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之纵横天下
字体: 16 + -

第78章 北海大封赏

    荀彧被杨彪一番言辞,说着心中痛处,那还能再多言,随后北海众人启程,留下呆立原地的荀彧,任凭夏侯渊怎么呼喊,始终默不作声,只是不住地摇头。

    荀家历代都是忠心大汉的能吏,自己是汉臣之后,现在自己随曹操做的事业,虽说讨贼安民亦是为大汉尽忠,但这其中越来越多地掺杂进曹操个人的影子。军士、百姓只知曹将军而不知天子。

    从这次曹操要留下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看来,其用心更是不言而喻,荀彧心里都明白,只不过长久以来,他不认为当世之人有比曹操更强悍者,因此他总是默默自我安慰,曹操若是能一统天下,待四海升平后还政于汉帝,这便是最好。

    疮疤不揭,便不那么痛,只是一直刺挠,莫名地刺挠。而今杨彪一番重辞将这层伤疤揭起,顿时叫荀彧心中滴血。“三十多岁的人了,是该想想自己前程了。”荀彧自言自语道。

    北海终于到了,这一路上,可谓说不尽的心酸,辛锐暗想西天取经莫过于此。

    而今终于修成正果,众人自然皆大欢喜。

    太守府前,孔融、陈珪等老臣引着少壮派跪成一列,迎接天子车驾。北海市井热闹异常,百姓纷纷走上街头,望着车驾缓缓行来,啧啧有声地赞叹不已。

    大汉皇帝,这个遥远而又切近的名词,现在变成一个真实的人,就坐在马车里,北海百姓又多了一个可以一辈子引以为豪的谈资:我见过皇帝,就从我眼前过去了的。

    献帝下了车杖,在小太监的搀扶下,于太守府前站定,众人口称‘万岁’,长跪不起。

    直到太监再三喊平身,这才在杨彪等官员的搀扶下,一一起身,孔融、陈珪等人已是泪流满面。

    十四岁的刘协由于颠沛流离,长期营养不良,有些瘦削,显得颇为成熟,进太守府之后,便叫太监颁旨,首先昭告天下,说皇帝驾临北海,着星象官夜观天象,见昔日齐都临淄有帝王之气,欲迁都至此这一套话。而后,开始对护驾功臣和北海一众进行封赏:

    杨彪官复原职,封太尉,位列三公之首;辛锐封大将军;孔融封光禄勋,受太尉节制;杨奉封卫尉,受太尉节制;陈珪封光禄大夫,受光禄勋节制;张济封执金吾,因其失踪,故令其侄替之,受大将军节制;董承封车骑将军,受大将军节制;徐晃封大将军营校尉,受大将军节制;马超封将军司马,领骠骑营,受大将军节制;贾诩封将军长史,受大将军节制;其余随驾官员,各有封赏,本来童渊也有官职,但老爷子对做官没甚兴趣,谢辞了。

    辛锐万万没想到皇帝大哥会封自己做大将军,竟是把军权完全交给自己,微微抬头看献帝,只见献帝也正注视自己,不需要太多言语,皇帝的这份托付,一个眼神辛锐便完全明白了。

    其实所有军权原本也是辛锐手中的北海之军,逃亡带回来的保皇军千把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但皇帝来了,照常理无论怎样也只会掣肘,只会将北海旧日格局打破后一点点收走权力,但恰恰相反,刘协却是一来便全权委托给辛锐、杨彪等人。

    刘协这一举动,叫辛锐明白,皇帝也是个有大胸襟的人,前番颠沛流离只是因为他生不逢时,若是将有这种作为的皇帝放在治世,怕不又是一个千古一帝。

    历史上你曾经所托非人,闹得个被迫禅让、郁郁而终的结局,现而今你遇上了我,这般推心置腹,说不得也得叫你做个千古一帝。辛锐暗暗想到。

    这回有了皇帝下旨,辛锐这个七岁的大将军当是货真价实,比起袁绍自己给自己的封号,辛锐可谓名正言顺。

    既然做了大将军,辛锐便有权开幕府,成立自己的军事小集团,见刘协敞亮,于是辛锐也不客气,直接向皇帝保举了北海众文武:

    太史慈封镇北将军,领弓骑营,都督冀州军事;陈登封军师祭酒,制定将军府规章制度,参赞军机;孙乾封东曹掾,掌管钱粮府库;糜竺封西曹掾,掌管商贸移民;杨修封将军府主簿,负责法典狱刑,撰写文书;许褚封平西将军,领飞熊营;辛霸封平北将军,领刀盾营;吕蒙封游击将军;徐盛封讨寇将军;马云騄封奋威将军;诸葛亮封军师将军;夏侯兰封建武将军;臧霸封安南将军,兼泰山太守;孙观、尹礼、吴敦三人皆封偏将军;其余未列姓名者,皆由陈登等人具体安排。

    与此同时,老丈人那边也不能落下,刘协对吕布印象不错,当初铲除董卓,皆是吕布的功劳,因此辛锐继续保奏濮阳众人:

