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信息心理战
字体: 16 + -

8血色浪漫独登台

    mon oct 14 10:48:32 cst 2013

    前面谈了精确制导,远程斩首这种战略战术,是很明显的攻击性的手段。

    它所造就的心理威慑不光是在战时起作用,而且会延伸到平时的各种决策,经济政治等领域。

    那么作为小的国家元首,就会尽量避免成为其下一个目标,就算是独裁,也会注意影响,不敢表现的太嚣张。

    而民众,如果有反制高层的意愿,那么他看到这种现实,这种凌驾于国内武力之上的制衡关系,他就会选择向其靠拢,借助其力量。

    这种靠拢是多方面的,有内心的认同,也有口头的赞赏,或者帮助传播思想价值观。

    那么大国呢?

    大国领导受的影响相对要小,一则大国基本都不是独裁模式,代入感不强烈,再则他们武力依仗更多,安全系数较高。

    而且大国都有深厚的理论储备,他们对信息心理战是有所预防,有所准备的。

    他们对于相对弱点的地方,提前进行了排除和防护。

    那么什么是大国领导的弱点呢?

    我们知道,领导不总是领导,他幼小过,年轻过,而且最后还要退休。

    在这些阶段,他并不是领导,起码没有实权,相对来说他的力量就是弱的,而这种相对的弱,对他的心理就会有影响。

    我们考虑前面的,没当上领导之前,青年时代,他也要看着新闻长大,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这个阶段可没有人为他开道,保镖,他和普通人区别不大,是很容易受到社会观念影响的。

    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一个坚定反美的青年,我们这里不谈思想问题,反正他就是坚定反美。那么美国打伊拉克的时候,他肯定更倾向于伊拉克取胜,他会收集分析伊方的优势,做出有倾向的判断。那么结果出来后,他就会被打击一次,因为他会意识到自己的判断体系有不合适的地方,那么再来一次,第三次这样的事情发生,这个青年即便依然是坚定反美的,他对胜负的判断也会有所改变。

    中国古代军事总结的,一鼓做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是一个层层推进的关系,三次调动,三次障碍,就足以消磨掉人的锐气。

    而当美方总是展现胜利的时候,就像广告一样,它在人心中形成了一种惯性判断模式。

    而一旦人们提前有了判断,就会做出规避,失去与之争锋的气势。

    这种发生在整个群体中的心理现象,是个体的人很难回避的,就算你观点独特,但是与大多数人相左,自己就会觉得拿不出手,因为其他人不但占了多数,而且是以事实为依据的。

    这种群体性的判断,会随着时间成为一种基本常识,一个基本常识都没有的人,你讲话会有说服力吗?人们会选你当领袖吗?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即便不能影响所有人,但只要影响了大多数,就会形成一种筛选效应,成为隐形的上帝之手。

    当然,不光是领袖了,搞军事的也一样,不管你思想课怎么上的,但只要你想在群体中立足,就无法回避常识性的东西。

    这是青年时代的,那么老年时代,退休之后呢?

    更虚弱了。

    你可能要说了,虽然领导退休之后失去了权力,但是相应的影响力也下降了,还有必要针对他们吗?会不会投入和收获不成比例?

    的确,领导退休后已经从决策圈剥离了出来,影响力有限了。

    但是这种有限性,是针对当时来看的。

    我们知道,人都是有后果意识的,什么是后果,就是以后的结果。

    领导退休后的命运,在它未发生的时候,就已经在他本人的考虑中了,而且是在他力量最强的时候,影响到他的每一个判断。

    这就是未雨绸缪啊,当领导的基本素养。

    所以对领导来说,退休虽然是以后的事,但它具有现实性。

    人生是连续的,强的阶段和弱的阶段都是要同一个身体去体验的,所以它必然会呈现出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会不会被报复,被清算,被审判?

    既然知道了自己会退休,会失去权力,会进入一个弱的时期,这种考虑就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领导执政的时候,看起来是力量最大,最强的时候,但其实他同时背负着这个弱的部分的命运,强的时候你不背什么时候去背?

    这是很合理的思维逻辑。

    所以领导退休后被攻击的可能,实际上是作用在领导执政的时期,看起来是以后的事,却是现在的事。

    而且,它会形成示范效应,让后续的领导也心有戚戚,看起来是这一届的事,却也是下一届的事。

    所以不管哪个时期,只要你的弱点能被抓住,就是整个时期的弱点,它的心理影响是全局性质的。

    所以有这种攻击的可能存在,就产生了相应的防护。

    尤其在大国中,最高层领导退休之后,仍然是严密防护的。

    就是在西方国家,元首退休之后也仍然是享受精英保镖待遇的,安顿好他们,就是安顿了现任领导的心。

    可能有人会说,美国总统退休后还要卖书赚钱了。

    那么如果他真要到买书赚钱的地步,他在任的时候会怎么考虑呢?

    他可能某天夜里会想,以后我总是要卖书的,有什么可以吸引读者呢?

    最吸引读者的当然是绯闻,战争,隐秘之类的东西。

    那么他一旦有了这种要在未来吸引读者的意识,就会渗透到他当时的行为中去,更倾向于搞出这种东西来。

    相对他写书赚的那点钱,这些绯闻,战争,隐秘,真的是百姓之福吗?

    所以美国总统靠卖书赚钱是不可能,也是不应该的。

    而且,美国总统有被枪杀的案例在前,这也对后续的所有总统形成了威慑。

    他们在面对大的金融财团,大的社会组织的时候,就会感觉到一种隐约的威胁,不得不三思一二。

    这也导致了,他们在这些方面,必然作为有限。

    所以美国人在有了信息心理战的意识之后,对领导人的呵护和关怀,其实是渐渐的增加了。

    他们写书,真的不是为了赚钱。

    这是关于退休后的,侧重于后果意识,那么在此之前呢?

    领导人是必须要有一个锻炼过程的,信息心理战不是武力攻击式的,大部分挡无可挡,这就对他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提出了要求。

    要坚韧耐磨有胆略,要敢拼敢杀,有介入战争的勇气和可能。

    毕竟是要统领军队,掌握核按钮的人,文弱书生肯定是不行的。

    那么怎么来达到这个标准,一是选拔,大家看谁更适合,二就是培养,锻炼出这种素质。

    常见的下放,外放,都属于是这种培养方式了。

    当然对最高领导人来说,操作就更加讲究,他不是小孩子,你可以给他上课,他必须要在现实中体验。

    要用兵,要染血。

    核按钮并不是按钮那么简单,按下去至少就是上百万的性命,他至少要知道这是什么概念。

    如果他内心中已经认定,不管表面上如何说,我死也不会启动那个按钮,那么交给他岂不是一个笑话?

    核制衡之所以有平衡,就是双方都有按的可能,能威胁到对方,虽然大家都不按,但却一定要保留那种可能,如果一点可能都没有,威胁就失衡了。

    所以这种可能不但要有,而且要让对方知道有。

    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有没有用过兵,染过血,军方大佬会服气听命吗?外人会有所忌惮吗?

    正是所谓人善被人欺啊,而作为国家领袖,当然不愿意给人欺的,哪怕是心理上的,想象中的。

    所以一定要有强硬,铁血,甚至杀戮的一面。

    越是强调和平,越是需要。

    中俄美全都遵循这一原则,因为他们是核制衡的主要成员。

    所以边疆历练,打怪升级这些都是免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