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字体: 16 + -

第四百一十八章 岌岌可危

    再加上日军掷弹筒的威胁,几乎是刚一交手,兵力就不足的李明清就陷入苦战,日军几乎是刚一开始,就打算一鼓作气,而采取全线压上,机枪、掷弹筒像暴风骤雨一样,向李明清这边打过來,

    同时在机枪和掷弹筒的掩护之下,日军步兵几乎是全线压上,一波接一波的发起突击,正面的攻势被打退,就从侧翼迂回突击,一波的攻势被打垮,第二波攻势接踵而至,连续的波浪式猪突战术,给李明清带來了极大的压力,

    而弹药不足的李明清,甚至机枪都不敢打连发,为了尽可能的节省弹药,他只能将日军放到一百米以内,而这种情况,却是他最不愿意发生的,在一百米的距离,日军掷弹筒对于机枪的威胁简直是太大了,

    即便是夜战之中,这个距离日军掷弹筒几乎也是百发百中,尤其是在机枪的枪口火焰这么明显的情况之下,日军掷弹筒手给他部下的机枪,带來的威胁可谓是相当的致命,而日军一个小队,就装备有两个掷弹筒,

    很明显当面的日军在沒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之下,将这些掷弹筒当成了迫击炮使用,还各自分工有序,有的专门压制机枪,有的负责步兵集群,二十八联队参战各个步兵中队集中使用掷弹筒,给李明清带來了几乎比正面日军发起的集群攻击还要致命的危险,

    与之前的混战相比,这场成为今天夜里整个阿鲁科尔沁旗北面战场上,最激烈,也是唯一一场硬碰硬的正面作战,打的是相当的残酷,面对着日军一个大队,四个步兵中队的进攻,李明清指挥手中五个建制排,在仅有的三挺重机枪的掩护之下,拼命的顽抗着,

    至于手中仅有六枚炮弹的那两门六零炮,在他认为还沒有到最危险的时刻,轻易是绝对不能动用的,只有三千发重机枪子弹,只要打光了那三挺重机枪就成了一堆废铁,如果匆忙的将这仅有的六枚炮弹全部消耗掉,那么手中不多的支援武器也就将全部报废,本身兵力不足,在失去全部支援火力,阵地还能守住吗,

    兵力上的绝对劣势,以及日军上來便投入全部兵力形成的几乎不分主次集团攻击,让李明清自战斗打响一开始便陷入左支右撑的境地,战斗打的极其艰苦,一交手,李明清便感觉到压力极大,

    唯一让他有些欣慰一些的是,日军虽说疯狂了一些,但是除了几挺重机枪,以及数量较多的新式轻机枪和掷弹筒之外,几乎也沒有什么炮火支援,有着三挺重机枪、两门六零炮的李明清,表面上看似乎还在火力上占据了那么一点点的便宜,

    但这个便宜,在第二十八联队这种日军老牌师团下属的步兵联队的老兵面前,却是并不太好占,战斗打响不到十分钟,一挺重机枪和两挺轻机枪,就被日军即便是在夜间也打的奇准的掷弹筒给敲掉,

    部队新兵多,投入战斗也相当的匆忙,战斗打响之前轻重机枪几乎沒有任何防护的阵地可以利用,也沒有时间去修建阵地,在这场战斗打响之时,轻重机枪只能利用地形來设置阵地,甚至只是草草的挖了一个散兵坑,作为机枪阵地,

    而部队之中新兵数量又多,缺乏在日军兵力占据优势时候的应对经验,尤其是应对掷弹筒的经验,真正的战场经验,只能通过战场來获得,但第一次参战便打这种战斗,对于这个团來说的确有些强人所难了,

    从吃肉一下子变成了啃骨头,对于一支新编成的,新兵占了很大部分的部队來说是相当大的考验,尤其还是在兵力对比,相当悬殊的情况之下,当初王光宇将这两个团,放在阿鲁科尔沁旗一线,也就是让他们在重炮和航空兵的掩护之下学习战争,

    结果王德耀这一手,将在优势炮火掩护之下的比较轻松一些的防御战,直接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血战,这种考验,对于一支新部队來说,沒有当场崩溃便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这种压力,就算老部队扛着也很吃力的,

    尽管在战斗打响之前,包括李明清在内的各级干部,都再三强调轻机枪战斗之中一定要注意转移阵地,重机枪尽管再三叮嘱不要打连发,尽可能的节省子弹,机枪阵地的部署一定要成交替掩护设置,要尽可能多的转移阵地,别被日军掷弹筒手盯上,

    如果他手中的六零炮弹数量充足,他自然不用担心,六零炮是日军掷弹筒最针锋相对的武器,也是对其威胁最大的武器,相对于只有五十毫米的掷弹筒來说,六零炮无论是射程,还是杀伤力,都远非掷弹筒可以相比的,

    如果他手中有主力部队那样,可以高平两用的高射机枪他也不用担心,这种机枪平射的火力密度和距离,足够将日军掷弹筒手赶出他的射界,哪怕是部队中,老兵的数量再多一些,他也沒有什么太大的担忧,

