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红姑管教
wed feb 04 10:56:14 cst 2015
祖父与曾祖父曾祖母商议,请求将小红姑调换过来管护孙子。把小红姑调走,二老一时还真有些舍不得呢。话还得从头说起:那时十一年前,老太公两口子去大內兄家窜门。回来的路上,见有一岁左右的小女孩躺在路边,口吐白沫抽着疯,一阵接一阵地抽个没完。脸色青紫,头发蓬乱,瘦的皮包骨。老两口下轿到跟前一看,发现孩子右脚背上还生了个疮,有溃烂迹象。身上穿着一件补丁加补丁的破衣裳,破衣裳里爬着许多的虱子,衣缝里沾排些密密麻麻白黄色的虮子,刚出虮子壳的小虱子花比大虱子还多呢。小女孩子好像从来没洗过脸没洗过澡,脖梗子上、胳膊肘上、两只手上、膝盖上、两只脚上,都全挂满了皴。孩子的破衣裳,发出难闻的腥臭味,令人作呕。这哪像个活孩子,用草包一下就像死孩子差不多,烧的过了。老太公说道:“是谁这么狠心,把孩子扔到这!”老太婆接着说道:“佛家说的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咱们拣回去,找个医生给孩子治一下病,或许能治好的。”遂命丫鬟秋香打开包裹,拿件衣裳给孩子换上。秋香找好了件衣裳,又从针线包里拿出剪刀,将孩子的头发剪掉。又从梳妆盒里找出篦子,将孩子头发里的虱子、虮子刮净。然后用衣裳包好抱进轿里。为了孩子将来知道自己的身世,老太公命将那件破衣
·81·
裳搭在轿杆上带走。当轿夫拿那件破衣裳时,却发现有一张纸,上面歪歪扭扭写些字。轿夫们不识字,就拿给老太公看。纸上写着四句打油诗,诗曰:
“残身徐庄廖明轩,妻子撒手去西天。
女生戌三初三辰,望救小红活人间。”
老太公老太婆明白,按诗意这个小病孩儿就叫着廖小红。他们也忽然想起来什么,好像在来时路过这里的时候,就见一右臂残缺、蓬头垢面、穿着褴褛的中年男子在彷徨,神情沮丧,不时地望着他们的轿子,二老也顿觉奇怪。现在想起来可能与这弃女有关,不管怎么说,孩子是无辜的,先抱回去救治要紧。于是赶紧起轿回庄,请薛医生诊治。轿夫们抬着轿子,一步并着两步走,约一个时辰的功夫就回到了武家庄。二老命家人去南药铺请坐堂的薛医生,要他来府上给小红诊病。薛医生对看小儿病有拿手,他见孩子在抽疯,就取银针在人中穴、百会穴扎了两针,不大一会儿小红就不抽了。这时,薛医生闭上双眼把了一会脉,睁开眼慢条斯里地说道:“这孩子的病被耽误了,本来不大的病却发展到大发了。抽疯是个大病,脚背上的疮要赶紧治,否则的话要造成全身感染。再加上抽疯,非要她的小命不可。”老太婆焦急地问道:“薛医生啊,您就救救她吧!花多少银子我们都掏。”老太公也接着说道:“薛医生对治小儿病
有妙手回春之术,您就死马当成活马给她治疗吧,俺们不会亏
·82·
待您的。”薛医生答道:“武老太公太婆,您二位放心。从孩子的脉像上看,只要治疗及时,用不上十天半月病就会好的。”二老异口同声地说道:“全仗薛医生的力了,您就费心了。”薛医生给开了药方,二老命家人去抓药。薛医生嘱咐道:“三服药中,头一服分两天服完,后两服各分三天服完。煎药时,头一火要稍多放点水,煎的时间稍长一点,二火、三火煎的时间不用太长。三次火煎的药混在一起,放在凉快地方,每天早午晚饭前服下,第一次服时量稍大一点。在给疮口贴膏药时,贴前要用新棉花沾点盐水清洗一下疮口,清除流脓,稍搽净后,再将膏药用火烤软糊了,揭开贴上即可。头两天每天贴一付,往后两天贴一付,直到好了为止。切记不要给孩子洗澡或洗头,以防感冒。洗洗手、洗洗脚、搽搽脸是可以的。治疗期间有什么情况,尽管找拙医。”说完,二老命给薛医生诊费,寒喧几句后薛医生告辞。你还别说,经过薛医生的诊治和二老及家人的精心护理,小红的病一天好于一天,二老甭说多高兴了。不到十天的功夫,小红的病就痊愈了。二老说感谢上苍,感谢薛医生,也感谢家里的人。
小红的病好了,女家人给她洗澡换衣裳,好好地打扮一番。嚯!这一打扮,小红像花儿一样地漂亮美丽,惹得老太公老太婆二老及全府人都高兴。病好了胃口也大开了,饭食就逐渐地
增加了。要这吃要那吃,二老就命给拿,说“不能空着她的嘴”。
·83·
