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三国
字体: 16 + -

045.【十八路诸侯1】

    tue feb 10 17:01:17 cst 2015

    夏侯兄弟知道此番就是要混迹于乱世了,混得好,就变成大地主!混得不好,却会连贫农都当不了!夏侯兄弟狠狠心,咬咬牙,为了未来不沦为贫农或者更低级的身份,于是散尽家财,为曹操招募到乡勇近千人!

    另外一边曹仁、曹洪也拿出了全部积蓄,用于招兵!但他们毕竟不是夏侯兄弟那样的富裕人家,所以资源非常有限,最终也只有百来号人!

    这里有个插曲,史书记载曹操用人很讲究,虽然夏侯兄弟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但曹操却很看重他们,虽然刚拉起队伍,没什么编制,但也将夏侯兄弟的官爵放在了自己曹氏兄弟之上!

    这事儿是真的,但动机绝对特么扯淡!换作是你拉起一波队伍,你能知道手下哪几个人未来能帮你开拓疆土?根本分辨不出来嘛!所以曹操看重夏侯兄弟的原因很简单——自己大部分队伍都是那俩货花钱招来的,再不对俩兄弟好点儿,怎么行?就不怕人家把你曹旗给扯了,换成夏侯?

    所以,没有无缘无故的好,小伙伴要记住。

    没过几日,又有一人,姓乐,名进,字文谦,来投曹操,再过几日,又有一人,姓李,名典,字曼成,也来投曹操!为何要单说这俩人呢?因为前面来投曹操的是送兵,而这俩是送粮的!此二人都是自己当地的豪绅,胸中也有大抱负,希望趁乱世为自己博得一个可以让子孙为之骄傲的事业,也都看中了曹操的身世背景(其实就是离的比较近罢了),纷纷来投!此二人手上颇有钱财,见夏侯兄弟已经在招兵了,于是把自己手上的钱换成粮饷,然后投靠曹操!

    至此,曹操的乌合之众算是初具规模,他开始每日于村中调练军马,又赶紧置办衣甲旗幡!整支曹家军磨叨活活,时刻准备开起人生第一战!

    与此同时,坐在渤海的袁绍实在熬不住了!他决定动武!

    当然,此时的袁绍有这个实力,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袁绍在渤海拉起了自己的武装队伍,而且凭借强大的身世背景,来投靠他的名士多不甚数!这些名士可要比曹操的手下犀利得多!他们要么是有着牛逼的身世背景,要么就是一方的大地主、大豪绅!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要散点小钱,然后振臂高呼一下,就会有许多特别讲义气的人前来投奔,从地位与情况来看,与现代的蛊惑仔没什么区别!

    由此可见,袁绍的起兵之路要比曹操顺利的多!不到一年时间,渤海已经聚集精兵三万余人!之所以说是精兵,是因为袁绍手下出名的武林高手非常多,他们分到兵权之后,便开始日夜操练,一年时间,足以让他们训练出一支虎狼之师来了!另外,由于不缺钱,所以袁绍后勤方面得到了的保障,无论是粮饷还是军服、车马,都很充足!

    此刻的袁绍确实有担当一方霸主的资格!

    虽然实力很强,但袁绍还没有昏头!他认识到,自己只是正在发育的鸟儿,而洛阳盘踞的是一头巨鹰!单凭自己这点力量,根本不足以与董卓抗衡!于是,袁绍想出一招——联合天下诸侯,清君侧,勤天子!

    这个想法刚刚产生,曹操的矫诏已经传到了渤海!原来曹操这小子比袁绍思考得还快一步,此份矫诏就是希望袁绍能够以其高大上的身份,振臂高呼,从而联合天下诸侯去灭掉董卓!郎有情、妾有意,袁绍立刻聚集麾下文武,引兵三万(全部身家)离开了渤海前往曹操地盘会盟。

    曹操得知袁绍支持自己,于是赶忙又作多份檄文传达全国诸郡,增强联军的实力!史书记载,檄文一出,全国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这简直就是扯淡!想一想就会知道,袁绍+曹操才三万几千人,就这么点人马,如何对抗董卓?只是各路诸侯都有自己的现实情况,迫于一些无奈的客观原因才纷纷喊——灭掉董卓,扶我大汉!诸侯们的都有同一个心思:如果成了,则国家资源将重新分配,或许自己将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如果不成,董卓也不可能挨个灭掉全国那么多诸侯,他没这个兵力可以拉开这么长的战线!

    我们来看看各地诸侯接到檄文后的反应: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这逼是袁绍的同族弟弟(不是同一个母亲),好歹也是有血缘的。而且我们不难判断,如果袁绍是四世三公,那么袁术自然也是四世三公,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出袁术这家伙的起兵之路也是非常顺利的,而事实上就是如此。现在哥哥要干大事,弟弟当然要来分一杯羹了。再说只是吆喝两声,不让自己的部队冲上去,这样的仗打起来也不算难嘛!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此人一接到檄文就犹豫了。他相当于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瑞士——中立一辈子!只是后来身边谋士说了一句话——董卓虽然势大,但天下军马联合,董卓必败!如果您不出去打董卓,等到董卓败北后,别人会怎么想你?韩馥就此下定决心,一定要参加联军了,否则未来有可能落了个“董卓小弟”的臭名声!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这个人就很神奇了!还记得李儒给董卓出主意,要任用名士么?孔伷就是被任用的诸多名人里的一位!这个孔伷是个正儿八经的文官,到了朝廷没多久就赶上董卓的提拔,所以官运可谓顺风顺水!后来竟然都干到豫州刺史了!现在袁绍、曹操要拉他下水,孔伷自然是不想与恩人董卓刀兵相见的。但迫于豫州是中原核心地带,孔伷担心自己不从的话,会被袁绍、曹操等人联合“吃掉”,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带了很少的部队,参加了联军,也就是装装样子。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这个人根本就不想打董卓!准确的说——他没空打董卓!黄巾起义被灭之后,还是有大量的残余贼兵在全国游荡,全国盘踞贼兵最多的地方就是兖州了!刘岱管自己的地盘都还来不及,怎么会有出兵打外人的想法?但他还是参加了联军,他希望借联军的力量帮助自己消灭兖州的黄巾军罢了。可是这个小哥太可怜,后来,自己地盘的黄巾军是被消灭了,可被曹操摆了一刀,我们后面再谈。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此人与蔡邕的交情很好,可见其也不是一个庸俗的人!王匡不吝啬财物,热衷于将金钱大量的施舍他人(怪不得他跟别人的关系都能搞得很好),也因为这样的傻逼优势,使王匡闻名天下,从而被大将军何进看上,任命为官!在诸侯势力中,王匡的实力是比较强的,原因在于他很早就被何进安排到了河内,而这么多年下来,无论是宫廷巨变还是黄巾之乱,都没有影响到王匡在当地的统治及发展!直到联军开始集合时,其他诸侯发现王匡领着四、五万大军前来,而且战马都配有铠甲,不禁感叹——山外有山,原来王匡才是狠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