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让治下百姓皆识字的打算!
“什么?你说王兵河他们到现在都没回来,海洲(连云港)那边快马而回的信使也没有消息见着……”
明朝朱家庄码头处,人山人海的团练士兵们在这里搬运山寨郑和宝船二号上的货物。朱子龙一下来就听到了林双儿和王大用的最新汇报,立感惊讶。
锁着眉头思索的朱子龙很快就意识到,这样的结果只会有两种原因。
一是,要么王兵河他们还给困在东胜洲里面,毕竟才过去了几天而已。
二是,他们依靠小白和小黑的提示,已经出来了,但是担心自己给困在里面了,于是还在周边的海面区域转来转去。不敢回朱家庄来!
毕竟老大都不见了,就你们安全的出来了,你有脸回去不?
第二个的可能性最大,想到这,朱子龙立刻就让人安排几条船下海,吩咐他们向那一出事地点前行。若是撞见王兵河他们,就交代一下自己已经到家了,让他们速回。
等到这个吩咐完,转过头来,回到庄子里,一大路的商人老早就在这里久候了。
他们押金都给了,合同也签了,如今就只等朱子龙的现代货过来,此时一听货船到了,如何能不心急。
对于,每次朱子龙只用了几天就将所谓的万里美洲外的商品运回。自然会有一些有心人怀疑一二!
只是,没人真正的有本事跟踪上朱子龙,搞清楚这些货是怎么运到登州和烟台来的。毕竟在漫漫大海上跟踪可不容易!
尤其是最近有不少跟踪朱子龙的人,被朱子龙的小弟们装了麻袋丢进海里当鱼的晚餐,尸体都看不到以后。
一些有心人,也只能是强迫自己当睁眼瞎了。
他们都在心里这么安慰自己,或许四海龙侯早就有中转站,他只是去一处海岛上接的货。有钱赚就行,命要紧,其它的别多事了!
庄子里的自己人和朱子龙的小弟们,对于码头和仓库里堆积如山的货物,已经有些麻木不仁,习惯成自然了。
哪怕是,看见了青铜炮和拿破仑破,以及大量无法解释的东西,也可以做到熟视无睹。他们只要明白一点,朱子龙的命令,必须绝对服从就是了。
而只能在外庄等待接货的商人合者们,就算有些人看到了什么,也假装没有看见。现在大家都是一条绳子上绑着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来的稳当!
按照合同要求,将大批的货物,让外面的商人合者们,一手给钱一手交货的运走后。
将大量残存的货存起仓库里,朱子龙又巡视了一番自己的几个军营,混了个脸熟,显示一下存在感之后。他进了内庄!
此时的朱家庄,因为水泥坊大力开工,不但大部分内庄和院落的房屋有了质的变化和加强。
就连相互之间联通的道路,也是水泥混和巨石块打造成的,不但能过大量马车,朱子龙估计就是坦克在这上面路过都完全没有问题。
想想自己带来的识字教课书和之类的东西,朱子龙大手一挥,安排王大用和相关人员,决定先将水泥把朱家庄人民医院,以及一个大学堂修葺出来再说。
什么?
你说担心没有足够的先生当老师,教学堂里的小孩子和大人们识字?
这个,你应该是多滤了。这事可能有些难处,但却是思想上的,而不是读书人当老师的数量上的。
以明朝平均数据来看,各省直的科考规模在四五千人至数万人之间,平均录取率估计在10%上下。大明全国所以参加科举一次的人数在几十万读书人上下,能成为秀才的只有十分之一,也就是几万人。
还会有几十万读书人中的90%名落孙山,连秀才都不是的读书人,每次落榜后都有几十万人数量上下。
嗯,若深查更可怕。乡试录取率,明初一般在10%上下;成、弘间定为5.9%;嘉靖末年又降为3.3%;而实际录取率又低于此。说有10%,还真是说高了!
就算你中了秀才,几万秀才再教举人,又差不多只是5-10%之间的中举机率。
这就变成几千名举人中的一员,然后举人再考进士,又是中奖率和以前的那个差不多,再次只上选几百人而已。
这tm的想名列榜中,直接做官,这机率绝对是万分之一左右的机率。如果再把科举要三年才举行一次的时间算进去的话,那简直就是十万分之一!
