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植潘金莲传奇
字体: 16 + -

三十、独占鳌头

    tue mar 03 16:50:03 cst 2015

    是年初,哲宗赵煦皇帝晏驾。因他无皇子,高太后命文武百官商议立赵佶为天子。文武百官附议册立端王赵佶为大宋第八代皇帝,名号为徽宗,年号建中靖国一年。高太后说话算数,因赵佶有才华,可以自理朝政,自己年事已高,不再听政,歇息一下,颐养天年。徽宗即位后文武百官拥戴,大赦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春季大比按期进行。二月二一过,各州、府的进京赶考者云集京城。他们梦寐以求登科,金榜题名。进京赶考,可是个大事,稍一疏忽,就会前功尽弃,后悔莫及。所以,大比前必须做好考前的准备工作。一是要做好精神准备,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念头;二是要做好功课的温习,按大比的古板程序进行模拟自考,争取能中命题;三是要准备好充足的盘缠,俗话说的好“穷家富路”嘛;四是要提前个把月进京报名,以免误了考期;五是需要走后门拉关系的,要及早下手疏通。否则,就来不及了;六是官宦与富户子弟进京要及早预订上等旅店。武植是个诚实有信的人,他决心以自己的学识去夺魁。不必要通过祖父和父亲拉关系,搞行贿等腐败活动。他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根本就不理那一套。他说这次未中金榜,下次再考,直至登科为止。大比前的准备工作,武植与祖父他们早就给准备周全了。精神准备和功课的温习,对于武植来说是小菜一碟。所需的盘

    ·348·

    缠等,祖父早已安排好了。其它吃住等事宜,京城里的潘斗金也给安排妥当了。不用担心,就等着择良辰吉日出发去京城大比了。武植心里很激动,这次去京大比,更主要的是能再次见到心爱的潘金莲了。他把过去早已写好的情诗用信封封好,夹在书籍里带着,以欻机会传给潘金莲。

    在武洋伯伯与书童等下人的护送下,武植顺利地到达东京开封。一路上,武植思念潘金莲的心情毋庸细说。京城里的景色与小时候在时差不多,没什么大的变化。到潘斗金府上,俩表哥潘金成与潘金盛出来迎接他们。他们也都成家立业了,俩表嫂也跟随一起来迎接武植他们。他们相互寒喧着,下人们忙着往武植要住的屋子里搬行李,俩表哥陪武植进客厅小憩,潘斗金盛情款待不提。单说潘金莲吧,高太后准她两个月假,让她好好陪陪武植,并期望武植能考出好的成绩来,别辜负了本后的一片心。潘金莲在丫鬟小秋香的陪同下,到客厅来会见武植,小秋香知趣地退了出去。俩人一见如故,不知说什么好了。在那个年代里,青年男女能享受初恋的幸福,那是极难得的。初恋的情人就是这样,用嘴去说是很难启口的。如果有点文化的话,用文字去表达,比用嘴去说要容易的多。武植忙起身施礼说道:“表妹好?请表妹落座。”潘金莲忙做个万福,一时走了嘴说道:“欢。”便急忙不好意思纠正说道:“表哥好?请表哥落座。”他们沉默一会儿,一

    ·349·

    时没什么说的。他们沉静了一会儿,还是武植先开口说道:“表妹陪侍太后一定很辛苦吧,要多注意自己的玉体哦。”潘金莲答道:“太后好陪侍,一天没事,就是陪她老人家开心而已。太后很关心人的,她老人家要小妹带信给表哥,让表哥在大比时好好考之,说别辜负她的期望。她说等大比完后,欻时间传旨进宫觐见。她老人家说对咱俩的……,对咱俩的婚……”潘金莲脸顿时绯红,腼腆地摆弄着衣角,不好意思地又说道:“太后她老人家说那个表示祝贺……”武植的心也在“呯呯”直跳,不好意思地说道:“表妹陪侍太后,没事就好。请转奏太后,谢他老人家的厚爱。祝太后身体永远健康,千岁,千岁,千千岁。”潘金莲忙说道:“请表哥放心,小妹一定转奏太后得知。”这一会见,俩人没说些什么。只说些进京大比呀,宫里的趣事,以及些家常的事。谈情说爱的话,一点都不沾边。你说怪不,见面前想说的话,到见面时一句都说不出来了。武植吭哧半天,才小声道出一句来“我爱你”,就脸红了;潘金莲一听武植说“我爱你”这句话,激动的心跳加剧,小脸愈加绯红,好似美丽的晚霞那样,迷人动人。男刚女柔嘛,男性的情感是外向的,丰富的;女性的情感是内向的,隐匿的。一个大小伙子,若要博得一个可爱姑娘的芳心,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封建时代也是这样,小伙子,一要长的英俊,二要有才华,三要人品好,

