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论郭嘉
sun mar 23 19:01:45 cst 2014
细论郭嘉
正文——
初识三国是看唐国强版的三国演义。当时记忆犹新的就是刘备特别爱哭,曹操特别爱笑;草船借箭好像不可能,遗计定辽东让人觉得郭、曹二人是不是有基情。而最喜欢的谋士就是郭嘉。他与曹操的默契让人羡慕。
读了《三国志》后发现,很多我认为想当然的,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参杂了个人感情。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论述郭嘉之所以有这么高的人气和他的鲜为人知的失误。
曹操需要谋士,而不一定是郭嘉;
曹操自起兵以来,一直自己担当主帅、主将与参谋三个职位(尽管不严谨,大抵差不多)。三军职位不单要考虑计谋打仗,还要考虑将领和士兵职责比例问题。“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孙子兵法·始计》考虑这些,就可能在谋略是短手。所以戏志才死掉时,曹操为之流涕,并给荀彧写了一封“汝颍故多奇士,谁可以续之?”荀彧就给曹操推荐了三个人。郭嘉,荀攸,钟繇。撇开钟繇,荀攸当时很有名气,他参加了刺杀董卓,并说出了类似“奉天子以令不臣”类似的话。这在《三国志》中是记述最早的。如果当时刺董成功,天下将会成另一个样子。与此相比,郭嘉则是“时人莫之许”。
就官职而言,荀攸和郭嘉是军中两个重要官职。并且是曹操专门设立的。“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这里军师、祭酒是两个官职,而军师是参谋长;祭酒是文案,负责书面工作,军令所出。
也有人会说:谋士比的是才略,怎么能比名气。那下面我就详细说一下郭嘉的计谋。
郭嘉谋略很刁,但并不是独一无二;
作为一个过时的郭嘉迷,对于郭嘉的一切谋略都要了如指掌。荀攸作为曹军的军事,郭嘉作为曹军的祭酒,二人的计策有惊人的相似。
荀攸:“众心未一,往可破也。”——攻吕布
“用荀攸、郭嘉计,遂决泗、沂水以灌”——下邳
“若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二袁
郭嘉:“可因其征,东取吕布。”
“太祖欲引军而还,嘉说太祖急攻之”
“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
这三个计策都是荀攸和郭嘉同时对战况做出的评价。可以看出,智谋之士对相同战况的见解,往往是惊人的相同。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荀彧和沮授的奉天子。就是说当时人才众多,大家见解一致。
但是我觉得相对荀攸而言,郭嘉还是不及的。不是因为他“不治行检”,而是他曾经算错过。
“胡恃其远,必不设备;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远征蹋顿是郭嘉不可抹去的一次重大失误。虽然有田畴带路,但是还是被发现了。
“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这件事的后果是什么呢?“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就是说,曹操即使有了向导走小路,还是被敌人的哨兵发现了,并集结了大量部队。而此时,曹操把辎重都留在后方,士卒穿着铠甲的人也十分少。士兵和将领都很害怕。《孙子兵法·军争》:“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早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可见趋二百里而争利,是多么危险的事。而这个计策的关键点就在,能不能被敌人发现。
这时张辽主动请缨,并战胜了敌人。“从征袁尚於柳城,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可想而知,当时所有人一筹莫展,只有张辽是意气风发,太祖把自己的麾旗给张辽,整顿士气才大败了敌人。这场战役,可以说是张辽一手完成的,和谋略一点关系都没有。张辽一人完成了主帅,将军的全部职能。
回来的路上,曹军缺粮缺水。“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可见其艰辛。虽然擒杀袁氏兄弟十分必要,太祖也有这个意思,但是郭嘉作为智囊,使全军处于这样不利的境地,实在难说不是一次大失误。要不是张辽,可能有去无回。所以太祖回来后,也承认这次战役是个失误。“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不过郭嘉还是有独到之处的:
“备新起,重心未附,急击之必败。”(“郭嘉亦劝公”——武帝纪)
