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之纵横天下
字体: 16 + -

第124章 袁术的皇帝梦

    荆州一行,虽是在襄阳待的时日不多,但辛锐目的基本达到,除了将荆襄学术界的代表人物从老到少一网打尽之外,还意外地拾到黄忠和甘宁两员大将。

    辛锐自始至终丝毫没有与刘表会面的打算,虽然现在刘表对朝廷还算恭顺,只是人心难测,刘表能帮着袁术打孙坚,又能利用张绣为援抵御袁术,这般反复的人,谁知他会不会对自己打什么主意?在襄阳多住一日,暴露的危险便陡然增加一分,辛锐可不想傻傻地把自己折在襄阳。

    识时务者为俊杰,自古以来都是懂得审时度势的人能活到最后,活的最好。强如韩信者,还不是因为看不清局势而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与辛锐相比,淮南的袁术可谓反面教材的典型。此时的袁术,由于得到传国玉玺,自认为天命所归,越发骄横跋扈,正酝酿着发兵徐州,完成自己千秋一统的大业。

    事情的由头说来可笑,袁术原本的目标正是刚在江东立足的孙策。孙策自从以玉玺为质从袁术处借得兵马,在江东立足之后,便发付使节前往淮南讨要玉玺,可料想这玉玺自然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袁术一直都有称帝之心,再得了玉玺,又自忖兵多将广,占据淮南之地多年,自然不把乳臭未干的孙策放在眼里。不但不还玉玺,还要起兵攻打江东,一不做二不休地铲除孙策,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实现对玉玺的占有权。

    好歹袁术帐下还有个明白人,长史杨弘见袁术冲动,劝谏道:“主公稍安勿躁,孙策此去江东占了丹阳一境,收得刘繇帐下军马粮草颇多,况且他占据长江天险,急未可图。若主公要进兵时,不如北上攻略徐州,刘备自从入主徐州以来,屯兵边境,对我淮南时思进犯,况且他和吕布、辛锐结为朋党,若不日三家平了曹操,只怕于我军更加不利。”

    杨弘虽然算作袁术阵营里的智者,但他这点才能相比郭嘉、贾诩等人还是相差甚远,从这一番对策中不难看出,这人目光也算是短浅到一定程度了。

    “刘备是当今天子钦封的左将军,并查看宗谱认其为皇叔,主公此战,只怕有失公论。再者前番三家联军战败曹操,豫州一地尽归辛锐所有,若我军北上,必被汝南陈登和汝阴臧霸所乘,倘若三家再度合兵伐我,后果不堪设想,望主公三思。”只见众幕僚中走出一个中年文士,一脸正气,向袁术进谏道。

    此人是袁术帐下功曹,名叫袁涣,虽也姓袁,却不是袁术本家,袁涣的父亲袁滂曾是灵帝时朝中的司徒,一家颇有贤名,到了袁涣这一代,也是敢于坦诚直谏的忠良之士。

    虽有良臣,奈何袁术心意已决,玉玺本就深深刺激着他那颗日益膨胀的野心,再者袁术不知兵事,仍旧陶醉在自己帐下雄兵数十万的美梦里,仿佛觉得只要自己大手一挥,淮南军便能横扫大汉十三州,轻易为自己挣出一张龙椅一般。

    “曜卿(袁涣字)之言虽有些道理,不过也不甚切实。前番辛锐联合吕布和刘备在豫州破了曹操,自军伤亡也颇为惨重,尤其是刘备在芒砀山一役折了近万骑兵,徐州哪还有守土之军?兵贵神速,我军只要在北海和濮阳两家援军来到之前拿下徐州,到时还怕他辛锐不成?再者此次进军之前我将遣使去往河北、陈留,结连本初和曹操,他们和北海都有大仇,只要我许以好处,必然肯发兵助我。有这两家在北面牵制辛锐和吕布,何愁拿不下一个小小的徐州?待徐州平定,我便以传国玉玺昭告天下,登基称帝,届时北海那个小皇帝也不过是个废物罢了。”袁术按照自己的逻辑,快速地下了决定。虽然袁涣之言他并不爱听,但鉴于袁涣也是名门之后,为表现自己善待名士,虚怀若谷,袁术始终不曾怠慢与他,这一点袁术与自己庶弟袁绍可谓异曲同工。

    接到袁术兴兵的消息是在六月初,辛锐此时已经回到北海有段日子,张仲景果然没辜负辛锐一番期望,黄叙的病情在他的悉心调理下已经得到控制,因此黄忠父子在北海已经定居,黄忠夫人于当初生黄叙时难产而死,这爷俩倒是没有其他牵挂。

    甘宁在辛锐启程不久后便得到刘表一纸调令,叫他去驻守南阳,由于先前的约定,甘宁上任不到三天便带着旧部八百水贼,手持辛锐留下的书信找张绣和贾诩去了,而后经过一番辗转,成功到达北海向辛锐报到。

