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敌人
次日下午,郭绍、王朴、李谷、左攸、黄炳廉五人在郭绍府上聚会,呆了整整一下午,晚饭也在这里吃。没有山珍海味、也没有昂贵的美酒,但郭绍说了一句:“菜是咱们家玉莲下厨亲手炒的,酒是贱内年前酿造的葡萄酒。”
顿时这餐饭就上升了一个层次,大伙儿细嚼慢咽,喝酒的时候也是慢慢品尝,比在大酒楼吃东西还要享受的样子……毕竟尝到别人家家眷亲手的手艺不容易,关系没到那步是不可能的。特别是那推官黄炳廉,一脸受宠若惊的模样,整餐饭都十分小心,连一滴汤都没洒。
不过,郭绍也只花了几贯钱。
郭绍回到起居的后园时夜色已渐渐降临。符二妹见他回来便去沏了一壶茶,她把茶捧到郭绍手上,然后从后面搂住郭绍的脖子,说道:“夫君品品我的手艺。”
郭绍端起来抿了一口,心道:二妹酿酒不错,泡茶的技巧比起陈佳丽确实差了点。他原本对此道没什么兴趣,不过此时的人一待客就是茶,各种茶水喝得多了,也就尝得出来好坏来。
不过他坐着被二妹搂住,觉得后肩上软绵绵的十分惬意,当然不会在她面前拿别的女人来比较,当下便笑道:“好喝,我享福了。”
果然符二妹十分高兴,她看了一眼郭绍放在桌案上的本子,便问:“林仁肇是谁?夫君不会又惦记哪家的佳人了吧?”
“咦,好像古人也常常拿佳人来比喻有才能的贤士。”郭绍说道。
符二妹道:“是了,你这都知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伊人就是貌美的女子,不过有的私塾先生也说是君王渴求的贤明之士……林仁肇是贤士?”
“他是个武夫,但是个很厉害的武夫。”郭绍耐心地说道,“枢密使王朴专门安排了密探盯这个人,王朴本人也长期注意他的事,专门制了一份卷宗。下午咱们不是在前院议事么,又提起过这个人。南唐很有名气的武将,二妹没听说过?”
符二妹摇头,随即又笑道:“原来是南唐国的人,还真是伊人在水一方,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啊。”
“有你这样拼凑诗经的……”郭绍道,“当年淮南之役,在正阳一战,此人有勇有谋,先帝也曾称赞过他。从那时起王朴就开始注意此人了。你想,那时候林仁肇的职位还不高,一般的敌国中层武将怎能得先帝亲口称赞?”
符二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郭绍知道她对这个没什么兴趣,因为是自己和她谈论、她才愿意听,不然恐怕毫无兴致。
她笑道:“夫君成天就只惦记着对手,我都想做你的对手了。”
“也不是,我喜欢的人也会成天惦记着……没追到手的时候。”郭绍开玩笑般地说,“对手也是,没打败他的时候才惦记。”
符二妹嘀咕道:“那我早知道不让你那么容易得逞了。”
郭绍忽然沉吟道:“还别说,咱们确实太容易忽视到手的女子,也容易忽视战败后的敌人。比如赵匡胤,你说他现在在作甚?”
……第二天,郭绍在殿前司呆了一早上,便径直去了枢密院。王朴和魏仁溥都十分客气地接待,时不时就跑枢密院去的武将,恐怕除了郭绍很少见。
他向王朴讨要了林仁肇的卷宗,就在枢密院找了间屋子翻看,这里的东西不太借出来。
王朴记载得十分详细,很多关于此人的小事都写下来了。郭绍大致看了一遍,又翻回来细看了一些他直觉有意思的地方。其中一处引起了他的注意,林仁肇曾和刘仁瞻有交情。
郭绍当然记得刘仁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敌人,都难以忘记。当年刘仁瞻防守寿州,大军围攻久攻不下……还被他抓住机会出城反攻,那人用兵十分娴熟。要不是郭绍出其不意弄出火药来炸开城墙,还真是拿他没办法。
不过现在刘仁瞻不是敌人了。押解回东京后虽然没有亏待,却一直被软禁,毕竟还可能与南唐国发生战争,这等厉害的武将放回去对周军不利。
郭绍离开枢密院后,忍不住打听了一番刘仁瞻住的地方,当下便叫人去买了一些酒肉,带着随从去看望他。
刘仁瞻是个五十来岁的武将,须发花白飘逸,穿着举止就不像是冲锋陷阵的猛将,看起来属于坐镇中军运筹帷幄的人。他迎到客厅门外,见礼开口就称“郭都点检”。
郭绍顿时明白他一直在关注形势。当下便抱拳寒暄道:“刘公在此住得习惯、可缺什么东西?”
