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府旧事
字体: 16 + -

第一百一十章

    tue feb 23 18:00:00 cst 2016

    孙文与孟广桥商量着南行去广州,考察铁路建设项目,又通过袁世凯与詹天佑取得了联系。

    即日启程前往广州,与詹天佑见面,广东省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迎接孙中山先生视察。詹天佑在同年的7月,任粤汉铁路会办。孟广桥陪着孙中山到达广州时已经是9月的天气了,孙中山视察京张铁路和张绥铁路工程处,总工程师邝孙谋陪同视察。而这个时候的詹天佑任汉粤川铁路会办。被授给三等嘉禾章。并且召集工程师们在广州创立广东中华工程师会,被选为首任会长。

    当时,国外工程界研究发展独轨铁路,詹天佑在广州演说介绍国外研制的单轨铁路。这个提议得到了孙中山的认可和重视,会后二人见面,聊起了铁路建设和国家未来的发展,二人同为一个目标发展,所以二人谈的很是高兴,孟广桥陪同孙中山参与了当时的会谈,期间孙中山介绍孟广桥,说起了孟广桥的爷爷,詹天佑回想起自己在美国学习的日子,问起孟传智的现状,才知传智公早已经去世,很是悲伤,说起了二人交往的事迹。詹天佑说那一次去美国的人都是幼年,对家乡还有着眷恋,在国外的岁月,就是那一群人也是不得常见,但是国外的同学们就成了最亲的亲人。

    孙中山说道:“眷诚公,我如今已经向袁世凯大总统提议,要在全国范围内修建自己的铁路,到时候还要眷诚公大力支持才是。”

    詹天佑说道:“先生为国民计,我自当效犬马之劳。”

    孟广桥说道:“中国的铁路,自有先生之后,才有的国有铁路,而今正是百废待兴之时,我们也要为民国的建设出力才是。”

    詹天佑说道:“国民素质和国家建设,靠的就是一个通字,我是搞建设的,和你们搞政治的认识不一样,考虑问题也是不一样,所以我说的你们也可能不懂。”

    孙文说道:“那里,眷诚公认识的政治和我们认识的政治都是一通百通,一个道理,为的都是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复兴。”

    詹天佑看了看孙文说道:“先生真是高见,正所谓一通百通,一个道理,治国如烹,也就是这个说法。”

    詹天佑接着问道:“先生以后有什么打算,要从那里开始?”

    孙文对铁路建设应该说是一点也不懂,他选择这行,主要是向袁世凯表明自己要远离政治,而非是靠这个生活等,而且这个是孟广桥给他推荐的,他便看了看孟广桥,意思说你要接着说了。

    孟广桥明白孙文的意思,便对詹天佑说道:“我和逸仙兄对这个都是外行,但是先生是有一颗建设国家的心,至于该从那里下手,我们还要请教先生才是。”

    詹天佑说道:“如今我们国家可以说铁路建设都是外国公司把持,而且我们修建铁路的费用也是捉襟见肘,所以很是困难,但是我们国家的铁路建设却是要比外国那些国家来说,是刚刚起步,所以那里都需要铁路建设,和铁路建设人员。”

    孟广桥说道:“我们最近路过黄河,发现黄河两岸的人民为了过河也是煞费苦心,不知道眷诚公对黄河上建大桥有什么打算没有。”

    詹天佑说道:“09年我就曾提出调查济南黄河大桥工程报告,可当时由于众多的原因而被搁浅,黄河自古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将来我相信在这个黄河上要修建的不只是一座几座大桥,而是很多座大桥,就是长江珠江这些流域上也要有很多的大桥很多的铁路出现。”

    与詹天佑的谈话是很成熟的,孙文在詹天佑那里得到了很多铁路建设上的意见和提议。二人辞别了詹天佑,又在广州等地做了一些实际性的考察,还考察的视察了黄花岗,给那里当初参加起义的烈士们送了花圈,举行了拜祭仪式。

    孙文想起了牺牲了这里的战友和同志们,又想到已经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都是这些人洒热血促进的,孙文促使当地的政府,要给埋葬在这里的革命烈士们修建纪念碑,进行纪念。

    孙文毕竟是当过总统的人,虽然已经下野,但是他说的话,还是很管用的,当地政府立刻在当时起义的现场和埋葬革命烈士的地方,修建了纪念性的标志。

    孙文并且主持和写了悼文。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文想起当时革命斗争的惨烈,想起当时这些烈士们抛尸荒野,泪水不由的夺眶而出。

    孙文说道:“在战斗中和失败后,被残杀的革命党人,遗体血肉模糊,陈尸于街头示众,惨不忍睹。而我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冒险挺身而出,不顾满清当局禁令,以《平民日报》记者的公开身份,5月3日,组织了一百多人(收尸人),把散落并已腐烂的七十二位烈士的遗骨收殓及葬于此,使一代英烈的业绩彪炳史册,永垂不朽,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民。我们革命成功而不能告慰先灵,是我们的不对,我等一定要记住英烈们的业绩,让后人万代敬仰。”

    孟广桥当时并没有参加这次起义,他知道是黄兴领导的这次起义,意义重大,所以也写了文章来追悼当时牺牲的英烈们,发表在当日的《平民日报》上,其中写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实数应为八十六人)发掘了中华民族的良心,弘扬了浩然正气,这种精神力量一旦为天下人所共识,其意义便远远大于一城一池的攻取。清朝末叶,民气日益委靡,老百姓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有此一役,国人不禁要扪心自问:何者为义?何者为勇?何者为雄?何者为烈?何者为国家?何者为私己?何者为民族?何者为个人?所有这些,何者为先?何者为后?他们受此雷鸣电震似的一激灵,也许会有五分钟的清醒,五分钟的活跃,五分钟之后,他们仍将安居于“铁屋”之中,归于酣睡,归于麻木。不论是“放血疗法”,还是“震惊疗法”,在这样的国民面前,又能有多少疗效?这真是令人既悲愤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白流的鲜血都被雨打风吹去了,再无痕迹,烈士的生命只好似在夜间擦亮了一根又一根火柴,身后仍是黑夜,仍是豺狼当道的荒野。黄花岗起义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虽然失败了,但其伟大历史意义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黄花岗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

    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无论如何,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的更快到来。

    而如今换来了崭新的民国,先烈们可放心安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