再想想明朝时期,老百姓一般平均只有30-40岁之间的寿命,一个读书人名落孙山的机率实在太常见了。人生有几个三年?能浪费的了几次?
并不是所有读书人家里都是小有资产的,再加上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
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但是百姓穷苦,一般的地方上其实是要不了这么多教书先生的。
现在朱子龙能大开学堂,广招教师先生,工资给高点,你真怕招不到人?
当教书先生又不是就不允许你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了,就当是个兼职罢了,何乐而不为?
因而,朱子龙并不担心招不到人来当教书先生。
他担心的是,自家的学堂里以后教的这玩意,主打的根本就不是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会不会在精和思想上,让这些来当教书先生的大明读书人们,心里有反抗心思。
“不管如何,先把学校搞起来再说,如果那些死脑筋的落榜读书人,还是思古不化。大不了,哥先用青楼里会识字的女子,充当女先生。反正我也只是先期想让治下的人,识个字就行,又不用他们做文章。”想到这,朱子龙轻轻的自语道。
正想着,张静正过来了。
张家是朱子龙第一次穿越来明朝就见到了贵人,双方一直合至今。哪怕现在只有一小部分仍然在合了,但也让张家受益不浅,双方的关系就像真的叔侄一般。
张静正过来也是拉一部分货走的,当然因为双方关系不一般,他还进来客气一阵,拉近些关系。
有些话对别人不好说,但连管家都是从张家挖墙角过来的,朱子龙对张静正有隐瞒,但在教学的事上,却是感觉想听听他的看法。
而张静正在听了朱子龙想让治下所有人都识字的从未来想法后,眉头锁了锁。表情渐渐的严肃了!
让寻常百姓家里孩子和大人免费识字,而且还是全部人都陆续识字,这个事情可大可小。明朝的读书人那是很拉轰的,尤其是有了功名后,见官不跪。
儒学能成为统治者大力推行的学说,这个跟其精髓还是愚民便于统治有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前的皇帝和官员,以及读书人们,就是希望老百姓蠢一点,没文化才好忽悠,才好统治。
朱子龙却希望治下的所有百姓都识字,成为半个读书人,这事说不得一个处理不好,也算是个大事!(未完待续。)
明朝朱家庄码头处,人山人海的团练士兵们在这里搬运山寨郑和宝船二号上的货物。朱子龙一下来就听到了林双儿和王大用的最新汇报,立感惊讶。
锁着眉头思索的朱子龙很快就意识到,这样的结果只会有两种原因。
一是,要么王兵河他们还给困在东胜洲里面,毕竟才过去了几天而已。
二是,他们依靠小白和小黑的提示,已经出来了,但是担心自己给困在里面了,于是还在周边的海面区域转来转去。不敢回朱家庄来!
毕竟老大都不见了,就你们安全的出来了,你有脸回去不?
第二个的可能性最大,想到这,朱子龙立刻就让人安排几条船下海,吩咐他们向那一出事地点前行。若是撞见王兵河他们,就交代一下自己已经到家了,让他们速回。
等到这个吩咐完,转过头来,回到庄子里,一大路的商人老早就在这里久候了。
他们押金都给了,合同也签了,如今就只等朱子龙的现代货过来,此时一听货船到了,如何能不心急。
对于,每次朱子龙只用了几天就将所谓的万里美洲外的商品运回。自然会有一些有心人怀疑一二!
只是,没人真正的有本事跟踪上朱子龙,搞清楚这些货是怎么运到登州和烟台来的。毕竟在漫漫大海上跟踪可不容易!
尤其是最近有不少跟踪朱子龙的人,被朱子龙的小弟们装了麻袋丢进海里当鱼的晚餐,尸体都看不到以后。
一些有心人,也只能是强迫自己当睁眼瞎了。
他们都在心里这么安慰自己,或许四海龙侯早就有中转站,他只是去一处海岛上接的货。有钱赚就行,命要紧,其它的别多事了!
庄子里的自己人和朱子龙的小弟们,对于码头和仓库里堆积如山的货物,已经有些麻木不仁,习惯成自然了。
哪怕是,看见了青铜炮和拿破仑破,以及大量无法解释的东西,也可以做到熟视无睹。他们只要明白一点,朱子龙的命令,必须绝对服从就是了。
而只能在外庄等待接货的商人合者们,就算有些人看到了什么,也假装没有看见。现在大家都是一条绳子上绑着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来的稳当!