消灭刘备对于曹操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当时刘备也没想到曹操敢来,弃众走。并俘虏了关羽,杀了颜良。这么看来,郭嘉是走危险路线的。他的计策大多都是铤而走险。之所以能胜利,一部分是他明于见事,另一部分是魏军确实英勇。但荀攸却和他相反,稳而求胜谋定后发。我觉得荀攸才是真正技高一筹。毕竟一次险招能满盘皆输。
不过郭嘉还有个别人不知道的本领,就是天命!他还算准过孙策的死期:“然策轻而无备...无异于独行于中原也。” 裴松之对这事的评价是“又本传称(自)嘉料孙策轻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诚为明於见事。然自非上智,无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袭许年死,此盖事之偶合。”我看明于见事是对的,荀彧也对袁绍的谋臣武将作出评价,我就不细说了。毕竟人活着,经验和识人是不能用谋略来看的。
郭嘉很需要曹操,曹操也爱夸人
奉孝别了袁绍,经荀彧的介绍,与老曹谈了一次。谈话的内容没人知道,但是谈话的结果让很多嘉迷把它当成郭嘉超神的论断:“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这是老曹的一段话,我觉得,这其中参杂了很多个人感情。
郭嘉首先投靠的是袁绍,进而转投曹操。事先郭嘉在袁绍营中讲了若干道理(可以看出很能忽悠);来到曹营后,必定是使尽浑身解数让曹操看好自己。这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把自己全部的看法和对袁绍不纳己见全部吐出来。
戏志才死后曹操很伤心,这时候来了个既能说会道又兼有谋略,曹公必然大喜过望。再加上曹操一向夸张。说出这么高评价也不为过。(他还评价过于禁是周亚夫,对沮授的评价最高)。而荀攸内向,不善言辞。平日里也是一副“不是钟士常不要跟我说话”的样子,却得到了曹操:“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的评价,这个评价不次于沮授。曹操对谋士的评价,都大抵相同的。
郭嘉和曹操的不解之缘
按《三国志》记载的,荀彧和荀攸都是很忠于汉室的。荀彧自不必说,荀攸是在曹操尊汉后才到曹操麾下;荀彧推辞三公的奏表也是荀攸帮忙上奏的;后期荀攸对争夺河北之事一字不提,可见荀攸对曹操封公建国还是有意见的。
而郭嘉不是。裴松之注解三国志中记载了郭嘉和曹操的一段谈话:“傅子曰:太祖欲引军还,嘉曰:“昔项籍七十馀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今布每战辄破,气衰力尽,内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若乘胜攻之,此成禽也。”太祖曰:“善。”;傅子曰:太祖谓嘉曰:“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郭嘉的谈话内容,更多倾向于消失某个势力之类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从汉室角度讨论。郭嘉为心腹,为己用的想法估计在曹操心中埋得很深。就像刚才说的,曹操对郭嘉的评价夹杂了个人感情,可能就是看出郭嘉对霸业热忱要比很多人都强烈。而有这样的热情的人,多半和姚广孝走一样的路了。(祭酒一职亲信担任。第一任是郭嘉,而第二任是董昭。董昭在后来的亲信度,是可以和郭嘉一比的。从三国志中曹操亲口说的话的语气能看出,曹操对董昭,与对其他人是不同的。)
奉孝对老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不是因为他谋略过人,而是他具备着可以改变老曹初衷的能力。可能一方面取决于奉孝为人外向,另一方面也可能两人的个人爱好相同。赤壁之战曹操败后曾感伤的说:“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和诸葛亮叹法正貌似异曲同工。曹操的谋臣是尽力的。 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曹操的谋士是尽力了的。可是曹操立功心切,又小看了孙权,致使赤壁惨败(当时若直取江南,估计还是有胜算的)。可见,郭嘉不是才能比众人强出很多,而是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和其他人不相同。“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大概就是曹操这时的心情了。(而能够和奉孝相比的,就只有董昭了。荀攸在曹操克平袁绍之后,貌似少有建树,而董昭程昱在赤壁时却很活跃,窃以为,这和当时朝中的动向是有关系的,以后慢慢细论。)
总结——
对于郭嘉的叙述,到此就告一段落了。虽然写的不多,基础资料都是从《三国志》裴松之注中选出来的。至于这部史书可不可信,悉听尊便了。《三国志》评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陈寿把这五个人放到一起,才说“是其伦”,可见荀攸在当时是广为承认的,他把荀攸当成一把尺子为这些人标杆。当时的人都这么觉得,而我们这些后来人还要质疑千百年前人的话么?