“郭都点检亲自到访,有失远迎。”刘仁瞻从容地笑道,“日子倒是挺安生,老夫这两年都胖了不少,就是无趣了点。请!”
郭绍随他进屋,当下趁机说道:“刘公既然觉得无趣,何不受个官当当?先帝虽已不在,太后同样不吝封赏。”
刘仁瞻坦然道:“早先老夫已表示过心迹,刘家深受南唐国主之恩,实在无法弃主求荣。而今苟活于世罢了。”
郭绍听罢,情知难以说服……特别是年纪较大的人,认定了的事就非常顽固。当年让他活下来也不容易,大概也是因为人有本能的求生欲。
郭绍只好转移话题,问道:“周军若攻灭南唐国,刘公以为战后大周该如何治理,可有什么谏言转告太后?”
刘仁瞻想了想道:“不能嗜杀失民心,政令、律法、税赋也最好不要改变太急。”
郭绍听得这番话和王朴所说的维持现状的权宜之计很相似,当下便拜道:“刘公虽已赋闲,今日一席话仍对南唐国军民有德行。”
刘仁瞻又不禁说道:“郭都点检这番话,仿佛攻南唐国如探囊取物,老夫倒是觉得恐怕没那么容易。蜀国难在道路,南唐却坚不在大江之险;蜀国人数十年不知兵,但南唐国断断续续打仗没消停过,君臣同心同德,并非不堪一击。”
郭绍不想在他面前吹嘘,反而附和道:“国家稳固不在山川之险,而在德政人心,刘公之言甚有道理。”
刘仁瞻听罢颇有些动容:“只叹不能同朝为臣。”
“也许会有机会的。”郭绍笑道,“南唐国主若到东京为大周之臣,刘公便可与南唐国主一道归顺,不就没有君臣恩怨之说了?”
刘仁瞻不言语。
郭绍见状,觉得他刚才和自己挺谈得来、不想破坏气氛,当下又问:“刘公还记得林仁肇这个人?”
“林虎子。”刘仁瞻恍然道,“此人是个好汉,不过根基太弱,起先只是闽国武将的家奴裨将,又灭了国,老夫等想提拔他也无法一蹴而就,后来潘承佑才举荐他,有了立功的机会。”
郭绍又详细地问:“潘承佑何许人?”
他把一些细枝末节都问了一遍,俩人谈论了好一阵,郭绍这才告辞
顿时这餐饭就上升了一个层次,大伙儿细嚼慢咽,喝酒的时候也是慢慢品尝,比在大酒楼吃东西还要享受的样子……毕竟尝到别人家家眷亲手的手艺不容易,关系没到那步是不可能的。特别是那推官黄炳廉,一脸受宠若惊的模样,整餐饭都十分小心,连一滴汤都没洒。
不过,郭绍也只花了几贯钱。
郭绍回到起居的后园时夜色已渐渐降临。符二妹见他回来便去沏了一壶茶,她把茶捧到郭绍手上,然后从后面搂住郭绍的脖子,说道:“夫君品品我的手艺。”
郭绍端起来抿了一口,心道:二妹酿酒不错,泡茶的技巧比起陈佳丽确实差了点。他原本对此道没什么兴趣,不过此时的人一待客就是茶,各种茶水喝得多了,也就尝得出来好坏来。
不过他坐着被二妹搂住,觉得后肩上软绵绵的十分惬意,当然不会在她面前拿别的女人来比较,当下便笑道:“好喝,我享福了。”
果然符二妹十分高兴,她看了一眼郭绍放在桌案上的本子,便问:“林仁肇是谁?夫君不会又惦记哪家的佳人了吧?”
“咦,好像古人也常常拿佳人来比喻有才能的贤士。”郭绍说道。
符二妹道:“是了,你这都知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伊人就是貌美的女子,不过有的私塾先生也说是君王渴求的贤明之士……林仁肇是贤士?”
“他是个武夫,但是个很厉害的武夫。”郭绍耐心地说道,“枢密使王朴专门安排了密探盯这个人,王朴本人也长期注意他的事,专门制了一份卷宗。下午咱们不是在前院议事么,又提起过这个人。南唐很有名气的武将,二妹没听说过?”
符二妹摇头,随即又笑道:“原来是南唐国的人,还真是伊人在水一方,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啊。”
“有你这样拼凑诗经的……”郭绍道,“当年淮南之役,在正阳一战,此人有勇有谋,先帝也曾称赞过他。从那时起王朴就开始注意此人了。你想,那时候林仁肇的职位还不高,一般的敌国中层武将怎能得先帝亲口称赞?”
