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却之阵
字体: 16 + -

第三十一章,结伴同行

而他本就没有什么时间,怎么去找?

    所以,他只能看缘分。缘分让他什么时候与柳永重逢他就什么时候与柳永重逢。而他们既然能第一次认识就结为异性兄弟,那必然是缘分极深的。

    所以,古风现在根本不必因此而愧疚,也不必因此而对自己耿耿于怀。

    范仲淹也是没想到因为自己的随口一提,古风想起柳永后会如此,心里一时有些愧疚,不由叹道“古兄,实在是抱歉,我不该提及柳兄的,没想到提及他会让你如此伤怀。”说完,顿了一会儿,又道“大家相遇即是有缘,如此有缘有景之际,我们还是应当说些快乐开心的事。”

    又顿了顿,范仲淹看向包拯等人,拱了拱手,疑惑道“这几位是……”

    “在下李清清”李清清回礼道

    “我叫李安安”李安安大大咧咧的,完全就不知道回礼,惹的李清清又是一阵嗔怪的眼神。

    “李剑苍”李剑苍对于初相识的陌生人一如既往地惜字如金。

    “在下包拯”包拯回了一礼,笑道。

    “在下公孙策”公孙策微微回了一礼,淡然道。

    开始的李氏三人介绍自己时范仲淹还是一脸的淡然。然而到后面,他实在是没想到天下第一聪明人包拯和医命双绝公孙策也在此。心中的淡然再也无法保持,升起渐渐一股震惊。

    一个富豪和一群普通人坐在一起聊天会如何?因为那些人只是普通人,甚至有的人还是自己的崇拜者,所以富豪可以如众星捧月般,可以淡然处之。

    然而,聊着聊着,突然发现坐在自己身边和自己聊天的人里面有一个甚至两个人居然是盛名远播的首富,心里会有何感受?震惊当然有,然而震惊之后……

    范仲淹初知眼前之人居然是公孙策和包拯时不由得有些震惊,然而震惊过后心里悄悄萌发出一股不服。

    第一聪明人?

    他是真的如传说般可称第一聪明人还是这只是众人的吹捧?

    范仲淹没接触过包拯,只是听说过他。然而道听途说毕竟只是道听途说,谁知道是真是假?

    故而,范仲淹理了一下情绪后深深拱拱手,正色道“原来你就是传说中的包拯,当真是久仰大名啊!”

    “哪里哪里,这不过是世人虚传罢了,没什么大名。”包拯拱了拱手,谦虚道。但嘴角却是在不经意间微微勾起,流露出了一缕笑意。

    “非也,怎么会是世人虚传呢?正所谓无风不起浪,如果你没有那般聪明,怎么会被传出如此名气呢?”范仲淹正色。

    但心里却觉得此人估计是名不副实了,连承认第一聪明人之名都不敢,能有多聪明?而且他那得意的笑算什么?对我们这些没有第一聪明人之称的人的嘲笑吗?

    心里悄悄生出一股淡淡的不屑。

    这是怎么回事?不应该呀!

    发现场面有些针锋相对,古风有些疑惑,但还是开口劝道“包兄,你就不要谦虚了,我们认识这么久了,你是否聪明我们会不清楚?不过……聪明并非知识,聪明只是想什么都想的快些,而知识则是自己学到的知识,理解了的知识。聪明者并非要知识渊博,知识渊博并非一定要是聪明人,只是有些关系罢了。所以,范兄,包兄他如此谦虚又是有些道理的,毕竟他的知识并非是最渊博。”

    听到古风此言,范仲淹心里猛的一震。

    是啊!那我为什么要如此针对包拯?

    是了,我毕竟是年少气盛,之前心里的那股不服影响了我。

    心里的那股不服顿时烟消云散。

    于是,范仲淹朝包拯拱了拱手,歉然道“包兄,实在是抱歉,请原谅我的年轻气盛,之前听到你就是包拯时我心里的不服影响了我,我实在是没理由如此针对你啊!”

    何人不曾年少气盛?

    包拯理解范仲淹的不服,也理解他的年轻气盛。故而拱手回礼道“范兄,何人不曾年轻气盛?作为年轻人,这是必然的,毕竟我也年轻气盛过。”说完,稍稍停顿了一会儿,笑道“不过,范兄,礼于人为知礼,礼过于人则为失礼呀!”

    失礼?

