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七章 四正六隅战略的出台
“此法甚好!果然如此,则流寇覆灭可期亦”崇祯连声夸道:
东阁大学士吴甡提醒道“陛下,杨大人此法虽好,但如此大的包围圈,还要再派劲旅追击流寇,需要的兵力可是不少啊。”。
说实话,吴甡也认为这个十面张网围剿战略很不错,起码自己就想不出来,但是他知道大战略需要有雄厚的兵力做基础,而目前大明的军力已经是捉襟见肘,能不能完成这个战略实在是值得考虑,所以他才提醒崇祯。
杨嗣昌点头道:“陛下,吴大人说的不错,此法需要的兵力确实不少。按照我的计算,需要调集十二万大军……”
“十二万?”,崇祯一声惊呼,顿了一下,他一脸愁容的哀叹:“联到哪里去找这么多兵?就算弄来这许多兵,户部又到哪里去弄来这么多粮饷?”
杨嗣昌却胸有成竹的道:“这事臣早就考虑好了,凤阳和泗州祖陵派官兵五千,承天祖陵派官兵五千,各坚守不动;边军派兵三万,总理军门官兵三万,凤阳、山西二巡抚官兵各派兵一万,湖广、河南二巡抚派官兵各一万五千……”
听他这么一分派,崇祯面色和缓下来。
心想:“听他如此一算,十二万倒也不是拿不出来,只是粮饷怎么办?”想到这,便问道:“爱卿,这光有兵也不行啊,还得有粮饷啊,这十二万兵不知需要多少银子?你知道的,户部现在已经很困难了……”
对这事杨嗣昌早已有了对策,他已算过了所需的军费。
他自信的说道:“陛下勿忧,关于这一点,微臣也早有计议。十二万官兵中,步兵74000人,马兵36000人。步兵每名每月发给饷银一两五钱,一年共需银一百三十三万二千两;马兵每名每月支饷银三两、草料银四钱,一年共需银一百四十四万六千八百两。两项合计共需银二百八十万两。”
“这么多?”崇祯吃惊的叫了起来,随之脸色一僵,心一下子就凉了下来。
他现在最缺的就是银子。可现在杨嗣昌一开口就是二百八十万两,这么大的数字,叫他去哪里筹措。他皱着眉头,脸色渐渐难看起来
杨嗣昌最善于察颜观色,看了一眼崇祯的脸色,他心里暗自叹了口气:“他妈的,扬州的盐商随便找几家也可以拿出上千万的银子,而堂堂一个大明朝,南七北六十三个行省,七八千万的人口,竟然拿不出区区的二百八十万两银子,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没办法,送佛送到底,只能自己为他想办法了。”
想到这,他躬拜说道:“陛下,围剿流寇不能没银子,既然户部实在拿不出银子来,那就只有开源节流了。”
“何为开源节流?”崇祯好奇的问道。只要是搞钱的法子,他都有兴趣。
看了皇帝和众大臣一眼,杨嗣昌道:“节省宫中用度,这是节流。”
听了这话,崇祯心说:“老子已经够节流了,再节流下去,恐怕每天只能吃开水泡饭就咸菜了。”可转念一想,算了,还是听他的吧,开水泡饭就开水泡饭,总之比太祖强,他可是差点饿死了。
想到这些,他笑着对杨嗣昌道:“爱卿所说,联准了。那么开源又是如何开呢?”
“所谓开源,其策有四,曰因粮,曰溢地,曰事例,曰驿递。所谓因粮者,就是把天下所有的田亩,一体加征,亩增收粮六合,每石粮折银八钱,不能种的地不收,这样下来,一年可得银以一百九十二万九千有余……
听到这里,崇祯打断了他的话,疑惑的问道:“爱卿,你这个因粮办法和卢象升的因粮办法好像不一样啊。”
“是不一样。卢大人的因粮办法是田亩需纳赋税超过五两的才收取,而臣的因粮办法是不管贫富,一体加征。”杨嗣昌躬拜说道。
崇祯也不傻,否则他也拿不下魏忠贤了,听了杨嗣昌的因粮办法,他感觉有些不太合适,思索了一下,便问道:“为何不按照卢象升的因粮办法来办施行?”
“陛下,卢大人的因粮办法好是好,但是难以施行”杨嗣昌苦笑卓说道
崇祯脸一板,冷冷说道:“难道有人敢抗拒不交朝廷的赋税?”
