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七霸
字体: 16 + -

第六十六章 晋楚的内忧外患

晋悼公死后,儿子晋平公年幼,刚继位就遇到了齐国的挑战,还好晋国的余威尚在率领中原联军把齐国一顿好打。才算是稳定了晋国的领导地位。但是外患虽然没有了,但是内忧尚在,晋国的大臣权力太大,而且是发展的越来越大,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爆发一次内乱。狐氏家族,先氏家族,胥氏家族,郤氏家族先后被灭,赵氏家族遭遇一次重创差点亡族

    不久就轮到栾氏家族了,栾氏在其他家族的合力围攻下很快就败亡了。这次轮到范氏家族掌权了,只是掌权的范氏对诸侯的压迫太重,导致诸侯对晋国已经开始了离心离德。

    左传记载,有一次郑简公去晋国访问,郑国当时的宰相子产,给晋国的宰相范宣子带去了工作报告,原文是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简单的来说,就是,你是晋国的宰相,但是周围的国家都知道给你们交的税重,也没听说你们提供什么好处给我们。我很不理解,我听说君主是担心自己的名声不好,而不是没有收到钱。如果你们把诸侯的钱都收到晋国的手里,那时间长了诸侯就不跟你们干了,如果我们不跟你们干活了,你们晋国也就不是霸主了,晋国不是霸主大家不行了,你的小家业就不行了。然后说我还又举了个例子,说大象只所以被杀是因为他的牙值钱,所以才被杀,你也一样,钱太多了不是好事。范宣子听了之后很高兴,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就减轻了诸侯的税收。不过从这方面来讲也说明,晋国收钱收的确实太多了,已经明显导致别人不满了。

    晋国这个样,楚国也好不了多少,而且外患面临的比晋国还要严重,晋国主要的敌国是齐国和秦国这两个国家虽然强大,但是只要打疼了就不会在来了,但是楚国的敌人吴国却是个打不死的小强。来回来回教训那么多次死不悔改不说还变本加厉。

    楚国的楚共王一去世,吴国就趁机来范,这在当时是很不和常理的,也是被人鄙视的做法,在楚国将士的齐心协力下化悲痛为力量一举击败了吴国。

    占领舒鸠

    舒鸠这个地方在现在ah舒城,这个地方离吴国很近,但是他是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的,所以吴国人没事就来打,打开打去,打的人家实在受不了了所以就投靠了吴国,可见这个时期吴国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已经是能让楚国的附庸归顺了。这还了得,楚国这次不答应了赶紧出兵,不仅打败了吴国士兵,还一举占领了这个战略要地。

    同年吴国的国王对战局不满意打算亲自出兵,结果被不仅被楚国打败,连吴国国君也被杀害。左传的原文是,吴子诸樊伐楚,以报舟师之役。门于巢。巢牛臣曰:「吴王勇而轻,若启之,将亲门。我获射之,必殪。是君也死,强其少安!」从之。吴子门焉,牛臣隐于短墙以射之,卒。也就是说,楚国的将军巢牛臣说,吴王有勇无谋,容易轻敌,我们打开大门,他一定要自己进来,进来之后我们用箭射他,一定能射死他。这样我们就赢了,能稳定一段时间了,果然如他预料的一样。楚军射死了吴国国君诸樊,再一次赢得了对吴国的胜利。

    加强中央集权

    晋国之所以内乱频繁是卿大夫权力太大,但是楚国不存在这个问题,楚国国君的权力一直很大,一直都是国君杀令尹,没有令尹造反成公的。但是即使这样楚国的楚康王依然是忧心忡忡。

    当时楚国的令尹子南有很多门客,很多的小弟,看到老大当宰相了都耀武扬威的,按照当时的制度这些门客是属于普通人的,只能是有一匹马一辆车,但是其中一位叫观起的有十几匹马和车子,楚康王始终担心这样下去会尾大不掉,所以就找到借口杀了令尹子南,车裂了观起。

    同时为了更好的掌握朝政,楚康王还设立了左右宰相,不在让一人为大。这说明这个时期的楚国其实内部的隐忧已经很大了,要不然不会因为一个车超规格有车子就车裂的。

    正是因为晋国两大强国的内忧外患,才有了未来和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