    ·350·

    四要门当户对,武植就都具备了。他们沉默了一会儿,还是武植先主动将装有情诗的信封,试探地递给潘金莲。潘金莲接过后藏在衣襟里,又迅速将自己写好的情诗递给了武植。二人各自如获似宝,回房偷看,更加深了二人情丝的涟漪。这情丝像微细的风,像蜘蛛的细绒,飘啊,飘啊,飘向心爱人的心田里。她既是胶,粘合着这对情侣在爱河中向前;她又是动力,推动着武植在大比中夺魁,推动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大比的第一步,就是先到礼部贡举曹衙门报名处去报名,参加礼部的“礼考”。待“礼考”中了贡士后,才能参加“殿试”。报名处四周兵勇把守,警戒森严。报名台放一张长高桌,桌后坐着主报官、两边分别坐着登记官,分别专登有功名的考生和无功名的考生。旁边有画师画像,并取右食指指印备案。武植去报名,报考官向他看了两眼后,问他有否州府的举人文凭。武植说道:“回大人的话,小生没有参加县府茂才的考试。因小生年纪尚小,未来得及参加县府的迎考。小生想直接来参加礼考中贡士,再去参加殿试,请大人恩准。”报考官见武植相貌堂堂,仪表人才,就递给他一张登记表,叫用小楷填写。武植看一下,表格里填写项目不少:考号、姓名、年庚、身高、体重、籍贯、功名、家庭情况、亲属情况、从业情况等。武植填写完毕,交登记官审察登记,

    ·351·

    最后由报考官审核确认。再由画师画像,量了身高,约了体重。然后,录了手印,发给盖有礼部官印的准试的浮书,作为礼考的入场凭证。报考官说道:“小伙子,有志气,考房上见分晓吧。”武植答道:“谢大人鼓舞,小生告退了。”武植回到潘斗金府他的屋子里,专心致志地温习功课不提。

    这次礼考的主考官徽宗皇帝下旨亲点国子监祭酒,二品衔王盛堂。副主考官由礼部侍郎,正三品衔金道生。下设若干名监考官,都是由御史台衙门里的从三品官员担任。二月二十日辰时正,考生们陆续进考房。当时考房里分设“号舍”,一个号舍一名考生,以避免考生作弊“打小抄”。据说唐时温庭筠是个“替考”的高手,在科考的考场上,最后一个进考房,在监考官的眼皮底下,从容不迫地提前交卷,竟为八个考生做了答卷,真是神奇之至。宋太宗时,为接受唐时的教训,就搞了号舍。每个考房都有两位监考官监考,四边有兵勇把守,戒备森严,秩序井然。主考官、副主考官对每个进考房的考生,都细致地进行人、证查验,确定无误时方可准入。考生分别进号舍落座后,由监考官再验证无误,报主考官。主、副主考官宣布考房规则,如有违者当场清除考房。对于严重者,取消以后科考资格。主考官命拆封试题袋给各个考生发命题签,及试纸,命写好姓名考号后用浆糊把姓名