“那倒不是。主要就是宦室富民十分奸猾,从来都是想尽办法规避朝廷差徭赋税,如今欲分其贫富以纳赋税,就更难,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还不如直接均分到所有的田亩上,这样又干脆又快。”杨嗣昌说道。
仔细的想了想,确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现在等米下锅,先灭了流寇再说。想到这,崇祯叹了口气道:“好吧,因粮,联是明白了,那么溢地又是什么意思?”
“所谓溢地者,就是农民多开垦出来的荒地,这些土田已经超出了原来的数额,这些土地核实后也要交税赋,这样一年可得银四十万六千有余。而所谓事例,就是有钱的人可以出钱为自己的儿子买监生的资格,但这个办法坏作用大,所以只能短期实行,一年后就废止。所谓驿递,就是把此前裁撤邮驿省下的银子,拿出二十万充饷。这几项总的算下来,就完全够了。”杨嗣昌娓娓叙说。
听了杨嗣昌的这几个主意,崇祯陷入了沉思,一阵思考后,看着殿下的文武大臣他开口道:“众位爱卿,不知你们对杨爱卿的这几个提议有什么看法?”
“臣等赞同杨大人的意见”众臣齐声说道。
因为这些政策,基本都是不利于普通百姓而有利于宦室富民的,众臣都是大地主和大官僚,自然有办法转嫁自己的负担,至于那些草民,活不活的下去,关他们屁事。即使这大明朝垮台了,也不过是换个皇帝而已,只要保住自家的财富,照样可以荣华富贵。
“陛下,臣反对杨大人的因粮、溢地这两策,这两策一旦施行,将是饮鸩止渴,更多的百姓为了活下去,将会被迫加入流寇的队伍,这不是在围剿流寇,这是在帮助流寇壮大势力啊。”吴甡大声的说道,一脸的忧心忡忡。
他深知杨嗣昌的因粮、溢地这两策一旦实施,将是火上浇油,活不下去的百姓更多,参加流寇的人将更多。
崇祯听了,愣住了,低着头仔细的想了一阵,好像是那么回事,不由得心里又有些动摇起来了。
“陛下,吴大人的话有些危言耸听了,我们加的的也不算多,百姓怎么能为这点钱粮就冒死加入流寇呢,再说了,我们只是收一年,一年后剿灭了流寇就取消了,百姓们应该会理解朝廷的苦衷的。”杨嗣昌急忙道。
吴甡说的这些事,杨嗣昌也不是没想过,但是他没想的太多,而且这是他的开门头一炮,他不想因为吴甡反对而废止。
果然,杨嗣昌的话,又重新坚定了崇祯动摇了的想法,他大声道:“两位爱卿说的都有道理,但流寇不能不灭,这样吧,为了显示公平,改因粮为均输,传谕各地,勉从廷意,暂累吾民一年,除此心腹大患。”
在明末经济残破、叛乱屡兴的状况下,实施杨嗣昌这一措施,其结果是把数以百万计的农民赶到农民军一边,直接导致了崇祯十三年以后农民起义的大发展。
见皇帝同意了自己的主张,杨嗣昌心里十分高兴,他说道:“陛下,光有兵有饷还不够,还得要有人才,要把流寇包围起来剿杀,必须三边总督和五省总理的配合才行。而且要想达到剿灭流寇这一目的,统兵之人还必须得胆识过人,精通谋略,有随机应变之才,洪大人倒是符合这个要求了,但是负责中原的五省总理王家桢却没有这个能力,因此,臣建议撤换王家桢,另委他人。”
稍一考虑,崇祯点头:“不知爱卿可有合适人选……”
听了皇帝的询问,杨嗣昌想起了前几天,好友礼部侍郎姚明恭向他推荐的两广总督兼福建巡抚熊文灿,当时姚明恭把熊文灿大大的夸了一把,杨嗣昌也听过这事。他想,既然他能够招降海盗,同样也有办法招降流寇,能够少打仗、少死人,也可以节约军费。经过几天的考虑,他已打算向皇帝推荐熊文灿了。
“臣推荐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熊文灿,此人既干练又清明,纵横东南沿海多年的海盗就是被他收服的,可说的是接替五省总理王家桢的合适人选。”杨嗣昌说道。
听了这个事,崇祯稍一思索,痛快道:“听爱卿如此说,此人也是个能力突出之人,联准了。”
见皇帝很给面子,杨嗣昌心里很是高兴,他躬拜道:“臣感谢陛下的信任,臣一定全力全心谋划,争取尽早剿灭流寇,以报陛下的知遇之恩。”
“退朝。”说完,崇祯便转身回宫去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回到了乾清宫,喝了几口极品贡茶,崇祯难得的感到了肚子饿,便连声吩咐王承恩通知御膳房送饭过来,还特意嘱咐要一小杯御酒。
东阁大学士吴甡提醒道“陛下,杨大人此法虽好,但如此大的包围圈,还要再派劲旅追击流寇,需要的兵力可是不少啊。”。
说实话,吴甡也认为这个十面张网围剿战略很不错,起码自己就想不出来,但是他知道大战略需要有雄厚的兵力做基础,而目前大明的军力已经是捉襟见肘,能不能完成这个战略实在是值得考虑,所以他才提醒崇祯。
杨嗣昌点头道:“陛下,吴大人说的不错,此法需要的兵力确实不少。按照我的计算,需要调集十二万大军……”
“十二万?”,崇祯一声惊呼,顿了一下,他一脸愁容的哀叹:“联到哪里去找这么多兵?就算弄来这许多兵,户部又到哪里去弄来这么多粮饷?”