实际上她现在吃的东西,过去她是从来没吃过的,觉得真是好吃极了。二老决定将她作为武鏖的小女儿来养护,并为其起个名字叫武鸿。武鏖夫妇觉得,一个女孩家有个名字就行,为什么不叫武红?二老说“女孩也是人”,古有吕后、花木兰,唐有武则天等不都是“女流”吗。看她的聪明劲,说不定将来能成器的。为她起个“高雅”的名字图个吉利,“鸿”字的字义代表志高远大,像鸿鹄一样展翅翱翔;“红”字只是代表红色与利益,显得不够“赫亮”。 武鸿是她的“大名”,但乳名大伙还是习惯叫她小红。小红不但长的又漂亮美丽,且嘴又甜,“爷爷奶奶”、“爹娘”的叫得响亮,深受二老及少太公少太婆等众的喜欢。二老视她如掌上明珠,娇惯她,崇着她。小红天生聪颖,在她不到两岁时,二老就教她识字。三四岁时,《百家姓》里的字她都能念下来。后来二老又教识《千字文》里的字,还学些《论语》中的一些句子,及童谣、儿歌、迷语及古诗等,都记得扎实。每当大人们提问时,她都能对答如流,受到众人的夸奖,不提。山东多“拳脚”,一般农家人认为,一个小妞学识字没有用,除了学女红活和学点地里活外,还不如学点武呢。练个好拳脚不但能防身,还能健身呢。农家里的小妞,不像城里的小妞那样娇惯。她们一般到了三、四岁时,就开始跟祖父或大人们学些拳脚,这在那里已经形成了风俗。究其原因,是由于地
处边垂,北方民族入侵,并且交战频繁,用于防身自卫而已。
·84·
于是一有时间,小红就跟着武泉、武荥两个哥哥练些拳脚。这样坚持下来,小红的身体也逐渐地强壮起来了。十二、三岁的小妮,冷不丁看上去像个十五、六岁大妮似的。油光红润的皮肤透着稚气,大饼子脸高鼻梁,一对水灵灵的大鸳鸯眼睛忽闪发亮,娇嫩的脸蛋上还挂着一对大酒窝,乌黑的头发扎了只短辫子,晃头时辫子还一甩一甩的,真是人见人爱呀。
“纸里包不住火”,时间长了,家人们风言风雨地传出小红不是武家的儿女,而是二老他们在路上拣来的。小红也隐隐约约地知道,是祖父祖母从路上把她捡了回来,救了她的小命。人们愿意说啥就说啥,但时间长了听到的也多了,小红心里也不免有些划混。她经常与三个哥哥和姐姐比模样,人家哥妹长相都相似,唯独自己的长相与他们不一样。聪明的她不动声色,从不问过自己的身世。当姐姐武清说起话来提到这件事以后,小红斩钉截铁地说道:“姐姐,不管谁说啥,武堂就是俺的祖父,武鏖就是俺的父亲,武淼、武泉、武荥就是俺的亲兄长,你就是俺的亲姐姐。”话虽然这样说,但她始终不把自己摆在与哥哥姐姐平起平坐的位置上。家里上上下下都明白,但家人们都不敢另眼看待她,一是家尊们崇子她,二是她聪明伶俐,家人们说不过她,三是她的拳脚挺厉害,打起人来还挺疼的呢。小红一直是在老太公老太婆跟前长这么大的,一时分开还真舍不得
呢。但为了曾孙儿的前途,为了武家后世的兴旺,也就忍痛割
·85·
爱地答应了。二老有话在先,叫不能亏待她。谁要是欺负她,家法从事。
小红姑带小植儿比侍女姐姐厉害。小红姑“文武双全”,不但教他学童谣、儿歌、谜语等,还教他做游戏、下棋、唱歌。有空闲时还教他练点拳脚、打把式、骑马等活动。从而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头脑。这无疑对小植儿以后的教育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天上午巳时学习文化,小红姑学着教习的样子,摆上课桌,课桌上放着小石板和几只滑石笔、小板搽。墙上挂上小黑板,小黑板搭槽上还放上几只滑石笔、板搽、教鞭和戒尺。小红姑还宣布纪律:每天上学堂,不许迟到早退;上课时要坐端正,双手要背在后面,两眼要目视黑板,认真听讲;有事要请假。违犯了,轻者罚站,重者就要打手板。小植儿还头一次尝到上学的滋味,觉得很好玩的。这是头一天上学,就算开学了。第一堂课按《千字文》学生字,小红姑在小黑板上写上“天”、“地”、“玄”、“黄”四个字,用教鞭指着字,她念一遍“天”,小植儿跟着念一遍“天”,……。小红姑把这四个字教完后,用教鞭指着字让他读下来。《千字文》里的字他两、三岁时,就都能背读下来,也都会写。当小红姑提问他时对答如流,并将四个字默写在小石板上让小红姑看。小红姑问他为什么会默写时,他说他在两、三岁时就学会背读《千字文》和《百家姓》了,并能照写下来。小红姑很惊讶,耳听为虚,眼
·86·
见为实,果然名不虚传。小红姑很佩服,说道:“你的脑瓜真好使,小姑不如你,小姑得像你学习。”转而又说道:“学无止境,就你学这点东西远不够前途的需要,更不用说为天下效力了。小姑还得领你温习学过的东西,记得扎实些。不光会认字,还要会写字,练好字。还要学些没有学到的东西。听小姑的话,在你没上学堂之前,小姑要教你点新东西,增长点新知识。”小植儿很佩服小红姑的见解,茅塞顿开,对她说道:“小姑见识广,俺听小姑的。往后看俺不用功学习,您就打俺的手板。”小红姑笑着答道:“打手板不是目的,关键是‘自觉’俩字。自觉做到
了,比什么都重要,你说是吧。”小植儿回答道:“您放心吧,小姑。俺一定听话,做个好孩子。”小红姑鼓励他说道:“这就对了,不但做一个好孩子,更要做一个好弟子才是。”小植点头称是不提。
