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人心惶惶
渤海城已经落入刘易手中,这便等于现在的形势对新汉军一片大好。
起码,夺取了渤海城之后,新汉军的势力地盘,从地域上来说,就形成了一个对冀州的半包围的态势。起码,形成了以北统南的一个攻势。
可以说,自从新汉军起兵以来,就对袁绍的势力地盘形成了一个半环形的包围态势。现在,这个包围圈不停的收窄。
占据了渤海城,就等于真正的打破了一个袁绍势力防线的缺口,一下子让袁绍陷于非常不利的局面,完全陷于被动。
也幸好,现在的新汉军,不但要收复地方,更主要的是要担负着一个振兴大汉的重任。新汉军不是土匪军阀,不是一般的流寇,更加不是那些没有长远计划,目光浅短的军队。
新汉军每占据一地,马上就要对地方实行治理,采取步步推进的方式,将所收复回来的地区,从军事、政治等方面,都要牢牢的控制在新汉朝官府的手中。
所以,许多时候,新汉军的将士,他们除了要打仗之外,更要配合朝廷派来的官员,对所占据的各地进行相对较为彻底的管治。这样一来,就使得新汉军的军马,不能推进得过快,以免朝廷的官员对地方的治理跟不上军队的步伐。
还是那句话,刘易现在,不想各地的百姓再重复受到兵灾**,天下大乱已久,地方的百姓。大多都对那些诸侯军阀,甚至是朝廷的军队都丧失了信心。如果新汉军将地方城镇夺取了过来,却又不能提供给地方百姓一个安稳的局面。那样,让会让百姓对新汉军丧失信心。
当然,丧失信心是一会事,按照新汉朝的种种利用政策的施行方法,要收得民心却也是比较容易的。所以,百姓对新汉军暂时丧失信心,只是小事。主要的是,如果在一个地方经历过反复的战争,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百姓。这便是所谓的天下兴。百姓苦。天下亡,百姓苦。所以,如果想要一个地方安稳,能让百姓真正的过得安心。就要在夺取了地方城镇之后。尽可能的确保其城镇再也不会受到敌军的侵犯,起码,不会再让新汉军所夺取下来的城镇再被敌军夺回去。
对于渤海城的百姓。
他们对于新汉军占据了城池的事,一开始,他们真的不理解,甚至还有不少百姓对新汉军有几分仇视之意。毕竟,渤海城是袁绍发迹之地,此城一直都在袁绍的治理当中。城内的百姓。他们对于袁绍的管治,还算是比较归心的。
嗯。百姓对于生活的要求,其实是很低的,他们不求什么,只求他们能够活下去,一日三餐能填饱肚子,一家大小不至于挨饿受冻,他们就会对现状感到满意。
渤海城在袁绍的治理之下,不见得有多好,也就那样,但百姓却能满足如现状。
如今,新汉军夺城,几乎将整个渤海城都毁了。尤其是守城的袁军当中,有不少袁军士兵原本就是渤海城百姓的子弟。他们在与新汉军的交战当中,死伤还是挺惨重的。
所以,他们的子弟被新汉军所杀,他们能不仇视新汉军么?这个,已经不是新汉军的名声好,他们就能够放下心中的仇视的。
因此,基于这些原因,新汉朝的官员,在治理渤海城的时候,的确是遭受到了许多阻碍。
但是,这些也只是小问题,刘易给下面的人下令,让他们暂时不需要理会太多,只需要按照新汉朝的政策执行下去。渤海城的百姓,他们暂时不能理解明白,但是刘易相信,等他们的日子真正的好过之后,就会明白在新汉朝的治理之下,以及在袁绍的治理之下,谁优谁劣,到时候就能一目了然。
当然,亦给新汉军指令,不管渤海城的百姓,他们闹情绪也好,仇视也好,军士都应该要克制,在他们没有伤及新汉军将士的性命之下,尽可能的采取一个宽容的态度,不要去迫害那些百姓。但是,如果那些对新汉军不满仇视的百姓,他们当真的祸及到新汉军将士们的安全的时候,就必须要严惩,将那些人,视为乱兵,按处置乱兵的办法,一起处置。