按照合同要求,将大批的货物,让外面的商人合者们,一手给钱一手交货的运走后。
将大量残存的货存起仓库里,朱子龙又巡视了一番自己的几个军营,混了个脸熟,显示一下存在感之后。他进了内庄!
此时的朱家庄,因为水泥坊大力开工,不但大部分内庄和院落的房屋有了质的变化和加强。
就连相互之间联通的道路,也是水泥混和巨石块打造成的,不但能过大量马车,朱子龙估计就是坦克在这上面路过都完全没有问题。
想想自己带来的识字教课书和之类的东西,朱子龙大手一挥,安排王大用和相关人员,决定先将水泥把朱家庄人民医院,以及一个大学堂修葺出来再说。
什么?
你说担心没有足够的先生当老师,教学堂里的小孩子和大人们识字?
这个,你应该是多滤了。这事可能有些难处,但却是思想上的,而不是读书人当老师的数量上的。
以明朝平均数据来看,各省直的科考规模在四五千人至数万人之间,平均录取率估计在10%上下。大明全国所以参加科举一次的人数在几十万读书人上下,能成为秀才的只有十分之一,也就是几万人。
还会有几十万读书人中的90%名落孙山,连秀才都不是的读书人,每次落榜后都有几十万人数量上下。
嗯,若深查更可怕。乡试录取率,明初一般在10%上下;成、弘间定为5.9%;嘉靖末年又降为3.3%;而实际录取率又低于此。说有10%,还真是说高了!
就算你中了秀才,几万秀才再教举人,又差不多只是5-10%之间的中举机率。
这就变成几千名举人中的一员,然后举人再考进士,又是中奖率和以前的那个差不多,再次只上选几百人而已。
这tm的想名列榜中,直接做官,这机率绝对是万分之一左右的机率。如果再把科举要三年才举行一次的时间算进去的话,那简直就是十万分之一!
再想想明朝时期,老百姓一般平均只有30-40岁之间的寿命,一个读书人名落孙山的机率实在太常见了。人生有几个三年?能浪费的了几次?
并不是所有读书人家里都是小有资产的,再加上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
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但是百姓穷苦,一般的地方上其实是要不了这么多教书先生的。
现在朱子龙能大开学堂,广招教师先生,工资给高点,你真怕招不到人?
当教书先生又不是就不允许你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了,就当是个兼职罢了,何乐而不为?
因而,朱子龙并不担心招不到人来当教书先生。
他担心的是,自家的学堂里以后教的这玩意,主打的根本就不是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会不会在精和思想上,让这些来当教书先生的大明读书人们,心里有反抗心思。
“不管如何,先把学校搞起来再说,如果那些死脑筋的落榜读书人,还是思古不化。大不了,哥先用青楼里会识字的女子,充当女先生。反正我也只是先期想让治下的人,识个字就行,又不用他们做文章。”想到这,朱子龙轻轻的自语道。
正想着,张静正过来了。
张家是朱子龙第一次穿越来明朝就见到了贵人,双方一直合至今。哪怕现在只有一小部分仍然在合了,但也让张家受益不浅,双方的关系就像真的叔侄一般。
张静正过来也是拉一部分货走的,当然因为双方关系不一般,他还进来客气一阵,拉近些关系。
有些话对别人不好说,但连管家都是从张家挖墙角过来的,朱子龙对张静正有隐瞒,但在教学的事上,却是感觉想听听他的看法。
而张静正在听了朱子龙想让治下所有人都识字的从未来想法后,眉头锁了锁。表情渐渐的严肃了!
让寻常百姓家里孩子和大人免费识字,而且还是全部人都陆续识字,这个事情可大可小。明朝的读书人那是很拉轰的,尤其是有了功名后,见官不跪。
儒学能成为统治者大力推行的学说,这个跟其精髓还是愚民便于统治有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前的皇帝和官员,以及读书人们,就是希望老百姓蠢一点,没文化才好忽悠,才好统治。
朱子龙却希望治下的所有百姓都识字,成为半个读书人,这事说不得一个处理不好,也算是个大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