小红姑的举动和孙儿的学习,太公太婆等众人都为之高兴。经常夸奖、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效。老太公老太婆吩咐,叫厨房给他们吃点“小灶”,孩子学习太累,又是长个的年龄,绝不能亏待他们。厨子按吩咐,每天都为他俩做好吃的饭菜吃不提。太公指示小红姑,《千字文》、《百家姓》和《论语》里的一些句子就不要领孙儿学了,待以后请教习再系统地教他。要她教些谜语、童谣、儿歌、算术及农谚什么的。好了解一些百姓的民俗,多了解一下民情的疾苦,多了解一下天
·87·
下的安危。各种棋类学会就行,不让他深钻,防止玩物伤志。再说了“艺多不养家”,学起来也分散读书的精力,得不尝试。现在主要是归拢小植儿,让他打小就养成一个规规矩矩做人的好习惯。
按照父亲的吩咐,小红姑就教他学猜谜语,当时称“廋辞、隐语、灯谜、灯虎”。如猜“人”是:“从小四条腿,长大两条腿,到老三条腿。”人小时候爬,到老了拄棍。
猜“辣椒”是:“红袋袋,绿袋袋。有人怕,有人爱。”
猜“胡萝卜”是:“红公鸡绿尾巴,一头扎到地底下。”
猜“大蒜”是:“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
猜“告”字是:“一口咬掉牛尾巴。”
猜“马(馬)”字是:“三横一竖一拐旮,四个小猪来吃咂。”
猜女红“四宝”是:“老大盘腿坐;老二跳梭梭;老三分开过;老四一起过。”这女红“四宝”分别是,“洗衣物用的座板”、“捶衣物用的棒槌”、“铰布用的剪刀”、“缝补衣物用的钢针”。还有猜“乱坟岗”的造字是:“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左边丝(糸)右边丝(糸),中间夹个‘言’教习。左边长(長)右边长(長),当腰夹个马(馬)二郎。‘心’字底,‘月’字旁。搭个金钩挂衣裳。”实际上是没有这样的汉字,也是民间所编造出来的。要是写出来的话,得有五十八画,哪有这么多画的汉字,笔画最多字“爨”字才三十画呢。这可能是民间做文字游
·88·
戏,所想象出来而已。
不过在一般的场合上,供人们猜测的谜语,都是由谜面、谜目、谜底三部分构成的。谜面是隐喻谜底的语言表示,谜目是谜语猜测的范围,如“打一字”,谜底是谜面所隐喻的事物。谜语有难度较简单的和难度较大多种形式。所以,猜测起来很有趣味性。参加猜谜语的人,得有一定的文化水准和涉世阅历。但对几岁的小植儿来说,猜出些简单易猜的谜语,就很聪明了。孩童是顽皮的,有些上私塾的孩童能创作出童谣式的低俗谜语,带一些骂人的话。虽然低俗点,但对于开发智力也是有些益处的。小红姑不让他挂在嘴上,说这样的谜语不雅。
教唱儿歌,如《拔萝卜》,其歌词是:
“在一个庄子里,有一位老爷爷,
种了颗大萝卜,拔呀拔不动。
老奶奶也来了,帮助拔萝卜,
拔呀拔呀,还是拔不动。
小孙儿也来了,帮助拔萝卜,
拔呀拔呀,还是拔不动。
小花狗也来了,帮助拔萝卜,
拔呀拔呀,还是拔不动。
小花猫也来了,帮助拔萝卜,
拔呀拔呀,拔起来了。”
·89·
还有《新年到》,歌词是:
“新年到真热闹,穿新衣戴新帽。
小弟弟放花炮,小妹妹哈哈笑。
新年到真热闹,挂灯笼红烛照。
小花猫蹦蹦跳,小黑狗汪汪叫。
新年到真热闹,包饺子蒸年糕。
敬祖宗纸香烧,吃年饭闹通宵。
新年到真热闹,耍花灯听话唠。
祖父看笑弯腰,祖母听喜眉梢。”
在教唱儿歌的同时,还有教唱爱国歌曲,如《苏武牧羊》,这首歌曲的传唱,是古今有所共知的,就不再赘述了。童谣收集的很少,只举几例,如《小狗咬人》,谣词是:
“大娘啊,开门哪!你家小狗咬人啦。
咬哪啦?咬腿了。咬的伤口冒血了。
冒血了,怎么办?赶紧和面糊上吧。
糊上了,不冒血。以后把狗栓好吧。
大娘说,知道了。以后把狗栓好它。”
又如《小牛倌》,谣词是:
“小牛倌红鼻子,骑着老牛吹笛子。
笛子吹的不咋地,气得老牛甩鼻子。
牛不走他就踢,惊得老牛尥蹶子。
·90·
一不小心摔在地,差点卡掉红鼻子。”
还如《放猪娃》,谣词是:
“王二小尕放猪娃,每天赶猪叫嘎嘎。
大猪名叫万里哼,小猪名叫猪八嘎。
大猪跳哇小猪撒,吃饱头头赶回家。
一头不少赶进圈,东家夸他好倌家。”
还有小孩用于骂人的不知名的童谣,如“xxx不是人,三更半夜敲铜盆。敲的爹娘睡不好,敲的四邻不安宁。……”等一些吧,其他就不便一一的列举了。小孩子嘛,学骂人的话可快了,他们虽然知道是不好听的话,但不懂得什么文明不文明。
算术的加、减、乘、除法的四则运算,在启蒙教育时需背记其运算口诀。加法从一至九与各个一位数相加的口诀,如三加六得九、八加九得一十七,等;减法会背记加法口诀就会减法,只是与加法运算的方向相反而已;乘法,就是老百姓熟知的“小九九”,从一至九与各个一位数相乘的口诀,如二乘四得八、八乘九得七十二为等;除法,会“小九九”就会除法,也只是运算方向与乘法相反而已。这对小植儿来说,在四则运算中是根本不用这些繁琐的口诀。连一般智力的儿童,只要用点功,在四则运算中也是很少用这些口诀的。除了混合运算需要列式笔算外,其万位数以下的简单运算,小植儿答题也是张口就来的。