杨嗣昌却胸有成竹的道:“这事臣早就考虑好了,凤阳和泗州祖陵派官兵五千,承天祖陵派官兵五千,各坚守不动;边军派兵三万,总理军门官兵三万,凤阳、山西二巡抚官兵各派兵一万,湖广、河南二巡抚派官兵各一万五千……”
听他这么一分派,崇祯面色和缓下来。
心想:“听他如此一算,十二万倒也不是拿不出来,只是粮饷怎么办?”想到这,便问道:“爱卿,这光有兵也不行啊,还得有粮饷啊,这十二万兵不知需要多少银子?你知道的,户部现在已经很困难了……”
对这事杨嗣昌早已有了对策,他已算过了所需的军费。
他自信的说道:“陛下勿忧,关于这一点,微臣也早有计议。十二万官兵中,步兵74000人,马兵36000人。步兵每名每月发给饷银一两五钱,一年共需银一百三十三万二千两;马兵每名每月支饷银三两、草料银四钱,一年共需银一百四十四万六千八百两。两项合计共需银二百八十万两。”
“这么多?”崇祯吃惊的叫了起来,随之脸色一僵,心一下子就凉了下来。
他现在最缺的就是银子。可现在杨嗣昌一开口就是二百八十万两,这么大的数字,叫他去哪里筹措。他皱着眉头,脸色渐渐难看起来
杨嗣昌最善于察颜观色,看了一眼崇祯的脸色,他心里暗自叹了口气:“他妈的,扬州的盐商随便找几家也可以拿出上千万的银子,而堂堂一个大明朝,南七北六十三个行省,七八千万的人口,竟然拿不出区区的二百八十万两银子,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没办法,送佛送到底,只能自己为他想办法了。”
想到这,他躬拜说道:“陛下,围剿流寇不能没银子,既然户部实在拿不出银子来,那就只有开源节流了。”
“何为开源节流?”崇祯好奇的问道。只要是搞钱的法子,他都有兴趣。
看了皇帝和众大臣一眼,杨嗣昌道:“节省宫中用度,这是节流。”
听了这话,崇祯心说:“老子已经够节流了,再节流下去,恐怕每天只能吃开水泡饭就咸菜了。”可转念一想,算了,还是听他的吧,开水泡饭就开水泡饭,总之比太祖强,他可是差点饿死了。
想到这些,他笑着对杨嗣昌道:“爱卿所说,联准了。那么开源又是如何开呢?”
“所谓开源,其策有四,曰因粮,曰溢地,曰事例,曰驿递。所谓因粮者,就是把天下所有的田亩,一体加征,亩增收粮六合,每石粮折银八钱,不能种的地不收,这样下来,一年可得银以一百九十二万九千有余……
听到这里,崇祯打断了他的话,疑惑的问道:“爱卿,你这个因粮办法和卢象升的因粮办法好像不一样啊。”
“是不一样。卢大人的因粮办法是田亩需纳赋税超过五两的才收取,而臣的因粮办法是不管贫富,一体加征。”杨嗣昌躬拜说道。
崇祯也不傻,否则他也拿不下魏忠贤了,听了杨嗣昌的因粮办法,他感觉有些不太合适,思索了一下,便问道:“为何不按照卢象升的因粮办法来办施行?”
“陛下,卢大人的因粮办法好是好,但是难以施行”杨嗣昌苦笑卓说道
崇祯脸一板,冷冷说道:“难道有人敢抗拒不交朝廷的赋税?”
“那倒不是。主要就是宦室富民十分奸猾,从来都是想尽办法规避朝廷差徭赋税,如今欲分其贫富以纳赋税,就更难,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还不如直接均分到所有的田亩上,这样又干脆又快。”杨嗣昌说道。
仔细的想了想,确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现在等米下锅,先灭了流寇再说。想到这,崇祯叹了口气道:“好吧,因粮,联是明白了,那么溢地又是什么意思?”
