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血
字体: 16 + -

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子亦苦

    几天后,曹文诏就带着一万将士前往山海关赴任去了。

    曹变蛟虽然已经升任前锋总兵官,但他仍然住在自己原先的军帐之中,每天仍然來向墨离请示各种事务,众将和将士们也仍然如往常一样正常操练,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墨离已被降职的事情。

    苏素住了两天就走了,回了北直隶家中去,继续诵经向佛。而苏苏却留了下來,她说要继承何可纲的遗志,和墨离一起继续战斗,争取早日消灭鞑子,守卫国门。

    苏素拗不过她,只得随她去了。其实苏素也知道,那不过是她的借口罢了。

    又过了几天,这段时间,由于烧制出了简易水泥,大凌河城采取了水泥浇筑工艺,各处被摧毁的城墙城门都已经完全修复加固,并且城墙也在加高加厚,完善各项城防设施。

    由于刚刚取得了对鞑子作战的大胜仗,以墨离为首的新辽军在辽东民众中得到了极大的拥护和爱戴,同时,因为战死了不少士兵,曹变蛟报请朝廷同意后,开始在当地招收大量兵员,许多青年踊跃报名,应征入伍。

    新辽军在墨离的实际带领下,一边巩固城防,一边操练新兵,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天,北京,紫禁城,乾清宫东暖阁,深夜。

    二十一岁的年轻天子呆呆的望着御案,御案上堆着一叠塘报,那塘报上说得都是民乱的事,前阵还是西北一地在闹,现在连河南也闹起了民乱,且有越演越烈之势。

    据地方上报,各地的贼军俨然已经勾结,听说贼军已经结成所谓三十六营,推举贼首王嘉胤为领袖。

    在王嘉胤的率领下,贼将王自用、高迎祥、老回回、曹操、李自成、张献忠等部东渡黄河,纠集流民二十余万,已于近日相继攻克宁乡、石楼、稷山、闻喜、河涧诸州县。

    贼军所过之处,如蝗虫席卷,家家残破,一片狼藉。截止前日,仅河南一地,失于贼军的府县大小官员就有八十多人,听说贼军现正向开封杀去,河南巡抚都派人告急数次了。

    原來,王嘉胤自从在河曲被墨离打得大败逃走后,随即躲入周边的沟壑密林里继续打游击。后來,罗汝才建议,既然河曲的平阳军厉害,不宜硬拼,不如避其锋芒,退入河南继续起事,招兵买马。

    王嘉胤等人亦深为赞同,于是各路起义军结成联盟,共同往河南转战。

    河南各路州府战力低下的卫所兵不堪一击,纷纷望风而逃,一时间,河南各地纷纷告急,求援奏章像雪片般飞到崇祯的案头。

    王承恩侍立一旁,望着崇祯日益消瘦的脸庞,心里不由得一阵暗自心疼。王承恩是信王府跟过來的老人了,并且可以说是看着崇祯长大的,对崇祯一向忠心耿耿。而且王承恩为人也比较低调忠厚,日子久了对崇祯也有了一种类似亲情的情感。

    如今见到万岁爷天天寝食难安,沒有一天不在为国事操劳,才二十岁出头的人,本是精力充沛龙精虎猛的年纪,却显得过分憔悴和消瘦。

    而朝中那些大臣也真是的,满朝文武却沒有一个能够为万岁爷真正分忧解难的,以致于万岁爷天天为这些国事烦心操劳,而他却只能在一旁看着干着急,一点忙也帮不上。因为,他只是宦官,由于先朝有了魏忠贤的教训,崇祯对于宦官干政可是深恶痛绝的。

    王承恩既是跟随日久的老人了,对于崇祯的性子自是摸得很透,自然不可能随便触犯崇祯的底线。

    “万岁爷......”王承恩正要开口劝崇祯去就寝的时候,忽然,高起潜老远就慌里慌张的叫道:“陛下。陛下。”

    崇祯眉头一皱,这高起潜三更半夜的咋咋忽忽的又有什么屁事。

    “起潜,何事惊慌。”

    高起潜快步走了进來,迟疑一下,忐忑不安的说道:“陛下,登莱巡抚孙元化有急报,说是孔有德在吴桥反了。”

    “哪个孔有德。”

    崇祯一愣,大明疆域这么广阔,他还真不知道这个孔有德是何许人也,但这吴桥是什么地方他却是知道的,那是北直隶与山东交界的一个小县城,属河间府管辖。

    高起潜忙道:“陛下,这孔有德乃皮岛毛帅的旧部,原是矿工出身,曾为广宁军游击。”他说的“毛帅”便是被袁崇焕擅杀的原平辽将军总兵官,挂征虏前将军印镇守东江的毛文龙。

    袁崇焕死后,朝廷已经为毛文龙平反,崇祯对其评价也甚高,故高起潜不敢直称其名,而呼之以“毛帅”。

    “既是毛文龙旧部,为何会造反。”崇祯奇怪的道,毛文龙是东江总兵官,这孔有德既是毛文龙旧部,现下应仍在东江镇,怎么跑到北直隶吴桥造起反來了。

    高起潜清了清嗓子,平稳了一下因急步赶路而有些紊乱的气息,略整了思路,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了出來。