·91·
珠算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很广,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官府、一个朝廷,计算一些数目较大的数字,你用笔算是很困难的。尤其是朝廷与官府,计算个庞大数字的账目,用汉字的数字计算起来,既费工夫又浪费演算纸。珠算就能发挥它的方便快捷作用,既省事又准确。因此,珠算也就成为一个识字人的必修课。祖父就叫二叔武泉教孙儿学珠算,二叔说道:“就凭小植儿的聪明脑瓜,学珠算是轻易而举的事。”当时的算盘珠子较大,框和珠子都是用优质的硬杂木材做成的。串珠子的细杆,也都是用较细的竹杆做成的,每串都是上二下五的七个珠子。质地好,经久耐用,打起来“噼啪”响声悦耳。一般的算盘大多是二十一位的,或是二十三位的。朝廷与一般管钱粮的官府衙门或者大商贾,大多用五、六十位的算盘呢。算盘虽然家喻户晓,但不一定都能熟悉它。首先要懂得珠算的位数,从个位逆数是个位一,千位四,万位五,亿位九,一般就记住个位与千位就可以了。珠算离不开口诀,尤其是乘除法。除法要是不用口诀的话,就无法运算了。因此,要熟记珠算口诀,是学好珠算的关键。二叔就把珠算的加、减、乘、除的口诀写在纸上,让小植儿背记。并说加减法口诀不要死背硬记,在计算时会应用就行,但乘除法可不行,离了口诀那是寸步难行的。珠算,主要是加法要会用。会了加法,减法也就会用了。乘除法用的少,知道怎么回事就行了,不用往深里学。二叔让他将“一二
·92·
三四五六七**”自加九次,得的和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零”;或是“一二三四五六七**”自减,最后的差得“零”。小植儿结合二叔说的一到九自加自减,来运用加减法口诀:“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五去五进一、六上一去五进一……;一去一、二去二、三去三、四去四……”,不提。二叔还说,珠算的除法位数多的话,还可用简便的“剥皮法”,口诀是“大数空加一,隔位减除数”。就是在被除数里减去一个除数,就在算盘上的空位上加一,直到减尽为止。这空位所得的和,就是这个除式的商。举例“五七九四六三八二一零零”除以“三八四九八零九五八四”等于“十九”,就是先减去一个“十个除数”,既“三八四九八零九五八四零”后,再继续减去“十个除数”,够减继续减,不够减就一个一个地减去除数,直到减尽为止。
小植儿在学习算术上,颇有些兴趣。因算术学尤其是珠算高度抽象,不太适合儿童的形象思维,会影响小植儿对人海诸方面的了解,以防止将来成为“多知识”的书呆子。任何知识如果脱离了天下实际,就会变成无用的知识。人才也是一样,如果脱离了人海的实际需要,也就变成“卧龙式”的人物。祖父不希望小植儿畸形发展,他希望自己的孙儿全面健康发育。他要求武泉,不要过多地教小植儿的其他知识,使他接受不了,而影响读圣贤书。关于算术、珠算的学习,待以后请到家塾教
·93·
习时,再学也不迟。
在城市里生的孩子,光知道米饭和馍馍很好吃,也听大人
们说是农民们种出来的,然后经过磨和碾子加工后,出来的就是米和面了。但不知道怎么种及种田的辛苦。小植儿自从来这以后,小小的心灵里,略体会到农民们种田的辛苦和生活的苦难。略体会到《悯农》的真正含意,在平时,他经常背诵这首诗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入乡随俗,还得跟小红姑他们学些农谚哪。什么“种地不
上粪,等于瞎胡混。”什么“一年四季在于春。”什么“三春不如一秋忙。”什么“你胡弄地一时,地胡弄你一年。”在气象上,什么“秋后的太阳赛后娘。”什么“云彩往东,稀哩轰隆;云彩往西,淹死老母鸡;云彩往北,发大水;云彩往南,跑旱船。”什么“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什么“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还学背《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还有“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等等,不提。
