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之纵横天下
字体: 16 + -

第102章 坐论大局1

城守府的晚宴办的相当热闹,心情好,不论吃什么喝什么,都会甘之如饴。席间觥筹交错,大家都把喜悦化作酒量,频频举杯畅饮。自兖州战起到今日已近一月,众人历经数战一路走来,都变得沧桑不少,但各个神采奕奕,精神饱满,说到底都是为这场胜利欣喜不已。

    望着堂上众人,辛锐也被这气氛深深感染,少不了敬了众人许多酒。

    正值酒酣耳热之际,忽然堂外军士来报,说一个姓郭的书生前来讨酒,辛锐大喜过望,赶忙亲自迎出府门,众人见状也都暂停饮宴,随辛锐一同出来。

    城守府门口,施施然站着一位瘦骨嶙峋的青年文士,一袭青衫颇为破旧,身高七尺,相貌端正,尤其一双眼睛,神采不凡。这青年见辛锐身后偌大阵仗,毫不见慌张失态,不紧不慢向辛锐躬身一礼,淡然道:“大将军太抬举小生,只是讨杯水酒,何须劳动诸公大驾亲至?”

    “郭先生率民救了官仓之火,有大功于社稷,我等正要好好感谢先生,快请随我到堂中一叙。”辛锐托起书生双手,继而一只手牵住书生,一边向堂中引进。

    这一牵之恩,便叫郭嘉死心塌地为辛锐谋划大计,直至天下一统,这是后话,略过不表。

    从书生微微颤抖的手中,辛锐感到一丝欣慰,看他第一眼,辛锐便断定此人必是郭嘉无疑,想想郭嘉前番际遇,辛锐不禁心有戚戚。

    郭嘉少年时便天赋禀异,学冠古今,只是为人低调,又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之后,因此并不为世人所知,后来二十岁出头时,他自负胸中所学,前往袁绍处求职,想要一展抱负。

    但袁绍并非慧眼识英的明主,没有给予郭嘉理想的施展环境,因此蹉跎年余之后,郭嘉怀着满心的无奈和遗憾离开冀州,隐居在许县,从此不问世事长达五年之久。

    眼看着昔日好友荀氏叔侄都在曹操帐下如鱼得水,郭嘉也生过前去投奔的念头,但袁绍带给他的打击不小,他不得不谨慎小心,细心地观察当世的每一个诸侯。

    直到辛锐攻下许县,郭嘉也有心看看这个名满天下的神童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于是早早地守在官仓,才有了号召百姓救火那一幕。

    郭嘉对军事的热衷程度近乎痴迷,从前些时日程昱被无名军所败,退守许县之时,他便料定这里必然有一番征战,多半许县将会易主,因此对于粮草这个大军的重中之重,他早就上了心。

    果然不出他所料,程昱突围前点燃了官仓,所幸曹军撤退匆忙,官仓火势并未大起,这才能被及时扑灭。

    辛锐派到大街小巷四处寻找自己的军士,郭嘉也见着不少,只是每每都偷偷避开,之所以径直来到城守府,一方面想亲眼看看这个有着神童之称的大将军如何对待自己,另一方面,郭嘉天生好酒,对北海所酿杜康慕名已久,只是囊中羞涩,每次路过酒坊时,只能闻闻气味,聊作解馋。因此他早打定主意,这次前来,便是辛锐不像传说那般英明,自己也要讨上一坛杜康,带回去慢慢享用。

    从辛锐对自己衣衫褴褛并不避讳,反而拉着自己的手请自己进堂入座,郭嘉心中终于对辛锐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认识。

    郭嘉通过名姓之后,又在辛锐介绍之下一一与在座众人见了礼,便被请至上座,郭嘉虽连道不敢,却毫不客气,顺势坐了,众人都不认识郭嘉,但见辛锐对他这般礼遇有佳,也不敢怠慢,趁着酒兴,纷纷出言问候郭嘉。

    “说来还要感谢仲康和孟起,若不是他二人偷偷带来这几坛酒,奉孝今日只怕要失望而归了。”辛锐为郭嘉把一盏酒,笑道。

    “大将军真是风趣,”郭嘉颇为急切地端起酒盏,嗅了嗅酒香,一饮而尽之后登时浑身无处不感到熨帖:“好酒,此酒只应天上有。想郭某一介穷酸书生,如今竟也能饮到这般好酒!”

    “北海有酿酒司,我的府上这头锅杜康少说也有百十坛,奉孝若是喜欢,何不随我同去北海?”辛锐见郭嘉对杜康推崇不已,趁机抛出橄榄枝诱惑道。

    “大将军不以在下卑微寒酸,嘉深感厚谊,故所愿也。”郭嘉毫不拒绝,说话间第二盏酒业已下肚。由于喝的急,郭嘉一阵咳嗽,原本蜡黄的脸上泛起一片潮红。

    辛锐起身走至郭嘉近前,以手握拳轻敲他的后背,关切道:“奉孝似乎有痼疾,可寻医看过么?”