    等弥封起来,然后方可答卷。弥封是从武则天开始的,后宋

    ·352·

    太宗雍熙正式规定,也叫“糊名”。武植因不是州府推举的举人,就排在最次一趟号舍。这些号舍的座位离监考官和兵勇特近,按考生们讲的是次座。其桌凳破旧,桌面凹凸不平且不用说,还不稳当,稍不注意就会晃撒了墨汁。这对武植来说,也不算什么大事。有才学,答好卷,不在乎条件好坏,而在于学问才华的掌握。考试时间限定两个时辰,从巳时正开始到午时末结束。考房里鸦雀无声,只听到研墨和摆弄纸张之声。命题尽是儒学经义的内容,死板的很。但宋时刚开始将儒学经义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有些灵活性,不像后世科举考试发展到“八股文”那样,更显得死板的多,此是后话。武植答卷字迹工整,笔峰刚劲,令监考官惊讶和叹服。不到一个时辰两刻,卷答完毕。并又重新滤了一遍,确定无误时交卷退出考房外。在武植交卷前,有好几十的考生因答不上题,而中途交了白卷。礼考完毕后,由主、副考官阅卷。二月二十八日张榜公布礼考结果。有五十二人被录为贡士,武植中了头名会元。各州、府、县的礼司、礼房的官员,急忙派人回衙报喜。各中贡士者也派人回家报喜,武植则无动于衷,因他还要参加殿试,争取蟾宫折桂。

    三月初一,也叫塑日,由皇上主考的殿试在太和殿开始了。徽宗皇帝在主考官王盛堂、副考官金道生等陪同下,坐在龙椅子上。主考官王盛堂大人,将这些礼考中贡士的武植

    ·353·

    等五十二人,一个一个地点名让皇上看一遍。徽宗皇帝早就预料到武植会中会元的,他深知武植的功底,很是高兴。他挨个审视一下每个贡士的相貌举止以后,命从最后的第五十二名起开始口试。这样,武植这个会元就被排在最后了。考题是由皇上随机决定,但主要是考问治国策略的问题。每个

    考进士者都要考问一遍,但形势不一,有口头的,有书面的,让他们答对策。其他考生口试都考完以后,临最后提问武植时,武植自然地是对答如流的。徽宗上下打量一番武植,见他比小时候更英俊潇洒了,就点了点头,挥臂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武植啊,好样的。朕希望你在笔试上夺魁呀,啊。”主、副考官及众监考官也一致附和徽宗的话,鼓励武植夺魁。武植忙回奏道:“回皇上的话,小生谢皇上的恩泽。小生争取能考中进士出身,就心满意足了。”徽宗说道:“朕希望你能夺魁呀。”并命在半个时辰内,每个贡士写出一篇治国对策的文章来,字数篇幅不限。一监考官定了一下日晷后,徽宗下旨开考。半个时辰已到,收卷。徽宗命主、副考官先阅卷,众监考官监阅,拿出初步的结果来,然后将所考试卷都呈给他审定。试卷答题各抒己见,有答重振朝纲的;有答以农为本多打粮食的;有答惩治奸佞腐败的;有答赞同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的;有答大办庠序发展文化教育的,等对治国对策的诸多见解。其中有一试卷答的好,字迹较工整,语言

    ·354·

    流畅。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治国对策的见解,大意是:

    一是重振朝纲,整肃吏制,举贤任能,近忠疏佞。广开言路,忠言纳谏,革除弊政。精简官职,节俭库支,减民负担;

    二是重本扶末,多业兴旺,财粮民生,资殖库帑,社稷

    富裕,利国利民;

    三是强兵戍边,东警东瀛,西联西戎,南抚夷越,北抵胡人。鼓励营田,填补粮草,打击营债,抚慰军心,杀寇保边;

    四是三省制约,监督监察,以避恬嬉,防止荒政。法度严厉,执法如山,十恶不赦;

    五是发展庠序,扩大教育,发展文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造就人才,贯彻方略,社稷平治,边邦安宁,云云。

    这试卷排在第一名,其他以评阅成绩依次来排名次。然后,封好呈奏徽宗皇帝审定。徽宗刚即位不久,头一次审定殿试试卷,心里没有多大底。下旨让全体考官、监考官都到金銮殿会审。人都到齐后,徽宗命拆封评卷。众目之下,一张卷一张卷地评,真是评出水平来。刚才被确定的第一名的试卷,所答的内容谁也比不上的。徽宗心里有底,十有九成是武植答的。名次排好了,凡及格以上者共有四十二名。前六名为一甲进士及第:第一状元一名,录第一名;第二榜眼

