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明
字体: 16 + -

第318章 心黑手狠(五)

    ?四月二十五,明朝终于把宫庭内的藏书书目送了过來,共有两万多部,万磊拿到书目之后,就派人与明使洽谈图书收购一事,与此同时,明朝也送來了四万两黄金作为押金,万磊也同意明朝派学员进北平工科学院进修,开始输出技术。

    当然,这四万两黄金只是押金,在沒有得到剩下的十万两黄金之前,万磊是不会把核心技术‘交’出去的,而且这批进入工科学院进修的学员只能学到一些常识,是沒有机会到厂房去实习‘操’作的,就算是肄业了,也是眼高手低。

    有了四万两黄金,北平行省原本紧张的财政又缓解了下來,这四万两黄金折银约二十万银元,十万银元用于补偿财政收支,剩下的十万银元中,有七万充为编修《华典》的经费,有三万归入‘精’忠卫,用于特殊用途。

    在和平友好的表面氛围中,四月匆匆而过,五月的江南,已经进入了雨季,‘阴’雨连绵,浙江中部一个叫浦江的小县却迎來了一支锦衣卫,这支军队拿着圣旨直闯到县城附近的一个叫孝义厢的江南小村中。

    而孝义厢,也叫郑家庄,在明朝可谓是名满天下,该村中住的多是郑姓家族子弟,并被明太祖朱元璋授为“江南第一家”,那御笔亲提的大牌坊就立在厢口,彰显着此处的尊荣。

    而孝义厢之所以名扬天下,倍受皇帝推崇,是因为郑氏家族自宋代开始就住在这里,几百年沒有迁移过,这对于立志建立一个‘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农社会的朱元璋來说,无疑就是模范村。

    明朝,户口管理相当严格,因为朝廷的税收和徭役都要从百姓身上刮,沒法不严格,首先,老百姓必须要有户帖,这就相当于户口本,户帖由知县盖了章以后,由老百姓自己保存,如果沒有户贴,那就是流民,要被捉去充军的。

    而官府还会把户贴抄录几份,集中装订成户籍,每里110户可以编为一册,图文并茂,每10年修订一回,也相当于人口普查一回,住在城内的,叫做某某坊,离城不远的叫做某某厢,乡下就是某某里,郑家村离城不远,所以叫孝义厢。

    这些装订成册的户籍由各级政fǔ保存,分别是中央政fǔ的户部一册,布政司一册、府一册、县一册,而户籍一定,是不能自由更改和迁徙的,其实这种规矩并不难理解,因为户口和义务是相结合的,当然就不能允许居民随意搬家。

    比如说服徭役,早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就推行里甲制度,每110户编为一里,劳力多产粮多的前10户为里长,其他100户划分为10甲,每甲10人,每里每年要派出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还有其他9人,共11人去负担出工等责任。

    一甲负责一年,十甲就是十年一轮,这叫做“排年”,如此一來,每年有九成百姓不必受惊扰,保证了农民正常的生产与生活,当然,鳏寡孤独,属于特殊困难家庭,负担不了徭役的,可免除徭役,但是必须记录,叫做“畸零”。

    十年才轮到一回,有九年沒轮到你,眼看第十年要轮到了,你拍拍屁股收拾东西,喊一声:“乡亲们,拜拜啦,我搬家到外地去了。”估计不用等地方官出面收拾你,街坊邻居的唾沫星子也能把你淹死了。

    除此之外,户口还分为三等,民籍,军籍,匠籍;还有一类,沒好意思写进來,就是乐户,民籍、军籍、匠籍,地位是平等的,但是不允许你來回变,因为民籍、军籍、匠籍分别由不同的政fǔ部‘门’管理。

    其中,民籍户口属于户部、布政司、府、县这条线管理;军籍户口属于兵部管理,然后是都司、卫所这条线,到户部肯定查不着军籍户口;而匠籍属于技术工人,那是属于工部直接管理的。

    而这个世界什么都可能缺,就是不缺牢‘骚’,军籍的这样说:‘奶’‘奶’的,老子这可是高风险职业呀,一上战场那就是死人啊,老子死了还不算,儿子还得上,前扑后继,沒个头啊,看人家农民,虽然干活累点,却是安全无比,羡慕中。

    民籍的这样说:我们多累呀,一天到晚,风吹日晒雨淋,脸朝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不易啊,那像人家军户和匠户,平时悠哉悠哉,政fǔ就给发粮食发工资,旱涝保收,羡慕中。

    匠籍的也在羡慕别人:一年从‘春’到冬,沒个休息的时候,累死我了,看看人家民户多好,一到秋收以后,就放了大假,玩个小半年,即便农闲要出徭役,十年才轮到一回,羡慕中。

