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之纵横天下
字体: 16 + -

第85章 煮酒论英雄1

自天子驾临北海,一晃已过半月有余。期间各路诸侯纷纷遣使来北海朝贺,近一些的诸如曹操、袁绍、刘备等都早已来过,远点的像西凉韩遂、西川刘璋、荆襄刘表等则还未到达。

    众诸侯的心思虽然不好琢磨,但面子还是给足了皇帝的,一来至少装出一副‘我仍是汉臣,仍效忠汉朝’的样子令自己少树敌,二来还能多少从皇帝处求得一些封赏。

    刘协自然明白这些道理,经过董卓和郭汜、李傕的先后折腾,刘协再也不是那个天真且无忧无虑的陈留王了,好容易捞到辛锐和杨彪这几根救命稻草,正是需要好好借北海之势,重整大汉威仪的时候。

    辛锐对皇帝的心意揣摩的比较明白,又因为自己于各地开设的情报机构颇为得力,能够掌握各家诸侯的状态和动向,因此在接待来使时给刘协做了一回参谋,让刘协可以好整以暇地区别对待每一家。

    这其中刘备是亲自前来的,辛锐暗自好笑,这个刘大耳朵,到底还是走了历史轨迹的老路了,尽管历史上他是被曹操击败以俘虏的形式进入许昌,而现今却是堂而皇之地前来朝贺,说不得自己也要跟他演一出‘煮酒论英雄’了。

    刘协对刘备印象很好,首先因为刘备毕竟是宗亲,虽然隔了多少庶辈,但拿过宗谱来一看,这还是自己的皇叔,这层关系就不是一般人能相比的了。再者刘备虽然成事较晚,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漂泊生活,但无论哪一场保皇战,都有这位皇叔的影子,从剿灭黄巾到讨伐董卓,这哥仨始终活跃在第一线,关胡子当初更是泗水关前斩了华雄,天下闻名。有这般忠心汉室的前事摆在那,又怎能不叫皇帝高看一眼?心生感激。其次刘备确实招人喜欢,一脸忠厚长者模样,一身正义国士之风,谈吐又颇为不俗,放在历史上,公孙瓒喜欢他,袁绍喜欢他,卢植喜欢他,孔融、陶谦、吕布都喜欢他,更不要说他手下关、张、赵等人了,也就明白人曹操颇为忌惮他,但还是有些喜欢他的,几乎人见人爱。

    刘协是个多年的孤儿,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乍见这族叔,血浓于水的亲情陡然泛滥,又怎能不叫他生出依赖之感。

    刘备也会算计,有了赵云这层关系,加上三家盟约在前,北海又吞并了他无力监管的琅琊国,他料想辛锐于情于理都绝对无心加害自己,因此趁皇帝下诏这个好机会,他带上赵云马不停蹄地赶来北海。

    赵云内心颇为尴尬,但想着自己现在毕竟是刘备部将,不能因私废公,只好随主公一同来了。

    刘备亲来,这排场自然和接待使臣不一样,辛锐也有心探探徐州虚实,因此建议刘协大排宴席,招待皇叔。

    第一次面对面和刘备相见,辛锐感慨颇多,想来的确好笑,从自己出山时北海求援开始,自己对刘备一直警惕不已,因为此人那种所谓仁义的行事方式,叫辛锐从心底不喜欢。

    但冥冥中自有天意,刘备几经辗转,仍然入主徐州,并且当今形势相比历史轨迹,对他更加有利。因为来自曹操的威胁,已经被北海和濮阳联合抵挡住,他只需严守淮南的袁术,便可高枕无忧。徐州是连接南北的枢纽,是个农业、商贸重镇,物产丰富,经过一番休养生息,自可以积累相当大的财富和军备,届时刘备足以笑傲群雄。

    刘协却不知辛锐心中和刘备的那些龃龉,只是一见自己的‘皇叔’,便开心不已,宴会间推杯换盏、频频敬酒不算,还将刘备请入后堂,引皇后、贵妃等家人与其相见。

    到了晚间,干脆就留刘备在太守府这个临时皇宫过了夜,叔侄二人秉烛夜谈,很是开怀。

    第二日皇帝便下旨,封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领徐州牧,就叫刘备总督徐州军政,以拱卫朝廷。刘协心中高兴,向朝中文武道:“朕前番得遇大将军,今番又见了皇叔,真是汉室之幸,二位当齐心协力共扶大汉,何愁汉室不兴。”众大臣都一齐祝贺。从此刘备‘皇叔’的称号,便天下皆知,大大地提升了他的威信。

    事已至此,辛锐也说不上是福是祸,他早知刘备绝非久居人下之辈,而今人家堂堂正正来拜见皇帝,得了封赏不说,又被皇帝百般推崇,这对于徐州今后无异如虎添翼,这般阳谋,任谁也无法破局,毕竟头顶上还有个皇帝,总不能忤逆。