“所谓溢地者,就是农民多开垦出来的荒地,这些土田已经超出了原来的数额,这些土地核实后也要交税赋,这样一年可得银四十万六千有余。而所谓事例,就是有钱的人可以出钱为自己的儿子买监生的资格,但这个办法坏作用大,所以只能短期实行,一年后就废止。所谓驿递,就是把此前裁撤邮驿省下的银子,拿出二十万充饷。这几项总的算下来,就完全够了。”杨嗣昌娓娓叙说。
听了杨嗣昌的这几个主意,崇祯陷入了沉思,一阵思考后,看着殿下的文武大臣他开口道:“众位爱卿,不知你们对杨爱卿的这几个提议有什么看法?”
“臣等赞同杨大人的意见”众臣齐声说道。
因为这些政策,基本都是不利于普通百姓而有利于宦室富民的,众臣都是大地主和大官僚,自然有办法转嫁自己的负担,至于那些草民,活不活的下去,关他们屁事。即使这大明朝垮台了,也不过是换个皇帝而已,只要保住自家的财富,照样可以荣华富贵。
“陛下,臣反对杨大人的因粮、溢地这两策,这两策一旦施行,将是饮鸩止渴,更多的百姓为了活下去,将会被迫加入流寇的队伍,这不是在围剿流寇,这是在帮助流寇壮大势力啊。”吴甡大声的说道,一脸的忧心忡忡。
他深知杨嗣昌的因粮、溢地这两策一旦实施,将是火上浇油,活不下去的百姓更多,参加流寇的人将更多。
崇祯听了,愣住了,低着头仔细的想了一阵,好像是那么回事,不由得心里又有些动摇起来了。
“陛下,吴大人的话有些危言耸听了,我们加的的也不算多,百姓怎么能为这点钱粮就冒死加入流寇呢,再说了,我们只是收一年,一年后剿灭了流寇就取消了,百姓们应该会理解朝廷的苦衷的。”杨嗣昌急忙道。
吴甡说的这些事,杨嗣昌也不是没想过,但是他没想的太多,而且这是他的开门头一炮,他不想因为吴甡反对而废止。
果然,杨嗣昌的话,又重新坚定了崇祯动摇了的想法,他大声道:“两位爱卿说的都有道理,但流寇不能不灭,这样吧,为了显示公平,改因粮为均输,传谕各地,勉从廷意,暂累吾民一年,除此心腹大患。”
在明末经济残破、叛乱屡兴的状况下,实施杨嗣昌这一措施,其结果是把数以百万计的农民赶到农民军一边,直接导致了崇祯十三年以后农民起义的大发展。
见皇帝同意了自己的主张,杨嗣昌心里十分高兴,他说道:“陛下,光有兵有饷还不够,还得要有人才,要把流寇包围起来剿杀,必须三边总督和五省总理的配合才行。而且要想达到剿灭流寇这一目的,统兵之人还必须得胆识过人,精通谋略,有随机应变之才,洪大人倒是符合这个要求了,但是负责中原的五省总理王家桢却没有这个能力,因此,臣建议撤换王家桢,另委他人。”
稍一考虑,崇祯点头:“不知爱卿可有合适人选……”
听了皇帝的询问,杨嗣昌想起了前几天,好友礼部侍郎姚明恭向他推荐的两广总督兼福建巡抚熊文灿,当时姚明恭把熊文灿大大的夸了一把,杨嗣昌也听过这事。他想,既然他能够招降海盗,同样也有办法招降流寇,能够少打仗、少死人,也可以节约军费。经过几天的考虑,他已打算向皇帝推荐熊文灿了。
“臣推荐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熊文灿,此人既干练又清明,纵横东南沿海多年的海盗就是被他收服的,可说的是接替五省总理王家桢的合适人选。”杨嗣昌说道。
听了这个事,崇祯稍一思索,痛快道:“听爱卿如此说,此人也是个能力突出之人,联准了。”
见皇帝很给面子,杨嗣昌心里很是高兴,他躬拜道:“臣感谢陛下的信任,臣一定全力全心谋划,争取尽早剿灭流寇,以报陛下的知遇之恩。”
“退朝。”说完,崇祯便转身回宫去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回到了乾清宫,喝了几口极品贡茶,崇祯难得的感到了肚子饿,便连声吩咐王承恩通知御膳房送饭过来,还特意嘱咐要一小杯御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