    ·355·

    二名,录第二名、第三名;第三探花三名,录第四名、第五名、第六名。其余三十六名为进士出身:第四传胪四名……。徽宗命揭糊登金榜,揭开第一名试卷,果然是武植。书写官提笔在头名状元格里工工整整写上“武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依此揭糊不提。金榜公布后,众皆恭贺,

    武植“大魁于天下”。

    登科者兴高采烈,互相拥抱,庆贺自己蟾宫折桂,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为家庭增光添彩,那激动而热闹的场面毋庸细说。正像唐代孟郊《登科后》诗中所表达的那样得意心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他们有的提前派人往家里报喜;有的到上讲究的馆子里吃喝一通;有的去观光游玩;有的还去到青楼或赌场消遣尽兴……。武植对自己“大魁于天下”,没有沾沾自喜,也没有兴高采烈,而他把高兴装在心里。武植以为,他虽然功成名就,但这成绩的取得不能归于个人,首先是朝廷的造就,祖宗的阴德,祖父母、父母的管教,教习的教诲,好心人的鼓励等。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另外,对于落第者来说,他们“名落孙山”,精神沮丧,有的愁眉苦脸,有的哭鼻子。有的骂自己不才,有的怨自己不走运。还有的怨天怨人,谩骂世道不公,背地里骂皇上和考官眼睛瞎等,场面可笑极了。但大多数的贡士还是自知之明的,认为这次没考中,下次再争取,人有志事竟

    ·356·

    成嘛,众说纷纭不提。当主考官宣布,皇上有旨登科者进殿,皇上为新科进士授予学衔、冠服。登科者们一拥而进,落第者悻悻陆续离去。有一落第者见新科进士都进殿门后,还朝他们的背影“呸”地吐了一口,以发泄内心的怨恨,脸上表情难看可笑。午门外的新科进士金榜高大醒目,派重兵把守,

    其它地方粘贴的副榜也有兵勇把守。有的落第者想趁黑夜去撕金榜,见有兵勇把守而未能得手。金榜大展三天,不提。

    登科者们进殿后,山呼万岁,谢皇恩浩荡。徽宗命他们平身,他们谢过皇上后都自觉地按名次站立,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方队。主考官王盛堂大人宣圣旨,众进士跪下听旨曰:“大宋天子徽宗皇帝诏曰:鉴殿试武植等四十二人为建中靖国一年新科进士,分别赐尔等学衔。赐一甲进士及第者有六人,赐武植为新科头名状元,并赐乌纱冠紫锦袍等一套;赐萧望京、卿松羽为新科二名榜眼,并各赐乌纱冠紫锦袍等一套;赐于天佐、焦霆、梅顼为新科三名探花,并各赐乌纱冠紫锦袍等一套。赐进士出身者三十六人,赐二甲……为新科四名传胪,并各赐乌冠红锦袍等一套……。赐三甲后六名……新科进士出身,不赐学衔,并各赐乌纱冠绿锦袍等一套。以显荣耀,望再接再厉,为大宋江山社稷效力。责主考官王盛堂大人监赐。钦此。”王大人宣圣旨毕,登科者们山呼万岁,谢皇恩浩荡,徽宗命他们平身。主考官王大人开始

