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天下之大道争锋
字体: 16 + -

第三章 高罗分裂

    fri feb 12 04:11:56 cst 2016

    大雍的灭亡,天下的分裂自然导致局势的改变,原本许多因为大雍存在而被压制住的东西开始出现,不少原本弱小的民族开始崛起。靺鞨大燕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原本只是北胡的附庸,在郝连泰完成靺鞨的统一之后,接着大雍与北胡的战争而崛起并且一举打败北胡控制了草原,最后又趁着中原的混乱而取得中原的领土,可以说大燕占尽了大雍末年以来的所有的机会,也占尽了便宜。

    转眼来到了大燕乾宁十年,这一年的新年大齐没有派出问候新年的使节,而大燕还是派出了使节。郝连珏对李全义发出了希望恢复两国关系的信号,而李全义接见大燕使者的时候,一幅趾高气昂的神情。北伐的胜利让他觉得大燕并不是十分可怕,反而也是可以欺负的。李全义对于恢复关系的问题不置可否,对于大燕的使节的接待礼节与对张建锋,卫石,明宏昌的使节相同。这让大燕使节十分生气,愤而离去。

    大燕毕竟也是一个国家。郝连珏毕竟还是靺鞨的大汗,大燕的皇帝。与李全义是对等的。与张建锋,明宏昌,卫石这一些称臣的人自然是不同的。不过郝连珏不会趁口舌之快,也不会因此就发兵南下。毕竟大燕现在还在积攒实力。虽然这一次北伐使得大燕失去许多州县,但是对大燕元气损失不大。如今的大燕因为不会因为草原一闹灾就造成人畜大量死亡。因此大燕的实力是增长的。

    因而比起十几年前,各地户口统计上来,靺鞨本部已经有了超过两百万人,草原其余各部也有了一百万人。海东国故地人口也到了一百多万。而大燕生活的汉人也将近三百多万,再加上西域人口几十万。现在大燕人口超过八百万,比起郝连勋当政时期要多。这更多归功于大燕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人口快速的恢复,而且大燕鼓励生育孩子,草原之上尤其明显,人丁逐渐兴旺。

    按照大燕的政策,凡是五十岁以下,十六岁以上的人全部划入兵籍。在大燕可以一下子召集当兵打仗之人光草原之上就有六十万人,这要是全部召集起来足以可以与中原大战一场,但是郝连珏不能这么做。以前召集各部族打仗,大家可以打草谷,可以劫掠百姓。但是现在郝连珏禁止这么做,国家要负担军队的后勤以及粮草。动用六十万就需要巨大的国库支持,现在大燕还没有这个实力只能继续忍耐,盯着中原。

    郝连珏盯着中原,就会有人盯着郝连珏。乌万华反叛失败之后,海东故地反对大燕的力量遭受巨大的打击,而高罗国内曾经对要不要出兵帮助乌万华或者大燕有过一番争论,争论结果就是没有结论。高诵原本打算出兵十万助郝连珏一臂之力,但是手下不少大臣反对,他们之中有人建议与乌万华和中原联合对付大燕。高诵坚决不干最后高罗国什么也没做。但是因为这个争论,高罗国内大臣分成了两派。

    而在地方上分裂势力又在台头,有一些原本封国,济国的贵族后裔现在也在准备反叛恢复这两个国家。高诵作为亲靺鞨派领袖,高罗国国王虽然握有权力,但是一帮不支持他王位之人在朝政与他作对。高罗国的军队兵权也不是完全掌握在高诵的手中。那些在外统军的将军与高罗国的宗室都有一些或多或少的关系。高诵这个国王自从宋敬死后才体会到做国君的不容易。高诵也感到中正在形成一个对他的阴谋。

    在高罗国众多高氏王族之中,最具有实力的叫高煦。高煦的母亲与妻子都来自高罗国那些世世做官的家族。可以说许多人现在巴不得让高诵去死,而高诵对此也意识到了。但是高诵却除了加强防备之外没有更好方法。他曾经试图下令立自己的儿子为世子。但是群臣一张又一张奏疏说不能破了祖先的规矩。高诵拗不过他们只能暂时不再提及此事,但是此事在高诵心中早已经形成了一个疙瘩,他十分想收拾那些不认同他是王的人物。

    可是这些人在朝廷之中有着巨大力量,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动他们太困难了。而且军队不在高诵手中,高诵没有强有力的支持者。而高诵只有王冠。因此对于这顶王冠高诵太重视了。没有了这顶王冠那高诵就什么都不是,连老婆孩子也不能保护。为了保住王冠高诵再一次提出改变高罗国建国以来混乱的继承原则,正式订立父死子继的原则,立自己的儿子为高罗国的王世子,将来让他即位。

    可是他一提出这个问题又遭到群臣的反对。而高诵这一次是铁了心了,直接将他的命令下达,不再经过大臣。这一下这个问题就大了,原本高煦还指望着可以在高诵死后靠着群臣的支持继位,现在明显高诵是要堵住他合法继位之路。合法即位既然不行就只能用非法手段了。高煦联系部分军队将领以及朝中大臣发起叛乱,一下子叛乱之火席卷了高罗国北方,叛军很快就拿下了南部原来封国首都沙伐州。

    而原本的封国贵族余福信也起兵反叛,高罗国统一不足百年,因此不少原来济国百姓有着复国的想法,而那些原本镇守地方的将军也在也无心国事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效忠谁了。高煦也已经称王了,因此不少人支持高煦就带兵前去投靠他,而支持高诵的就带兵去往京城守卫。因此封国故地军队不多且没有斗志,很快就被余福信率领的军队打败,进而自己成为,建立新封国。高罗国再一次一份为三。

    当年高罗国领土一份为三的时候,是由北方的罗国,西方的封国,东方的济国三国组成。但是严格说起来,只有济国是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而罗国原本建立于现在大燕的领土之上,后来随着罗国强大才将属于中原的乐浪郡、玄菟郡、带方郡拿下并且进一步向南入侵。而封国王室也是罗国王室的后裔,因此只有济国才算当地人建立的国家。后来济国与大雍结盟灭了其余两国之后,大雍原本在罗国境内设置安东都护府,封国境内设立熊津督都府。

    可是大雍皇帝没想到济国国王背信弃义,居然乘着大雍与象旄争斗之际,发兵攻打大雍在这原罗国以及封国境内的军队,最后大雍无法两线作战被迫最终与济国以浿水为界。后来济国在大雍后期衰落,再一次一分为三,最终由高罗国统一。而这位高罗王打着罗国旗号而已,而罗国原来发祥之地被海东国占据。这位高罗太祖就以自己是罗国正统自居,完全不顾他根本不是罗国后裔的事实,说海东国的土地是属于高罗国的,并且在郝连泰灭海东国之际强占海东国领土。 现在高罗天下再一次一份为三,一场混战又要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