郭嘉在三国中地位这么高,更多的原因是《三国演义》的烘托。至于易中天说的和诸葛还有一番斗法,那都是将错就错,哗众取宠罢了。
细论郭嘉
正文——
初识三国是看唐国强版的三国演义。当时记忆犹新的就是刘备特别爱哭,曹操特别爱笑;草船借箭好像不可能,遗计定辽东让人觉得郭、曹二人是不是有基情。而最喜欢的谋士就是郭嘉。他与曹操的默契让人羡慕。
读了《三国志》后发现,很多我认为想当然的,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参杂了个人感情。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论述郭嘉之所以有这么高的人气和他的鲜为人知的失误。
曹操需要谋士,而不一定是郭嘉;
曹操自起兵以来,一直自己担当主帅、主将与参谋三个职位(尽管不严谨,大抵差不多)。三军职位不单要考虑计谋打仗,还要考虑将领和士兵职责比例问题。“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孙子兵法·始计》考虑这些,就可能在谋略是短手。所以戏志才死掉时,曹操为之流涕,并给荀彧写了一封“汝颍故多奇士,谁可以续之?”荀彧就给曹操推荐了三个人。郭嘉,荀攸,钟繇。撇开钟繇,荀攸当时很有名气,他参加了刺杀董卓,并说出了类似“奉天子以令不臣”类似的话。这在《三国志》中是记述最早的。如果当时刺董成功,天下将会成另一个样子。与此相比,郭嘉则是“时人莫之许”。
就官职而言,荀攸和郭嘉是军中两个重要官职。并且是曹操专门设立的。“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这里军师、祭酒是两个官职,而军师是参谋长;祭酒是文案,负责书面工作,军令所出。
也有人会说:谋士比的是才略,怎么能比名气。那下面我就详细说一下郭嘉的计谋。
郭嘉谋略很刁,但并不是独一无二;
作为一个过时的郭嘉迷,对于郭嘉的一切谋略都要了如指掌。荀攸作为曹军的军事,郭嘉作为曹军的祭酒,二人的计策有惊人的相似。
荀攸:“众心未一,往可破也。”——攻吕布
“用荀攸、郭嘉计,遂决泗、沂水以灌”——下邳
“若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二袁
郭嘉:“可因其征,东取吕布。”
“太祖欲引军而还,嘉说太祖急攻之”
“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
这三个计策都是荀攸和郭嘉同时对战况做出的评价。可以看出,智谋之士对相同战况的见解,往往是惊人的相同。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荀彧和沮授的奉天子。就是说当时人才众多,大家见解一致。
但是我觉得相对荀攸而言,郭嘉还是不及的。不是因为他“不治行检”,而是他曾经算错过。
“胡恃其远,必不设备;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远征蹋顿是郭嘉不可抹去的一次重大失误。虽然有田畴带路,但是还是被发现了。
“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这件事的后果是什么呢?“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就是说,曹操即使有了向导走小路,还是被敌人的哨兵发现了,并集结了大量部队。而此时,曹操把辎重都留在后方,士卒穿着铠甲的人也十分少。士兵和将领都很害怕。《孙子兵法·军争》:“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早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可见趋二百里而争利,是多么危险的事。而这个计策的关键点就在,能不能被敌人发现。
这时张辽主动请缨,并战胜了敌人。“从征袁尚於柳城,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可想而知,当时所有人一筹莫展,只有张辽是意气风发,太祖把自己的麾旗给张辽,整顿士气才大败了敌人。这场战役,可以说是张辽一手完成的,和谋略一点关系都没有。张辽一人完成了主帅,将军的全部职能。
回来的路上,曹军缺粮缺水。“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可见其艰辛。虽然擒杀袁氏兄弟十分必要,太祖也有这个意思,但是郭嘉作为智囊,使全军处于这样不利的境地,实在难说不是一次大失误。要不是张辽,可能有去无回。所以太祖回来后,也承认这次战役是个失误。“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不过郭嘉还是有独到之处的:
“备新起,重心未附,急击之必败。”(“郭嘉亦劝公”——武帝纪)
消灭刘备对于曹操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当时刘备也没想到曹操敢来,弃众走。并俘虏了关羽,杀了颜良。这么看来,郭嘉是走危险路线的。他的计策大多都是铤而走险。之所以能胜利,一部分是他明于见事,另一部分是魏军确实英勇。但荀攸却和他相反,稳而求胜谋定后发。我觉得荀攸才是真正技高一筹。毕竟一次险招能满盘皆输。
