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坑你没商量
字体: 16 + -

345道貌岸然实无赖复社坑死社稷臣

    复社通过前文咱说的这些手段,加上他们里面也确实有些文化功底高深之徒。** 一shuquge**★** ** .★** ** **く** .com

    比如咱们说的复社四公子,也确实写得几篇不错的文章,这名气自然是象吃了大粪的狗尾草,蹭蹭往上长。

    而这名气,又给四公子傍名妓了便利,而傍名妓,又反过来给了他们更大的声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许多名妓也被他们的所谓声望所迷惑,争送秋波。譬如冒襄与陈圆圆、董小宛。

    幸亏陈圆圆被田弘遇给弄北京去了,后来让王烁抢了去,要不然死的会很惨,就跟董小宛一般,非死冒襄手里不可!

    那个秦淮**艳之一的李香君,爱上了另一位“公子”侯方域,二人如冒襄、陈圆圆一般,确立了恋爱关系。

    李香君亦如陈圆圆一般,一直等着那位侯公子帮她赎身,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搭上了性命!

    而这位侯大公子,凭着文人的三寸不烂之舌,凭着复社强大的舆论系统,竟然把这事生生赖在了阮大钺身上,自己摆脱了个一干二净!

    真是无赖中的极品,地痞中的地痞啊!

    正义满满的面孔下面,是一肚子不讲诚信,连都不如的下三滥道行!

    而到了各类集会上,这些个人却是精神抖擞,把自己的祖国,大明,骂了个狗血喷头。

    他们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社集”,也就是全体成员的大型集会。

    这时候就彰显出人数多的优势来了,有金主给砸钱,摆开盛大豪华的阵仗,然后邀请名号响亮的精英,外加好几千普通会员到场捧场,精英在上面命骂,热心观众齐心协力鼓掌捧场。

    从崇祯二年到南明初年,一共二十三次社集,每次都闹得天下震动。

    这高的运作水平,足可以技压老谋子好几头,轻松导演奥运开幕式!

    崇祯正是看透了这帮家伙,才宁可死在北京,也绝不去江南!

    其实,明朝中后期,政治风气是相当宽松的,颇有要民主立宪的意思。这样的政治团体,原本也不稀奇,骂朝廷的方式,也很没新意。

    但复社却有两条,远远过前辈。

    第一就是严密的组织,从创办第一天起,就有了详细的家规。

    凡是入了社的,既不能乱说话,更不能目无尊长,一切行动听指挥,复社让干啥就干啥。

    犯错了不但有惩罚,还有规模化管理,每个地区都有负责人,谁犯了错就要连负责人一起罚。

    而就内部关系说,复社的成员关系,更鱼龙混杂,既有名门子弟,也有寒门子弟,前者基本是领导,后者大多是走狗。

    而且相互之间的关系,还有父子师生等各种情况。

    当然这师徒关系,是其中最注水的。最早收的还是实打实的师徒,后来6续收进的,基本都有个师徒的名分。

    以同时期文学家归庄的说法,后来复社新收的徒弟,求的就是一个师徒名分,以拿出去撑门面炫耀。

    至于说到学问,基本是狗屁不通,一问三不知了。

    展到后来,复社纪略里自己都说,阿猫阿狗,只要能给够赞助,装够孙子,就能顺利加入。

    有了复社的招牌,就能在地方上胡作非为,抢男霸女,干什么官府都不敢过问。

    复社的核心成员,则借着复社壮大了的势力和遍布每一个角落的关系网大搞。

    每到科举的时候,却暗地里暗箱操作谋私利。“嗜名躁进,逐臭慕膻之徒,亦多蹿于其中矣。”

    张溥这些家伙,最终要达到的效果,正是这个!

    他们苦心经营,一步步在朝堂上渗透亲信,在党争中不断的蹚浑水,逐步掌握了大明朝廷的言权。

    崇祯登基,在经过了早期一次次失败的瞎折腾后,终于选定了能干的温体仁作为辅。

    而这位温体仁大人,被后世史书,普遍划为奸臣。因为他不仅勤奋,而且清廉,最要命的,是这人足智多谋,坏主意多的不亚于张溥,甚至为达目的,比他更加不择手段。

    他容不得东林党乱国家,坑惨了政敌钱谦益,捎带手还把周延儒这蠢货也打回家了。

    这就彻底得罪了东林党和复社。您想,在东林党和复社掌握着言权的情势之下,他能落好名声吗?

    强大的复社让温体仁蜇这下子,岂肯善罢甘休?那是上窜下跳啊。复社领张溥愤而辞职回家,其实也是要耍计谋,以退为进。

    接着就是大规模的虎丘大会召开,数千会员云集,义正词严声讨温体仁,场面绝不亚于伟人动的那场大革命!

    然后各路有复社背景的官员,特别是在言路里占有分量的言官们,立刻抖擞精神,放大镜似的找错,鸡蛋里挑骨头渣,非把温体仁参倒不可!

    于是奇葩的场景上演了,崇祯皇帝惊奇的现,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外面后金一个劲闹,内部农民起义可劲的造,可是广大号称爱国的青年精英才俊们,拿不出建设性意见倒也罢了,骂人反而精神抖擞。

    朝廷遇到啥困难事,哪怕前方十万火急,几十万军民生死悬于一线,这群人统统不管,只是在扯直了嗓子,破口大骂朝廷昏庸,大臣无能!

    朝廷和大臣不行,您行您倒是上啊,把满清给赶出去,把李自成给灭喽,您有那本事吗?

    您骂也不要紧,您恩怨分明,秉公而骂倒也成啊。

    前线作战的武将,和复社没关系的,不分好坏,不管打胜还是打败,都往死里骂,而投靠了复社的,就天花乱坠的找理由吹,打了败仗就拼命保。

    明末混蛋侯爷左良玉,打仗不是落荒而逃,就是处纵兵抢掠百姓,坐视不救,看热闹,坑领导放水农民军,标准祸害一个。

    这个人家复社不骂,没看见。左侯爷是东林大佬侯珣选定的人才,复社骨干侯方域又是侯大佬的亲儿。

    因此每次左混蛋侯爷一犯浑,立刻就会有官员积极开脱,拼命力保,最终还被封侯!

    而晚明最可圈可点,忠心耿耿的一代名将,最后的大明顶梁柱卢象升,为此愤愤不平。

    他暗中议论道,那些骂人的既不懂军事,更不知前线军情,而且从来不顾前线军民的生死辛劳,只是凭着自己的妄自猜度,就胡乱的推测谩骂,最后延误的,还是国家大事。

    这议论不知怎么就被这帮人知道了,想尽一切办法谩骂排挤。最后,在抗击清军南下的关键战役中,卢象升被杨嗣昌这东林小人抽走了精锐,只剩下老弱残兵。

    可怜的卢督师,只能用自己坚定的身躯,面对压境的清军啊,无奈之下心怀绝望,冲入清军战阵,和清军同归于尽!

    而就在这个时候,,言官们还在以各种理由,编排各种罪名谩骂他,几个谩骂的主力,都是复社走狗!

    卢象升慨然出战,在巨鹿血战中以弱敌强,已经壮烈殉国了,你们怎么忍心还在骂他啊?

    噩耗没有传来之前,这帮混蛋,竟然妄自揣测,说他已经投敌叛国,小道消息传的满天飞

    悲哉,卢象升卢大人!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