    吕布封前将军,领兖州兵马,受大将军节制;陈宫封从事中郎,协助前将军镇守兖州;张辽封平东将军;高顺封平南将军;其余魏续、宋宪等人,皆封偏将军。

    江东那边,辛锐替孙策讨了个镇南将军,周瑜封安东将军;其余程普、黄盖、韩当等人,皆为偏将军。

    圣旨下完,进入众议时间,辛锐见杨彪老头意气风发,心中暗笑,出班奏道:“陛下,臣有本启奏。”

    刘协笑道:“大将军请讲。”

    “素闻老太尉家中有一女,甚是贤良淑德,现在陛下归来,喜从天降,臣因此请求皇上,为老太尉之女杨婉赐婚,如此一来喜上加喜,实乃我北海之万幸。”辛锐不疾不徐道。

    “哦?大将军这个提议,朕颇有兴趣,不知大将军要朕为老太尉之女与谁赐婚?”刘协问道。

    “回陛下,正是陛下亲封的将军司马,微臣帐下马超将军。”辛锐忍住笑,启奏道。

    “嗯,马将军青年才俊,又忠勇可嘉,的确是个栋梁之才,不知老太尉意下如何?”刘协公道地夸了马超一句,转问杨彪道。

    “这……”杨彪大为失态,前番那些尴尬事自然不好在朝堂上对皇帝讲,但转念一想,马超自来北海之后,勤勉踏实,毫无越矩,长安逃亡时还救了自己性命,不知从何时起,杨彪对马超已经没了厌恶,甚至于颇为欣赏这个少年将军。

    瞪了辛锐一眼,杨彪向皇帝道:“老臣无异议。但请陛下做主。”

    辛锐大乐,老杨头还是面子第一,又对皇帝忠心,不忍违背皇帝期望,这招用的简直妙到毫颠,完美至极。只是杨彪这威胁的一眼怕是不太好办,接下来的日子,只怕又要遭到这老头的频频刁难了。

    位列末班的马超闻言心花怒放,急忙出班跪倒,高喊:“末将多谢陛下赐婚,陛下万岁。”又向杨彪和辛锐行礼致谢。

    既然皇帝开了金口赐婚,也不需什么媒妁之言了,皇帝保的媒,天下恐怕只此一家,马超由衷感谢辛锐为他想得周全。

    马超之父马腾一家老小现在仍在武威,受韩遂胁迫,辛锐思前想后,决定建议皇帝给韩遂授个凉州牧之职,韩遂出身马贼,经常造反,无非为了权力二字,这样韩遂得了西凉实权,可以名正言顺做他的西北王,再也没必要挟马腾。

    再给马腾加封一个京兆尹,就叫他携家小即日启程前来北海赴任,便可脱离韩遂掌握,又能和马超兄妹团聚。

    皇帝对辛锐言听计从,当下便拟了圣旨,遣人前往西凉去了,这番赐官不像当初那样只是为了安抚而给个杂号将军,有名无实,料那韩遂得了一州之地,必然欢喜之极,至少在面上,对北海朝廷肯定是举双手赞成的了。

    另外辛锐还有一番深意,若是韩遂与北海交好,两地各有所需,那西凉战马便可以通过他源源不断地交易到北海,对北海成军大有帮助,而北海的军械酿酒,也可以倾销到西凉,换取更多马匹。

    只是这当中路途颇远,又经过袁绍、曹操领地,只怕这一路上会颇不太平,必须尽快清理出一条商路了,黄河一线,日后将成为与西凉贸易的命脉。

    事后,辛锐代表马超先与杨太尉商议一番,自然被杨彪一顿臭骂,最后辛锐咬着牙答应每天供应太尉府十坛上好的杜康,好歹腆着脸哄杨彪将婚期定在两月之后,届时若无意外,马腾便会赶到北海,到时皇帝主婚,这场婚礼必然举世瞩目。

    当前正值金秋,各家都在积极抢收粮草,操练兵马,只待兵精粮足,便要展开一场厮杀。辛锐暗道曹操即将起兵,命众将加紧练兵,无论如何不能叫曹操抢了先手,赶走吕布。

    回到中郎将府,辛锐顾不上休息,便要将修建皇宫、增兵、移民等下一步规划整理一番,忽然军士来报,说张绣求见,辛锐忙道快请。

    张绣脚步踉跄、面色凄凉来到正厅,身后跟着贾诩,二人施礼坐下,辛锐见状忙问:“张将军怎么这般模样?遇上什么事了?”

    张绣半晌默默无语,贾诩开口道:“刚刚弘农家人来报,张将军叔父,在穰城打粮时中了流矢,不幸殁了。”

    辛锐暗想该来的还是来了,正不知该如何安慰,听张绣悲愤道:“叔父前番在华阴与贼军交战时逃回弘农,引旧部要去打粮之后再来寻我等,哪知竟一去不还……”

    张济毕竟是张绣叔父,就算人品差极又心怀叵测,但对张绣还是颇为爱护,叔侄情深,再者张绣对张济那些坏心思也不深知。辛锐不能看着张绣伤感,只得出言安慰道:“将军莫伤感,生死有命,张济老将军忠心王事,也算是为国尽忠,死得其所。我来日便去表奏,求陛下赐个侯爵与老将军,也算对他的家小有个交待。另外,将军可从北海提一支劲旅,前去收拾老将军旧部,就叫文和辅佐你,去南阳报仇,一来老将军能够瞑目,再者将军便占了宛城,与我北海遥相呼应,岂不是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