有战争,就会有伤亡,有些事,是不可能避免得了的。新汉军在征战天下的过程当中,必然会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这个过程,抑或是将来统一大汉之后,新汉军的将士,甚至一些文官,可能都会遭受到一些极端的百姓的刺杀什么的。这些事,在任何一个时代怕都是难以避免的。
所以,刘易能做的,就是严令自己的将士小心,并且,对于地方的管治,就要更加的彻底,只要将所有的百姓都登记造册,掌握着他们的一举一动,那么,也就不用担心他们造反闹事。
这些,只是一些个例,整体上来说,新汉朝治理渤海城,还算是比较顺利的。
一句话,在大棒与胡萝卜之下,百姓没有选择,他们只能选择服从。
当中,绝大部份的百姓,他们尽管一开始惶恐,心里不理解,不能接受新汉朝的统治。但在政策颁布实施之后,渤海城的百姓,总算有点安心下来。
比如,在强制性的将渤海城的百姓重新登记造册之后,新汉朝马上就针对渤海城当中的那些家园被毁的百姓,进行了安抚安置,新汉朝派人来,免费为他们建造家园,并且,给他们提供了粮食,让他们再也不用为失去了家园,毁去了一切的事而担忧。起码,他们能够接受新汉朝官府的安排。
另外,对于战死的袁军士兵,刘易在抄没了渤海官衙之后。获得的大量钱财,全部都拿出来,给予袁兵将士同样的抚恤。当然。只给本是渤海城子弟的袁军伤亡士兵抚恤。只要渤海城的百姓,出来认领他们家子弟的尸首,新汉军便给予他们家人一定的怃恤。
嗯,给敌军伤亡士兵抚恤金,这似乎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新汉朝官府能够做到这一步,不少开明的百姓,他们真的对新汉军有点折服。心里慢慢的认可了新汉朝。
许多工作。都是一步步来的。刘易相信,哪怕现在还有不少渤海城的百姓对新汉军不满,带着仇视。但随着时间,他们一定会真心的归心于新汉朝。
渤海城特别重要,因此,刘易亦不急着马上再扩大战果。没有急着再出兵。而是给点时间,先巩固一下新汉军在渤海城当中的政权。
在渤海城慢慢重建,慢慢的恢复了正常的秩序之时。
袁绍所在的信都城,却给人一种鸡飞狗跳的感觉。
当渤海城被新汉军攻取的消息传回到了信都城,自袁绍以下,谋臣军将,到下面的普通百姓,贩夫走卒。全都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让他们惶恐不安。这种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新汉军大军压境的气氛,让整个信都城都显得有点混乱。
袁绍与谋臣军将,自然是终日在商讨对付新汉军的对策,下面的士兵,更是调动频繁,为镇守信都城而开始做好准备。
而信都城当中,众多的一些士族豪门,他们亦是人心浮动。一部份人,不停的找门路,前去探问袁绍是否可以守得住信都城,一部份人,则是对形势比较悲观的,他们开始自己找出路,更有一部份人,他们开始偷偷的转移财产,将他们的家产向邺城转移,最后还有一部份人,开始派人暗暗的与新汉朝来往,希望信都城万一被新汉军攻破之后,他们会有所依仗。反正,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做法。
而百姓,他们就不知道要如何是好了。他们,对于新汉军并不是没有听说过,传说中的口碑,新汉军在那些百姓的心中还是比较好的。可是,他们现在是袁绍的子民,与新汉军本就是敌对的。他们也不敢肯定,如果新汉军打败了袁绍之后,他们将来又何去何从?
