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烽
字体: 16 + -

第三十二章 十年和平

四月十五日,中国使团进入危地马拉帝国境内,按照一个国家的制度来说,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萨尔瓦多一样,都是封建帝制国家,皇帝拥有着一言九鼎的巨大权力。不过,如今当政的危皇却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明君,任人唯贤,充分放权,百姓信服,开创了危地马拉一个少有的繁华盛世。危皇被国人称作“圣主”,被其他国家称作“瓦伦西亚三世”,按照这个世界正常的发展轨迹来说,他将被后世史书尊称为“瓦伦西亚大帝”,是美洲大陆少有的大帝级人物。

    中国使团在四月十九日抵达危地马拉帝国的帝都危地马拉城,瓦伦西亚三世于翌日朝会接见了他们,并当庭承诺不介入拉丁美洲的内部战争。散朝后,在中美地区逐渐声名鹊起的郝思嘉被瓦伦西亚三世单独请进了皇家御书房,两人相谈甚欢,不过瓦伦西亚三世身上的威严气息实在太重,搞得郝思嘉极不舒服。所幸瓦伦西亚三世看出了姐们的不自在,将自然而然散发出来地帝王气势尽量收敛,一对狗男女才重新谈起了花边轶闻。

    该谈的谈,不该谈的就避开话题,瓦伦西亚三世时年四十九岁,马上就要到知天命之年了,但精神矍铄,金发如一块大砖头似的,丝毫没有掉色的意思;郝思嘉知道这孙子不好对付,发起了百分之二百的精神应对,反正两个人斗智斗勇,口蜜腹剑玩得一个赛一个溜儿。最后,谈得累了,又日近天中,瓦伦西亚三世遂请郝思嘉共进午餐,姐们犹豫了一下,旋即答应。

    让人想不到的是,一男一女竟然在饭桌上达成了共识,就中危关系的初步友好交流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四月二十五日,数天的中危会谈宣告结束,瓦伦西亚三世代表危地马拉政府与郝思嘉代表中国殖民政府签订《中危商贸意向条约》,条约规定:中危两国政府允许各自的商旅进入境内做生意,并给予减税待遇,同时发布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两国商贾尽力提供方便。

    表面上看,这是一份通商条约,顶多可以发展中危两国的经济建设。不过,看事情往往不能只看表面,有了《中危商贸意向条约》,中国殖民政府的情报机构就将慢慢渗透到北美大陆,为日后北进搭桥铺路。至此,中国使团在中美地区的任务全面完成,剩下的时间就可以从容地进入北美,和其他国家眉来眼去了。

    与此同时,中拉之间的摩擦愈来愈大,甚至一度擦枪走火,若不是双方高层都在极力控制,战争早就打起来了。由于中国使团肆无忌惮地拉拢中美七国,本来就对塔拉瓦当初放行中国军舰不满地一部分利益团体终于爆发了,经常在拉盟的内部会议上公开顶撞这位风烛残年的总统,气得老头儿吐了好几次血。

    这部分利益团体叫嚣着武力解决,扬言要给中国殖民政府“一点颜色”看看。塔拉瓦心力交瘁,被几个跳梁小丑弄得差点孤赴黄泉,以至于一病不起,再也管不了事,正好遂了一部分激进分子的意。中拉之间的火药味愈来愈浓,只要有一方忍不住发起挑衅,整个局势就将失控,继而爆发大规模的全面战争。

    五月初三,拉盟政府的激进分子发动政变,并在大部分既得利益集团的支持下成功控制了局面;中殖政府没有多大动静,只是表示特别关注。五月十日,拉盟对中殖政府宣战,理由是“南美之恶瘤,阿根廷、智利、巴西先后葬送其手,不除不足以还大陆之安宁”;而相对拉盟的坚决态度,中殖政府则显得犹疑不定。

    杨烨在收到拉盟政变的消息后,立马感到了其中的重重杀机,中国殖民政府和拉盟决战的日子恐怕不远了。但是,杨烨并不坚决,原因还在于各地军队捉襟见肘,好多地方虽然在招兵,兵源地也很多,但一个合格的战士除了要上战场见见血之外,还必须经过严格的纪律及体能训练。像阿根廷当初的“百万雄兵”,好多战士连武器甲胄都没有发到手中,单靠一双肉掌,或者临时做成的木棍,那能打仗吗?

    在中国殖民政府的辖下地盘,原巴西地区的新划省份都是产铁重地,但铁是铁,不经过熔炼怎么变成杀敌的利器?真要是和拉盟打成全面战争,大规模的军队就集结不起来,弹压地方离不开他们。杨烨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中殖政府现在最需要的是稳固广大的地盘,将根基加深加厚,一旦和拉盟开战的话……

    杨烨就这样等到了五月十号,拉盟向中国殖民政府宣战,虽然结果早有预料,心头也松了一口气,但更深一层的顾虑还是没有解决。拉盟可以出动百万雄师,而中殖政府为了自身安危着想,最多抽调三十万大军,三比一还多的比例,这……有胜算吗?