    只希望刘备心中有数,不要参与什么衣袋诏之事,叫自己不至于后院起火,不过想想董承、种辑等人,都是自己一路从长安救回来的,和自己并无过节,马腾又是自己爱将之父,不日便会来到北海,若是他们还要闹出衣袋诏这样的事件,可实在是说不过去了,想到这里辛锐复又释然,促使刘备造反的条件并不成立,想来以刘备的才智,也不至于蠢到以区区徐州之兵和北海抗衡。

    大将军府即原来的中郎将府于第二日晚间设宴,招待刘备和赵云,辛锐启奏皇帝时,刘协仍旧不舍,要在太守府继续设宴,刘备施礼道:“陛下两日已多次宴请微臣,再不敢扰了陛下清净,大将军情谊拳拳,微臣亦不好拒绝,还请陛下恩准。”

    刘协只好点头道:“皇叔如此说,朕便不勉强了,还请皇叔在北海多留些时日,也好陪朕说说话。”转对辛锐道:“既是大将军厚意,就叫皇叔前去赴宴,大将军可要替朕多敬皇叔几杯。”

    辛锐施礼应诺道:“请陛下放心,末将亦是久仰皇叔风采,想向他多多请教,蒙陛下恩典,末将感激不尽。”

    刘备连道不敢,刘协送众人出了正厅,众人告罪,刘协方才回去。

    大将军府此时并不热闹,辛锐特意没有叫其他人作陪,只在府中正厅内摆了三席,引刘备二人进府之后,辛锐笑道:“御宴虽热闹,但太过喧哗,皇叔此番赏光来敝府,锐并未邀请其他同僚作陪,只你我三人,浅酌一番,不知皇叔意下如何?”

    “大将军此言正合备心,备亦是颇喜清净,这两日蒙陛下隆恩邀请,不敢不去,备早已不胜酒力。哦,备还要多谢大将军救子龙出冀州,若非大将军厚恩,备与子龙不知何年才能再见。”刘备说着便要下拜。

    “皇叔切莫如此,可是折煞我也。”辛锐慌忙扶起刘备,笑道:“子龙是个义士,我也是爱惜他的忠肝义胆,又兼一身好武艺,助他脱险,实在是不足挂齿,谈不上恩情。”

    刘备这套随遇而安是他赖以生存的王牌,无论在哪里,总是能够第一时间进入状态,找到切入点,并且和任何人交流都毫无障碍,叫人如沐春风,不得不说是一种极高的修为。

    赵云一路沉默不语,想来是心中颇为不自在,只默默地跟在二人身后。

    到了正厅,酒宴早已齐备,辛锐邀二人入座,刘备告个罪才入了席。

    “皇叔,北海虽然是偏僻之地,这杜康酒还算拿得出手,早就听闻你家二将军和三将军颇为好酒,来日你回徐州之时,我吩咐酿酒司多送几坛头锅杜康给你,还望皇叔代为向关、张二位将军致意。”辛锐一边为刘备把盏,一边闲话家常一般道。

    “大将军言重了,在下二弟三弟何德何能,敢叫大将军挂怀。备在此替他二人多谢大将军美意。”刘备双手恭敬地捧着酒盏,连道不敢当。

    “皇叔既是天子族叔,我僭越也该称一声长辈,温候亦是我的岳丈,况且之前我三家便是联盟,如此我三家更是亲上加亲了,今后无论哪家有难,都该鼎力相助。不知皇叔可有需要我北海之处?”敬一盏酒之后,辛锐笑问道。

    “大将军既然动问,在下也不敢隐瞒,徐州于三家之中实力最弱,皆因陶使君相让徐州之时,此地已饱经战乱,被曹操屡次劫掠,幸得大将军与吕温侯联兵牵制曹操,方才平息兵戈。而今徐州百废待兴,在下实在心有余力不足,不知大将军有何妙策?”刘备愁眉苦脸道。

    来了,刘备最会哭,更会哭穷,刚说一句便打蛇随棍上。辛锐暗自好笑,却做悲天悯人状,叹口气道:“皇叔仁政爱民,锐深深敬服,如今我三家唇亡齿寒,徐州之事便是北海之事。这样吧,来日我便召集公佑、子仲,计议向徐州提供军需物资之事,另外北海新设一个商务司,若是皇叔不嫌弃,即日起我两地便大规模开展通商,北海所有物资,只要徐州有所需,一律半价销售,商人的亏损,皆由北海商务司补贴。不知皇叔意下如何?”

    辛锐此举可谓天大的好处,刘备不禁暗自动容,是北海真有如此雄厚的财力,竟然对物资如此不屑一顾?还是辛锐此人端的是正人君子,仁人义士,对自己这个联盟如此眷顾?

    北海钱粮富足自是不假,但在这个世道里,谁会傻到怕自己钱多粮多兵多?辛锐若是真的仁人义士,又怎会占了琅琊?诸多矛盾,叫刘备百思不得其解,一时间愣在当场。

    一旁的赵云见刘备走神,忙出言道:“大将军如此仁义,令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