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三国
字体: 16 + -

015.【为曹孟德喊冤1】

    tue jan 20 13:00:00 cst 2015

    对于这样的情况,朝廷自然是最急的了!现在又听说皇甫嵩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与波才在长社对峙,朝廷更是不能继续坐以待毙下去了!5月,朝廷派出一名将领率军救援!

    而这人是谁呢?曹孟德。曹操是三国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背负了千年“奸雄”名号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随着近些年,不断有人为其喊冤之后,我们大体知道了历史上曹操真实的一面。但其实我们知道的并不全面,接下来,具体化的为曹操平个反:

    一、文武全才:

    身居战乱之际的曹操,行军打仗“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他曾写了一部十多万字的“兵书”,三国时期出了那么多名将谋士,留下兵书的又有几人?有人说曹操打过许多败仗,所以其战场的能力不算什么。我说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我们打个比方――假设您儿子今天考了85分,可能大家听起来觉得这小子考得不咋地。我们继续假设您儿子今天考了85分,但他之前还考了两次,一次100分,一次99分,可能大家听起来就觉得这小子这一次85分可能是发挥失常了。我们再作最后一次假设,您儿子今天考了85分,可之前考了100多次,每次都在95分左右!ok,大家一定觉得这小子这一次的85分一定是发挥失常,如果让他再考一次,他一定不会只考这个分数了!所以曹操的败仗也是如此!赢了一辈子,统一了中原,难得输一下赤壁,难得输一下西凉,这都是正常的!况且几仗都不是决定其霸主地位的关键战役,讲白了即使打赢了也就算是个锦上添花,打输也是无关痛痒。好吧,可能我也过于偏袒曹操了,输就是输,何况赤壁那里的损失确实很大。但我只是想表达,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不过再卓越也是凡人,凡人输赢都是正常的。

    此外,曹操的文学造诣也很深――“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重情好色:

    曹操有多少女人,已经无法统计了(这是我此生所追求的)。被曹操立为王后的是卞夫人,她原是个歌舞妓,20岁被收纳为妾。结发正妻丁夫人被曹操废掉之后,卞氏遂成为正室。曹操能够把一个歌舞伎出身的女人立为王后,而且终身相伴,配合默契,用情也算难能可贵了。曹操在征宛城时,将张绣的婶子邹氏收纳为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个结论,曹操是一个**控。

    曹操对于乐妓宠爱备至,但有个前提,必须乖乖地侍候。有次曹操睡午觉,命宠妾到某时辰叫醒他。当时辰到时,宠妾见曹丞相睡得正熟,没叫醒他,等曹操醒来发现宠妾没按自己的吩咐做,立即将这个宠妾用乱棍打死了。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个暴力狂。

    可无论如何,仅以上两点却可看出,曹操非常重情义。哪看出来的?很简单啊,换作你是军队主公,总爱找歌妓伺候自己,身边的臣子们会不反对?可曹操就是能坚持,因为他爱、因为他喜欢、因为他与这些个歌妓有话题。

    三、生前抠门死后寒酸:

    与其他的帝王相比,曹操墓要寒酸得多,七十二疑冢?呵呵,我们以后再议。

    专家解释说,薄葬制是曹操生前一直提倡的。一跟他早年参与过盗墓活动,亲眼目睹不少坟墓被盗后尸骨狼藉有关。二是跟他一直提倡的节俭生活有关。据说他10年只盖一条被子,死的时候穿的衣服上还打着补丁!三国名将陆逊的孙子陆云当年在铜雀台见到的曹操遗物:除了曹操盖过的被褥、使用的腰扇、裹发巾以外,有几件东西倒是让人颇感意外,一个是曹操在当时居然用上了牙签一样的东西来剔牙!曾听闻曹操生活俭朴,使用过的“牙签”也不肯丢弃,在这里得到了验证。

    四、作战思想:

    曹操博采兵、法、儒、道等诸家思想,并在实践中有所发展。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关于《孙武》,曹操只是加了注,而非是创作了这本兵书) 。从曹操的作战方式,我们大体可以看出其的一些特征:

    1、战争观:曹操认识到,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配合。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才能拯救社会!

    不能像春秋时吴国夫差那样只凭武力,不注重政治;也不可似周朝诸侯徐偃王那样,以“仁义”代替用兵。他强调"兵以义动",“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而这些都成了他后来的行为准则!别小看了这一点,几千年来,华夏多少名人都没搞动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可一旦能搞懂的,都会名垂千古!比如毛爷爷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不就与曹操的思想吻合么?这也是为什么毛爷爷特别推崇曹操的原因之一!

    为赢得战争中的政治主动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除暴乱维护汉室而举义兵;

    为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去难民租赋,又发布抑制豪强兼并土地的命令,使得百姓亲附,甲兵强盛。

    2、治军思想:曹操抛弃儒家以礼治军的原则, 认为"礼不可治兵",强调“吾在军中持法是也”,注重以法治军。他针对汉末政失于宽的状况,“纠之以猛”,以使“上下知制”,“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为保证法规的实行,主张严明赏罚,按法赏有功、治有罪,“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告诫诸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 同样的,似乎又是很简单的道理,即做错要挨罚,做好了才有奖。可试问,几千年下来又有几人能做到?我们是否又能做到?做好了给奖励,这个大家一般都能做的到。可是做错了一定要罚,这个就难执行了!一位将领一直打胜仗,可是突然之间打了一场大败仗,你这时候要去罚他,在那时间节骨眼上,将领会不服、大臣会求情、士兵会观望、百姓会叫好。各种不同的反应同时进入你的眼帘,你选择站在谁那一边?很难吧?

    3、谋略思想:曹操说――“欲攻敌 ,必先谋。”他认为,诡诈的前提是知彼知己,只有在掌握了对方的兵力部署、 战将强弱、 地形险易、后勤保障等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才能制定出"因敌变化"、"盈缩随敌"的策略。他尤其重视奇正、虚实变化,要求以“ 至实击至虚 ”,比如官渡他就倾全部兵力重点攻击袁绍防守非常薄弱的重地乌巢,从而一举奠定胜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