只可惜,这些事,论不到他们去考虑,所以,他们就唯有显得心焦一些罢了。反正,心里就是不觉踏实。
嗯,还记得后世,后现代的时候,我华夏建国党在早期打游击期间,被政府军大肆宣扬,建国党是所谓的共党共妻什么的匪党,完全歪曲了事实。甚至,还真的让许多百姓对建国党产生怀疑防备,不能接受。
现在,别看新汉军在新汉朝当中,无论是口啤还是实际都会深受新汉朝百姓的拥护,并且,宣传部门,亦不遗余力的大力宣扬新汉朝的各种开明美好。
可是,新汉军的影响力,最终还只能是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当中。不管私下里,新汉军的名声已经传遍了大汉,但是,在各地的诸侯封锁消息,甚至宣扬与新汉朝自己宣扬的相反的言论。
比如,新汉朝说自己有多好,那么,别的诸侯就会说新汉朝有多坏。不管怎么样,多少都会影响到他们所治下的百姓的视听的。
所以,像渤海城也好,还是信都城也好,当地的百姓,对新汉军的理解还是不够,甚至说不清楚,就算知道的,也只是一些反面的形象。
这样一来,信都城的百姓,有不少还真的因为新汉军的咄咄逼人,兵锋就快要杀到城下的时候,他们真的无比惊惧,生怕落到了新汉军的手里。
有着这种想法念头的人不在小数。起码,一些中产以上阶级的富户土豪,他们真的有点担心新汉军打到信都城来,因为,他们的认识当中,新汉军会抄没他们的家财,分配给那些穷人。对于那些士族地方地主等人来说,他们是真的不想见到新汉军攻打下信都城,然后将他们现在所拥有的东西都剥夺开去。
反正,现在的信都城,人心惶惶。
袁谭被打得屁股开花,连走路都成问题,他的心里。并没有因为刘易放了他而感恩,而对充满了对刘易的愤恨。他心里,记着此辱。留待来日再报。
不过,不管袁谭怎么想,刘易也算是人道,将几个袁谭的亲兵亦释放,让他们用一架破牛车,将袁谭带走。
张夫人硬着心肠没有去送袁谭,她的心里。已经有点愧疚,她不想刘易以为她还放心不下这个逆子。但是,刘易既然已经放他走。那么袁谭的性命肯定就不会有问题了,这事儿,对于张夫人来说,也算是告一段落。
她可能真的伤透了心。决定先回洛阳。决心不再理会袁谭的事了。
刘易觉得这样也好,如果她还留在军中,难免又会多想,毕竟,现在还是与袁绍的交战当中,袁谭现在虽回到袁绍身边,但随着新汉军的进攻,早晚会打败袁绍。到时候,恐又会再遇到袁谭。那么。到时候难道又为刘易为她如何?
张夫人决心放过这里的挂牵,刘易也可以放手大干了。
袁谭一回到信都城,袁绍马上就让人将他抬到了议事大厅。
看着皮开肉绽,一身狼狈的儿子,袁绍非但没有亲切之意,反而是不自觉的流露出一种厌恶之色。
他神色一板,严厉的道:“十多二十万的大军啊,攻城的新汉军,充其量也不过是十多二十万。你是如何守城的?我就是让一个废物去镇守,也定然可以守得住十天八天。可是你看看你,成什么的样子?简直是连窝囊废都不如!”
“父亲……我……”
袁谭被袁结斥责得都不敢抬头。
“你什么你?你还有什么话可说?丢了十多二十万的大军,自己一个人逃了回来……嗯,听说,你被俘?是刘易开恩放你回来的?哼!刘易是故意这样放你回来羞辱我?告诉我袁绍,生了如此一个窝囊儿子么?你还有脸回来?我们袁家的脸都让你丢光了。”袁绍一点都不留情,当着议事大厅当中的一众文臣武官,恨铁不成钢的道。
“父亲,我、我没给我们袁家丢脸!”袁谭心里无比的憋屈,他自问,自己镇守渤海,并非自己作战不力的原因,而是新汉军实在是太过厉害了,他们的作战方式,是他料想不到的。所以,他本就是怀着屈辱的心态回来的,但是,父亲却如此不留情脸的斥责他,他真的有点不太服气。
“哧……没给我们袁家丢脸?嘿嘿,大哥你不是很能的么?前段时间,夺取了青州北海的时候,大哥你是怎么说的?还真把自己当成是常胜将军了?现在,还不是一样败得一塌糊涂的回来?啧啧,看看,你屁股是怎么会事?怎么会被别人打了屁股啊?”