    ·357·

    挨个新科进士宣布名单,第一个宣布道:“大宋徽宗皇帝,赐一甲进士及第新科状元武植金翅乌纱状元冠一顶,紫锦状元袍一件,黑靴一双`,请武状元进前领赐!”一太监双手捧状元服从徽宗皇帝面前经过,代徽宗行赐。武植近前弓腰高举双手去接赐服后,口呼“谢皇上恩赐。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随即穿上锦袍,戴上乌纱冠,穿上靴子。嗬!真是人配衣冠,马配鞍。当武植穿戴好状元衣冠后,更加显得英俊潇洒帅气。好像大殿上升起了霞光,生辉耀眼。徽宗皇帝高兴地上下打量一下武植说道:“武状元哪,当年的‘小神童’啊。大宋的江山社稷,又多了个才子、栋梁。好,江山社稷幸甚,庶民百姓幸甚!”登科者们都咋舌看着武植神采飞扬的得意样子,佩服的赞不绝口。王大人第二个宣布道:“大宋徽宗皇帝各赐一甲新科榜眼乔望京、卿松羽银翅乌纱榜眼冠一顶,紫锦榜眼袍一件,黒靴一双,请萧榜眼、卿榜眼进前领赐!”“大宋徽宗皇帝各赐一甲新科探花于天佐、焦霆、梅顼玉翅探花冠一顶,紫锦探花袍一件,黒靴一双,……各赐二甲传胪……乌纱传胪冠一顶,红锦传胪袍一件,黒靴一双,……。”在古代,黄色为大,一般都是皇上独占了,臣民是不能用的;紫色为次,一般都是从三品以上的官员用;红色为三,四、五品官员和民间办喜事用;绿色一般六、七品官员用;青黑色一般是八、九品官员及民间用;忌用白色,

    ·358·

    只是丧事用。不管是宫殿、庙宇、房屋建筑物等等,都用红色或绛红色等颜色来装饰的。衣物一般用深蓝色或青黑色来染饰,但也有穷苦人家自己纺线织布,买不起染料,就用锅底黑灰来染布。染的不好,像不快的剃刀剃头那样,黑一块白一块地不好看。登科者全体着完皇上所赐的新装后,个个

    焕然一新,精神饱满,神采飞扬。长的帅气的更加帅气了,长得差一点的也精神多了。他们互相整理新衣冠,互相谈论登科后的喜悦心情。王大人传旨,皇上下旨全体新科进士在殿前集合,为新科进士及第状元武植举行踏鳌头仪式。仪式由王大人主持,徽宗皇帝坐在石刻大龟前面。他们按单双号分别站两排在石刻大龟两侧,单号在东,双号在西。东排是状元、探花……,西排是榜眼、传胪……。大石龟的鳌头被披上紫红飘带,飘带上书写了“新科状元武植独占鳌头”的十个大字。当王大人宣布仪式开始,乐队奏乐,锣鼓喧天,笙呐齐鸣;爆竹声声,响彻京城。宣新科进士及第状元武植踏鳌头时,在众人的掌声中,武植小心翼翼地踏上鳌头,众皆热烈鼓掌。武植抱拳作揖向皇上、众官、登科者们还礼一周,说道:“小生中了状元,何德何能?皆是皇上的恩泽,祖宗的阴德,家尊的教导,夫子们的教诲和众人的鼓励所分不开的。谢皇上的祝贺!谢大人们的祝贺!谢同科们的祝贺!小生有礼了。”徽宗皇帝下旨摆朝宴,在京的从三品以上官

    ·359·

    员参加庆贺。朝宴上,菜肴丰盛,酒味醇厚,把盏尽享;笙箫悠扬,舞蹈翩翩,歌声嘹喨;有口皆碑,皇恩浩荡,众官宣扬;新科进士,春风得意,朝之栋梁。朝宴场景热闹非凡,毋庸细说。

    大比结束,主、副考官、监考官填写《题名录》留礼部

    备案,报吏部铨选备用。徽宗皇帝下旨天下庆贺,京城张灯结彩,大庆三天,全体登科者骑马在城里游行,以示荣耀。当天,他们在王、金二位大人的带领下,武植打头,按状元、榜眼、探花、传胪等的顺序排成长队,骑马在大街上游行。一路上鼓乐笙呐喧天,爆竹齐鸣,官民欢呼,场面壮观,毋庸细说。人人都说当朝天子英明,不愧为风流才子,有慧眼,选出的进士郎个个都是很棒的。国之栋梁,有他们进朝参政,天下幸甚,百姓幸甚。