·94·
欲知后事如何,详见下续分解。
祖父与曾祖父曾祖母商议,请求将小红姑调换过来管护孙子。把小红姑调走,二老一时还真有些舍不得呢。话还得从头说起:那时十一年前,老太公两口子去大內兄家窜门。回来的路上,见有一岁左右的小女孩躺在路边,口吐白沫抽着疯,一阵接一阵地抽个没完。脸色青紫,头发蓬乱,瘦的皮包骨。老两口下轿到跟前一看,发现孩子右脚背上还生了个疮,有溃烂迹象。身上穿着一件补丁加补丁的破衣裳,破衣裳里爬着许多的虱子,衣缝里沾排些密密麻麻白黄色的虮子,刚出虮子壳的小虱子花比大虱子还多呢。小女孩子好像从来没洗过脸没洗过澡,脖梗子上、胳膊肘上、两只手上、膝盖上、两只脚上,都全挂满了皴。孩子的破衣裳,发出难闻的腥臭味,令人作呕。这哪像个活孩子,用草包一下就像死孩子差不多,烧的过了。老太公说道:“是谁这么狠心,把孩子扔到这!”老太婆接着说道:“佛家说的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咱们拣回去,找个医生给孩子治一下病,或许能治好的。”遂命丫鬟秋香打开包裹,拿件衣裳给孩子换上。秋香找好了件衣裳,又从针线包里拿出剪刀,将孩子的头发剪掉。又从梳妆盒里找出篦子,将孩子头发里的虱子、虮子刮净。然后用衣裳包好抱进轿里。为了孩子将来知道自己的身世,老太公命将那件破衣
·81·
裳搭在轿杆上带走。当轿夫拿那件破衣裳时,却发现有一张纸,上面歪歪扭扭写些字。轿夫们不识字,就拿给老太公看。纸上写着四句打油诗,诗曰:
“残身徐庄廖明轩,妻子撒手去西天。
女生戌三初三辰,望救小红活人间。”
老太公老太婆明白,按诗意这个小病孩儿就叫着廖小红。他们也忽然想起来什么,好像在来时路过这里的时候,就见一右臂残缺、蓬头垢面、穿着褴褛的中年男子在彷徨,神情沮丧,不时地望着他们的轿子,二老也顿觉奇怪。现在想起来可能与这弃女有关,不管怎么说,孩子是无辜的,先抱回去救治要紧。于是赶紧起轿回庄,请薛医生诊治。轿夫们抬着轿子,一步并着两步走,约一个时辰的功夫就回到了武家庄。二老命家人去南药铺请坐堂的薛医生,要他来府上给小红诊病。薛医生对看小儿病有拿手,他见孩子在抽疯,就取银针在人中穴、百会穴扎了两针,不大一会儿小红就不抽了。这时,薛医生闭上双眼把了一会脉,睁开眼慢条斯里地说道:“这孩子的病被耽误了,本来不大的病却发展到大发了。抽疯是个大病,脚背上的疮要赶紧治,否则的话要造成全身感染。再加上抽疯,非要她的小命不可。”老太婆焦急地问道:“薛医生啊,您就救救她吧!花多少银子我们都掏。”老太公也接着说道:“薛医生对治小儿病
有妙手回春之术,您就死马当成活马给她治疗吧,俺们不会亏
·82·
待您的。”薛医生答道:“武老太公太婆,您二位放心。从孩子的脉像上看,只要治疗及时,用不上十天半月病就会好的。”二老异口同声地说道:“全仗薛医生的力了,您就费心了。”薛医生给开了药方,二老命家人去抓药。薛医生嘱咐道:“三服药中,头一服分两天服完,后两服各分三天服完。煎药时,头一火要稍多放点水,煎的时间稍长一点,二火、三火煎的时间不用太长。三次火煎的药混在一起,放在凉快地方,每天早午晚饭前服下,第一次服时量稍大一点。在给疮口贴膏药时,贴前要用新棉花沾点盐水清洗一下疮口,清除流脓,稍搽净后,再将膏药用火烤软糊了,揭开贴上即可。头两天每天贴一付,往后两天贴一付,直到好了为止。切记不要给孩子洗澡或洗头,以防感冒。洗洗手、洗洗脚、搽搽脸是可以的。治疗期间有什么情况,尽管找拙医。”说完,二老命给薛医生诊费,寒喧几句后薛医生告辞。你还别说,经过薛医生的诊治和二老及家人的精心护理,小红的病一天好于一天,二老甭说多高兴了。不到十天的功夫,小红的病就痊愈了。二老说感谢上苍,感谢薛医生,也感谢家里的人。
小红的病好了,女家人给她洗澡换衣裳,好好地打扮一番。嚯!这一打扮,小红像花儿一样地漂亮美丽,惹得老太公老太婆二老及全府人都高兴。病好了胃口也大开了,饭食就逐渐地
增加了。要这吃要那吃,二老就命给拿,说“不能空着她的嘴”。
·83·
实际上她现在吃的东西,过去她是从来没吃过的,觉得真是好吃极了。二老决定将她作为武鏖的小女儿来养护,并为其起个名字叫武鸿。武鏖夫妇觉得,一个女孩家有个名字就行,为什么不叫武红?二老说“女孩也是人”,古有吕后、花木兰,唐有武则天等不都是“女流”吗。看她的聪明劲,说不定将来能成器的。为她起个“高雅”的名字图个吉利,“鸿”字的字义代表志高远大,像鸿鹄一样展翅翱翔;“红”字只是代表红色与利益,显得不够“赫亮”。 武鸿是她的“大名”,但乳名大伙还是习惯叫她小红。小红不但长的又漂亮美丽,且嘴又甜,“爷爷奶奶”、“爹娘”的叫得响亮,深受二老及少太公少太婆等众的喜欢。二老视她如掌上明珠,娇惯她,崇着她。小红天生聪颖,在她不到两岁时,二老就教她识字。三四岁时,《百家姓》里的字她都能念下来。后来二老又教识《千字文》里的字,还学些《论语》中的一些句子,及童谣、儿歌、迷语及古诗等,都记得扎实。每当大人们提问时,她都能对答如流,受到众人的夸奖,不提。山东多“拳脚”,一般农家人认为,一个小妞学识字没有用,除了学女红活和学点地里活外,还不如学点武呢。练个好拳脚不但能防身,还能健身呢。农家里的小妞,不像城里的小妞那样娇惯。她们一般到了三、四岁时,就开始跟祖父或大人们学些拳脚,这在那里已经形成了风俗。究其原因,是由于地