一把稍带着尖锐的嗓音,阴声怪气的道。
袁谭抬眼看去,却是站在袁绍身后的二弟袁熙。
“对了,父亲,不管怎么说,都是大哥,他虽然丢了十多二十万的军马,不过,请父亲还是别追究他的责任了,真要追究起来,恐怕就是杀头也抵不过大哥的过错啊。”袁熙不待袁谭说话,跟着又道。
袁熙长得英俊不凡,不过,其下巴过去尖削,嘴唇有点薄,让人觉得其人有点尖酸刻薄之感。他与袁绍却也不是太相似,但他似其生母,袁绍倒有点宠他的生母,所以,袁熙平时,便有点嚣张飞扬。
不过,有时候还真的是各花各眼,平时有点沉默寡言,长相有点黑的袁谭,真的不受袁绍所喜,所以,不管袁谭做什么说什么,袁绍都不会欢喜。
但是,如果换了深得他心的袁熙及袁尚,不过他们如何,在袁绍的眼中都是欢喜的,像袁熙现在,对袁谭说了这些如此刻薄的话,袁绍非但不觉得刻薄,反而觉得袁熙说得有点对。
当初,袁绍作战,鲜有得利,但是袁谭一出征,就夺得了青州北海,击败了孔融,袁绍虽然不至于会妒忌袁谭的军功,但是,对于袁谭不时派人回来向他邀功的事感到不喜,才打了一场胜仗,就以为很了不起了?
嗯,袁谭写信在一众弟弟的面前耀武扬威,他的弟弟看了看,心里不忿,转手就拿给了他们的生母,然后再转到了袁绍的手上。
袁绍一见到袁谭的那些耀武扬威的书信,他就不喜,觉得这个儿子太沉不住气,太过不成熟了。
也正是如此,袁绍在官渡与曹操大战的时候,他并没有特意的要求袁谭助战,甚至,也不要求袁谭从青州北海向徐州发起进攻,以此来声援他,袁绍也只是要求,袁谭好好守住青州北海。
袁谭不知道,他写给弟弟们的书信,最后居然会落入父亲的手中,也没有想到,这些弟弟会打小报告。如果他早知道会这样,恐怕他打死都不会写那样的书信了。
倒是袁谭,他听了袁熙的话,心里还真的给吓了一跳,一想到自己打了败仗回来,如果父亲当真的要追究责任的话,那么他还真的是死罪难逃啊。
所以,他的脸色,不禁一下子苍白了起来。
起码,夺取了渤海城之后,新汉军的势力地盘,从地域上来说,就形成了一个对冀州的半包围的态势。起码,形成了以北统南的一个攻势。
可以说,自从新汉军起兵以来,就对袁绍的势力地盘形成了一个半环形的包围态势。现在,这个包围圈不停的收窄。
占据了渤海城,就等于真正的打破了一个袁绍势力防线的缺口,一下子让袁绍陷于非常不利的局面,完全陷于被动。
也幸好,现在的新汉军,不但要收复地方,更主要的是要担负着一个振兴大汉的重任。新汉军不是土匪军阀,不是一般的流寇,更加不是那些没有长远计划,目光浅短的军队。
新汉军每占据一地,马上就要对地方实行治理,采取步步推进的方式,将所收复回来的地区,从军事、政治等方面,都要牢牢的控制在新汉朝官府的手中。
所以,许多时候,新汉军的将士,他们除了要打仗之外,更要配合朝廷派来的官员,对所占据的各地进行相对较为彻底的管治。这样一来,就使得新汉军的军马,不能推进得过快,以免朝廷的官员对地方的治理跟不上军队的步伐。
还是那句话,刘易现在,不想各地的百姓再重复受到兵灾**,天下大乱已久,地方的百姓。大多都对那些诸侯军阀,甚至是朝廷的军队都丧失了信心。如果新汉军将地方城镇夺取了过来,却又不能提供给地方百姓一个安稳的局面。那样,让会让百姓对新汉军丧失信心。
当然,丧失信心是一会事,按照新汉朝的种种利用政策的施行方法,要收得民心却也是比较容易的。所以,百姓对新汉军暂时丧失信心,只是小事。主要的是,如果在一个地方经历过反复的战争,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百姓。这便是所谓的天下兴。百姓苦。天下亡,百姓苦。所以,如果想要一个地方安稳,能让百姓真正的过得安心。就要在夺取了地方城镇之后。尽可能的确保其城镇再也不会受到敌军的侵犯,起码,不会再让新汉军所夺取下来的城镇再被敌军夺回去。