    已经快五十岁人的东方羽卉,听说新科状元是武家庄的武植,就前来会见武植。老友相见分外激动,东方羽卉抱着武植还转了两圈,右手拍着武植的肩膀,夸贤侄不愧为小时候的小神童雅号,叔叔表示祝贺呀。东方羽卉要请武植到府上一叙,说是多少年了未能相见,今贤侄高中榜首,大魁于天下,叔叔能不祝贺吗。他说他现在不是穷叮当响的过去了。武植说,谢东方叔叔的美意,现在的花销全由朝廷管,就不要东方叔叔破费了。待改日侄儿前去叔叔府上拜访。东方羽

    ·360·

    卉也哈哈大笑地说道:“贤侄说的是,容贤侄忙了这一阵子后,咱爷俩再好好地叙谈叙谈友情。”在叙谈中得知,东方羽卉现在是御史台五品下衔的监察御史了。四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了,就剩下一个女儿娇娇还不到笄年。他还说,由于老乡关系,他与国子监的潘博士也很要好,跟他学书法。皇

    上当年还是王爷,还亲点他这个“马蔺进士”去王府做客,说他艰苦奋斗,实现夙愿,很钦佩。还亲自为他敬酒,令他很受感动。现在上朝时,皇上还习惯地叫他“马蔺进士”。众僚们也习惯地称他“马蔺进士”,不提。

    礼部派差到各新登科者的州、府、县及家里送喜报,以示荣耀。武植的家乡人,得知武植一举“大魁于天下”的喜报,一片欢腾。武家庄里的人更是奔走相告,一派喜悦。武老太公武堂命府上张灯结彩,大庆三天。一应之事由少太公武鏖操办。遂款待了礼部的报喜差官,赏了银钱打发回京不提。武鏖将孙儿的喜报端端正正地供在家庙里,以示光宗耀祖不提。十余天后,武植在众人的簇拥下,坐着八人抬的大轿,衣锦还乡。蔡星知府、义父王祭酒与清河知县等要员,及里正、绅士等前来迎接,乡亲们夹道欢迎,不必细说。武植回庄后,先到家庙拜祭了祖宗后,去正堂拜见老太公太婆,又去前房拜见祖父母,又面朝西拜了几拜外公外婆和父母毕。然后,又拜谢了义父王祭酒、蔡星知府、清河知县、里

    ·361·

    正、绅士、乡亲们等不提。大摆家宴三天,招待贵宾,除招待上述要人等外,前来祝贺的还有寺庙、道观的长老、本乡的富户、亲朋好友等。恩师王学究也从济南打发人送贺礼表示祝贺,因他受原端王的推荐到山东路办路学,不能回来亲临祝贺,并捎信向亲家武鏖表示歉意,说令孙中魁,改日登

    门祝贺,不提。家宴上,武植对朝廷,对长辈,对师长,表示诚挚的感谢,一些客套话毋庸细说。义父王祭酒语重心长地说道:“儿啊,你中了头名状元,而不骄不躁,实为难得呀。你的成长过程,义父给总结出两条:一是你是棵好苗苗;二是朝廷和我们长辈都是太阳光和水。外界给你个好的条件,吸收养分,成长壮大,就在于你自己了。儿啊,好好地干吧。今后的路子更长,好好地走下去吧。我们这些老头子,还要等着听你以后的佳音呢。啊,哈哈哈!”众皆附和不提。

    京城里,潘府上下也沉浸在幸福之中。潘斗金夫妇为有了这样的未来东床而高兴;潘金莲为有了这样的未来夫君而自豪。但他们也有些担心,那就是这未来的女婿,在盛名之下能否经受地位和美女的考验。尤其是潘金莲的思想包袱最重,她就怕心爱的人被那些公主姐给抢去,或是像陈世美那样背信弃义。她越想越小心眼,越想越以为武植真的被那些骚狐狸公主给霸去了。她几乎达到失眠的程度,夜里久久不能入睡。咳,爱一个人爱的太深是个幸福,但也太操心了。