处边垂,北方民族入侵,并且交战频繁,用于防身自卫而已。
·84·
于是一有时间,小红就跟着武泉、武荥两个哥哥练些拳脚。这样坚持下来,小红的身体也逐渐地强壮起来了。十二、三岁的小妮,冷不丁看上去像个十五、六岁大妮似的。油光红润的皮肤透着稚气,大饼子脸高鼻梁,一对水灵灵的大鸳鸯眼睛忽闪发亮,娇嫩的脸蛋上还挂着一对大酒窝,乌黑的头发扎了只短辫子,晃头时辫子还一甩一甩的,真是人见人爱呀。
“纸里包不住火”,时间长了,家人们风言风雨地传出小红不是武家的儿女,而是二老他们在路上拣来的。小红也隐隐约约地知道,是祖父祖母从路上把她捡了回来,救了她的小命。人们愿意说啥就说啥,但时间长了听到的也多了,小红心里也不免有些划混。她经常与三个哥哥和姐姐比模样,人家哥妹长相都相似,唯独自己的长相与他们不一样。聪明的她不动声色,从不问过自己的身世。当姐姐武清说起话来提到这件事以后,小红斩钉截铁地说道:“姐姐,不管谁说啥,武堂就是俺的祖父,武鏖就是俺的父亲,武淼、武泉、武荥就是俺的亲兄长,你就是俺的亲姐姐。”话虽然这样说,但她始终不把自己摆在与哥哥姐姐平起平坐的位置上。家里上上下下都明白,但家人们都不敢另眼看待她,一是家尊们崇子她,二是她聪明伶俐,家人们说不过她,三是她的拳脚挺厉害,打起人来还挺疼的呢。小红一直是在老太公老太婆跟前长这么大的,一时分开还真舍不得
呢。但为了曾孙儿的前途,为了武家后世的兴旺,也就忍痛割
·85·
爱地答应了。二老有话在先,叫不能亏待她。谁要是欺负她,家法从事。
小红姑带小植儿比侍女姐姐厉害。小红姑“文武双全”,不但教他学童谣、儿歌、谜语等,还教他做游戏、下棋、唱歌。有空闲时还教他练点拳脚、打把式、骑马等活动。从而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头脑。这无疑对小植儿以后的教育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天上午巳时学习文化,小红姑学着教习的样子,摆上课桌,课桌上放着小石板和几只滑石笔、小板搽。墙上挂上小黑板,小黑板搭槽上还放上几只滑石笔、板搽、教鞭和戒尺。小红姑还宣布纪律:每天上学堂,不许迟到早退;上课时要坐端正,双手要背在后面,两眼要目视黑板,认真听讲;有事要请假。违犯了,轻者罚站,重者就要打手板。小植儿还头一次尝到上学的滋味,觉得很好玩的。这是头一天上学,就算开学了。第一堂课按《千字文》学生字,小红姑在小黑板上写上“天”、“地”、“玄”、“黄”四个字,用教鞭指着字,她念一遍“天”,小植儿跟着念一遍“天”,……。小红姑把这四个字教完后,用教鞭指着字让他读下来。《千字文》里的字他两、三岁时,就都能背读下来,也都会写。当小红姑提问他时对答如流,并将四个字默写在小石板上让小红姑看。小红姑问他为什么会默写时,他说他在两、三岁时就学会背读《千字文》和《百家姓》了,并能照写下来。小红姑很惊讶,耳听为虚,眼
·86·
见为实,果然名不虚传。小红姑很佩服,说道:“你的脑瓜真好使,小姑不如你,小姑得像你学习。”转而又说道:“学无止境,就你学这点东西远不够前途的需要,更不用说为天下效力了。小姑还得领你温习学过的东西,记得扎实些。不光会认字,还要会写字,练好字。还要学些没有学到的东西。听小姑的话,在你没上学堂之前,小姑要教你点新东西,增长点新知识。”小植儿很佩服小红姑的见解,茅塞顿开,对她说道:“小姑见识广,俺听小姑的。往后看俺不用功学习,您就打俺的手板。”小红姑笑着答道:“打手板不是目的,关键是‘自觉’俩字。自觉做到
了,比什么都重要,你说是吧。”小植儿回答道:“您放心吧,小姑。俺一定听话,做个好孩子。”小红姑鼓励他说道:“这就对了,不但做一个好孩子,更要做一个好弟子才是。”小植点头称是不提。
小红姑的举动和孙儿的学习,太公太婆等众人都为之高兴。经常夸奖、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效。老太公老太婆吩咐,叫厨房给他们吃点“小灶”,孩子学习太累,又是长个的年龄,绝不能亏待他们。厨子按吩咐,每天都为他俩做好吃的饭菜吃不提。太公指示小红姑,《千字文》、《百家姓》和《论语》里的一些句子就不要领孙儿学了,待以后请教习再系统地教他。要她教些谜语、童谣、儿歌、算术及农谚什么的。好了解一些百姓的民俗,多了解一下民情的疾苦,多了解一下天
