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三国
字体: 16 + -

029.【勤王】

    mon jan 26 18:00:11 cst 2015

    李儒一席话让董卓听得拍了一夜大腿,同时也为李儒成为董卓旗下第一谋士大好了基础!

    李儒还是一个很稳健的人,虽然他巴不得天下大乱,他巴不得董卓可以一夜成名,从而让自己也可以跟上爆发户的步伐,但有一点他还是明白的――饭得一口一口的吃。

    “我们虽然是奉诏前往京城,但毕竟身后带了那么多的军队!万一我们大事已成之后,有人造谣我们是蓄意入京生变,那可就麻烦了!为防止有人揣测我们的意图,咱们现在就派人先上表,这样我们带兵入京就算名正言顺了!”

    看看,做大事的人,每一步都考虑的极为周到!董卓手下能有这样一位谋士,真的是非常幸运的!

    何进得到董卓的上表之后,拿出来给手下的谋臣一同浏览。侍御史郑泰看完说道:“董卓乃豺狼,引入京城,必会吃人!”

    何进还是如以往一样的淡定:“你多疑啦,不足谋大事!”

    我何进要人有人、要兵有兵,还怕外面的小弟弟进京闹事?当年他董卓在京城也没闹出什么事儿来嘛,所以这一次一样不行!他董卓只配给我何进打打下手,帮我处理一下张让那帮狗贼!

    卢植也在一边劝何进!

    卢植?不是在牢里蹲着呢么?没错,放出来了,至于为什么这么快刑满释放?减刑了呗!这里我们额外来说一件事儿,那便是关于减刑。

    中国关于一些穷凶极恶的犯人,一般都是直接给于死刑的,一直延续到今日。但对于一些贪官来说,无论贪了多少,哪怕贪的钱相当于一个小国一年的总产值,也很少有见直接判个死刑的。一般来说见得多的,都是20年以下。那么我想说的是,如果不判死刑,无论判多少年,实际效果是――老子号子里蹲个3-5年,出来又是一条好汉!

    我们会惊讶的发现,这个犯人在牢里表现格外的好!莫名其妙的好!反正就是好!于是领导们一致决定要给他减刑!这是犯人改过自新的楷模嘛!

    于是,曾经贪了千八百万的孽障,坐了3-5年牢就出来了!

    对于这个社会现状,我想说――他喵的,3-5年换几千万?换我,我也贪!

    不过我们这里可并不是指卢植是贪官,他是被诬陷的嘛!灵帝一死,自然有人为他做主,于是也就“刑满释放”了。

    “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

    当然了,卢植的劝解话语可不止以上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他引经据典,有理有节,反正将自己的学问及阅历全部投射了出来!由于篇幅的原因,咱们就不复制粘贴古籍里面的话了!

    但是结果还是一样的,何进仍然听不进去!

    于是郑泰、卢植等许多有名之士为求自保,都弃官而去,隐居了起来!不过关于这些大臣都“撤退”从而来明哲保身这件事情,我是将信将疑的。有人会因为自己判断某人一定要起祸乱,而放弃自己在京城奋斗一生的事业吗?有,但是不会多!可是按照野史记载――朝廷大臣,竟然去者大半!这就不现实了!

    所以我个人分析,这些人应该是被“顺便”打压走了!

    因为以当时朝廷状况来说,何氏外戚掌权,其实何进与真实的皇帝没有区别。只是宦官集团为保命,还在与何进集团明争暗斗而已。基本上来说,整个大汉京城都是对何大将军马首是瞻的!既然所有人都依附着何进,自然就有人也想靠着何进往上爬了。大家都往上爬,自然需要踩踩一些衰鬼的肩膀,否则怎么继续往上呢?所以何进集团对外与宦官集团斗争,对内也是明争暗斗,大家拉帮结派、三三两两,也互相较着劲呢!

    所以,谁如果说了何进不开心、不满意、不支持、不认同的话,谁就有可能成为那个贡献肩膀的衰鬼!那么可以很容易的分析出,郑泰、卢植等就是这样的衰鬼了……所以,他们应该是被“打压”走的,绝非是什么高瞻远瞩,自己隐居起来了。

    但不论怎么说,引外军入京勤王这么一件事,也确实使许多大臣非常不满,何进也不好太违背大家的意思,于是派人表面迎接了董卓之后,命其在渑池待命!董卓也不好太嚣张,于是暂时按兵不动。于是二十万大军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在洛阳外“住”下了。

    这里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何进邀请天下诸侯带军入城剿灭宦官这件事情的定义,历史上给了这种事情一个官方注词――勤王。

    那勤王到底啥意思类?

    第一次出现“勤王”这个词是在《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於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所以如果哪个朝代出现勤王这个词了,不管最终勤成功没有,这个王朝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因为这个词本身的注解就是“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为啥叫勤王?不叫勤君?勤天子?勤皇帝?勤高富帅?因为古代夏商周时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诸侯。后来乱了套,地方诸侯也纷纷称起王来。其实勤王还有很多种情况,有些是瞎起哄的,有些是来清君侧(看字面理解就是清理天子身边的小人,也就是本次董卓前来的名号)的,也有些是志在夺权的。像靖康之难时,宋朝各路军队,明显的是帮皇帝的忙,是出自好意的。古罗马帝国规定军队不得越过罗马河,就是因为怕勤王之师造反弑上。总之,勤王的本意在救驾。但结果是多元的。

    中国历史上许多勤王例子,皆是借口,都只是为了可以带兵借名义攻入朝廷而已!如西晋八王之乱中的许多王。但历史上也有勤王勤得很成功的案例,还好这个案例出得晚,否则肯定有许多人会效仿――明成祖朱棣勤王叛变!不光勤得很成功,而且自己还成了历史上留下好声的好皇帝之一,同时又开创了大明的鼎盛时代!

    行了,以上都是关于“勤王”的引叙,我们还是来关注董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