对于渤海城的百姓。
他们对于新汉军占据了城池的事,一开始,他们真的不理解,甚至还有不少百姓对新汉军有几分仇视之意。毕竟,渤海城是袁绍发迹之地,此城一直都在袁绍的治理当中。城内的百姓。他们对于袁绍的管治,还算是比较归心的。
嗯。百姓对于生活的要求,其实是很低的,他们不求什么,只求他们能够活下去,一日三餐能填饱肚子,一家大小不至于挨饿受冻,他们就会对现状感到满意。
渤海城在袁绍的治理之下,不见得有多好,也就那样,但百姓却能满足如现状。
如今,新汉军夺城,几乎将整个渤海城都毁了。尤其是守城的袁军当中,有不少袁军士兵原本就是渤海城百姓的子弟。他们在与新汉军的交战当中,死伤还是挺惨重的。
所以,他们的子弟被新汉军所杀,他们能不仇视新汉军么?这个,已经不是新汉军的名声好,他们就能够放下心中的仇视的。
因此,基于这些原因,新汉朝的官员,在治理渤海城的时候,的确是遭受到了许多阻碍。
但是,这些也只是小问题,刘易给下面的人下令,让他们暂时不需要理会太多,只需要按照新汉朝的政策执行下去。渤海城的百姓,他们暂时不能理解明白,但是刘易相信,等他们的日子真正的好过之后,就会明白在新汉朝的治理之下,以及在袁绍的治理之下,谁优谁劣,到时候就能一目了然。
当然,亦给新汉军指令,不管渤海城的百姓,他们闹情绪也好,仇视也好,军士都应该要克制,在他们没有伤及新汉军将士的性命之下,尽可能的采取一个宽容的态度,不要去迫害那些百姓。但是,如果那些对新汉军不满仇视的百姓,他们当真的祸及到新汉军将士们的安全的时候,就必须要严惩,将那些人,视为乱兵,按处置乱兵的办法,一起处置。
有战争,就会有伤亡,有些事,是不可能避免得了的。新汉军在征战天下的过程当中,必然会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这个过程,抑或是将来统一大汉之后,新汉军的将士,甚至一些文官,可能都会遭受到一些极端的百姓的刺杀什么的。这些事,在任何一个时代怕都是难以避免的。
所以,刘易能做的,就是严令自己的将士小心,并且,对于地方的管治,就要更加的彻底,只要将所有的百姓都登记造册,掌握着他们的一举一动,那么,也就不用担心他们造反闹事。
这些,只是一些个例,整体上来说,新汉朝治理渤海城,还算是比较顺利的。
一句话,在大棒与胡萝卜之下,百姓没有选择,他们只能选择服从。
当中,绝大部份的百姓,他们尽管一开始惶恐,心里不理解,不能接受新汉朝的统治。但在政策颁布实施之后,渤海城的百姓,总算有点安心下来。
比如,在强制性的将渤海城的百姓重新登记造册之后,新汉朝马上就针对渤海城当中的那些家园被毁的百姓,进行了安抚安置,新汉朝派人来,免费为他们建造家园,并且,给他们提供了粮食,让他们再也不用为失去了家园,毁去了一切的事而担忧。起码,他们能够接受新汉朝官府的安排。
另外,对于战死的袁军士兵,刘易在抄没了渤海官衙之后。获得的大量钱财,全部都拿出来,给予袁兵将士同样的抚恤。当然。只给本是渤海城子弟的袁军伤亡士兵抚恤。只要渤海城的百姓,出来认领他们家子弟的尸首,新汉军便给予他们家人一定的怃恤。
嗯,给敌军伤亡士兵抚恤金,这似乎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新汉朝官府能够做到这一步,不少开明的百姓,他们真的对新汉军有点折服。心里慢慢的认可了新汉朝。
许多工作。都是一步步来的。刘易相信,哪怕现在还有不少渤海城的百姓对新汉军不满,带着仇视。但随着时间,他们一定会真心的归心于新汉朝。
渤海城特别重要,因此,刘易亦不急着马上再扩大战果。没有急着再出兵。而是给点时间,先巩固一下新汉军在渤海城当中的政权。
在渤海城慢慢重建,慢慢的恢复了正常的秩序之时。
袁绍所在的信都城,却给人一种鸡飞狗跳的感觉。