·87·
下的安危。各种棋类学会就行,不让他深钻,防止玩物伤志。再说了“艺多不养家”,学起来也分散读书的精力,得不尝试。现在主要是归拢小植儿,让他打小就养成一个规规矩矩做人的好习惯。
按照父亲的吩咐,小红姑就教他学猜谜语,当时称“廋辞、隐语、灯谜、灯虎”。如猜“人”是:“从小四条腿,长大两条腿,到老三条腿。”人小时候爬,到老了拄棍。
猜“辣椒”是:“红袋袋,绿袋袋。有人怕,有人爱。”
猜“胡萝卜”是:“红公鸡绿尾巴,一头扎到地底下。”
猜“大蒜”是:“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
猜“告”字是:“一口咬掉牛尾巴。”
猜“马(馬)”字是:“三横一竖一拐旮,四个小猪来吃咂。”
猜女红“四宝”是:“老大盘腿坐;老二跳梭梭;老三分开过;老四一起过。”这女红“四宝”分别是,“洗衣物用的座板”、“捶衣物用的棒槌”、“铰布用的剪刀”、“缝补衣物用的钢针”。还有猜“乱坟岗”的造字是:“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左边丝(糸)右边丝(糸),中间夹个‘言’教习。左边长(長)右边长(長),当腰夹个马(馬)二郎。‘心’字底,‘月’字旁。搭个金钩挂衣裳。”实际上是没有这样的汉字,也是民间所编造出来的。要是写出来的话,得有五十八画,哪有这么多画的汉字,笔画最多字“爨”字才三十画呢。这可能是民间做文字游
·88·
戏,所想象出来而已。
不过在一般的场合上,供人们猜测的谜语,都是由谜面、谜目、谜底三部分构成的。谜面是隐喻谜底的语言表示,谜目是谜语猜测的范围,如“打一字”,谜底是谜面所隐喻的事物。谜语有难度较简单的和难度较大多种形式。所以,猜测起来很有趣味性。参加猜谜语的人,得有一定的文化水准和涉世阅历。但对几岁的小植儿来说,猜出些简单易猜的谜语,就很聪明了。孩童是顽皮的,有些上私塾的孩童能创作出童谣式的低俗谜语,带一些骂人的话。虽然低俗点,但对于开发智力也是有些益处的。小红姑不让他挂在嘴上,说这样的谜语不雅。
教唱儿歌,如《拔萝卜》,其歌词是:
“在一个庄子里,有一位老爷爷,
种了颗大萝卜,拔呀拔不动。
老奶奶也来了,帮助拔萝卜,
拔呀拔呀,还是拔不动。
小孙儿也来了,帮助拔萝卜,
拔呀拔呀,还是拔不动。
小花狗也来了,帮助拔萝卜,
拔呀拔呀,还是拔不动。
小花猫也来了,帮助拔萝卜,
拔呀拔呀,拔起来了。”
·89·
还有《新年到》,歌词是:
“新年到真热闹,穿新衣戴新帽。
小弟弟放花炮,小妹妹哈哈笑。
新年到真热闹,挂灯笼红烛照。
小花猫蹦蹦跳,小黑狗汪汪叫。
新年到真热闹,包饺子蒸年糕。
敬祖宗纸香烧,吃年饭闹通宵。
新年到真热闹,耍花灯听话唠。
祖父看笑弯腰,祖母听喜眉梢。”
在教唱儿歌的同时,还有教唱爱国歌曲,如《苏武牧羊》,这首歌曲的传唱,是古今有所共知的,就不再赘述了。童谣收集的很少,只举几例,如《小狗咬人》,谣词是:
“大娘啊,开门哪!你家小狗咬人啦。
咬哪啦?咬腿了。咬的伤口冒血了。
冒血了,怎么办?赶紧和面糊上吧。
糊上了,不冒血。以后把狗栓好吧。
大娘说,知道了。以后把狗栓好它。”
又如《小牛倌》,谣词是:
“小牛倌红鼻子,骑着老牛吹笛子。
笛子吹的不咋地,气得老牛甩鼻子。
牛不走他就踢,惊得老牛尥蹶子。
·90·
一不小心摔在地,差点卡掉红鼻子。”
还如《放猪娃》,谣词是:
“王二小尕放猪娃,每天赶猪叫嘎嘎。
大猪名叫万里哼,小猪名叫猪八嘎。
大猪跳哇小猪撒,吃饱头头赶回家。
一头不少赶进圈,东家夸他好倌家。”
还有小孩用于骂人的不知名的童谣,如“xxx不是人,三更半夜敲铜盆。敲的爹娘睡不好,敲的四邻不安宁。……”等一些吧,其他就不便一一的列举了。小孩子嘛,学骂人的话可快了,他们虽然知道是不好听的话,但不懂得什么文明不文明。
算术的加、减、乘、除法的四则运算,在启蒙教育时需背记其运算口诀。加法从一至九与各个一位数相加的口诀,如三加六得九、八加九得一十七,等;减法会背记加法口诀就会减法,只是与加法运算的方向相反而已;乘法,就是老百姓熟知的“小九九”,从一至九与各个一位数相乘的口诀,如二乘四得八、八乘九得七十二为等;除法,会“小九九”就会除法,也只是运算方向与乘法相反而已。这对小植儿来说,在四则运算中是根本不用这些繁琐的口诀。连一般智力的儿童,只要用点功,在四则运算中也是很少用这些口诀的。除了混合运算需要列式笔算外,其万位数以下的简单运算,小植儿答题也是张口就来的。