    荆州三老引着族中子弟和书院部分精英学子陆续也都举家迁到北海,为了轻装简行快速赶路,庞家更是将一干家私大多留给了家丁仆役。可笑刘表昏聩至极,治下连番丢了这许多名人,他竟是毫无察觉。直到最后一批离开襄阳的庞德公一家走了五日之后,才有蒯良上报政堂,刘表原本沉浸在二子刘琮三周岁生日的喜悦中,闻讯大惊失色,派人前去寻找时,只剩下庞家一些下人,问庞德公等人下落,竟是无人知晓,只道走远亲去了。

    如此一来北海可谓人才济济,为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辛锐特地命陈登从颍川将徐庶老母接到北海,令徐庶好生感动了一番。

    新得了一班生力军,自然少不得一番封赏,辛锐表奏天子,封黄忠为伏波将军,甘宁为横江将军,将先前诸葛亮之职一分为二,诸葛亮任左军师将军,庞统为右军师将军,徐庶为别部司马,兼任颍川太守,石韬为平原太守,崔钧为琅琊太守,孟建为东莱太守。崔琰由于前日治理泰山颇有成效,收回从事中郎,任命为泰山太守。

    荆襄三老都不愿在朝为官,因此辛锐并不勉强,只叫他们著书立作,教授弟子。

    眼看儒学堂已经满足不了当前如此多‘著名老教师’的教学需求,辛锐在禀过皇帝大哥,得到支持之后,便叫孙乾、杨修拟出方案,将儒学堂扩建为北海学院,其中设置经学、商学、农学、工学等诸多课目,分别由郑玄、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糜竺、甄远等人全职或兼职任教,医馆和讲武堂按原规制保留,仍旧是张仲景和郭嘉统筹。

    自此天下在北海这一处,众行业皆是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别,前来求学的学子则是根据个人兴趣,因材施教,并且有多余精力和能力者,可申报多个学科,并不要求专工一门。

    这一条政令颁布之后,除了一些顽固地士族和朝中多数王公大臣,众人无不拍手称快,尤其对于商贾和百姓家的子弟来说,所学技艺即使未必出类拔萃,也可回家利用所学帮助家人经商种田,令收获增加不少,何乐而不为?因此学院自扩编以来,无数出身平民的子弟蜂拥而至,几乎踏破了学院门槛。

    活字印刷坊不日便在辛锐的监督下大功告成,甄小姐不忘前时笑谈,竟真的在家整理辛锐所讲《水浒》和《射雕》的故事,准备来日叫作坊印刷出来,流传天下。

    先前那些曹操军的俘虏,由于都在辛锐安排下见过天子圣颜,此时倒是没那么强烈的反抗了,除了曹洪、曹昂这两个个曹操嫡亲还有些不太安分,其他诸如程昱、李典、于禁、满庞等人,都每日在北海军士的监督之下参与盐场或酿酒司的活计,美其名曰‘劳动改造’,甚至于曹操的侄子曹安民和曹休,都隔三差五地会去铸造司打打铁,完全没了初时的嚣张气焰。

    看来郭嘉的计策已经初见成效,大义感召之下,这些人多半都能看得清形势,不管出自真心还是假意,至少令辛锐了却一桩心事,相信只要监管上不出差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还是完全能够改造好,成为辛锐对外宣传,抨击反动势力的一张王牌的。

    大将军府议事厅此时人员颇为密集,袁术进军的消息在信鸽的传递下第一时间便从汝阴臧霸那里到了辛锐手中。大战在即,众人脸上都有一丝凝重,但更多的是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袁术以纪灵为主将,雷薄、陈兰为副将起兵数万攻略徐州,由于淮南距离徐州最近,袁军又是急行军,因此旦夕可至。以刘备目下实力料难抵挡。子义和公明亦分别有军情传来,袁绍和曹操各自陈兵边境,只怕这是袁术为了拿下徐州,故结连这二人以为外援。”郭嘉作为首席军师,先向众人做了简单的军情汇报。

    “诸位都说说吧,徐州救还是不救?袁绍、曹操又该如何应对?”辛锐好整以暇地坐在主位,向群僚问策道。

    “除却预备役,平原子义处现有四万人马,许昌公明处两万,汝南元龙处和汝阴宣高处各一万五千,北海目下只剩骠骑、飞熊各五千人马,前时在下于曹军降兵挑选出两万五千精壮之士,经数月训练,目前可堪一战,已输送五千军士前往泰山、琅琊做日常守备之用,以填补宣高带走的一万泰山军之空缺。哦,张将军的四万宛城之军并未算在内。”郭嘉如数家珍,将目前自军状况向众人道出,犹如一台精确的计算机。

    “也就是说北海目下只有三万可用之兵?”辛锐问道,这几日光忙着安排众人职责,筹备学院,倒是把军事撂在一边。

    “我的主公,这个数目已是不少了。算算各地屯兵总和,我北海已有精兵近二十万,这可不是袁术之流的乌合之众,都是战场上拼杀过来的精锐啊。”郭嘉撇撇嘴,对辛锐的疑问大为鄙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