    想起范仲淹总是喜欢拱手施之以礼,他们不由得都笑了起来。

    “呵呵!”听到包拯如此说,再加上他们忍不住的笑意,范仲淹颇感不好意思的跟着笑了笑。

    他知道包拯为何如此说,因为自己之前每次和他们说话时总是要施礼,而他们也只得跟着回礼。

    其实他也知道礼过于人则失于礼的道理,但是因为他们是第一次认识,而古风又是太子的至交好友,难免有些紧张,所以才会如此的。

    夜近三更,雨渐渐歇了,但天上乌云却是依旧。

    破庙里,众人的欢声笑语也渐渐停了。

    唯有中间那堆火依旧在熊熊燃烧,几个善武之人静静地坐在一边,而其余人皆已呼呼大睡。

    杭州县衙,昏暗的偏堂内,几人烦躁的坐在太师椅上,手里捧着茶杯相互无言。

    沉闷的气氛压在几人心头,心里有些压抑。

    “大人,怎么办?”良久,一个无助的声音在这偏堂里响起。

    “还能怎么办?那范仲淹,我听说他一身正气,是个硬骨头,不好弄啊!”刘承珪端起茶杯小啜了一口,无奈道。自从知道知县之位不是自己之后,他的心情就有些不好,结果今天打听清楚新知县是范仲淹之后,他的眉头就一直皱着没有松开过了。

    原以为有王大人的推荐,自己升任知县是板上钉钉的,没想到却是中途杀出个范仲淹,再加上王刑之故,自己仍然只是个县承。

    这让他失望之余不禁有些愤怒。

    而且那人传言是一个极清高廉洁之人,这让他几乎可以看见自己未来的艰苦。

    “那大人以为,我们该如此对待范仲淹的到来。”说话之人显得中气十足,而且这话还问到点子上了。

    刘承珪听到这人的声音不由得抬头看了他一眼。

    这是他最得力的属下,校尉官卫铁。看到他,刘承珪心里稍稍有一丝宽慰。

    揉着额头想了一会儿,刘承珪沉声道“先不管,我们以静制动。如果他实在是不识相,那就让他和杨骞一样!”说到杨骞,他的语气已是变得森寒。

    杨骞!

    听到这个上任知县的名字,堂下众人心中一阵悚然。

    旭日东升,雨过天晴的世界格外清新。树叶上,草上,花瓣上,都挂着昨日的雨珠。

    泥泞的道上车辆难行,同行的古风几人和范仲淹一行人只得骑着马走。

    雨过天晴是新生,也是凋零前的回光返照。

    骑着马走在路上,因为路的缘故而不能纵情驰骋,但如闲庭漫步般悠哉游哉的走在路上,细细欣赏着路边的或菊花或桂花或……却是别有一番滋味。

    秋的菊,在这雨后悄悄盛开,沾着点点雨水显得娇艳欲滴。

    春夏的绿色树叶,红的花,黄的花,白的花,粉的花……过了花期,入了这萧瑟的秋都被凋谢。

    唯独菊花,这唯独盛开于萧瑟秋风中的秋菊,在这个雨后,开出了它独有的姿态。

    初晴的雨,仍旧有水珠滴下。滴答滴答,滴在叶上,滴在花上,滴在地上,滴在人的身上。

    “古老弟,你看这秋菊,开的多美啊!有没有兴趣赋诗一首?”悠闲自在的范仲淹突然开口道。

    “好啊!不如我们来以这秋菊为题吟诗作对一番,也好附风会雅。”不等古风回答,包拯便兴奋的插嘴道。

    一路无话这对于活泼好动的包拯而言实在是个折磨。

    而且这雨后的天,盛开的花,凋谢的叶,如此富有诗意。如不吟诗作对怎么对得起这如诗如画的美景?

    “好!我也正有此意。”听闻范仲淹的提议和包拯那兴奋的声音,古风一时间也是诗兴大发,不由得赞道。

    “既如此,那就我先来开个头吧!”范仲淹微微点了点头道。

    只见他看着这秋菊,然后又仰头望了望树上挂满的水珠,沉吟了一会儿后道“袅风惊未定,溪影晚来寒。不得重阳节,虚将满把看。神仙谁采掇,烟雨惜凋残。牧竖樵童看,应教爱尔难。”

    一首好诗从他嘴里缓缓吐出,吸引了古风,吸引了包拯,吸引了公孙策,也吸引了李氏三人和其他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