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27、孙坚离去
却说十常侍把征讨凉州叛乱兵马统帅的位置拿到手之后,自以为重权在握,向平定黄巾之乱的将士索要金帛贿赂,不给的都上奏罢免职务。
皇甫嵩、朱儁都是世族的一方代表,又因为凉州之乱的事在气头上,自然不肯给。于是赵忠等人一起向汉帝刘宏去告刁状。
皇甫嵩、朱儁等人都是破黄巾的功臣,当朝大员,而且是世家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任何一个君主都不会轻易对他们动手。然而事情总是那么戏剧性,刘宏把皇甫嵩的冀州牧、朱儁的光禄大夫给免去了。
也是气运衰退,本来汉室气运都只是二角四爪蛟龙,黄巾之乱中失去了一角,现在又遭遇凉州叛乱,汉室气运更加不稳。气运不稳,朝局震荡。
汉帝刘宏能够做出西园卖官、酒池肉林之举,本来就不是什么开明的君主,又逢气运低谷,更显得昏庸。
据说商周末年的君主商纣王,年轻时也是一个有为果敢的君主,可惜在气运的影响下,越来越昏庸,居然以炮烙之刑对待士大夫,最终自*焚而死。
所以气运影响下,心志不坚的人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
罢免了皇甫嵩、朱儁不出气,昏昏沈沈的汉灵帝,在一群宦官的蛊惑下,说是前段时间讨伐张角,内侍参议有功,竟然封张让赵忠等十三人为列侯。
之前只有张让赵忠两个人被封为关内侯,现在却一次性封十三人为列侯,顿时又是一笔巨大的气运被消耗。
古时天子封侯拜将,要么是在准备出征的时候激发士气,要么是在祭天或者其他重要的时刻进行。前者消耗气运,但却有其他的用途,是一笔投资。后者气运汇聚,对气运拥有者的消耗较少。
朝令夕改为什么容易招人忌讳?那是因为发布政令、做出决定的时候,往往会消耗气运,气运不足了,这个势力也就该垮了。所以朝令夕改就是在败家。
在傅矛身为右北平郡守任命属下官员的时候,都会有气运支出,何况天子,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天下苍生,气运消耗更是巨大。所以古代天子也有一言九鼎之说。
于是朝政更加崩坏,天下百姓都嗟叹怨恨汉帝和十常侍。
而张温在凉州征讨韩遂、边章也不顺利。
当时张温为主将,袁滂为副将,董卓为破虏将军,周慎为荡寇将军,公孙瓒、孙坚等人都在麾下,连刘虞麾下校尉刘备都借着卢植的关系进入西征大军之中。
其中张温与董卓是宦官一派,袁滂是朝廷中的中立派,周慎却是世家一系。
而张温与董卓本身并不统属,在配合上做不到协调。袁滂清心寡欲,指望他破敌是没指望的,不出错就好了。而周慎不唱反调就不错了,更不能指望。所以这支军队能够胜利才是奇迹。
公孙瓒等人倒是没有站队,但这些人却不入车骑将军张温的眼,提出的建议也不会受到重视。
张温统率诸郡的步、骑兵十余万驻扎在美阳。边章、韩遂也进军美阳,张温与他们交战,失利。
十一月,董卓与右扶风鲍鸿等合兵进攻边章、韩遂,大破他们统领的西羌军。边章、韩遂败退榆中。
张温派周慎率领三万人追剿边章、韩遂。
参军事孙坚向周慎建议说:“叛军据守的城中缺少粮食,将从外面运入。我愿充领一万人,截断敌军的运粮道,将军统大军跟在后面接应,叛军必然会因疲惫饥饿而不敢应战,退回羌人腹地。到那时,再合力围剿他们,就可以平定凉州。”
对付叛军以粮食为切入点,可以说孙坚的建议非常中肯了。叛军之所以称为叛军,就是因为缺少地方大族的支持,粮食就是他们的软肋。
孙坚不能说是毫无私心吧,但至少一切都要在平定叛乱的基础上。
然而立场不同,注定不可能会配合默契。
周慎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率军将榆中城团团围住。而边章、韩遂分兵驻守葵园峡,反而将官军的运粮道路截断。
周慎感到恐慌,丢弃辎重撤军。
