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字体: 16 + -

第257章 要遵守科学规律

    对于军工部,杨震的要求,却远不是说的这么简单:“还有,随着军区订购的坦克抵达,你们要协同好装甲兵做好对苏军坦克的改装,既然附加装甲已经试验成功,那么就要尽快的投入批量生产,苏军出售给我们的坦克都是老式的t二六型和快速型,装甲都过于薄弱,”

    “我们不是有上万辆坦克的苏军,一场战役下來过大的损失,将会在很长时间之内无法弥补过來,在无法改变原始性能的前提之下,附加装甲是我们唯一可以有效加强这些老式的苏式坦克防御性能的唯一办法,所以,你们军工部要加快速度,”

    “从江北传过來的资料,第一批二百一十辆坦克,最慢下周便会运到,所以你们要加快速度,不能让人员等装备的情况出现,还有对新运抵的苏式坦克的通讯系统改善,要同样要加快速度,

    “你们规划内所有的军工厂,一定要在最快的速度投产,最重要的钢铁、有色金属两个厂子,我只能给你两年的时间,老兄,时间留给我们的机会不多了,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时间,也不多了,”

    “如果不能趁着眼下世界一片动荡的机会,抓住对于我们來说,也许是最后的发展机遇,我们将來再想引进类似的工业,将会付出更多难以想象的代价,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更会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杨震顿了顿后,看了看有些面带难色的熊大缜,微微摇了摇头道:“我知道你们军工部的压力现在很大,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之下,既要保证新式武器的生产,又要完成对部分日式火炮的仿制,还要组建一大批新的军工企业,”

    “但想想那些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的战士,我想很多的困难应该不是不能解决的,人才匮乏的情况,军区会想办法帮你们解决的,但是老熊,对于现在,我只能说即便赶鸭子上架,你也要给我上架,有什么困难提前说,包括我在内,军区所有的人会全力以赴,”

    听到杨震的这番话,熊大缜咽了咽唾沫,有些艰难的道:“一号,不是我叫苦,现在的情况是军工部已经实在有些难负重荷了,轻武器的生产,只要原材料的数量足够,我可以保证按照军区的要求,明年五一之前拿出足够给部队换装的装备,”

    “但两年之内将汽车厂、新的化工厂、原油冶炼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加上钢铁厂、化工厂,还有江北方面答应的坦克生产线、飞机生产线一大批的项目投产,这实在有些困难,即便美国人运來的设备都是现成的,但依靠我们自身的实力,还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

    “可我们现在要专家沒有专家,要技术人员沒有足够的技术人员,别说别的方面,就是连最基本的土木、基建方面我们都严重缺乏相对应的人才,此次会战在攻占哈尔滨后,虽然招到了一批伪满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的毕业生,可这些人大多都是初出茅庐,”

    “甚至很多人连实习场都沒有上过,一下子要搞出这么多的项目來,实在很吃力,一号,我知道军区已经想办法从美国请到一批专家來,而且也在与江北方面协调聘请一部分的专门人才,但一号,这都需要时间,”

    “而且部队中的知识分子有限,即便请來专家,也有很多方面无法配合,无论是关内新动员來的大学生,还是北满就地参军的大学生,虽说抗日热情都很高,但是他们很多人都缺乏类似的经验,”

    “还有,北满的气候您也不是不知道,眼看着今年马上就要上冻了,也就是说今年我们已经无法在开展任何的土建项目,而在北满一年之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无法施工,可按照我们的发展规划以及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仅仅基础建设就需要两年的时间,一号,您总不能让我们在露天的环境之下,生产汽车和飞机、坦克、重炮吧,”

    “而且对于我们來说,现在最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人才,尤其是有经验的人才太缺乏了,按照我们目前的工业规划,仅仅冶金方面就需要至少一百五十人的专门人才,而现在,我们手头上的人还不足所需的三分之一,”

    “人才,始终是掣肘我们发展的一大阻力,解决不了人才匮乏的问題,一号,我们的军工发展永远只能是一个蓝图,我们总不能总依靠外国专家吧,解决不了我们自己的人才,所有的蓝图只能是空想,”

    对于熊大缜的叫苦,杨震想了想道:“如果军区在明年年初之前,给你解决二百名各方面的人才,你能不能让这些工厂在两年时间建立起來,我是说全面投产,而不是仅仅将工厂建立起來,”