    原來,毛文龙死前,曾经策反了投降后金的刘兴祚兄弟,那刘兴祚很早就加入到后金的阵营,很受老奴努尔哈赤的赏识,老奴将辽东汉人居住的金、复、海,盖四州全部交由刘兴祚管辖。

    但是老奴在世时,对辽东汉人一直行高压政策,因此李永芳、刘兴祚等汉官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东虏的欺负和排挤,在这种情况下,刘兴祚兄弟便产生了回归大明的念头。

    毛文龙知道刘兴祚兄弟有意归明后,便亲自策反他二人,最终刘兴祚兄弟成功避开了女真人的监视,逃回了皮岛,自此就在毛文龙麾下任职。

    不过这刘兴祚兄弟素有野心,想取毛文龙而代之,却因毛文龙威望太重,无法下手。后來,袁崇焕以尚方宝剑杀了毛文龙以后,刘兴祚见有机可趁,便帮助袁崇焕弹压毛文龙旧部的反抗,最终得到了袁的赏识。

    袁崇焕特将皮岛之兵分为东西两协,要毛文龙旧部陈继盛与刘兴祚各领一协,后來刘兴祚被调往内地,其弟刘兴治继之。

    “己巳事变”,袁崇焕通敌下狱,刘兴祚在内地遇袭身亡,失去后台的刘兴治在岛内的地位岌岌可危,以陈继盛为首的毛文龙旧部对其充满了猜忌。

    刘兴治害怕自己的地位会动摇,便先下手为强,带人发动兵变,袭杀了东协首领陈继盛,企图独霸皮岛。但是朝廷得到陈继盛死讯后,却又派去了总兵黄龙,这一下刘兴治便无法独霸皮岛。

    听到这里,崇祯点头道:“派黄龙去当东江总兵,朕是知道的。后面呢。”

    高起潜忙又道:“毛帅旧部张焘、冯国安等人因陈继盛之死对刘兴治不满,所以又发动兵变袭杀了刘兴治和他所率领的女真亲兵。”

    崇祯突然说道:“起潜,你说的这一切和孔有德造反到底有什么关系。捡紧要的说。”

    “是,陛下。”高起潜知道崇祯有点不耐烦了,连忙又道,“据奴才派人查探得知,在毛帅旧部与刘兴治兄弟的斗争中,孔有德和耿仲明一直是站在刘兴治的阵营里,因此当刘兴治死了以后,孔耿二人受到毛帅旧部的排挤,无法再在皮岛立足,因此率部投在登莱巡抚孙元化帐下。孙元化任命孔有德为步兵左营参将,耿仲明则被派往登州要塞。”

    “孔耿二人既在登莱任事,何至又要叛乱。”崇祯越发糊涂了,登莱离辽东甚远,隔着大海,这孔有德好端端的在登莱任事,怎么就要反了呢。

    “这个...奴才也不好妄加猜测。”

    其实孔有德之所以在吴桥造反与祖大寿被困大凌河城有关。

    当祖大寿被困消息传來后,朝廷急令登莱出兵支援辽东,孙元化用人失察,派孔有德率军前往。孔有德畏奴甚惧,根本就不愿率部出关和建奴作战,但又不敢违抗命令,所以便行拖延之策,一路磨蹭,想拖到战争结束。

    然而皇太极在大凌河打得的围困战,自八月初,到十月初,足足围了两个月,孔有德沒有拖到战争结束,倒是把自己先拖垮了。

    当部队走到河北吴桥时,粮食己经吃完了,士卒无食入肚,怨声载道。而且和当地权贵大族起了冲突,此时的孔有德己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要么去辽东吃饭和建奴作战,要么就地抢劫填饱士兵肚子,他沒有别的选择,只能在两者之间作出一个选择。

    孔有德进退两难,最终,在部将李九成等人的怂恿下,孔有德长叹一声:“大将军(毛文龙)功名卓卓,犹且不免,我辈死固晚矣。时事如此,尚可为耶。”

    长叹之后,便高举反旗,纵兵虏掠府县,倒戈杀回山东半岛,连陷临邑、陵县、商河、青城诸城,率兵直趋登州。消息传來,震动朝野。

    自己属下的悍将孔有德造反作乱,登莱巡抚孙元化更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生恐因为孔有德作乱而让自己招致朝廷的问责,于是竭力想摆平此事。

    但他分析过后,却认为孔有德部不过是因为粮饷不继铤而走险,属于一时糊涂,本质还是忠于朝廷的,仍想着招抚孔有德,以不致朝廷损失一支精兵。

    然而当孔有德的军队杀向登州,且毫无投诚之意的时候,孙元化再次用人失察,派出东江旧将张焘、毛雨峰率辽兵出城迎战,与登莱总兵张可大部共同夹击孔有德。

    这个张焘和毛雨峰与孔有德本來就是旧识,以前曾是过命的交情,张焘、毛雨峰决定与孔有德“共襄盛举”,共搏富贵。随着张焘、毛雨峰所部的兵卒被孔有德收入麾下,孔有德部力量大大加强,而失去友军的张可大部被打得大败而逃。

    直到这时,孙元化才如梦初醒,知道凭自己的能力无法镇压孔有德的辽东兵,只能加急求援,期盼朝廷的援军能够早日來到,平定孔有德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