张温又派董卓率领三万人去讨伐羌族的先零部落。羌人与胡人在望垣以北将董卓团团围住。董卓军中缺粮,于是便在打算渡河的地方筑起堤堰,假装要捕鱼充饥。然后,在堤堰的掩护之下,悄然撤退。等到羌人发觉而追击时,董卓早将堤堰决开,河水已深,致使羌人无法过河追赶。
于是董卓回师,驻扎扶风。
张温以皇帝的诏书征召董卓,董卓拖延很久才前去晋见张温。
张温责备董卓,而董卓应答时毫不恭顺,一点都没有晋见上官的样子。都是依附十常侍的,大哥别说二哥。
孙坚上前附在张温的耳边悄声说道:“董卓不怕获罪,反而气焰嚣张,口气很大,应该按照军法‘受召不及时到达’一条,申明法令,予以处斩。”
张温回答说:“董卓在黄河、陇山之间一向有威望,今天将他杀死,西征将没有依靠。”
孙坚说:“将军亲自统率皇家大军,威震天下,何必依赖于董卓!观察董卓的言谈举止,对您不尊重,轻视长官,举止无礼,是第一条罪状;边章、韩遂叛乱一年多,应及时征讨,而董卓却说不可,动摇军心,是第二条罪状;董卓接受委派,无功而回,长官征召时又迟迟不到,而且态度倨傲自大,是第三条罪状。古代的名将受命统军出征,没有不靠断然诛杀以成功的。如果将军对董卓加意拉拢,不立即诛杀,那么,损害统帅威严和军中法规的过失,就在您的身上。”
如果张温采取孙坚的建议,不说能够挽救汉室,但至少平定凉州之乱是轻松加愉快的,当然,也有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可因为都是依附在十常侍下,对董卓动手倒是很容易,但是之后却要面临着十常侍的问责。张温自从投向十常侍之后,就已经失去了锐气,这种要担责的事情还是谁愿意谁去吧。所以没有采纳孙坚的建议,而他后来也将为此后悔无尽。
孙坚提出的意见不被采纳,这就不能呆在西征大军里面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事情总会传到董卓的耳朵里,到时候对方的报复却是不好接招。所以孙坚带着部曲回到洛阳,给十常侍送礼,既为了摆脱离开西征军队的罪过,也是为了寻找机会。
(本章完)
皇甫嵩、朱儁都是世族的一方代表,又因为凉州之乱的事在气头上,自然不肯给。于是赵忠等人一起向汉帝刘宏去告刁状。
皇甫嵩、朱儁等人都是破黄巾的功臣,当朝大员,而且是世家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任何一个君主都不会轻易对他们动手。然而事情总是那么戏剧性,刘宏把皇甫嵩的冀州牧、朱儁的光禄大夫给免去了。
也是气运衰退,本来汉室气运都只是二角四爪蛟龙,黄巾之乱中失去了一角,现在又遭遇凉州叛乱,汉室气运更加不稳。气运不稳,朝局震荡。
汉帝刘宏能够做出西园卖官、酒池肉林之举,本来就不是什么开明的君主,又逢气运低谷,更显得昏庸。
据说商周末年的君主商纣王,年轻时也是一个有为果敢的君主,可惜在气运的影响下,越来越昏庸,居然以炮烙之刑对待士大夫,最终自*焚而死。
所以气运影响下,心志不坚的人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
罢免了皇甫嵩、朱儁不出气,昏昏沈沈的汉灵帝,在一群宦官的蛊惑下,说是前段时间讨伐张角,内侍参议有功,竟然封张让赵忠等十三人为列侯。
之前只有张让赵忠两个人被封为关内侯,现在却一次性封十三人为列侯,顿时又是一笔巨大的气运被消耗。
古时天子封侯拜将,要么是在准备出征的时候激发士气,要么是在祭天或者其他重要的时刻进行。前者消耗气运,但却有其他的用途,是一笔投资。后者气运汇聚,对气运拥有者的消耗较少。
朝令夕改为什么容易招人忌讳?那是因为发布政令、做出决定的时候,往往会消耗气运,气运不足了,这个势力也就该垮了。所以朝令夕改就是在败家。
在傅矛身为右北平郡守任命属下官员的时候,都会有气运支出,何况天子,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天下苍生,气运消耗更是巨大。所以古代天子也有一言九鼎之说。