当渤海城被新汉军攻取的消息传回到了信都城,自袁绍以下,谋臣军将,到下面的普通百姓,贩夫走卒。全都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让他们惶恐不安。这种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新汉军大军压境的气氛,让整个信都城都显得有点混乱。
袁绍与谋臣军将,自然是终日在商讨对付新汉军的对策,下面的士兵,更是调动频繁,为镇守信都城而开始做好准备。
而信都城当中,众多的一些士族豪门,他们亦是人心浮动。一部份人,不停的找门路,前去探问袁绍是否可以守得住信都城,一部份人,则是对形势比较悲观的,他们开始自己找出路,更有一部份人,他们开始偷偷的转移财产,将他们的家产向邺城转移,最后还有一部份人,开始派人暗暗的与新汉朝来往,希望信都城万一被新汉军攻破之后,他们会有所依仗。反正,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做法。
而百姓,他们就不知道要如何是好了。他们,对于新汉军并不是没有听说过,传说中的口碑,新汉军在那些百姓的心中还是比较好的。可是,他们现在是袁绍的子民,与新汉军本就是敌对的。他们也不敢肯定,如果新汉军打败了袁绍之后,他们将来又何去何从?
只可惜,这些事,论不到他们去考虑,所以,他们就唯有显得心焦一些罢了。反正,心里就是不觉踏实。
嗯,还记得后世,后现代的时候,我华夏建国党在早期打游击期间,被政府军大肆宣扬,建国党是所谓的共党共妻什么的匪党,完全歪曲了事实。甚至,还真的让许多百姓对建国党产生怀疑防备,不能接受。
现在,别看新汉军在新汉朝当中,无论是口啤还是实际都会深受新汉朝百姓的拥护,并且,宣传部门,亦不遗余力的大力宣扬新汉朝的各种开明美好。
可是,新汉军的影响力,最终还只能是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当中。不管私下里,新汉军的名声已经传遍了大汉,但是,在各地的诸侯封锁消息,甚至宣扬与新汉朝自己宣扬的相反的言论。
比如,新汉朝说自己有多好,那么,别的诸侯就会说新汉朝有多坏。不管怎么样,多少都会影响到他们所治下的百姓的视听的。
所以,像渤海城也好,还是信都城也好,当地的百姓,对新汉军的理解还是不够,甚至说不清楚,就算知道的,也只是一些反面的形象。
这样一来,信都城的百姓,有不少还真的因为新汉军的咄咄逼人,兵锋就快要杀到城下的时候,他们真的无比惊惧,生怕落到了新汉军的手里。
有着这种想法念头的人不在小数。起码,一些中产以上阶级的富户土豪,他们真的有点担心新汉军打到信都城来,因为,他们的认识当中,新汉军会抄没他们的家财,分配给那些穷人。对于那些士族地方地主等人来说,他们是真的不想见到新汉军攻打下信都城,然后将他们现在所拥有的东西都剥夺开去。
反正,现在的信都城,人心惶惶。
袁谭被打得屁股开花,连走路都成问题,他的心里。并没有因为刘易放了他而感恩,而对充满了对刘易的愤恨。他心里,记着此辱。留待来日再报。
不过,不管袁谭怎么想,刘易也算是人道,将几个袁谭的亲兵亦释放,让他们用一架破牛车,将袁谭带走。
张夫人硬着心肠没有去送袁谭,她的心里。已经有点愧疚,她不想刘易以为她还放心不下这个逆子。但是,刘易既然已经放他走。那么袁谭的性命肯定就不会有问题了,这事儿,对于张夫人来说,也算是告一段落。
她可能真的伤透了心。决定先回洛阳。决心不再理会袁谭的事了。
刘易觉得这样也好,如果她还留在军中,难免又会多想,毕竟,现在还是与袁绍的交战当中,袁谭现在虽回到袁绍身边,但随着新汉军的进攻,早晚会打败袁绍。到时候,恐又会再遇到袁谭。那么。到时候难道又为刘易为她如何?