    ·362·

    这不还没等过门呢就这样惦记起来,这要是结了婚那不就更惦记了吗?潘金莲胡思乱想一阵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她做了一个梦,梦见武植真地与骚狐狸公主成亲了。她见武植与新娘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心都碎了。她大声呼唤着“欢,欢!武郎!表哥啊——!”,但武植根本就没理她,她丧心欲绝地哭了起来。丫鬟小秋香听见小姐在睡梦中的喊叫声,被这突如其来的情景吓呆了。她急忙叫醒了小姐,潘金莲这才从梦境中醒来,见自己眼泪蒙蒙,枕边被哭出的泪水给打湿了,胸口憋闷得很。原来这是一场梦啊,她长喘了一口气,心中觉得好受一点儿。天儿亮了,人们都起床了。潘金莲在小秋香的陪侍下,洗漱完毕,吃了几口饭菜就撂筷了。母亲问她怎么了,潘金莲就把梦境中武植与一个公主结婚的情景,向母亲述说一遍。母亲笑着说她想武植想疯了,梦里做的东西都是反的。潘金莲听母亲说是梦里的情景都是反的,心里觉得安慰些了。她想了一会儿,自言自语地说道:“咳,凭天由命吧。但愿表哥不是负心郎。”正在胡思乱想中,忽听外面下人报说武家庄来人了,不知何事?不大一会儿,母亲过来说武家来信说要赶武植进京前,把他们的婚事办了,以免进朝后节外生枝。让潘家定嘉礼日,母亲与父亲商定于四月初二完婚。潘金莲听母亲说完后,心里的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她失态地拥抱着母亲,口里说不出话来,激动眼泪

    ·363·

    夺眶而出。母亲也被感动的说不出话了,抚摸着女儿的肩膀,搽拾着女儿的眼泪不提。这会儿潘金莲心里有了底,不用再为她与武植的婚事而烦恼了。

    一日无事,徽宗命内侍将武植的答卷调来,他要看看武植所作的治国对策。内侍取来呈与徽宗,徽宗仔细看了一遍,

    认为高屋建瓴,内容全面,句句在理,是个好见解。重振朝纲,重本扶末,强兵戍边,加强制约,扩大教育,都是个好路子。但实行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牵动着各个层面的利益。昔年王安石实行新政富国强兵,都失败了。就拿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相互制约来说吧,这是太祖皇帝所制定的朝制,一百多年来起到重要作用。但后来中书省所制定的朝政,经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的朝制已经发生了变化。门下省的权力渐轻,现在只变成主持朝仪,无实际审议权。如果再恢复起来也是很困难的,那需要下决心,花大气力的。朝中的大臣们,为保守地位而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国帑亏空,民不聊生,方腊、宋江等寇造反。北金入侵危在旦夕。现在把这个烂摊子交给他来治理,他也很头疼呀。太后健在,他心里还有点底,若有一天她老人家归天,他这个坐在火山上的皇帝,就是有寇准、范仲淹、包拯、王安石这些忠臣再世的话,也很难驾驭乾坤的。做皇帝是个苦差事,什么九五至尊,多操心哪!他想没有做王爷时自由

    ·364·

    快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省心哪。怎么办?退位吗?又舍不得这个龙位。再说太后和文武朝臣们也不能答应的。为了赵家的基业,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就坚持做这个操心的皇帝吧。说实话吧,赵佶当皇帝也不是那么心甘情愿的,太后的旨意,朝臣们的推议册立的。尽管他心里有矛盾,但还

    是二二思思坐了这皇帝的宝座。不管怎么说,徽宗皇帝对武植治国对策是欣赏有加的。他想等他有空闲时,把武植的治国对策交朝会上,让文武大臣们议议,听听他们的看法。徽宗是个文人皇帝,总也忘不了这个“文”字。他下诏:武植定四品下衔,留在他的身边做他的文学侍从,其他新科进士及第和进士出身交吏部铨选任用。按例律,做皇帝的文学侍从,一般都从龙图阁里选用的,品衔都是正三品。而武植刚进朝官队伍里,羽毛未丰呢,就晋从四品实属破例。当有大臣奏问时,徽宗说道:“朕本身好喜文。朕不能等武植上了年纪,再晋三品衔做朕的文学侍从,那要等到何时。再说了,到那时朕也上了年纪,还谈得上什么兴趣呢。”欲知后事如何,详见下续分解。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