于是朝政更加崩坏,天下百姓都嗟叹怨恨汉帝和十常侍。
而张温在凉州征讨韩遂、边章也不顺利。
当时张温为主将,袁滂为副将,董卓为破虏将军,周慎为荡寇将军,公孙瓒、孙坚等人都在麾下,连刘虞麾下校尉刘备都借着卢植的关系进入西征大军之中。
其中张温与董卓是宦官一派,袁滂是朝廷中的中立派,周慎却是世家一系。
而张温与董卓本身并不统属,在配合上做不到协调。袁滂清心寡欲,指望他破敌是没指望的,不出错就好了。而周慎不唱反调就不错了,更不能指望。所以这支军队能够胜利才是奇迹。
公孙瓒等人倒是没有站队,但这些人却不入车骑将军张温的眼,提出的建议也不会受到重视。
张温统率诸郡的步、骑兵十余万驻扎在美阳。边章、韩遂也进军美阳,张温与他们交战,失利。
十一月,董卓与右扶风鲍鸿等合兵进攻边章、韩遂,大破他们统领的西羌军。边章、韩遂败退榆中。
张温派周慎率领三万人追剿边章、韩遂。
参军事孙坚向周慎建议说:“叛军据守的城中缺少粮食,将从外面运入。我愿充领一万人,截断敌军的运粮道,将军统大军跟在后面接应,叛军必然会因疲惫饥饿而不敢应战,退回羌人腹地。到那时,再合力围剿他们,就可以平定凉州。”
对付叛军以粮食为切入点,可以说孙坚的建议非常中肯了。叛军之所以称为叛军,就是因为缺少地方大族的支持,粮食就是他们的软肋。
孙坚不能说是毫无私心吧,但至少一切都要在平定叛乱的基础上。
然而立场不同,注定不可能会配合默契。
周慎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率军将榆中城团团围住。而边章、韩遂分兵驻守葵园峡,反而将官军的运粮道路截断。
周慎感到恐慌,丢弃辎重撤军。
张温又派董卓率领三万人去讨伐羌族的先零部落。羌人与胡人在望垣以北将董卓团团围住。董卓军中缺粮,于是便在打算渡河的地方筑起堤堰,假装要捕鱼充饥。然后,在堤堰的掩护之下,悄然撤退。等到羌人发觉而追击时,董卓早将堤堰决开,河水已深,致使羌人无法过河追赶。
于是董卓回师,驻扎扶风。
张温以皇帝的诏书征召董卓,董卓拖延很久才前去晋见张温。
张温责备董卓,而董卓应答时毫不恭顺,一点都没有晋见上官的样子。都是依附十常侍的,大哥别说二哥。
孙坚上前附在张温的耳边悄声说道:“董卓不怕获罪,反而气焰嚣张,口气很大,应该按照军法‘受召不及时到达’一条,申明法令,予以处斩。”
张温回答说:“董卓在黄河、陇山之间一向有威望,今天将他杀死,西征将没有依靠。”
孙坚说:“将军亲自统率皇家大军,威震天下,何必依赖于董卓!观察董卓的言谈举止,对您不尊重,轻视长官,举止无礼,是第一条罪状;边章、韩遂叛乱一年多,应及时征讨,而董卓却说不可,动摇军心,是第二条罪状;董卓接受委派,无功而回,长官征召时又迟迟不到,而且态度倨傲自大,是第三条罪状。古代的名将受命统军出征,没有不靠断然诛杀以成功的。如果将军对董卓加意拉拢,不立即诛杀,那么,损害统帅威严和军中法规的过失,就在您的身上。”
如果张温采取孙坚的建议,不说能够挽救汉室,但至少平定凉州之乱是轻松加愉快的,当然,也有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可因为都是依附在十常侍下,对董卓动手倒是很容易,但是之后却要面临着十常侍的问责。张温自从投向十常侍之后,就已经失去了锐气,这种要担责的事情还是谁愿意谁去吧。所以没有采纳孙坚的建议,而他后来也将为此后悔无尽。
孙坚提出的意见不被采纳,这就不能呆在西征大军里面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事情总会传到董卓的耳朵里,到时候对方的报复却是不好接招。所以孙坚带着部曲回到洛阳,给十常侍送礼,既为了摆脱离开西征军队的罪过,也是为了寻找机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