张夫人决心放过这里的挂牵,刘易也可以放手大干了。
袁谭一回到信都城,袁绍马上就让人将他抬到了议事大厅。
看着皮开肉绽,一身狼狈的儿子,袁绍非但没有亲切之意,反而是不自觉的流露出一种厌恶之色。
他神色一板,严厉的道:“十多二十万的大军啊,攻城的新汉军,充其量也不过是十多二十万。你是如何守城的?我就是让一个废物去镇守,也定然可以守得住十天八天。可是你看看你,成什么的样子?简直是连窝囊废都不如!”
“父亲……我……”
袁谭被袁结斥责得都不敢抬头。
“你什么你?你还有什么话可说?丢了十多二十万的大军,自己一个人逃了回来……嗯,听说,你被俘?是刘易开恩放你回来的?哼!刘易是故意这样放你回来羞辱我?告诉我袁绍,生了如此一个窝囊儿子么?你还有脸回来?我们袁家的脸都让你丢光了。”袁绍一点都不留情,当着议事大厅当中的一众文臣武官,恨铁不成钢的道。
“父亲,我、我没给我们袁家丢脸!”袁谭心里无比的憋屈,他自问,自己镇守渤海,并非自己作战不力的原因,而是新汉军实在是太过厉害了,他们的作战方式,是他料想不到的。所以,他本就是怀着屈辱的心态回来的,但是,父亲却如此不留情脸的斥责他,他真的有点不太服气。
“哧……没给我们袁家丢脸?嘿嘿,大哥你不是很能的么?前段时间,夺取了青州北海的时候,大哥你是怎么说的?还真把自己当成是常胜将军了?现在,还不是一样败得一塌糊涂的回来?啧啧,看看,你屁股是怎么会事?怎么会被别人打了屁股啊?”
一把稍带着尖锐的嗓音,阴声怪气的道。
袁谭抬眼看去,却是站在袁绍身后的二弟袁熙。
“对了,父亲,不管怎么说,都是大哥,他虽然丢了十多二十万的军马,不过,请父亲还是别追究他的责任了,真要追究起来,恐怕就是杀头也抵不过大哥的过错啊。”袁熙不待袁谭说话,跟着又道。
袁熙长得英俊不凡,不过,其下巴过去尖削,嘴唇有点薄,让人觉得其人有点尖酸刻薄之感。他与袁绍却也不是太相似,但他似其生母,袁绍倒有点宠他的生母,所以,袁熙平时,便有点嚣张飞扬。
不过,有时候还真的是各花各眼,平时有点沉默寡言,长相有点黑的袁谭,真的不受袁绍所喜,所以,不管袁谭做什么说什么,袁绍都不会欢喜。
但是,如果换了深得他心的袁熙及袁尚,不过他们如何,在袁绍的眼中都是欢喜的,像袁熙现在,对袁谭说了这些如此刻薄的话,袁绍非但不觉得刻薄,反而觉得袁熙说得有点对。
当初,袁绍作战,鲜有得利,但是袁谭一出征,就夺得了青州北海,击败了孔融,袁绍虽然不至于会妒忌袁谭的军功,但是,对于袁谭不时派人回来向他邀功的事感到不喜,才打了一场胜仗,就以为很了不起了?
嗯,袁谭写信在一众弟弟的面前耀武扬威,他的弟弟看了看,心里不忿,转手就拿给了他们的生母,然后再转到了袁绍的手上。
袁绍一见到袁谭的那些耀武扬威的书信,他就不喜,觉得这个儿子太沉不住气,太过不成熟了。
也正是如此,袁绍在官渡与曹操大战的时候,他并没有特意的要求袁谭助战,甚至,也不要求袁谭从青州北海向徐州发起进攻,以此来声援他,袁绍也只是要求,袁谭好好守住青州北海。
袁谭不知道,他写给弟弟们的书信,最后居然会落入父亲的手中,也没有想到,这些弟弟会打小报告。如果他早知道会这样,恐怕他打死都不会写那样的书信了。
倒是袁谭,他听了袁熙的话,心里还真的给吓了一跳,一想到自己打了败仗回来,如果父亲当真的要追究责任的话,那么他还真的是死罪难逃啊。
所以,他的脸色,不禁一下子苍白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