符二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郭绍知道她对这个没什么兴趣,因为是自己和她谈论、她才愿意听,不然恐怕毫无兴致。
她笑道:“夫君成天就只惦记着对手,我都想做你的对手了。”
“也不是,我喜欢的人也会成天惦记着……没追到手的时候。”郭绍开玩笑般地说,“对手也是,没打败他的时候才惦记。”
符二妹嘀咕道:“那我早知道不让你那么容易得逞了。”
郭绍忽然沉吟道:“还别说,咱们确实太容易忽视到手的女子,也容易忽视战败后的敌人。比如赵匡胤,你说他现在在作甚?”
……第二天,郭绍在殿前司呆了一早上,便径直去了枢密院。王朴和魏仁溥都十分客气地接待,时不时就跑枢密院去的武将,恐怕除了郭绍很少见。
他向王朴讨要了林仁肇的卷宗,就在枢密院找了间屋子翻看,这里的东西不太借出来。
王朴记载得十分详细,很多关于此人的小事都写下来了。郭绍大致看了一遍,又翻回来细看了一些他直觉有意思的地方。其中一处引起了他的注意,林仁肇曾和刘仁瞻有交情。
郭绍当然记得刘仁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敌人,都难以忘记。当年刘仁瞻防守寿州,大军围攻久攻不下……还被他抓住机会出城反攻,那人用兵十分娴熟。要不是郭绍出其不意弄出火药来炸开城墙,还真是拿他没办法。
不过现在刘仁瞻不是敌人了。押解回东京后虽然没有亏待,却一直被软禁,毕竟还可能与南唐国发生战争,这等厉害的武将放回去对周军不利。
郭绍离开枢密院后,忍不住打听了一番刘仁瞻住的地方,当下便叫人去买了一些酒肉,带着随从去看望他。
刘仁瞻是个五十来岁的武将,须发花白飘逸,穿着举止就不像是冲锋陷阵的猛将,看起来属于坐镇中军运筹帷幄的人。他迎到客厅门外,见礼开口就称“郭都点检”。
郭绍顿时明白他一直在关注形势。当下便抱拳寒暄道:“刘公在此住得习惯、可缺什么东西?”
“郭都点检亲自到访,有失远迎。”刘仁瞻从容地笑道,“日子倒是挺安生,老夫这两年都胖了不少,就是无趣了点。请!”
郭绍随他进屋,当下趁机说道:“刘公既然觉得无趣,何不受个官当当?先帝虽已不在,太后同样不吝封赏。”
刘仁瞻坦然道:“早先老夫已表示过心迹,刘家深受南唐国主之恩,实在无法弃主求荣。而今苟活于世罢了。”
郭绍听罢,情知难以说服……特别是年纪较大的人,认定了的事就非常顽固。当年让他活下来也不容易,大概也是因为人有本能的求生欲。
郭绍只好转移话题,问道:“周军若攻灭南唐国,刘公以为战后大周该如何治理,可有什么谏言转告太后?”
刘仁瞻想了想道:“不能嗜杀失民心,政令、律法、税赋也最好不要改变太急。”
郭绍听得这番话和王朴所说的维持现状的权宜之计很相似,当下便拜道:“刘公虽已赋闲,今日一席话仍对南唐国军民有德行。”
刘仁瞻又不禁说道:“郭都点检这番话,仿佛攻南唐国如探囊取物,老夫倒是觉得恐怕没那么容易。蜀国难在道路,南唐却坚不在大江之险;蜀国人数十年不知兵,但南唐国断断续续打仗没消停过,君臣同心同德,并非不堪一击。”
郭绍不想在他面前吹嘘,反而附和道:“国家稳固不在山川之险,而在德政人心,刘公之言甚有道理。”
刘仁瞻听罢颇有些动容:“只叹不能同朝为臣。”
“也许会有机会的。”郭绍笑道,“南唐国主若到东京为大周之臣,刘公便可与南唐国主一道归顺,不就没有君臣恩怨之说了?”
刘仁瞻不言语。
郭绍见状,觉得他刚才和自己挺谈得来、不想破坏气氛,当下又问:“刘公还记得林仁肇这个人?”
“林虎子。”刘仁瞻恍然道,“此人是个好汉,不过根基太弱,起先只是闽国武将的家奴裨将,又灭了国,老夫等想提拔他也无法一蹴而就,后来潘承佑才举荐他,有了立功的机会。”
郭绍又详细地问:“潘承佑何许人?”
他把一些细枝末节都问了一遍,俩人谈论了好一阵,郭绍这才告辞