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之纵横天下
字体: 16 + -

第137章 漫天飞舞的信鸽

“主公此举是否有些太过了?曹军是我北海敌对不说,你看看我军有多少健儿死于他们刀下?为何还要加以抚恤,这不是拿北海的钱粮替曹操擦屁股么?”庞统被诸葛亮拽着出了城守府,此时再也忍不住抱怨道。

    “你说范县还会被曹操复又夺回去么?”诸葛亮淡淡一笑,并不回答却反问道。

    “那必然是不可能的,主公占着的地盘,还不曾听说被人夺回去的。只是这又如何?给此地百姓分配田地牲口,按照安抚流民之法对待也就罢了,那些曹军家属本就是我军的敌对分子,不降罪与他们已经是莫大的恩情,怎么能反而给予抚恤?这不是叫我北海将士和百姓寒心么?”庞统读书时便颇有些赞成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因此行军布政注重法制,尤其是主张对占领区百姓要区别对待,用更为严厉的法度加以制裁。

    “大而化之之为圣,主公此举才是真正的大义凛然。兄长你强调区分敌我固然是节省了北海资源,又能叫众军和北海百姓心安,只是这些都是权宜之计,若是要长治久安,对百姓就不能有一毫偏颇,战死的曹军家属也是军属,虽然与我军立场敌对,但从亲情角度看来,他们同样失去了儿子、丈夫和父亲,难道就不值得同情?再者放眼天下,都是大汉的领土和臣民,主公替天子征讨不臣,只问首恶余者不咎,这样做法不正是宣扬天子的恩泽么?以此法教化百姓,那么其他诸侯治下民心都会向着主公和天子,到时候还有谁会跟朝廷作对?跟北海为敌?”诸葛亮见庞统咄咄逼人,只好耐心地劝说道。

    庞统一身才华少人能及,只是气量心胸未免有些狭窄,他这套观点虽然对于北海集团来说是一心为公,但放眼天下却有些自私自利,小集体主义太过浓厚。

    诸葛亮虽然比庞统年轻几岁,但大局观却是最为难得的,郭嘉每每和辛锐私底下论起卧龙、凤雏二人才德,都对诸葛亮的战略眼光称道不已,将庞统与他放在一起带兵,正是想叫二人互相影响,尤其是让庞统变得心胸开阔、更加大器一些。

    “也罢,主公既然下了明令,这遭便照做就是。只是回头我还是要找主公谈论此事,若不拿个章程出来,来日我军每下一地都要这般厚加抚恤,只怕北海府库迟早要被散空了。”庞统叹口气,一脸的不情愿。

    人长得丑,行事还这般小家子气,看你如何讨得到媳妇!诸葛亮暗自腹诽庞统道,只是面上仍旧笑意不断:“我的兄长,你想到的主公和奉孝先生会想不到么?主公曾说过,北海有的是钱,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莫说大汉十三州的百姓,就是算上匈奴、羌、氐等异族需要安抚时,也拿得出来,这是其一;再者你也不想想,占领一地之后,百姓在天子和主公的恩德感召之下必然更加卖力地投入耕种或者生产,我北海的政治原本就优于其他诸侯,生产工具也更先进,如此一来占领地区岂不又变成一个新的府库?过不几年,兄长你算一算,是我们付出的抚恤多,还是百姓回报的钱粮多?还有,北海现在最缺的是什么?不是钱粮,正是人口。有了横跨兖、青、豫、徐四州这样广袤的领地,如果没有百姓来垦荒种田,拿什么支撑起我们数十万大军的消耗?百姓种粮,商贾贸易,我们收取税赋,拿出钱粮回馈百姓,百姓得到实惠,更加努力地劳作,由此才能保证朝廷和军队的正常运转。这在主公口中,叫做‘良性循环’。若是一味压榨百姓,不懂得体恤民间疾苦,那便很容易失了民心,失了民心的统治者,必然会被百姓推翻。”说到这里,诸葛亮故作神秘地四下看了看,又压低声音道:“想想桓帝、灵帝时,为什么有数百万黄巾军造反?那不都是被朝廷压榨的没了生路的百姓么?”