    但眼下他只能叮嘱那些新兵蛋子的机枪手,要尽可能多的转移阵地,机枪火力,一定要形成相互掩护,尽管再三叮嘱,并尽可能的将机枪交给老兵使用,结果却是仍旧在战斗打响之后不久,便遭遇到了毒手,

    一挺自战斗打响一直沒有转移阵地的重机枪,被日军两个掷弹筒手,即便是在夜间也不用进行任何修正的三发榴弹准确的命中,而同样打起來之后,便什么什么都不管,忘记转移阵地的两挺轻机枪,也被掷弹筒给炸坏,

    如果说之前的混战,还体现不出來部队之中新兵过多的影响,但是真正的硬碰硬一开打,就体现出來新兵与老兵在素质上的差距了,掌握在老兵手中的两挺重机枪,形成交叉火力打的又准又狠,不仅有效的避开了掷弹筒的威胁,还以精准的点射,几乎不用照明弹,便可以准确的覆盖日军的攻击集群,

    而且在轻机枪的掩护之下,打光一个弹排就立即转移阵地,决不再一个地方待五分钟以上的时间,虽说这么做使得火力压制经常中断,但毕竟保住了最重要的压制武器,而且这些重机枪放在老兵手中,可以掌握好射击与转移的节奏,即便短暂的中断火力,但只要转移到新的阵地,马上就可以重新压制住日军的攻势,

    战斗打响之前,李明清不顾前沿的压力,专门给每挺重机枪配备了两个战士,这两个战士,除了用步枪掩护重机枪之外,就是专门为了帮助笨重一些的重机枪转移阵地,有经验的老兵,保存住机枪自然是沒有问題,

    老兵使用的轻机枪,也是只在一个地方打几分钟,甚至只打光一个弹匣之后,便立即转移阵地,防的就是日军的掷弹筒手,机枪射速快,枪口火焰明显,即便是在夜间也不难寻找到目标,

    日军的掷弹筒手,都是清一色的老兵,即便在夜间作战,寻找到机枪阵地也不是什么难事,这玩意发射又不需要任何的阵地,加起來就能打,通常都是榴弹落到脑袋顶上了,你才知道这玩意打过來了,频繁一些的转移阵地,就成了对付这鬼玩意的最好办法,老兵应对掷弹筒,都有在战场上用鲜血换回的经验,

    相比之下新兵就不行了,尽管之前已经进行过类似的训练,但是基本上打起來,就什么都不顾,由新兵操作的两挺轻机枪、一挺重机枪,在战斗打响不到十分钟,就被日军掷弹筒给打掉,

    十分钟之内便失去了三分之一火力的李明清,一下子便感觉到了压力大增,在他对面的一木清直眼光何等老道,战斗打响几分钟之后便明显看出來,当面守军能摆在一线的兵力并不多,而最大的火力支援,便是这三挺重机枪,

    只要敲掉了这三挺重机枪,眼前抗联临时构建的防线便可以轻易的击溃,所以他立即将手头兵力所有的掷弹筒的一半,将近十个都集中了起來,调过來专门压制抗联的机枪火力,这个战术虽说阴损了一点,但也正符合日本人的个性,同时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不仅让李明清的火力减少了三分之一,还打的剩下的两挺重机枪转移阵地的次数更加的频繁,火力中断的次数增加了许多,甚至射击三两分钟就要转移体阵地,极大的降低了压制日军攻击集群的火力,

    而另一半专门提供火力掩护的十个掷弹筒,一度将李明瑞的部下给驱赶成只能以战斗小组的形势作战,日军二十八联队参战的都是清一色老兵,战场经验极其丰富,不依靠照明弹,仅仅依靠对面守军的枪声与弹道,就可以清晰的判断出守军那里人多,其掷弹筒打的又准又狠,那里守军数量多就炸那里,

    日军新式轻机枪点射,加上掷弹筒集团使用的战术,以及不计伤亡代价,以中队为建制的反复冲击,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多次突破李明清的防线,其中有两次,差一点沒有造成李明清的防线全线崩溃,

    后边打红了眼的一木清直,根本就不在乎伤亡数字,一个中队打残了,换上一个中队继续攻击,正面进攻,与侧翼迂回配合,拼命的挤压,正面不足五百米的宽度,一次就投入一个中队的兵力,一个小时的战斗,攻击力度就从來沒有下降过,

    如果不是李明清将部队中的老兵集中起來一部分,并尽可能的调整了一部分冲锋枪和手枪,组成兵力再一个加强班的救火队,由一个排长指挥专门用來堵塞漏洞,并当机立断当场枪毙了两个意志动摇,在少量日军冲进阵地时候向后退的新兵,刹住新兵的恐慌情绪,他的防线,恐怕在半小时的时候就崩溃了,

    李明清以这个加强班全部伤亡和自己违反纪律为代价,保证了阵地不失,但他手中本就不多的老兵,也基本上消耗一空,沒有了老兵作为骨干支撑,再加上连排干部的伤亡越來越大,他的阵地形势更加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