相刘湘的作用了。由此可见,良禽择木,良臣择主是很有道理的,当然,对此持反对意见的史学家也不少,我们就暂且把争议放一边,继续我们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