    “都是旧事了,”郭嘉咳了一阵,喘息稍定后缓缓道:“在下自小便身体羸弱,我并不甚在意,常常读书通宵达旦,饮酒宿醉,生死有命而已,若是庸庸碌碌过一辈子,即使长命百岁又有何意义?”

    郭嘉对自己生命的豁达,无疑是饱含了厌世情绪,无论在哪个时代,怀才不遇都是可悲的,这种自我作践的行为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社会现状的控诉?

    辛锐将手搭在郭嘉脉门,装模作样地把了一会,在众人疑惑的眼神下,干笑两声道:“虽是酒后不宜切脉,但我观奉孝脉象,似乎还另有蹊跷,奉孝可是时常纵欲?”

    一番话说得众人窃笑不已,饶是郭嘉大大咧咧,也不禁面红耳赤,支吾道:“早听说大将军是神仙弟子,不想竟颇通岐黄之术......”

    郭嘉这是变相地默认了,这个郭奉孝,实在放浪形骸,饮酒、熬夜、私生活都毫无节制,不英年早逝才怪!辛锐哪里是懂什么医术,无非对郭嘉野史颇为了解,故借着把脉试探他罢了。如今既然遇到自己,说什么也不能再叫他重走旧路。

    “我虽能看出点皮毛,但却不擅治疗,来日到了北海,遍访名医,无论花费多少人力物力也要治好你的病症,奉孝也知我先时迎回天子,又大败曹操,要振兴汉室,讨伐不臣,若你没有一副好身体,如何助我平定天下?”辛锐语重心长道。

    郭嘉大为感动,学得将相术卖与帝王家,自己一身所学,在见到辛锐后,才知道得遇明主,闻听辛锐如此爱惜自己,当下郑重道:“若蒙大将军不弃,嘉愿奉大将军为主,今后必然自爱,再不糟蹋身体。”

    “奉孝有这份心意,我甚感欣慰,在座诸君都是朝廷的大才,却尽皆不识得奉孝,不知奉孝有何以教我等?”辛锐笑问道。

    自己一介布衣,声名不显,却被辛锐如此看重,待为上宾,座中众人都是当世英豪,有武艺冠绝、兵法超群,也有算无遗策、智术一流的,郭嘉闻听辛锐之言,自然明白这是主公要自己在众人面前表现一番,以能力获得众人宾服,也有利于自己今后在辛锐帐下开展工作。

    “那在下就试言一二鄙薄之见,请诸公指点。”郭嘉成竹在胸,起身向众人施了一礼,缓缓道:“就从大将军起家之地北海说起吧,北海原是偏僻之地,既无险可守,也无精兵强将可用,土地贫瘠,产出甚是有限,但大将军自出道一来,先是收降黄巾,整顿军务,又整饬内政,安抚流民,行养兵、筑城、开荒、渔盐冶铁、对外商贸等重大政策,竟是化腐朽为神奇,将近乎不毛之地的北海数年时光便经营的焕然一新,有了问鼎中原的资本。非是在下夸大其词,只此一点,天下便无人能出大将军之右。”

    见众人都点头赞许,郭嘉顿了顿又接道:“温候原本是几易其主,天底下对他所行之事颇有非议,但大将军慧眼识英雄,却能看出温候为人,因而北海与濮阳互为倚靠,两家几乎可以算作一家。有北海兵精粮足,再有濮阳并州铁骑,谋士用命,将军效死,这两家共尊天子讨伐不臣,可谓天作之合,因此这番南下豫州,大败曹操,也在情理之中。”

    吕布听郭嘉前半句所言刚要发火,而后见郭嘉只是做个铺垫,对自己还颇为推崇,转怒为喜道:“嘿嘿,不想这个秀才倒是晓事的。”

    郭嘉向吕布点头致意,又道:“曹操新败,如今只有陈留一郡之地和鄄城、范县等几个县城,兵马不过数万,又折了这许多粮草器械,数年都将无所作为,只是在下以为目前将军还不可斩草除根。曹操若是势微,冀州袁绍难免兔死狐悲,必然前来援助,到时北海两面受敌,并非好事。再者前番据说孙坚长子孙策已经从袁术手中借得军马,攻下了秣陵,声势浩大。袁术此人心胸狭窄,必然时思报复,但江东有长江天险,袁术军马虽多,但水军不济,必然不会轻身涉险,去讨伐江东。既然打不得江东,袁术肯定会选一个势弱的诸侯下手,才能消他心头之恨。这个被袁术拿来开刀的诸侯首先必须离淮南近,又极易拿下,还要颇为富庶的,除了徐州刘备,不做第二人想。在下前些时日听到从沛国逃难至此的百姓说,刘备在梁国境内劫掠时曾吃了曹操埋伏,损兵折将,由此一来,徐州军更是雪上加霜,势孤力穷,袁术那点小心思,若不趁此良机去落井下石,就太反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