    互相羡慕,各种牢‘骚’,沒办法,人总是喜欢拿自己不好的,去跟人家好的比,当然了,这也怪朱元璋太过理想化,把治国这件最难的事想得太简单了,用这种生硬的户籍政策,却引起流民四起,这也算是物极必反吧。

    而作为明朝最理想化的样板村,孝义厢除了以呆板闻名于世之外,还有一个天下闻名的书院,位于东明山麓的东明‘精’舍。

    所谓的‘精’舍,其实是儒士讲学之所,跟书院一样,而东明‘精’舍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出了两位“帝师”,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宋濂。

    作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早年生活在浦江,并于离孝义厢不远的青萝山筑室读书,后來在供郑氏子孙就读的东明‘精’舍讲学长达二十四年,可谓是渊源深厚,也正是因为宋濂的关系,孝义厢这个小地方才有机会进入朱元璋的“龙目”。

    除了宋濂之外,方孝孺也是在东明‘精’舍学习生活过,早在洪武十年,方孝孺从宋濂学,并讲学于东明‘精’舍,接连有两位当时大儒在此讲学,东明‘精’舍身价备涨,江浙一带有名的才俊集中于此,砥砺学问。

    东明‘精’舍不只是学风浓郁,藏书也多,宋濂作为“帝师”,嗜书如命,他所居的东萝山房的书室中,就集有八万多卷书,很多还是孤本善本,后來宋濂因为受胡惟庸案牵连,全家被流放到四川,他的藏书也归东明‘精’舍管理。

    这一次锦衣卫登‘门’,当然不是來参观学习的,而是來传旨的,朝廷有令,天下公‘私’藏书,除了市面上常见的四书五经之外,其余的尽皆要解运金陵,胆敢抗旨不尊者,就地正法。

    朝廷之所以下这样的命令,其实是在跟北平行省“抢书”,建文皇帝看不得万磊搞修书一举,所以先下令把全下间的藏书都收缴到中央,让万磊的大典修不成,同时,还可以将这些书居为奇货,跟北平行省讨价还价。

    这不,这些锦衣卫手拿圣旨,直接就冲进了东明‘精’舍,跟一群强盗沒什么两样,在‘精’舍中就读的生员们见了,都吓得直哆嗦,生怕这些锦衣卫是來捉人的。

    “这里谁负责。”为首的锦衣卫是一个副千户,模样很年轻,二十岁左右,不过一脸骄横之气,全然不把‘精’舍内的生员放在眼中。

    “老夫在此主讲,不知各位军台有何差遣。”一个老头颤声答道,虽然他是“天下第一‘精’舍”的主讲,不过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兵,连一二品高官都敢捉,更别说闯进这个小小的‘精’舍了。

    “这里你负责,那好,带我们去书室,把书室的书都搬空。”那副千户也不罗嗦。

    “啊。”那老学究闻言一惊,忙问道:“请问大人,这是为何!”

    在场的生员也是不解地看向那个副千户,有些在‘交’头接耳,更有人低声反对。

    那副千户却是冷眼扫了众生员一眼,厉声道:“圣上有旨,天下公‘私’藏书皆要解运京师,谁敢‘私’藏,一经查明,定严惩不贷,帝师方大人说了,这里有藏书十余万,所以我们第一个來这里搬,你们更要为天下做出一个表率!”

    “这,这个,不知大人可有圣旨。”那老头更慌了,又忙问道。

    “我等是奉圣上口谕前來办事,你罗嗦这么多干什么。”那副千户怒了,一把就把那老者推倒在地,而他身边的锦衣卫更是直接上前,直接按住了那老者。

    “你,你们这是在...”旁边的生员见自己的老师被锦衣卫捉住了,情急之下也有几个人冲了出來,想要來救,不过只听到锵的一声,几把绣‘春’刀出鞘,横在了他们的前面,吓得他们又倒退了几步。

    “胆敢抗旨不遵者,杀无赦。”那副千户将手上的绣‘春’刀扬了扬,一指一个吓得直哆嗦的生员,道:“你,带人去把所有书都装箱,搬出來!”

    “啊...”那生员哆嗦起來,沒敢动。

    那副千户见状,手起刀落,照那老者的脖子上砍去,围观的生员们吓得脸都白了,闭了眼不敢看,而那老者,更是吓得股滚‘尿’流,好在刀砍到脖子上之时,就停住了。

    “再不去搬书,就杀了他。”那副千户一声怒喝,那些生员一惊,顿时就如老母‘鸡’一般老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