·91·
珠算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很广,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官府、一个朝廷,计算一些数目较大的数字,你用笔算是很困难的。尤其是朝廷与官府,计算个庞大数字的账目,用汉字的数字计算起来,既费工夫又浪费演算纸。珠算就能发挥它的方便快捷作用,既省事又准确。因此,珠算也就成为一个识字人的必修课。祖父就叫二叔武泉教孙儿学珠算,二叔说道:“就凭小植儿的聪明脑瓜,学珠算是轻易而举的事。”当时的算盘珠子较大,框和珠子都是用优质的硬杂木材做成的。串珠子的细杆,也都是用较细的竹杆做成的,每串都是上二下五的七个珠子。质地好,经久耐用,打起来“噼啪”响声悦耳。一般的算盘大多是二十一位的,或是二十三位的。朝廷与一般管钱粮的官府衙门或者大商贾,大多用五、六十位的算盘呢。算盘虽然家喻户晓,但不一定都能熟悉它。首先要懂得珠算的位数,从个位逆数是个位一,千位四,万位五,亿位九,一般就记住个位与千位就可以了。珠算离不开口诀,尤其是乘除法。除法要是不用口诀的话,就无法运算了。因此,要熟记珠算口诀,是学好珠算的关键。二叔就把珠算的加、减、乘、除的口诀写在纸上,让小植儿背记。并说加减法口诀不要死背硬记,在计算时会应用就行,但乘除法可不行,离了口诀那是寸步难行的。珠算,主要是加法要会用。会了加法,减法也就会用了。乘除法用的少,知道怎么回事就行了,不用往深里学。二叔让他将“一二
·92·
三四五六七**”自加九次,得的和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零”;或是“一二三四五六七**”自减,最后的差得“零”。小植儿结合二叔说的一到九自加自减,来运用加减法口诀:“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五去五进一、六上一去五进一……;一去一、二去二、三去三、四去四……”,不提。二叔还说,珠算的除法位数多的话,还可用简便的“剥皮法”,口诀是“大数空加一,隔位减除数”。就是在被除数里减去一个除数,就在算盘上的空位上加一,直到减尽为止。这空位所得的和,就是这个除式的商。举例“五七九四六三八二一零零”除以“三八四九八零九五八四”等于“十九”,就是先减去一个“十个除数”,既“三八四九八零九五八四零”后,再继续减去“十个除数”,够减继续减,不够减就一个一个地减去除数,直到减尽为止。
小植儿在学习算术上,颇有些兴趣。因算术学尤其是珠算高度抽象,不太适合儿童的形象思维,会影响小植儿对人海诸方面的了解,以防止将来成为“多知识”的书呆子。任何知识如果脱离了天下实际,就会变成无用的知识。人才也是一样,如果脱离了人海的实际需要,也就变成“卧龙式”的人物。祖父不希望小植儿畸形发展,他希望自己的孙儿全面健康发育。他要求武泉,不要过多地教小植儿的其他知识,使他接受不了,而影响读圣贤书。关于算术、珠算的学习,待以后请到家塾教
·93·
习时,再学也不迟。
在城市里生的孩子,光知道米饭和馍馍很好吃,也听大人
们说是农民们种出来的,然后经过磨和碾子加工后,出来的就是米和面了。但不知道怎么种及种田的辛苦。小植儿自从来这以后,小小的心灵里,略体会到农民们种田的辛苦和生活的苦难。略体会到《悯农》的真正含意,在平时,他经常背诵这首诗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入乡随俗,还得跟小红姑他们学些农谚哪。什么“种地不
上粪,等于瞎胡混。”什么“一年四季在于春。”什么“三春不如一秋忙。”什么“你胡弄地一时,地胡弄你一年。”在气象上,什么“秋后的太阳赛后娘。”什么“云彩往东,稀哩轰隆;云彩往西,淹死老母鸡;云彩往北,发大水;云彩往南,跑旱船。”什么“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什么“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还学背《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还有“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等等,不提。
·94·
欲知后事如何,详见下续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