    杨震的答复,让熊大缜只能摇头苦笑道:“一号,您也是大学毕业生,应该知道科学规律不能违背的道理,二百名人才,对于我们目前的需求來说只是杯水车薪,还有,我们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白手起家,两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说到这里,熊大缜皱了皱眉头道:“一号,除非聘请到至少两百名外国专家,同时我们自身动员至少五百名此方面的人才,采取边建设,边学习的办法,还有,采取边建设便开工,完工一部分,就开工一部分的办法,”

    “同时所有的建筑物全部采取用水泥预制板以及钢筋拼接,顶棚不用钢筋混凝土,全部采用石棉瓦,就像苏联的大型工厂在初期建设的采取的办法一样,这样工期可以大大的缩短,不过有一点,就是工程的质量恐怕不像砖混结构,采取圈梁那种坚固,”

    “我曾经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唯一的中国籍土木建设专家谈过,这种工程建筑可以缩短一半的基建时间,但是抗震性能极差,别说大型地震,就是一场中等规模的地震,恐怕也坚持不下來,”

    “不过,他也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及时开工的话,可以暂时先用此种建筑方法建设临时厂房,不过在建设的时候,要尽量缩小建筑面积,同时在临时厂房外围继续采取传统的建设方式,重新修建厂房,等外围的厂房修建完毕后,在将内部的原來临时厂房拆除,”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加快施工速度的同时,保证厂房的质量,毕竟对于一座工厂來说,基础设施甚至寿命在几十年以上,如果将所有的使用寿命加在一起,大体算下來还是很合算的,尤其适用于我们眼下的情况,”

    “只是按照他的这个做法,我们的钢筋混凝土的消耗量可是要至少增加一倍以上,虽说我们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缴获了两座日资水泥厂,基本上可以解决水泥的问題,但是钢筋的问題,我们到目前还需要全部的进口,”

    “毕竟我们在年底需要几座大型工厂同时开工,而且仅仅按照纸面上的规模來看,需要建设的建筑物的数量将是一个空前的规模,要是完成这些基础建筑物的建设,再加上后续建设所需的钢筋数量不会是在少数,”

    对于熊大缜的建议,杨震却是微微皱了皱眉头,又转向了李延平、郭邴勋以及军区后勤部长张镇华,想要询问他们的意见,按照熊大缜的这个想法,所有建筑所需的原材料等于翻了一番,

    而这个数目,对于军区目前的财力來看,能不能支撑的住,不影响其他资金的使用,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因为这些工厂的基建,引起军区财政的崩溃,是杨震绝对相当不希望见到的,

    接到杨震的目光,李延平和郭邴勋对望了一眼后,摇了摇头道:“一号,如果我们按照熊大缜的这个建议,单单进口所需钢筋的数量,就要远超过我们的预算,这还是我们能从江北购买到所需钢筋的前提之下,而且单靠我们的军区财政,目前也根本就支撑不了这么一大笔的资金,除非,我们动用那笔特别的外汇,”

    对于熊大缜的建议,郭邴勋却是摇了摇头道:“实际上一个工厂的建设,最难的不是在基建,而是在设备的定制以及安装,基建方面,如果我们紧一紧,好好的计划一下,采取昼夜不停的施工,应该可以在两年之内完成所有的基建项目,”

    “实际上对于我们來说,影响土木基建的速度一个是天气,第二个就是缺乏相关的人才,我看这样,人才的方面由军区解决一部分,政治部在根据地内部动员一部分,至于天气,我看不是沒有办法解决,”

    “冬季是沒有办法了,北满零下三四十度的温度,就算有那么大的保暖帐篷,也沒有办法搞建设,我看这样,可以先打出框架,安装顶棚,然后各种设备进入,进行安装调试,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雨天的影响,”

    “北满地区到处都是茂密的森林,我看有些东西,完全可以利用木板房暂时代替预制板、钢筋结构,老熊,你可以参考一下江北的木板房建筑方式,采用双层的木板房,同时在内使用帆布包裹,加上供暖,我看完全可以不影响里面的生产,”

    “至于外围的基建可以用你说的办法,边生产边建设,而且这些木板房的建设,也比预制板容易的多,毕竟根据地内的木匠要比土木工程师多的多,原料,我们可以自己很方便的在内部解决,”

    “不过,这个办法你可以找那个给你出主意的工程师研究一下,有沒有可行度,毕竟我们也要遵守科学规律,你也可以参考苏联方面建设西伯利亚工业区的经验,我感觉有些问題,只要我们做的细致一些,不见得沒有解决办法,有句话叫做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我们也不能尽信专家,虽说他们是专家,但是很多的时间太过于认死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