    “呃......你小子倒是个辩才。”庞统抽了抽鼻子,一脸的乌云都散了:“这么说起来我还真是有些小器了,日后少不得多去主公那里,听听奉孝先生和主公谈事,也好对北海的大政方针多了解一些。”

    “兄长总算开了窍,不枉我一番苦口婆心。”诸葛亮促狭一笑。

    “亮哥儿,敢情找了媳妇腰杆硬了是么?怎的我也是你的舅哥,你对我这般态度,也不怕我找黄家妹子告你的状去!不过你在治理地方的经验上,的确颇有建树,今后可要多和我聊聊。”庞统没了心结,此刻也有心情和诸葛亮说笑起来,自从来北海结识了诸葛亮,他发现这小子最对自己脾胃,再加上辛锐做主给诸葛亮和黄月英订了亲,作为双方好友的庞统更是不把诸葛亮当外人了。

    “小弟不过是比兄长早到北海一些时日,在地方做了些行政事务而已,才对主公大政方针有所了解,不足道哉。反而是行军作战,兄长往往能出奇谋,又坚决果断,这点亮深深佩服,少不得要请兄长多加指点。”诸葛亮从订婚之后,变得越发沉稳,很少见到之前那个活泼俏皮的亮哥儿,令辛锐和郭嘉都大叹神奇。

    也正是这种沉稳,与庞统的偏执激进形成鲜明对比,才使这两人性格互补,很快打成一片,这不得不说是天意和缘分了。

    两人一路说着,来到城中军队驻地,正碰上指挥军士清理战场的张辽。从他口中得知,此时许褚和马超正率大部军马在城中四下戒严,搜索残余曹军,安抚民众,修葺城墙等等任务都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二人传了辛锐将令,便率领吕布一部协助张辽一起开展工作,不多时辛锐和吕布也从城守府赶了过来,吕布接过诸葛亮和庞统指挥权,汇合三将一起干体力活去了。

    现下的吕布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自从濮阳之战因为自己贪杯误事被罚之后,表现的勤勤恳恳,再不敢有一丝懈怠。现在的他对小女婿辛锐除了疼爱,更多的是害怕,说来好笑,纵横沙场近二十余年的堂堂吕温候,也能遇上‘克星’,有道是一物降一物,说的一点不假。

    “主公,那荀攸可是还要寻死?”庞统得了闲暇,随在辛锐身侧问道。

    未等辛锐作答,诸葛亮白了庞统一眼道:“兄长,你对主公忒也没信心了吧?你多少也学些察言观色行不行?主公一脸惬意,怎可能劝不服荀攸?”

    “亮哥儿,你又调皮!”辛锐展眉一笑,旋即正色道:“不过你只说对了一半。荀攸不再寻死的确不假,但要说心悦诚服,却还差得远。这人虽是良臣之后,却对曹操十分愚忠,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变的。我已经叫军士将他看押起来,待来日抓了荀彧,再将这叔侄二人放到北海与其余俘虏一起改造,争取早日令他洗心革面。”

    诸葛亮和庞统一同点了点头,范县已经成功占领,也是该探讨下一步进军策略的时候了,庞统因问道:“主公,既然此间事毕,我等接下来该如何是好?”

    “等。”辛锐抬头仰望天空,缓缓吐出一个字。

    战略部署虽然早在出兵前便已经商定完毕,但待到实战之时,总需要临机决断每一步,诸葛亮和庞统见辛锐答得简单,正要继续追问时,忽然军士来报,东平信鸽驯养处接连收到数封传书,糜芳派快马将绑在信鸽腿上的微型书信送至范县,一并交给辛锐。

    辛锐凝神看了半天,才将书信转给诸葛亮和庞统传看。又过一会,辛锐才问两人道:“现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们二位觉得我军该如何部署?”

    书信一共三封,第一封来自北海郭嘉处,和目前兖州战事没甚关系,是孙策兵进吴郡初战告捷,斩杀了草头王严白虎的弟弟严與,拿下吴郡指日可待,因此特地向朝廷报捷,郭嘉得到消息之后立即转发至此。

    第二封来自巨野的黄忠和甘宁,言道二将率领巨野三万军马,与北海军同时而动攻打昌邑,昌邑守军一万多人在乐进和吕虔的率领下展开顽强抵抗,双方竟是陷入胶着,巨野军鏖战近两日未能攻克昌邑。

    第三封书信来自屯兵虎牢关的张绣、贾诩,说探马回报曹操亲率十万大军正全速开往汜水关,只剩下不过一日之遥。目前宛城、河内两家军马分屯在虎牢关和汜水关,共计四万多人马。照情报上看,曹操显然是有备而来,攻城器械不计其数,联想到曹营军士作战素来悍不畏死,再加上器械之力,贾诩对两座关隘的防守表示担忧,尤其是张杨率领数千河内军镇守的汜水关,根本就是不堪一击。

    “曹操主力既然已经现形,这正是一举将其全歼的大好机会。在下以为应当立刻命许昌的徐将军和元直兄长率军北上,占据陈留,切断曹操东归的后路,而后命东平的糜将军迅速接手范县,我等三万多军马打扫完战场之后,马不停蹄向西直插濮阳,届时在陈留与东郡接壤的燕县、酸枣一带与许昌军会师,以近六万人马,直奔司州,和张将军两面夹击,必能一战而定。”庞统不假思索地道出自己心中算计,将兵贵神速这个真理体现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