    无法,杨烨左思右想,最后去采薇府拜访,毕竟孙薇是四部之长,身为中国殖民政府位高权重的二号人物,她的鬼点子一向挺多的。自从怀孕以后,孙薇为了放松心情,索性不管事了,把本身的事务全推给了自己的副职去做;现在都四个月了,腆着大肚子又不方便见人,孙薇只好每天闷在家里吃了睡睡了吃,过着猪一般地幸福生活。当然,有时候还是会莫名生出一股失落感的,毕竟以往天天忙碌变成了如今日日闲散。

    想当然的,孙薇不可能让杨烨这孙子进府,在晾了他一上午之后,让女秘书带了一句话“必战必胜,十年和平;不战不胜,十年危机”,共是十六个字。杨烨稍稍琢磨了一下,苦笑地摸摸鼻子,然后回到玫瑰宫,很快签署了备战令,通告全国进入战时状态。

    六月初八,中拉两国的战前动员同时完毕,双方在千里边境线上展开了短暂地对峙,拉军发动首攻,率先进入了中国殖民政府辖下的佤州地区。佤州,面积约为10.52万平方公里,相较于畲、京、苗三州,佤州是最小的,同时也是最狭窄的。从高空鸟瞰,佤州就像一钩弯月,所幸弯月的两头没有对准拉军一方,不然中国军队就将分心照顾两点,难以集中力量。

    拉军先是运用了小规模袭扰战术,并没准备一开始就和中国军队死磕。而中国军队在选帅方面,杨烨咨询了很多人,最后又跑去问了孙薇,结果得到的回答是:“中拉战端初启,楚星、杨思勖虽是老将,然地方守御不可轻离,此危急存亡之秋也。而少校韩世忠,有勇有谋,机智果敢,可荷国重任。”杨烨傻了,想了又想,问了又问,最后一咬牙一跺脚,心说拼一把也好,遂亲自签署晋衔令,越级晋升韩世忠少校为准将,并赋予其三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任命他为中军前线总司令。

    韩世忠受宠若惊,接到晋衔令以及军事调令一起发来之后,还迷迷糊糊了好一阵子,最后激动地道:“韩某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多谢老天爷,多谢总督!”没说的,披挂上阵,直接开赴前线。中国军队是纪律性极严的精锐,加上这次没有海战,双方将在陆上和拉军决战,步卒一向冠绝天下的中国军队绝对信心十足!当然,拉军百万之众也不是吹的,三十万中军遇到的将是艰苦卓绝地战斗,毕竟中拉之间的国力差距并不大。

    韩世忠的口号是“绝不让一个百姓失怙失恃,不求歼敌,但求保住现有阵地”,当然,口号归口号,首战的爆发地点还是无奈地发生在佤州境内。就连韩世忠也没想到,这一次战争将会打成僵持之势,最后拖了一年之久,差点让南美两强同时崩溃。

    佤州有五百万人口左右,战火纷飞之中不伤及无辜是不可能的,一场战争打下来受苦的终究是平头百姓。中军虽然只有三十万,但采取的是防守策略,反攻还没到时候,加上在主场作战有极大的优势,暂时也和百万拉军打了个不胜不负。韩世忠清楚地认识到,这场战争将会异常惨烈,所以没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该夺夺,该弃弃,总之尽量不和拉军硬碰。人家损失得起,不代表自己就必须硬接着,那是傻子才干的事儿。

    双方围绕着佤州的数座城池展开了争夺战,虽然佤州遍地烽烟,处处都是废墟和难民,但拉军却迟迟不得寸进。说句不客气的话,只要长此以往,拉军的锐势就将彻底粉碎,那时候便是中军反攻的大好契机。韩世忠早早地看透了这一点,拼人头是没用的,早晚被人家耗死,现在最佳的战略战术就是玩游击战,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到最后坚持不住地肯定是拉军。

    百万大军的粮食消耗是极高的,加上不是本土作战,拉军除了速战速决就是尽量寻找机会和中军决战,以期一举定乾坤。届时三十万中军土崩瓦解,百万拉军长驱直进,如入无人之境,想想都美啊!当然,放弃和中军地游击对峙,直接进军布宜诺斯艾利斯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拉军还没有这个胆子——后面缀着一头老虎,纵然你是狮子也得时刻防备哪!

    佤州烽火连城,中国殖民政府的其他地区也是一样,当然,中国边防部队也不是吃素的,加上拉军主力都在佤州和中军主力纠缠呐,这部分边境冲突都是小意思,顶多是拉军想借机骚扰他们一下。这时候,原阿根廷总理克里夫兰不知道从哪个旮旯胡同冒了出来,在原巴西地区的傈僳省闹事,竟然组织了一部分志愿复国的巴西青年,组成了“天佑敢死队”,准备在中国殖民政府的腹地搅和,一时间声势浩大。

    杨烨气的不轻,同时又佩服孙薇的先见之明,这时候就该楚星和杨思勖这等老将派上用场了!正好天佑敢死队闹事的傈僳省位置靠近楚星辖区,杨烨索性令这位新晋没多久的二级上将率军平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