不过郭嘉还有个别人不知道的本领,就是天命!他还算准过孙策的死期:“然策轻而无备...无异于独行于中原也。” 裴松之对这事的评价是“又本传称(自)嘉料孙策轻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诚为明於见事。然自非上智,无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袭许年死,此盖事之偶合。”我看明于见事是对的,荀彧也对袁绍的谋臣武将作出评价,我就不细说了。毕竟人活着,经验和识人是不能用谋略来看的。
郭嘉很需要曹操,曹操也爱夸人
奉孝别了袁绍,经荀彧的介绍,与老曹谈了一次。谈话的内容没人知道,但是谈话的结果让很多嘉迷把它当成郭嘉超神的论断:“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这是老曹的一段话,我觉得,这其中参杂了很多个人感情。
郭嘉首先投靠的是袁绍,进而转投曹操。事先郭嘉在袁绍营中讲了若干道理(可以看出很能忽悠);来到曹营后,必定是使尽浑身解数让曹操看好自己。这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把自己全部的看法和对袁绍不纳己见全部吐出来。
戏志才死后曹操很伤心,这时候来了个既能说会道又兼有谋略,曹公必然大喜过望。再加上曹操一向夸张。说出这么高评价也不为过。(他还评价过于禁是周亚夫,对沮授的评价最高)。而荀攸内向,不善言辞。平日里也是一副“不是钟士常不要跟我说话”的样子,却得到了曹操:“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的评价,这个评价不次于沮授。曹操对谋士的评价,都大抵相同的。
郭嘉和曹操的不解之缘
按《三国志》记载的,荀彧和荀攸都是很忠于汉室的。荀彧自不必说,荀攸是在曹操尊汉后才到曹操麾下;荀彧推辞三公的奏表也是荀攸帮忙上奏的;后期荀攸对争夺河北之事一字不提,可见荀攸对曹操封公建国还是有意见的。
而郭嘉不是。裴松之注解三国志中记载了郭嘉和曹操的一段谈话:“傅子曰:太祖欲引军还,嘉曰:“昔项籍七十馀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今布每战辄破,气衰力尽,内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若乘胜攻之,此成禽也。”太祖曰:“善。”;傅子曰:太祖谓嘉曰:“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郭嘉的谈话内容,更多倾向于消失某个势力之类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从汉室角度讨论。郭嘉为心腹,为己用的想法估计在曹操心中埋得很深。就像刚才说的,曹操对郭嘉的评价夹杂了个人感情,可能就是看出郭嘉对霸业热忱要比很多人都强烈。而有这样的热情的人,多半和姚广孝走一样的路了。(祭酒一职亲信担任。第一任是郭嘉,而第二任是董昭。董昭在后来的亲信度,是可以和郭嘉一比的。从三国志中曹操亲口说的话的语气能看出,曹操对董昭,与对其他人是不同的。)
奉孝对老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不是因为他谋略过人,而是他具备着可以改变老曹初衷的能力。可能一方面取决于奉孝为人外向,另一方面也可能两人的个人爱好相同。赤壁之战曹操败后曾感伤的说:“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和诸葛亮叹法正貌似异曲同工。曹操的谋臣是尽力的。 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曹操的谋士是尽力了的。可是曹操立功心切,又小看了孙权,致使赤壁惨败(当时若直取江南,估计还是有胜算的)。可见,郭嘉不是才能比众人强出很多,而是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和其他人不相同。“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大概就是曹操这时的心情了。(而能够和奉孝相比的,就只有董昭了。荀攸在曹操克平袁绍之后,貌似少有建树,而董昭程昱在赤壁时却很活跃,窃以为,这和当时朝中的动向是有关系的,以后慢慢细论。)
总结——
对于郭嘉的叙述,到此就告一段落了。虽然写的不多,基础资料都是从《三国志》裴松之注中选出来的。至于这部史书可不可信,悉听尊便了。《三国志》评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陈寿把这五个人放到一起,才说“是其伦”,可见荀攸在当时是广为承认的,他把荀攸当成一把尺子为这些人标杆。当时的人都这么觉得,而我们这些后来人还要质疑千百年前人的话么?
郭嘉在三国中地位这么高,更多的原因是《三国演义》的烘托。至于易中天说的和诸葛还有一番斗法,那都是将错就错,哗众取宠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